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世相咪蒙可以複制嗎?內容公司的護城河是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0/161971.shtml

新世相咪蒙可以複制嗎?內容公司的護城河是啥?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新世相咪蒙可以複制嗎?內容公司的護城河是啥?

內容產業的護城河就是人,就好像一個爆款餐廳的總廚。

本文由峰瑞資本(微信ID:freesvc)授權i黑馬發布。

本文由 FreeS Workshop 之 「 內容創業閉門論壇 」上的分享整理而成,感謝四位分享嘉賓:新世相創始人張偉、《李翔商業內參》出品人李翔、珠璣信息 CEO 左誌堅、上海與聞文化傳媒創始人張雪松,以及主持人李豐。

以下為文章要點:

李翔:內容公司如果沒有護城河,難道就是一個不斷抖機靈去制造下一個爆款或者受歡迎產品的過程嗎?

左誌堅:內容產業的護城河就是人,就好像一個爆款餐廳的總廚。內容生產者的價值原來是被高度低估的,現在正進入一個合理定價的過程。

李豐:原則上所有的服務行業幾乎只有一個護城河,就是品牌的美譽度。因為服務全部是通過人來傳遞,非常不好標準化,難以管理,本質上它是調動主觀能動性的事情。

張偉:內容創業這個行業是無路狂奔,肯定沒有現成的路,所以大家認準一件事情,各走各的路就好了。站在這個階段看將來,沒有辦法讓我確定是不是對,只有信或者是不信。

張雪松:我覺得 UGC 是一個偽命題。UGC 更多是興趣娛樂參與型,PGC 有明確的利益導向,看似非標,其實是標準化的生產。比如知乎之前的生產者已經開始往 PGC 靠攏了。且市面上主要的互聯網內容平臺,主要的商業模式都是 PGC。

以下為嘉賓觀點詳文:

李翔:我畢業以後開始做媒體,接連做過報紙、雜誌、商業雜誌、時尚雜誌,去年我們做李翔商業內參,是抱著實驗的想法,想看一下除了以往的商業模式以外,內容有沒有一種新的可能性。

焦慮太多了,我想來想去覺得內容公司沒有護城河是最大的焦慮。如果沒有護城河的話,內容公司難道就是一個不斷抖機靈去制造下一個爆款或者受歡迎產品的過程嗎?

左誌堅:內容產業的護城河就是人,就好像一個爆款餐廳的總廚。我能理解李翔為什麽有這個焦慮,因為原來我們離這個行業太近了,到市場上面會發現,現在有寫作能力,能寫點像樣東西的人太少了。

李豐:原因是什麽?

左誌堅:好多都轉行不生產內容了,整個內容行業經歷了災後重建的過程。

李豐:生產內容能力這件事情,在一個有護城河有辨識度的前提下,內容生產者的思考能力和文字能力大約各占多少?

左誌堅:邏輯能力是最重要的,邏輯能力占 95%。

李豐:你覺得有邏輯能力的人是大家更容易找不到的?

左誌堅:因為邏輯能力特別強的人,在市場上其實是有更高定價的。

李豐:回到另外一個問題,你認為原來內容創作專業技能持有者在定價中是不合理的?

左誌堅:因為他們是國有企業的一部分,是價值窪地,所以說這些人出來後,投資他們的話肯定是很值得的,因為原來就處於一個價值被高度低估的情況。

李豐:假定這些人被低估了,你覺得這一輪創業能不能讓他們被合理地定價?

左誌堅:現在是一個合理定價的過程,我覺得這輪對內容人才的投資是制度套利,人才從體制內進入市場,回歸到市場正常的價格。

李豐:張偉對這個問題有什麽見解?

張偉:我個人理解內容行業的護城河,是社會分工導致的內容行業對別的行業的滲透,其實提高了行業的存活率。因為以前內容行業的幾項基礎性工作,比如編輯、文案策劃,對應的行業比較少。但現在像編輯這種與內容強關聯類型的分工,已經全行業化了。一個行業首先是人的行業,如果說這些分工對別的行業的滲透率增加,使之成為一個社會的基礎性行業,這個才是一個行業存活最大的護城河,因為最後讓你活下來的一定是人。

李豐:想問李翔,本質上你賣給用戶的更多的是內容還是服務?

李翔:是結合在一起的。

李豐:與以前的媒體相比,你現在在變現的過程中,用戶買你的服務占多大比例?

李翔:應該蠻大的。相對於市面上已有的模式,我們的用戶肯定是買服務占絕大多數。

李豐:我也覺得是這樣。這個是我能提供的答案,原則上所有的服務行業幾乎只有一個護城河,就是品牌的美譽度,因為服務全部是通過人來傳遞。餐廳的物理設施像鍋碗瓢盆,裝修設計特色這些,主要是跟投資有關,但服務行業的本質基本上只有一個,全部是靠人,非常不好標準化,難以管理,因為它本質上是調動主觀能動性的事情。美食家覺得你這個餐廳好不好是美譽度,開成巨大連鎖的是知名度,美譽度肯定是溢價能力和擴張性最強的東西,而能量最大的是服務行業的美譽。

微信圖片_20170320142634

李翔:對。有一位做裝修公司的 CEO,他跟我說,他們也建立了用戶群,但是入群心理素質要非常強,因為用戶基本上是負面評價。知名度極高,美譽度極差,幾乎是所有規模很大的 C2C 行業都存在的問題。

李豐:不一定。美譽度和知名度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指標上的定義,叫獲取用戶的成本會不會隨著規模擴大不是同比而是線性上升。換句話是越大越不賺錢,這個是知名度,僅就服務行業,這個規律適用,小的可以賺錢,大的反而不賺錢。

李翔:我覺得這個可以解釋,為什麽包括餐廳、小的內容公司、小的電影制片公司很難規模化,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一旦規模化,美譽度就下降,是這樣嗎?

李豐:有可能,所以說最後只能想辦法在規模化和品牌度之間找平衡。

張偉:美譽度和知名度的問題,確實很難解決。可能的解決的方式,是不是在美譽度,也就是你的美譽度是不是能夠實現一個標準化?

李豐:作為一個曾經的教育行業從業者,我給所有同事和被投公司都提過一件事:至少有一條產品線對這個行業的意見領袖而言具有明確的產品意義。拿教育行業打比方,不管培訓是不是賺錢,只要有這些只有好學生才會上的培訓產品在,並且一直處於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其他的產品才能賺錢。

張偉:現在如果把自己放在一個相對不太寬的內容創業的領域,就不可能沒有方向焦慮,如果沒有的話就不對,我將來怎麽樣變大,如何規模化,商業模式是什麽?影視還算是內容行業一個被驗證過的,規模很大的模式。

李翔:其實沒有很大了,個別公司很大。

張偉:起碼是上限夠大,這個產業體量夠大。

李豐:票房乘以 30% 減掉贈送過的優惠水分,總數 400 億,其中還有三分之一以上是進口的。

張偉:好的,那就更不大了。所以我覺得做內容這個東西,如果想做大公司,或者是超級公司的話,沒有方向焦慮是不可能的。

“你們公司到底怎麽回事兒,將來怎麽樣變成大公司” ?剛創業的時候,創業者見投資人,很容易會為這個問題而痛苦,然後編一個故事給自己,講久了就非常信,照著做,發現越做越不對然後就痛苦。

過去半年里,我從來沒有因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而痛苦,第一,內容創業這個行業是無路狂奔,肯定沒有現成的路,所以大家認準一件事情,各走各的路就好了。

第二,內容創業行業目前擁有一個巨大的稀缺資源——內容創作能力,這個能力對很多公司來說極為重要也極為稀缺,所以說內容公司可以靠自己強有力的內容生產能力,換取其他行業所擁有的其他非常大的資源,實現一個跳躍式的進化。我們在找這樣的東西,我能看到這個行業里比較有可能性的公司也在做這樣的事情。

我不太相信內容線性成長可以成長成一個大公司或者是超級公司。僅靠銷售內容本身擴大成巨大的公司,我不太相信這個會成立。

李豐:巨大的概念是多大?

張偉: 100 億以上。也許一家獨立的公司而不是一個模式很有可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內容付費作為一個模式就不確定了。

李豐:跟你相反,我覺得作為一個模式沒問題。羅振宇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說如果用戶消費內容的形態改變,那麽內容本身的呈現和版權形式也會改變。就是說,先不管商業模式是什麽,只要消費形態改變,你不去報刊亭買報紙和雜誌,一定會有大量新的報刊亭在新的消費形態下出現。我說的新報刊亭不是物理上的,總得有用戶能夠集中采購和挑選的貨架存在。你把線下的超市和商場幹掉,總得有一個淘寶和京東出來,不然用戶到哪買東西,商業模式的確立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張偉:我接著說關於內容創業焦慮的問題。我們自己的判斷是,我們現在有非常強的很多人都需要的能力,所以我們會基於這個能力來讓公司變大、成長。沒有方向這個狀態如此普遍,以至於它不應該是大問題。大家應該焦慮的是,自己基於現在的內容可以變成什麽樣的公司,那個公司可能是基於你有了這個起點才可以做的,但是做完之後可能跟你現在做的內容不完全是一件事情。內容公司如果不安於做小而美賺錢的公司的話,那可能性就藏在這樣的地方。

無路狂奔中,每個人都會認準一個方向跑,我們自己跑的是其中一個方向。在賺錢的同時,我們所有做的事情的主要目標,一個是新世相品牌是有名的,另一個是,我們的用戶群不只是知道或者是看過我們的人,而是深度喜歡我們的人,且是有參與感甚至是有歸屬感的一群共同行動人。

站在這個階段看將來,沒有辦法讓我確定是不是對,只有信或者是不信。我相信如果我們用一兩年的時間,成為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品牌和有幾百萬、上千萬有深度價值觀認同的用戶群的話,我們一定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長出非常可怕的商業模式來。我不知道是什麽,但是它一定會存在,這個是我們相信的方向,我們會照著這個方向跑。

張雪松:我想張偉一個問題,你們現在主要是 UGC 嗎?

張偉:不只是,PGC 和 UGC 我們各占一半。UGC 又是 PUGC。PGC 是自己出選題自己寫,所謂的 PUGC 是用戶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然後工作人員聯系這個用戶,激發更多的內容出來。

張雪松:我為什麽問這個問題呢?它跟我的焦慮有關。我覺得 UGC 是一個偽命題,UGC 不是商業模式,它很難做叠代。

李豐:你覺得知乎算 UGC 還是 PGC?

張雪松:我覺得知乎是往 PGC 轉化。知乎 LIVE 是往 PGC 轉化的一個標誌。

李豐:那分答,跟知乎LIVE誰更work?

張雪松:目前更看好知乎。因為知乎之前的生產者已經開始往 PGC 靠攏了。 UGC 更多是興趣娛樂參與型,PGC 有明確的利益導向,看似非標,其實是標準化的生產,知乎上面很多人都是 PGC,為了一個明確的商業目的生產內容,而且這個過程是有點標準化,分答剛做了一個分答小講,也是一個 PGC 的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主要的互聯網內容平臺,閱讀領域的、比如視頻領域的,愛奇藝和優酷都是 PGC,主要的商業模式都是 PGC。

李豐:我有不同意見。我一直覺得中國沒有 YouTube 的主要原因是 home video 進入中國家庭的時間太晚。舉個例子,在場所有的女生一定知道什麽樣的角度自拍是最好看的,原因是手機自拍功能已經訓練這個群體超過 5 年,有這個基礎。而 home video 進中國的時間太短,比美國晚 20 年,沒有辦法訓練出來一代人來做一個中國的 YouTube。

以下為現場 Q&A:

微信圖片_20170320142639

Q1:想問一下幾位嘉賓,怎麽看待區域化的互聯網媒體,它存不存在區域化的問題?

左誌堅:去年開始眾籌做完 B 輪之後,大概投資了八個區域的公號,我們認為本地內容變現其實是效率最高的,我覺得本地尤其是生活類的媒體能直接形成商業閉環。

李翔:非常贊同。我就講兩個例子,一個是巴菲特投過一些地方性的報紙,運營狀況都非常好。第二個,史玉柱開始做保健品的時候,他的廣告投放只投央視和縣城的電視臺,中間的全都不投,他覺得投中間的特別不精準。

Q2:想問張雪松老師,從在細分領域做付費轉到做培訓、咨詢,你覺得什麽時候比較合適?

張雪松:我覺得這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問題。過去做出版的、小說寫得好的都自己開影視公司了,比如張嘉佳。我簽了很多創作者,其中好多都是咨詢類公司的 CEO。其實大家都是一個邏輯,就是我用一個內容產品把它打爆。內容行業永遠是頭部集中的,但你其實可以在區域性的範圍里把一個內容產品打爆,就可以很快垂直。

Q3:我記得脫不花有一句話,她說用戶在看文章的時候所消耗的荷爾蒙,和他最後買東西時所用的荷爾蒙是一種。換句說話,看這個文章可能看得很爽,到最後買東西的時候就沒有那麽大的勁了。如果是這樣,通過內容連接到最後要收錢、要賺錢的產品,要掌握一個什麽樣的度,才能讓內容帶來的利潤達到最大化?

張偉:我以新世相圖書館為例來回答你的問題。新世相圖書館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服務商品,形式是每個月花 129 塊錢來購買一個服務:我們從第一天會給你寄一本實體書,收到以後看完寄回來,我就會給你寄第二本,如果你一個月之內讀完並寄回來第四本書,我就會把 129 塊錢退給你。

我們第一次推出的時候,不超過半個小時就把 3000 份賣光了。第二個月開始賣 1 萬份,一般是 24 個小時左右就賣光了。但是我們只賣 1 萬份,不超過 1 萬份。

這個服務對我們來說一直是非常容易賣的,主要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它的基礎的焦渴的訴求,很多人的痛苦不是說我們不知道該讀什麽書,而是說我讀不完書。隨便舉例,我一年買的書在家里堆成了一個小山,每次看到它我就會痛苦一下,它讓我覺得我自己是很失敗的人,因我沒有讀完。

所以我們當時就想,就針對我幫你讀完書這一點,我們用了一個負向激勵的方式,你看完了我就不收你錢,你看不完我就要收你錢。不管我們怎麽樣去描述這個產品,都沒關系,當我把這個點完整做成的時候,它已經成立了。

我們當時還擔心不夠,就再加一個點,即讀書還有社交的功能。我們從第三期開始加了這個功能。書是反複使用的,你在每一本書里面都可以放上自己印好的閱讀紙,填上自己的名字、微信 ID、昵稱、人生故事、閱讀感受,到後面每本書里都會有厚厚的一摞,五六張、七八張紙,有的人會加微信互相交流,我們還做了一個線上系統,你可以看到所在的城市有幾個人在看,可以看看能不能加微信等等。

不管是商品、產品、服務,我自己還是堅持認為做對了最重要。比如,知識付費或者內容付費,如果不是有了一些成功案例,它不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它可能腳步要慢很多,我還是認為是一個產品和商品設定的問題。一定是已經想到了怎麽樣把它賣好,想到了別人怎麽會喜歡這個東西。

所以我才說,當我們設定完了新世相圖書館這個服務的時候,我當時已經確認它在半年時間里面,一定是一個不愁賣的產品,一定是一個口碑特別好的,很多人討論的東西。就是因為我在設定它的時候,我先想這樣做它可能會傳播,會打動人。銷售文案一定是很重要的,但它不是本質性的事情。

Q4:想問李翔,作為得到的頭部大 V,你對運營合夥人的核心需求是什麽?或者你覺得和羅輯思維合作有什麽樣的經驗可以分享。

李翔:我覺得這個挺簡單的,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就可以了。

Q5:我想問一下左誌堅老師,我是功夫財經的,聽了你創立的珠璣信息的整個商業模式,我有這麽一種感覺,你是通過流量的辦法,最後可能會連接到金融,可能有一天我們會成為某種程度上的競品。我想了解一下你的模式是不是 91金融和金融八卦女的這種關系,如果不是,它是什麽?

左誌堅:我覺得有兩方面的區別。功夫財經是做媒體,賣理財產品是它的商業模式之一,我們做的是財富管理,這種區別可能會導致將來差別非常大。第二個我們的內容呈現是完全不一樣,比如說功夫財經可能做得像吳曉波頻道。

我最早也試過傳統的財經咨訊路線,我發現它的閱讀量可以做到很大,但是轉化率很小的,因為閱讀需求跟理財需求感覺差別很大。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1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