📖 ZKIZ Archives


德國奇蹟

2011-4-25  TWM




絡繹不絕的船隻進出著,近十層樓高的起重機井然有序的排列在碼頭上,上上下下的裝卸著貨櫃,電動車則忙碌的穿梭在各個倉庫。

這裡,是德國出口暢旺的縮影。儘管歐元升值,德國出口絲毫不受影響,去年逆勢增加一九.四%,光出口至中國的金額就勁揚四五%。這個面積比中國一個省還小,人口僅八千二百萬的國家,總出口金額在七大工業國中居第二,直逼美國。

出口強勁,也帶動經濟快速成長,去年德國經濟成長率達三‧六%,是七大工業國第一名,今年預估將蟬聯寶座;連動到股市,由四月十五日推算,過去一年股市大漲一四‧一%,漲幅也領先各工業國。

在富人國度中,德國經濟拿下第一名榮耀,「德國克服歷史障礙,蛻變成歐洲發電機。」美國《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驚嘆!

從歐洲病夫翻身……五大關鍵讓全民「有感成長」 但回顧十年前,德國卻被《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嘲笑為「歐洲病夫」,當時,德國經濟成長率僅一‧五%、失業率卻高達一○‧七%。

同一時間,英國、愛爾蘭等國則全力擁抱高成長的金融業,嘲笑德國像個「不知變通的老伯伯」(stodgy old uncle),死抱社會主義,跟不上時代潮流。

然而一場金融海嘯,讓局面一百八十度大逆轉。高度操作金融槓桿的先進國家現出原形,美國是海嘯的罪魁禍首,英國則成為「新歐洲病夫」,「歐豬四國」(葡萄牙、義大利、希臘、西班牙)更引爆歐債危機,唯德國一枝獨秀。

德國,一躍成為歐洲政經領袖,歐盟的財政貨幣政策以它為馬首是瞻;只要它搖頭,拒絕金援鄰國,全球股市立刻重挫。

成長,不是德國令人驚嘆的唯一原因;讓全民「有感成長」,才是「新德國經濟奇蹟」的關鍵。

成長,要全民一起分享;成長,不能犧牲公平。這,是「德式成長」的主軸。

過去九年,德國人變有錢了,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幅度達一九%,但貧富差距(最富與最窮的二○%家戶收入差距)卻沒有顯著擴大。二○○九年,貧富差距僅四‧三倍,比台灣的六‧三四倍還低;德國的失業率也從一二‧九%高點,一路降至去年的七‧一%。

高經濟成長、低失業率、貧富差縮小,「德式成長」成為全球新典範。

十年,德國從「歐洲病夫」蛻變為「歐洲發電機」。《商業周刊》採訪團隊特別走訪德國三大城市,探討這場德國奇蹟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關鍵一:實業強權硬底子 選擇強勢貨幣,逼迫企業升級

德國因發展實業得來的強權,來自於勇敢面對競爭,打下的工業硬底子。

德國製造業占經濟的比重,在七大工業國裡是最高的,占二七‧九%,遠高於英國一一%。但德國的製造業,並非是讓工人「流血流汗」式的苦力製造業,而是具高附加價值的製造業。

汽 車業就是德國「高附加價值」的最佳典範,一台賓士車的價格,可以是普通車的五倍之多。在西南部的斯圖加特,一出市中心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看到一整片的工廠 在右手邊蔓延開來,連計程車司機都引以為榮的告訴我們,那就是賓士的總部。二○一○年,賓士賣出高達一百一十七萬台車,是該公司史上第二高紀錄。

在 德國西南部的衛柏林根(Waiblingen)小鎮上,全球市占率第一的電鋸生產商斯蒂爾(Stihl),這裡出產的頂級電鋸一把要價新台幣七萬元(見第 一○九頁文);在西北部小鎮固特斯洛(Gütersloh),美諾(Miele)出品的洗衣機,一台售價新台幣十六萬元,有 「家電業中的賓士」之稱。

在柏林,柏林之聲(Burmester)生產一個音響,就要價一萬四千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一萬元);KPM用手工打造每一個瓷器,這家二百五十年前由腓特烈大帝命名的公司,還可以外銷中國。

這就是德國製造業的實力,每一樣產品都可賣得比別人貴上許多!

但其實在一九四○年前,德國的商品與「粗製濫造」四字畫上等號,甚至在二戰剛結束時,英國人特別要求德國商品一定要印上「德國製造」,以和英國自身製造的商品區隔。

這個恥辱到了今天完全改觀,如今「德國製造」已是高品質的同義詞,原因如法蘭西學院院士阿爾貝(Michael Albert)分析,德國選擇「強勢貨幣」,逼迫自己提升生產力。

利用貨幣貶值手法,讓出口品價格較低,這是台灣等亞洲國家長久以來的外銷策略。但如阿爾貝說:「貨幣貶值是一帖大麻止痛的『藥方』,病人從此逃避自己的真正弱點。」

德國一開始就選擇強勢貨幣,直到一九九九年歐元問世之前,馬克始終是歐洲最強勢的貨幣,這逼得德國企業必須加強研發,走高端路線。

因 為走高價路線,德國企業可以在國內製造不需外移。譬如美諾的洗衣機,除了電線橡膠圈、洗衣機門上的壓克力窗外購,舉凡鋼槽、彈簧等,通通由美諾自己製造, 工廠的機器設備上,也常可見打著「美諾自行開發」的字樣,甚至連控制洗衣機的電路板,都由美諾自行製造,以確保最高品質。

關鍵二:學徒制教育體系 工匠時薪逾一千元,企業仍當寶

打下德國硬底子的,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他們的「學徒制」教育體系。

德國的「學徒制」下,選擇職業教育的十六歲學生必須當三、四年的學徒,一半時間在工廠「實做」,另一半時間返校學習理論。工會在四百五十個行業裡也強制規定:勞工必須通過學徒制才能被公司聘用。

因為訓練完整、專業,德國藍領工人平均每小時的薪資高達四十六‧五二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元),遠高於英、法、美、日等國,這批工人也是德國實業強權的主要貢獻者。

在 德國西南方厄倫岡(Erlangen)小鎮上,這裡是西門子的醫療部門工廠,核磁共振部門副總裁辛戴爾(Christoph Zindel)告訴我們,核磁共振機器裡面的線圈,是由重達一千多公斤的銅線圈纏繞而成。因為極其精密,稍有錯誤,可能一台要價五百萬美元不等的機器就報 廢了。因此,每個工人都由學徒開始,至少五年的訓練,才可能獨當一面。

對許多德國業主來說,這批工匠極其珍貴。根據《時代雜誌》 (Time)報導,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德國化學工業大廠巴斯夫集團(BASF)在二○○八年底的一百天之內,產能突然從一○○%降為一四%。但當時,巴斯 夫不願意裁員,「即使普通工人的技術程度都如此之高,實在很難裁掉他們,你會因此損失很多經驗,要再開始的時候會有很大的困難。」巴斯夫集團總裁尼克 (Bernhard Nick)強調。

關鍵三:獨創經濟模式 課重稅、禁炒房,兼顧自由與平等

除了有硬底子的實業基礎,德國能做到「全民共享」,飽受兩次世界大戰後的大蕭條之苦,是關鍵。

「深受大蕭條時代、大規模失業的影響……,德國經濟憲法的創始者們認為,加入社會倫理(的概念)有其迫切性,」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經濟制度研究學會主席惠特(Ulrich Witt)分析。

因 此,在德國基本法(相當於憲法)第二十條中,清楚寫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一個民主且社會(主義)的聯邦國」。德國在全球獨創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social market economy)模式,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外,找到第三條路,至今,這個模式已被視為全球奇蹟。 這種兼容自由競爭與照顧全民的德式成長,德國人將其稱為「兼容式的成長」(inclusive growth)。

在德國西北部大城科隆,六十九歲的退休工程師席勒(Fred Scheller)告訴我們,「我對社會福利制度非常滿意,我相信德國的社會福利是世界上最好、最全面的……,我目前的(退休金)月收入,足夠我與妻子度過合理的生活。」

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德式成長中,富有的人必須付出更多照顧弱勢。根據統計,德國的社會安全貢獻、所得稅加起來占薪資收入的比率,高達四一‧三%,遠遠超過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的二五‧六%。

過 去十多年來,德國房價相對歐美平穩許多,不鼓勵投機炒作的稅制設計也是關鍵,一般人持有房屋,常常超過十年。若持有房屋不到十年,買賣所得就要納入所得稅 計算。二○○九年,德國又引進了新的資本利得稅,除了房屋交易利得外,股票、債券等資本利得,都要被課單一稅率二五%。

關鍵四:勞動市場改革 取消無限制補貼,延長退休年限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向來是鐘擺的兩端,各有利弊,如何求取中庸,是一大學問。九○年代末期,德國經濟因太偏重「社會」的面向,捆死了經濟的發展,引發了二○○○年以來的改革。

二○○二年到○五年,德國幾乎沒有成長,失業率則攀升至一二‧九%。美國聯準會理事費雪(Richard Fisher)分析,當時德國「充滿了過時的運作方法」。

改革,勢在必行!

最 重要的就屬德國前任總理施羅德(Gerhard Schroeder),於二○○三年所推動的「二○一○計畫」。改革重點為降稅提高工作誘因、取消對勞工的過度保護。譬如,所得稅稅率減幅二五%,失業者 不得無限制領取失業補助,只能在失業前六到十二個月領取部分比例的補助等。

但改革的代價極大。二○○四年初,改革尚未成功,社會激烈反彈,施羅德因此請辭下台。二○○四年八月九日星期一,德國全國出現了數十萬人的抗議大遊行。

然而,在反對聲浪中,德國卻未放棄改革的步伐。施羅德下台後,現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繼續推動改革,包括採行「迷你工作」、臨時工等新工作形式,將法定退休年齡延後至六十七歲等。

勞動市場恢復彈性後,德國企業競爭力提高,二○○五年到二○○八年間,德國失業人口從五百萬人下降到三百萬人,即使在金融海嘯危機中,失業率不但未攀升,甚至一度小幅下滑,德國也是海嘯以來裁員最少的工業國家。

對比鄰國,法國因大規模抗議而放慢勞動市場改革的步伐;希臘勞工不僅可以年領十四個月薪水(德國為十二個月),還能在五十五歲的壯年合法退休。

德國,終於洗刷了「病夫」的惡名。

不只政府的改革,德國私部門也在過去十年間,發生了質變。一九八○年代,德國工會極其強勢,工資、勞動條件都由產業工會協商決定,雇主議價能力低。到了九○年代末期,大規模失業和企業紛紛打算外移,許多勞工乾脆不參加工會,大大削弱了產業工會的力量。

《經 濟學人》分析,至今,只有一半的前西德地區勞工仍然參加產業工會,比一九九八年的三分之二少了許多。取而代之的,則是個別公司與公司內部的員工委員會進行 協商,帶來了更大的彈性。《經濟學人》把這個改變稱為「不流血的革命」,讓德國產業環境變得更有活力,也更能善用過去的硬底子工業實力。

關鍵五:務實財務操作 不愛信用卡、不愛借錢,穩住物價

過去十年,美、英等擁抱高槓桿的金融成長夢,吹起了房貸和金融業的大泡沫。

尤其是英國,金融業占其GDP的比率,一路從五%上升到二○○九年的一○%,相對德國金融業僅占GDP約四%,是一大對比。而南歐各國,則是用社會福利豢養著國民人性中的怠惰,錯過了改革的良機。守住實業,讓德國在金融海嘯後逆勢崛起。

這一切,跟德國人務實的個性有關。他們不愛信用卡,至今仍愛用現金,家戶財務操作保守。根據支付系統公司Adyen分析,德國信用卡滲透率只有三○%,不但在歐洲敬陪末座,更遠低於台灣超過一○○%的滲透率。

沒有過多金錢,追逐有限資源,也間接貢獻到德國的物價穩定,德國通貨膨脹率從一九九九年至今,最高只有二‧六%。

不只個人保守,企業、政府對「財務」也是老派思想。德國企業的主力不是大企業,而是中小企業。他們大多不甚有名,許多還是家族企業,但擁有悠久歷史,其共同特性是,財務保守、不借錢。因此他們擁有充分獨立性,堅持品質,不靠廉價競爭也能戰勝其他國家的產品。

「悲觀」救了這個國家兩次大戰體悟,決策前先想到最壞 而德國政府預算赤字占GDP的比率,是七大工業國中最低,讓德國能夠在一波波歐債危機和金融海嘯中,依然屹立。

從病夫到發電機,歸根究柢,德國能大刀闊斧改革的關鍵在於,痛定思痛,凡事往死裡想。 德國之痛,來自兩次戰敗。

兩次大戰後的民生凋敝,讓德國人痛入骨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馬克一度貶值至只剩下三千五百億分之一,失業率暴增至二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慘烈的轟炸,讓德國被夷為平地,史家稱二戰的結束為德國的「零點」,意味著德國從零開始,重新建國。

「德國一向是個比較悲觀的國家……,被稱為詩人和哲學家的國度,想法總是比較黑暗。這激發了很大的力量,讓我們能克服黑暗、向未來看。」德國世媒公關總裁的黃海蒂(Heidrun Haug)有感而發的說。

百年來的動盪,成了德國人基因裡的共同記憶。憂患意識,讓德國人養成了務實的個性,把凡事想到最壞,下任何決策前,一定把數據和事實攤在眼前,才著手進行。這種「往死裡想」的決心,為德國帶來了新力量。

走訪德國,會驚訝的發現這個民族自省之深。柏林市到處可見二戰和冷戰時代的歷史紀念碑。德國人的自省和務實,讓他們走出了一條不同於歐美的路,以厚實的實業做後盾,卻又能把成長果實均分給一般人,也是後金融海嘯時代,全世界最羨慕的模式。

【延伸閱讀】德國房價為何不會飆高?── 台灣、德國稅率比較房價漲幅台灣:18.2% ● 台灣交易課不到稅: 台灣無資本利得稅,且房屋交易未採實價課稅

德國:3.5%● 德國漲價課稅: 交易所得稅率15%、房租收入稅25%。且建商定價超出合理房價20%罰款、逾50%犯法

貧富差距台灣:6.34倍 ● 台灣稅率較低:遺產稅單一稅率10%、企業營業稅負擔痛苦指數5%、高額保單免稅

德國:4.3倍● 德國稅率高:遺產稅採累進稅率從7%至50%、企業營業稅負擔痛苦指數20%、高額保單須繳稅

【延伸閱讀】第一站 漢堡,德國最大港--出口額近1.3兆美元直逼美國800年來,易北河見證了漢堡港的發展。港口10層樓高的起重機不停來回卸貨,熙熙攘攘,訴說著出口的暢旺。

第二站 柏林,德國首都--貧富差距4.3倍比台灣小這裡曾被列強割據,現在是歐洲心文化中心。陽光下,一家大小趁著好天氣出遊。德式成長不犧牲公平,經濟成長全民能分享。

第三站 斯圖加特,工業心臟--製造業占GDP比27.9%勝英日這裡路上呼嘯而過的,盡是賓士、BMW;連中央車站屋頂,都高掛賓士圖騰,這些高單價的出口品,讓競爭力不受歐元升值影響。

【延伸閱讀】八年改革扭轉病夫體質--德國政經大事紀兩德整合:1990-兩德整合政經、貨幣,邊境關稅廢止1991-東德工資暴漲,企業倒閉,GDP衰退2.7%

經濟重跌:1995-勞工工作條件優渥,上班每周僅35小時,出口競爭力下滑1998-新任總理施羅德推動改革:降低稅率,刺激消費投資意願1999-住宅需求下降,且政府補貼少,西德建築業衰退 -歐元啟用,不再使用馬克

改 革啟動:2000-製造業工人時薪高於英美,高失業補貼早程就業意願低落,被批為「德國病」2003-總理施羅德連任,延長勞工退休年齡,群眾上街抗議 2004-生產線大量外移,長期失業人口逾全體失業人口五成2005-外資因工會罷工紛撤出,失業率高,施羅德敗選下台2006-新任女總理梅克爾改革, 提高企業免稅額,補貼投資 -第二季GDP增幅創2001年來最大成長,全國就業人口增幅為2000年來最高

翻身歐洲盟 主:2007-梅克爾再出招,降低公司稅率、減低公司負擔,經濟成長居G7之冠2009-雖受金融海嘯衝擊,但政府赤字佔GDP比率為OECD會員國中最 低,財政狀況良好2010-歐洲五國爆發信貸危機,出面紓困 -全年經濟成長3.6%,創下兩德統一後新高,失業率低於8%,19年來最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