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上,澳優(01717.HK)交出了國內奶粉企業首份年報,2016年澳優收入27.4億元,同比大漲三成。而此前昔日國內奶粉老大貝因美(002570.SZ)也公布了業績快報,在經歷了前三季度虧損4億之後,四季度公司業績明顯好轉,但整體最終收入暴跌近四成,巨虧8億元。
澳優公布的年報顯示,2016年公司銷售增長30.3%至人民幣27.4億元;毛利率41.1%,同比增加13.1個百分點;凈利潤增長320.4%至人民幣2.1億元。其中奶粉業務上全線增長,當年自由品牌嬰幼兒配方羊奶粉及牛奶粉在全球的銷售額增加約50.8%至約人民幣18.2億元。
澳優方面回複第一財經記者時表示,凈利潤的暴漲與上年基數較低,同時旗下核心品牌增長較好有關。
資深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澳優的戰略定位較為精準,率先布局了羊奶粉和有機奶粉等品類,此外在銷售層面,澳優團隊執行力較強。
數據顯示,羊奶嬰幼兒配方奶粉佳貝艾特在中國銷售6.6億元,根據海關統計,連續三年成為國內進口羊奶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第一品牌,2016年銷售較去年同期增長約44%,占公司總收益約29%,成為公司收入的主要貢獻來源之一。此外,澳優乳業的代工業務也增長迅速,2016年收入4.7億元同比增長約72%,占公司總收益約17%。
事實上澳優此前進入奶粉行業還是一家的貼牌商,2009年在香港上市後,澳優就遭遇了一次過河拆橋,澳洲代工廠眼紅澳優在中國的增長,將其自有品牌推向中國市場,也逼迫澳優不得不轉型。
2011年和2015年澳優兩次收購了荷蘭百年乳企海普諾凱的全部股份,並進一步擴大產能投資5.3億元在荷蘭新建工廠,預計2017年完工並投產。此外,去年9月,澳優與新西蘭第二大乳品公司Westland合資建設新的奶粉工廠,並擁有60%的權益。
奶粉業務之外,澳優也在謀求業務多元化。2016年8月,澳優乳業投資收購澳洲營養品品牌Nutrition Care,並成立“澳優液態營養品(長沙)有限公司”在中國推廣及分銷液態奶,去年12月推出了兒童配方液態奶產品。
但澳優在營養品業務上進展略顯緩慢,2016年營養品及其他業務收入只有1234萬元,但卻虧損了3559萬元。澳優方面解釋稱,虧損主要是由於收購營養品業務產生的若幹一次性費用,以及成立階段產生的營銷成本等原因所致。
相比之下,昔日國內奶粉老大貝因美還在“甩包袱”。
業績快報顯示,貝因美2016年收入為27.7億元,較上年同期45.3億元大跌39%,凈利潤從1億元大跌至虧損8億元,同比減少869%。
對於下跌的原因,貝因美方面認為,2016年,在假奶粉事件、奶粉配方註冊制出臺及行將落地、海淘奶粉消費比重日益上升之市場背景下,雖公司在電商渠道表現強勁,但傳統渠道的銷售業績下滑劇烈,公司經營業績出現較大虧損。
2013年,貝因美收入達到巔峰的61億元,但2014年就開始走下坡路,為50億元下滑17%,凈利潤只有0.7億元,同比減少90%。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4年開始,國內奶粉市場出現價格戰、外資對內資奶粉市場也形成絞殺、跨境購的興起分散了需求,國產大品牌奶粉經營都有所下滑。但貝因美在渠道方面出現了一些策略問題,導致貝因美跟渠道商的關系惡化,導致銷售大幅下降。
值得註意的是,2016年貝因美的業績巨虧更像是一種策略。
公告顯示,貝因美虧損擴大的原因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前三季度貝因美確實虧損了4.1億元,但公司出於謹慎性考慮,將累計形成的3億元遞延所得稅資產做了轉回處理,並計提超額虧損子公司0.61億元壞賬準備,而這也被市場解讀為利空出盡,等待2017年業績反彈。記者計算發現,四季度貝因美的業績已經明顯好轉,收入約為8.4億元,凈利潤虧損也減少至千萬級的水平。
對此,貝因美董秘沈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是一個多方面的考慮,雖然四季度的業績有好轉,但和之前認為的對全年業績的超量正面的影響來比,還是不達預期的,因此從穩健的角度還是做了轉回。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貝因美的虧損有一部分和回收市場上的流貨有關,流貨的價格較低,會對正常的價格體系形成破壞,回收也是為2017觸底反彈做準備。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預計2017年在嬰幼兒奶粉行業需求顯著增加、註冊制名單分批出爐、貝因美作為國產龍頭在2016年收入近40%的下滑後,收入有望迎來恢複性增長。
君樂寶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6年四季度開始,1~2段奶粉的銷量已經有明顯回升。二孩生育的積極性正在顯現,因此2017年有望迎來新一輪嬰童產品的黃金時間。
但中金公司也指出,2016年因貝因美收入下降較多,部分剛性費用投入難以同步下降,2017年行業價格混戰仍將持續,因此貝因美凈利潤率恢複至合理水平仍待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