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共享單車創業者:別再問我能不能掙錢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2/162051.shtml

共享單車創業者:別再問我能不能掙錢了
周路平 周路平

共享單車創業者:別再問我能不能掙錢了

顏色不夠用了,這是當下共享單車創業者和投資人所面臨的一個窘境。

顏色不夠用了。

這是當下共享單車行業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所面臨的一個有點荒謬的窘境。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發酵,共享單車已經是一個人盡皆知的市場,而這個市場也在急劇變化。

掙不掙錢,誰在操心?

“共享單車是一件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事情。”小藍單車創始人李剛對創業家&i黑馬道出了共享單車火爆最淺顯的原因:降低城市擁堵,運動健康,減少霧霾。相比於滴滴需要與各種既得利益者之間的博弈,共享單車幸福得不能更多。

而與資本競相角逐的場面同時出現的是,地方政府也對共享單車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甚至專門提及了摩拜單車。

此時,媒體和用戶都開始抑制不住好奇與熱情,樂此不疲地幫著共享單車平臺算賬,而這些算法看上去多少有些簡單粗暴。事實上,這些被平臺們看成是商業機密的數據,極少有外人知曉真實的情況,而每一個人都喜歡根據本就不靠譜的數據做二次加工,然後得出一個看似靠譜的結論。

“掙不掙錢是我們創業者該思考很多,咱們媒體朋友和用戶們就不用太關心這個問題啦。”李剛似乎被問得太多次了,他已經可以編出一段正確的廢話來應付媒體的詢問,這些話術里包括大數據、遊戲導流、單車延伸出的本地生活服務等等。

在他看來,投資人只關心交易頻次、是否剛需以及用戶價值。而任何商業模式都需要經過檢驗,現在在這麽早的情況下,談論這個事情為時尚早。投資方也一再強調,這個市場真正興起,還不到一年時間。

最早被這個問題折磨的是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已經好幾次被帶到坑里,後來幹脆說“如果失敗了,就當是公益”。其實,她也同樣多次向外界表達不用在賺錢問題上這麽心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有著日訂單上千萬的企業,都不需要擔心掙不到錢。

創業者和投資方在掙錢上的不急不躁,也在於共享單車市場少有的高頻。據ofo官方披露的最新數據,其單日交易量已突破1000萬。目前,只有像阿里、滴滴、美團等企業達到了這個交易數字。不難發現,對於這些有事沒事就搞免費的共享單車而言,掙錢遠不是當下該憂慮的問題。

正如ofo和小藍單車投資方、真格基金副總裁顧旻曼所言,資本上的拉鋸戰終究會結束,共享單車跟過去的出行有一點不同,就是只要你運營得法,在商業上面是可以盈利的。這是任何一家在戰場中可能活得很久的原因。

即便在四五線城市做共享單車的小創業公司,依然在義無反顧地進入。據悉,創業家&i黑馬曾報道的那位莆田共享單車創業者已順利渡過早期的難關。

別忘了,當年千團大戰,很多地方團購網站沒能壯大,但卻成了美團的地方站,看來,將來賣給行業巨頭也不是沒有可能。

 顏色不夠用,競爭在加碼

如何掙錢先不說,但能清晰看到的是市場競爭確實在加劇,隨著不同玩家進入共享單車跑道,互相之間的摩擦也在不斷升級。這場不同顏色自行車的較量被戲稱為“彩虹大戰”。

起初是在融資和公關層面的較量。基本上是摩拜單車和ofo交替公布融資輪次,隔三差五就有消息發布,雙方完成的融資輪次都已超過D輪,整個共享單車行業完成的融資金額也超過80億元,資本層面的競賽有目共睹。而最新的消息是,小藍單車的新一輪融資也接近尾聲,融資金額或在1億美元左右。

運營上的比拼同樣存在。共享單車的用戶已經免費騎行了半個多月,基本上是摩拜單車和ofo會同時用戶推送免費騎行的短信,前後不差半個小時,而免費的理由就像今日頭條的廣告一樣隨意。以至於有段子調侃道:如果你身邊有投共享單車的VC朋友,記住一定要對他好點。人家不遠萬里來中國做公益,為拯救中國自行車產業殫精竭慮,為提高中國國民素質做出了不懈努力。

明面上的競爭之外,更激烈的競爭在背後的供應鏈環節。

去年七八月份,李剛告訴身邊人一條“生財之道”:你把所有的錢拿去買鳳凰、永久的股票,肯定會漲。李剛的判斷來自於他對行業的切身感受。

大概一年前,一臺自行車的組裝費只需要30塊錢,半年前,變成了60塊錢,現在則需要80塊錢,“太屌了,就這樣(自行車廠)還挑三揀四”。

這種局面此前難以想象。在做小藍單車之前,李剛做野獸騎行,按理都是甲方身份,廠商們要巴結他們,“恨不得一天給我打多少個電話,逢年過節給我送禮,我家的茶葉都擺滿了,喝不過來。”

而去年年中,市場風雲突變,共享單車突如其來的火爆打亂了整個市場,一個原本逐漸沒落的市場迎來了第二春,甲方要花錢求著自行車廠開足馬力生產。小藍單車專門派了一位高級副總裁駐紮在工廠里,這個工廠的產能有限,但掌控著他們的關鍵零部件生產。

他們還需要和友商競爭,讓有限的產能最大程度地向自己傾斜。“跟菜市場大媽買菜那個壯觀場面相差無幾。”李剛對創業家&i黑馬說,上遊供應鏈的競爭像一部勾心鬥角的宮廷戲。已經有友商開始在接觸他的自行車組裝廠,小藍單車的背後有六家自行車組裝廠,其中一家已經被友商挖了墻角。

3月15日當天,小藍單車在北京四惠東地鐵站的十幾輛自行車,被人雜亂地丟到了墻角,而原來位置被擺上了另一家平臺的共享單車。李剛在朋友圈中寫道:“十分渴望公平競爭”。5天後,同一個地方,這一幕再次上演。李剛去查看了監控,發現兩次都是同一位穿著制服的老大爺所為。

共享單車還有機會嗎?

第一梯隊領跑,後發還有優勢?

李剛給創業家&i黑馬的答案是:有!他認為,這個市場還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

他的依據來自於一組數字的支撐。北京現有的共享單車30多萬輛,他判斷,北京可以承載100萬輛共享單車,還有兩到三倍的增長份額。

2017年春節後,李剛特意跑到人口數量在50萬到100萬小城市調研,發現只要存在有樁單車的地方,用戶也對共享單車存在需求。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的報道,2016年共享單車總計投放數量超過200萬輛。2017年,預計投放總量將呈現井噴式增長,極可能接近2000萬輛。而每年中國生產內銷的自行車達到2500萬輛,李剛看來,除了專業運動自行車,人們不再需要購買自行車,大部分需求都將由共享單車滿足。

更加切身的體會來自自身。小藍單車在北京投放了8萬輛自行車,但李剛依然覺得在街上看不到多少輛是自己的車。“基本上在東邊,西邊和北邊、南邊都比較難看到。”他認為合理的狀態是在北京投放20萬輛,用戶能在50米內找到。

作為第二梯隊的選手,小藍單車的突圍策略是單個城市打透,在一個城市做到前兩名之後,再去擴展新的城市。在全國範圍內的單車投放總量比不上摩拜單車和ofo,但盡量在進入的城市里保持足夠的數量。目前,小藍單車自稱在深圳已經投放了10萬輛自行車。

雖然整個市場熱鬧無比,媒體統計出的共享單車App一個屏幕都放不下。但投放數量在數萬規模的企業只有五六家,除了第一梯隊的摩拜單車與ofo的投放數量超過一百萬外,小藍單車、小鳴單車和優拜單車等大多在幾萬輛到幾十萬輛之間。

摩拜單車投資方、祥峰資本合夥人徐穎表示,“(共享單車)會維持一段時間的競爭很正常,因為這塊市場很大,遠沒有說幾個玩家要怎麽樣瓜分市場的程度。我們也從數據上發現,這是一個增量市場。”

投放速度將在今年急劇加快。據悉,摩拜單車與ofo都將在今年完成上千萬輛自行車的投放。而小藍單車的目標是在今年3月份投放30萬輛,4月份投50萬輛,5月份投80萬輛,年內完成600萬到800萬的投放。

顧旻曼則認為,“今年車的密度,包括車相關的管理會更上一層樓,共享單車做的更多是增量市場。”

李剛更是為後來者進入找到了理論支撐,他發現兩個在互聯網世界盛行的概念開始失效。

一是線上的流量為王開始失效,互聯網行業的流量在線上,但共享單車在線下,有自行車才有流量,95%以上是線下導入,而線上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來自廣告拉動。也就是說用戶不會因為看了你的廣告,而去專門找你的車騎,但他們會看到路邊的車直接掃碼騎走。

二是產品沒法叠代。移動互聯網時代講究小步快跑,快速叠代,產品有bug,可以讓程序員修複,完善用戶體驗。但自行車投放之後出現問題,很難再收回完善。即便回收,改造的成本也相當高昂,基本上失去了叠代的價值。

ofo因為機械鎖的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造成大量的免費使用。而第一代摩拜單車盡管造價高昂,卻被批評為設計過度,這一點甚至摩拜單車自己也承認,後來也沒有再繼續生產投放,而是以更加輕便和低價的lite版替代。

李剛認為,今年七八月份將由產品帶來市場第一個拐點,如果一味通過商業模式和速度來贏得戰場並不會持久,隨著雨季到來,大量鐵車架的自行車走向不可逆的退市,“先贏不算贏”。

不過,不管誰贏,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街頭上大量出現的單車顯然讓管理部門措手不及。尤其是地鐵口成為各方必爭之地,阻塞交通,威脅交通安全的現象時有發生。各地政府也在共享單車野蠻生長了一段時期後,開始出手整治。

3月20日,北京西城區要求摩拜單車和ofo不得在長安街等10條街道停放共享單車。更早一周前,上海發布了《共享單車標準(討論稿)》,標準中強調,3年車輛強制報廢,具備遠程監控和定位功能,以及投入運營的共享自行車的完好率應不低於95%等等。

自O2O泡沫破滅以來,我們很久都沒見過像共享單車創業者這麽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且行且珍惜。

共享單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