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從寧夏互聯網醫院門口走過。一系列扶持政策,讓銀川實現“彎道超車”,一舉奠定在全國互聯網醫療版圖中的地位。(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3月23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受阻政策多年,西部彎道超車 互聯網醫院的銀川實驗》 )
“我們還有哪些沒做到的地方,你們企業盡管提。我們想辦法解決。”
幾乎所有的行業“大玩家”都急著跟銀川聯姻。
國家衛計委同意“先行先試”。但至於政策對不對,國家衛計委未表態。
互聯網醫療打轉許久,卻遲遲做不成一家純線上的互聯網醫院。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抱著“打探”的心態聯系了銀川市政府。“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剛開業,他想了解一下具體情況。
2017年元旦剛過,雙方就見了面。“原本以為,頂多就放開醫師跨省多點執業、接入醫保,結果他們提出:醫生的職稱晉級也可以搞。”
銀川給互聯網醫療行業送出的大禮絕非僅限於此。3月10日的最新版政策中,一直難以破局的醫保政策也得以放開。在銀川,市民在互聯網醫院的圖文問診、電話問診、疾病咨詢、遠程會診、購藥等就醫行為,都可以和實體醫院看病一樣使用醫保。
對銀川給予的禮遇,李天天印象深刻。一次開會,銀川市副市長郭柏春甚至“自找麻煩”:“我們還有哪些沒做到的地方,你們企業盡管提。我們想辦法解決。”
對因為政策問題、遲遲無法突破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而言,此地不啻天堂。
早在2016年12月,銀川市政府就出臺了“一個辦法,兩個制度”(《互聯網醫院促進辦法》《銀川互聯網醫院管理工作制度》和《銀川互聯網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制度》),率先填補國內互聯網醫院的監管空白。
3月10日,銀川市又出臺三份文件,將互聯網醫院列入醫保定點醫院、電子處方與醫保系統下藥店的全面接入、將互聯網醫院的執業醫師的考評與職稱評定掛鉤。這一系列扶持政策,更是讓銀川實現了“彎道超車”,一舉奠定了其在全國互聯網醫療版圖中的地位。
幾乎所有的行業“大玩家”都急著跟銀川聯姻。丁香園、春雨醫生、北大醫信、七樂康……3月19日,15家互聯網醫療企業齊聚銀川,宣布正式進駐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基地。加上先前落戶的好大夫在線和微醫集團,銀川市的互聯網醫院達到17家,成為全國擁有互聯網醫院最多的城市。
簽約儀式上,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馬力、銀川市委書記徐廣國、銀川市市長白尚成親自出席,銀川市各委辦局領導更是悉數到場。
“市領導對企業關心的問題作了回應和說明。”一位參加了3月19日上午“閉門會見”的企業負責人透露,雙方暢所欲言,氣氛熱烈坦誠。以至於原定10點舉行的簽約儀式,推遲了近一小時才開始。
“好多東部城市來銀川學習,都覺得自己走慢了。”郭柏春在媒體見面會上稱,“互聯網醫院的銀川模式,完全可以在其他地區推廣。”
有意思的是,3月21日晚,一篇名為“好大夫虛擬互聯網醫院被國家衛計委叫停”的文章被大量轉發。很快,好大夫在線就發表聲明,稱該文章為“別有用心者”以綁架政府名義散播的虛假消息。 “確實沒被叫停。”一位知情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他透露,3月21日,國家衛計委醫政醫管局牽頭召開了互聯網醫院討論會,核心要點是“互聯網是載體和工具,最終落腳點是醫院,所以一定要有線下醫療機構作為依托”。 寧夏衛計委、銀川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好大夫在線、微醫集團都有代表參加了會議。而目前在銀川,微醫集團的寧夏互聯網醫院是唯一擁有線下實體醫療機構的。 “嚴格說來,大家都在打擦邊球,所以想爭試點,搞得名正言順一點。”前述參加了此次會議的知情人士說。
2014年下半年,互聯網醫院問世,兩年時間里,大大小小的互聯網醫院冒出了二三十家。和這些掛著互聯網醫院頭銜,卻需要綁定實體醫療機構的地方不同,2016年4月,銀川第一家互聯網醫院——好大夫在線“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出現時,走的是徹徹底底的“純線上”路線。——沒“綁定”任何一家醫療機構,通過整合已有的醫療資源,來自全國的患者就能對應全國醫療專家,在線問診。
好大夫在線CEO王航回憶,2015年底,銀川想做智慧醫療,主動找上了門。他分析,對方看中的是好大夫在線的14.5萬名專家資源。銀川只有三家三甲醫院,副高以上職稱的醫生僅一千多名。通過互聯網醫院遠程診療、跨省多點執業,優質醫療資源可以下沈到銀川,並輻射寧夏甚至整個西北地區。
微醫入駐銀川,同樣是政府主動找上門來。“2016年11月,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銀川市、賀蘭縣政府領導考察烏鎮互聯網醫院,決意將該模式引進寧夏,作為智慧民生重點工程推進。”
從簽約、審批到調試、開業,微醫的寧夏互聯網醫院僅耗時50個工作日。微醫集團負責人坦承,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和賀蘭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沒。
為了吸引互聯網醫療企業入駐,銀川衛計委、大數據局、人社局等部門一度組成聯合工作組,多次到“春雨醫生”考察、座談。“問得非常細。”春雨醫生合夥人萬靜波回憶。
對限於政策困境、苦苦掙紮的互聯網醫療企業而言,這無疑是少有的禮遇。
2014年,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曾表示,除醫療機構提供的遠程醫療外,其他涉及醫學診治的工作不允許在互聯網上展開。規定不僅戒嚴了互聯網醫療的開展許可,也意味著“互聯網醫院”這張牌照,成為了移動醫療公司合法在線診療的“入場券”。
但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來自寧夏的官員為互聯網醫療企業說了話。“現行的衛生法律法規中,未明確規定設置互聯網醫院的條件和程序。在互聯網醫院的管理及監督方面缺乏規範的監管標準和制度,網上醫院醫師跨省多點執業也存在限制。”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市長白尚成提出。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衛計委主任馬秀珍的提案則建議: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頂層設計,制定互聯網醫院的設置、監管以及醫師多點執業等相關的法律法規。
“寧夏是全國第二批醫改試點省份、遠程醫療試點省份,銀川又是西部唯一的全國智慧城市試點。”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而此時,在醫療領域的外圍兜兜轉轉好幾年,卻遲遲無法商業化,互聯網醫療企業也早迫不及待。
王航承認,過去以掛號、咨詢為主要業務模式的好大夫在線,急需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因此才有了轉向互聯網醫院的大動作。
在銀川落地,只是企業彎道超車的第一步。他們真正看好的,是因此打開的全國市場。
“銀川的需求量,一個好大夫就能滿足了。”銀川市副市長郭柏春坦言,形成互聯網醫院產業集群,有助於共同探索線上診療規範。另一方面,互聯網醫院不只有銀川需要,“註冊在銀川,服務全中國。”
3月19日是“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正式運營的第100天。三個多月的數據證實了這一點,接受服務的98.5萬人次中,銀川本地患者僅6516人。
不過,2016年4月底,雖然已獲得了銀川市行政審批局頒發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卻直到12月才開業。作為全國首家沒有門診、沒有病床、沒有藥房的互聯網醫院,國內沒有任何相關的管理標準和法規。“人員如何註冊,該參照什麽樣的標準?市里和我們都擔心,萬一出事了怎麽辦?”王航回憶。
銀川市政府專門請來全國的醫務管理專家、衛生法學專家、醫院管理專家,制定出“一個辦法,兩個制度”,即《互聯網醫院促進辦法》《銀川互聯網醫院管理工作制度》和《銀川互聯網醫療機構監督管理制度》,從醫療常規管理、醫師管理、藥事管理等各方面,監管“雲端”醫院。最長的一份文件,有73頁。
“我們向國家衛計委作了報備。”銀川市衛計委主任田永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寧夏是全國第二批醫改試點省份,國家衛計委同意“先行先試”。但至於政策對不對,國家衛計委未表態,“因為他們也不確定政策符不符合實際。”
向國家衛計委領導口頭匯報時,田永華特別記住了對方的一句話:“好多東西都來源於實踐。”
此後,銀川的步子邁得越來越大——此前,國家並無明文允許醫師跨省多點執業。但有了“一個辦法”,光“好大夫在線”平臺,就多達1.1萬名醫生通過了銀川市行政審批局的備案,從而“合法”行醫。
2016年8月和12月,“一個辦法,兩個制度”先後出臺,但李天天仍有擔心,“銀川的政策會不會是某個領導腦袋一熱想出來的?會爛尾嗎?”
他和同事飛了三四趟銀川,深入了解後打消了顧慮,最終拍板:丁香園旗下的首家互聯網醫院,就落在銀川。
在3月10日的最新版政策中,一直難以破局的醫保政策也得以放開。銀川的參保人員將和在實體醫院看病一樣使用醫保,不僅可用醫保個人賬戶直接支付網上看病、購藥的費用,符合基本醫療保險“三項目錄”範圍的網上診費,也能報銷。
此前,全國各地對於互聯網醫院的醫保管理,主要的嘗試為個人賬戶支付。納入門診統籌,尚屬先例。
不過,不是所有入局者都有資格享受政策傾斜,第一個“吃螃蟹”的好大夫在線才是最大的贏家。《銀川市互聯網醫院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及門診統籌管理辦法(試行)》特別規定,“試點期間,參保人員只可選擇銀川智慧互聯網醫院簽約,作為本人的門診統籌線上服務醫療機構。”
“很多賬戶動起來很敏感。”對於醫保限制,副市長郭柏春解釋。但他同時表示,“我們支持在互聯網醫院多做試點。將來試點成功,醫保報銷金額放大、報銷區域放大、可報銷的單位也會放大。”
同醫保“大禮包”一並送出的,還有《銀川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互聯網醫院執業醫師準入及評級制度》,內容包括將互聯網醫院列入醫保定點醫院、電子處方與醫保系統下藥店的全面接入、將互聯網醫院的執業醫師的考評與職稱評定掛鉤等。
“這還不夠,我們正在研究互聯網醫院生態鏈的打造。”媒體見面會上,銀川市法制辦主任張國慶稱,銀川市政府還將出臺辦法,扶持醫療檢查中心、手術治療中心、康複保健中心等配套機構的發展。
經濟欠發達、醫療資源稀缺的西北城市銀川,本非眾企業的首選。
好大夫在線發家於北京,互聯網醫院曾優先考慮落戶於此,但申請卻未能獲得當地衛計委的批準。上海的一家企業,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當你在經濟上比較欠缺時,需要一種創新模式;而當你本身就是醫療資源高地,就會想方設法保護自己的優勢。”上海這家企業的負責人解釋。
更多的企業四處奔走,得到的回答卻是:“我無法可依,你讓我怎麽批準你?”——2015年2月,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我國醫療機構中並無所謂“網絡醫院”這個類別,也不存在“網絡醫院”的審批程序和標準。
“是給它醫療機構資質還是公司資質?是不是先得有個線下實體醫院掛靠擔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幹脆別搞了!”多次被拒後,一位企業負責人如此揣摩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心態。畢竟,通過網絡終端給患者看病,比傳統面對面的“視觸叩聽”有著更高的風險。
“假如互聯網醫院能獲得診斷資格和處方權,那麽從今往後,社會資本大可不必興師動眾地投資建設各類實體醫療機構。註冊一家互聯網公司,找個農村衛生所合作,拿個互聯網醫院牌照,就可以面向全國人民看病診斷、網絡買藥了。”有反對者認為。
在銀川,獲得互聯網醫院的牌照需要滿足哪些要求?田永華並未正面回應南方周末記者的提問,他表示,互聯網醫院如何申請、提交哪些手續,“一個辦法”有明確規定。在此基礎上,銀川市制定了《銀川市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行政審批局據此對申請者審核。
南方周末記者在《細則》中看到,“符合銀川智慧城市整體建設規劃和布局”是申辦的首要前提,申辦者還需提交可行性報告。但《細則》並沒有寫明具體的量化標準。
不過,在銀川,互聯網醫院並未過多糾纏於爭議。“註冊在銀川,服務全中國”,此地政策試點的突破,已經給產業打了針強心劑。
雖然尚處“胎動期”,但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醫院,或將成為攻破公立醫院城墻的“特洛伊木馬”。
國家衛計委的數據顯示,國內每年70多億人次的門診量中,將近60%為複診。業內專家也表示,2/3以上的複診可以通過在線完成,互聯網醫院的市場空間不容小覷。
“互聯網醫院將是丁香園布局C端的重要一步,核心產品丁香醫生從在線咨詢正式升級到為用戶提供在線診療服務。”李天天透露,互聯網醫院被劃歸到丁香醫生事業部,事業部單獨成立公司,未來會從丁香園拆分,單獨融資。
春雨醫生亦將從“在線看病”到“在線治病”的進化,視為春雨互聯網醫院重點探索的業務之一。
互聯網數據中心(IDC)最新報告預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醫院將發展到上百家,互聯網醫療業務模式逐步落地,今後幾年還將繼續高速增長。該機構預計,到2020年全國互聯網醫療總問診量達2.96億,占全部就醫問診量的近4%。
互聯網醫院,也將會給影像中心、檢驗中心、日間手術中心等“盟軍”帶來極大支持。以往,這些機構很難從大醫院獲得訂單。如今,互聯網醫院為了追求線上化,必然需要引入第三方高效快捷的服務。而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崛起,將進一步瓦解公立醫院的壟斷能力。
3月19日的簽約現場,銀川當地的幾家公立醫院,也在與會嘉賓邀請之列。不過,幾位出席代表來去匆匆,未置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