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徐駿/圖)
隨著“3·15”消費者權益日的來臨,打假售假又成公眾關心的熱門話題。在我看來,治理假貨,先要捋清假貨的來龍去脈,對癥下藥,精準制導。
首先,消費者能不能分得清真貨假貨?註水肉問題為什麽一直解決不了?這就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有人不信這個邪,偏不註水,但價格顯然就要比註水肉賣得貴。價格在明處,質量在暗處。消費者一看價格懸殊這麽大,就掉頭走開,你追著他解釋說人家的都註了水,所以才這麽便宜,他會反問:你的就沒有註水?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消費者分不清註水與不註水肉的區別。積久而往,本來決心賣“良心肉”的肉攤也乖乖繳械,被逼良為娼、逼上梁山,以致現在菜市場連不註水的蘑菇也難買。
其二,有沒有消費者願意專挑假貨買?打個比方:菜市場有傳統大鍋土豆腐,也有汽鍋豆腐。前者貴,後者賤。如今菜市場多的是汽鍋豆腐,鮮見傳統土豆腐。購買力低的原因之外,還有許多工地食堂、學生食堂、飯店,為著降低成本,情願買汽鍋豆腐。比起大鍋土豆腐,汽鍋豆腐只是品質差些,倒也不算假貨。然而對於假煙假酒,買者不用、用者不買的中國特色式“灰色消費”,導致“知假買假”現象普遍存在。
其三,是不是所有地方都願意打假?少數地方政府為了GDP,聽任假貨制造泛濫,還洋洋自得:“反正也吃不死人,何必大驚小怪。”這些地方負責人喊打假無異於賊喊捉賊。
打假無疑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其中食品藥品假貨更是人命關天。如果說毒品只涉及少數人,而且一些吸毒者是自願墮落,那麽食品藥品安全則涉及每一個人,而且絕大多數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受害。對於食品藥品假貨,尤其要重拳出擊。
有企業高管提出要“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事實上治理酒駕有一條重要經驗,也就是交警城市間互相換防,斬斷關系網、利益鏈。酒駕治理畢竟問題單一,假貨品種浩如煙海,防不勝防。更何況執法部門里也不乏“內鬼”。打鐵還得自身硬。治理假貨,各級市場監管部門首先要整肅隊伍,清理門戶;其二,要發動群眾,舉報重獎,讓假貨葬身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作者為合肥市包河區總工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