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R需要深入到具體產業做優化。
本文由GPLP(微信ID:gplpc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墨行。
2016年投資人愁沒有好的投資領域,於是蜂擁擠進了共享單車領域,而到了2017年,將有哪些領域將取代共享單車成為被投資人看好的領域呢?
同時,對於過去2年經歷了從泡沫到寒冬的AR、VR,投資人和創業者紛紛如何看,人工智能的普及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在2016年“大時代”GPLP首屆年會暨頒獎典禮上,VC機構投資人與創業者共話2017年投資趨勢。
後資本寒冬時代:2017年值得關註的投資領域有哪些?
藍馳創投執行董事曹巍:2017年投資主題是回歸需求
目前來看,整個圍繞用戶增量的行業紅利周期慢慢到了臨界點,線上流量和線下流量成本都在快速升高。同時,這也意味著做用戶獲取到底是線上還是線下其實已不重要。
因此我認為2017年的主題叫做回歸,從創業這件事情本身回歸到需求本身,圍繞需求抓住有爆發性的機會是貫穿2017年的主題。
我們會更多尋找細分產業中產業升級的機會,其中金融、教育、醫療是我們重點關註的細分領域。
在互聯網與金融領域,過去更多是模式方面的創新,但是現階段,靠管理就能夠抓到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更多的是既有管理,又要有一些技術上的Demo,需要創業公司既要有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時團隊在技術和核心對於金融理解方面要有一定深度。
在醫療領域,我們覺得其實其更多的痛點是在服務供給鏈上,全國三甲醫院和高質量知名的醫生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創業團隊是否能夠找到好的機會,通過創新技術和數據手段解決或者提升供給效率或者創造供給本身,是我們接下來比較關註的一個方向。
此外,在線教育領域我們過去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未來我們會繼續尋找從獲客成本要運營成本到師資模式上有創新的公司。
思偉投資合夥人崔麟:完全賺吆喝的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
隨著整個經濟的發展,國內互聯網生態已經在過了完全賺吆喝的時代,因此現在創業公司需要在剛開始的時候就該考慮商業模式是什麽,而驗證產品是否為剛需的方法就是看大家沒有付費意願,這也是我們最近一段時間在看一些非常出色的公司時總結出來的一些共同點。
我們最近會比較關註2B的互聯網公司機會,因為互聯網到了這個階段,大量企業主開始意識到要實現從傳統企業向互聯網企業的轉化,必須讓整個互聯網系統穩定,這就必須依靠與IT的支持,這些創業公司能夠給大的企業提供從端到端,從用戶端到服務器端整個鏈條中IT體系的可視性,這類型企業在美國發展非常迅速,而在國內也具備很大的成長空間。
神州付創始人孫江濤:現階段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屬於“鬧饑荒”時期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大的紅利機會沒有原來那麽多了,偶爾出來一些機會也會迅速的被一些創業企業或者BAT捕捉到。創業公司從0到1的發展階段,現在所面臨的難度和挑戰要比過去高得多。
以至於最近一年TMT領域並不是非常大的機會都會被投資機構或創業者所關註,比如共享單車,現在算起來都能有幾百家公司在從事這個領域,但我相信這個領域最終出來的企業肯定只是個位數。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說,目前這個階段屬於“鬧饑荒”的狀態,創業機會偏少,因此這樣非常考驗投資機構甄別能力,對他們來說一直不投也不行,投其實機會又不是特別多,如果一些細分的領域,或者大的產業機會能被一些機構抓住,他們或許可能就會成為下一代知名的投資機構。
TOTWOO創始人王潔明:個性化需求中蘊含機會
之前有一則新聞引起了市場關註,巴菲特投資了一家做智能珠寶的公司,這讓人特別好奇,為什麽他會對這家公司感興趣,因為在當時美國第一家做手環的公司已經宣布倒閉了。後來美國媒體采訪他,問他的投資邏輯是什麽,他說特別簡單,珠寶幾千萬年前就存在,所以投資這個事情本身是安全的。但是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是不是可以給珠寶一種全新的體驗,讓其符合現在消費者的需求。這就是智能珠寶的由來。
說這件事情是希望說明,隨著時代的變化,周邊互聯網技術環境的變化,以及消費升級的需求,將誕生越來越多的個性化需求和投資機會。
科益茶葉創始人李委紋:傳統行業轉型關鍵在多元化盈利模式
茶葉在中國是非常傳統的行業,這個行業里面我們做了一些創新和顛覆。我們自主研發了一款全自動智能泡茶機,可以在公共服務場所自動為消費者提供自助式的茶水服務,解決公共服務場所的喝茶難的痛點。
在不斷測試和摸索中,我們探索出了多元化的盈利方式。比如在跟建行溝通時,他們希望能用智能終端做收單業務,在我們機器上裝他們閃付模塊,相對應的我們可以獲得每單3元補貼。
另外這個產品做著除了能賣茶水,收單業務還可以通過機身做廣告盈利,以及通過二維碼幫助公眾號吸引粉絲。
可以看到,從傳統的思維轉變過來以後,其實是有很多盈利的方式方法可以盈利的,因此在我看來,未來傳統行業的轉型一定是要從單一的盈利模式向有更多增值服務的方向轉變,這樣企業才有更多的盈利空間,投資人也會更加看重。
人工智能行業:到底該在哪里落子?
思偉投資合夥人崔麟:看好終端和底層之間的機器人產品
我認為中國在機器人這一塊有這樣的優勢,可以用最簡單的方法做出質量上非常好的產品,這就給了我們機會。
目前機器人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在工業機器人這一塊我們做的比較少,但是機會也很大。而在服務機器人這一塊,目前銷量最大的產品是掃地機器人,除了這個之外其他的機器人並不是特別多。因此國內現在直接能夠做終端產品的公司會比較少,更多看到的是終端和底層之間的產品,然後在這個上面可以搭不同的架子,從機器人角度來說,就是可以把小腦做出來,小腦這一塊機會其實是很大的,中國這一塊其實做的還是相當不錯。
神州付創始人孫江濤:商業機器人將率先實現盈利
我覺得工業機器人變現或許比服務機器人更快。
我們看到工業機器人普及越來越快,可以看到特斯拉工廠絕大多數是靠機器人完成的,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最後的那幾厘米或者幾毫米和人的接觸,其實這一段體驗的完成還是蠻困難的,因為它並不簡簡單單是機器人的技術,有非常多周邊服務要去完成,才能最終把人接觸的UI的界面,無論是聲音動作還是各種方式的交互變得更加友善。
人的感受其實是由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組成,很多人在多年前就想做炒菜機器人,但是到今天應用起來還是很窄的範圍,需要大廚給他更多的指點,機器人學習的過程還沒有很好的實現。
如果短期內來看,可能未來兩三年商業機器人領域能夠盈利,而如果布局更長遠一點的話,最終偉大的To C端的機器人也將會誕生。
藍馳創投執行董事曹巍:AI領域探索開始由通用向細分行業延伸
目前2C端機器人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無人汽車和以服務與陪伴為代表的機器人。他們兩者對於誤差率低容忍度和覆蓋的人群是不同的,比如像無人駕駛對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時速可以達到120邁,它的誤差率可能是99%,但是陪伴式機器人它對誤差率相對來講就沒有那麽高了,同時它們人群的普及面比較廣。現在我們也是圍繞這兩個大的方向在做探索。
藍馳在矽谷的時候最早是從技術型VC起家,在國內我們也投資了各種Pass平臺以及技術方面的基礎設施,在AI這個領域我們認為其整個產業鏈鏈條已經到了現在這個時間節點,有了足夠雲端處理能力,大數據連接以及圍繞大數據對場景進行數據優化和AI訓練打磨,由此圍繞AI在垂直領域的探索更多是從通用需求,比如聽覺、視覺、觸覺方面的識別真正到了細分垂直領域,比如目前最為普及和應用最多的就是像交通、金融這種數據比較充分的領域。
此外我們仍然在尋找真正把AI和產業需求結合到一起的公司,其前提就是要理解相關產業,對其有一定認知。
TOTWOO創始人王潔明:to C 端人工智能進入投產階段為時尚早
從產業來說,中國的優勢和劣勢都很明顯。深圳有全球最好的產業鏈,什麽東西都能做出來,這種情況下真正想創新其空間是非常小的,就像無人機可能投了很多,但是會發現這些公司虧損是很嚴重大。
有時候我跟人經常溝通,這些人工智能的東西到底是不是消費者要的,還是只是一個to VC 的概念。其實現在大部分的技術很難解決消費者的需求,真正要進入到投產,開始盈利的階段還為時尚早。
科益茶葉創始人李委紋:解決實際的終端痛點和難點才是人工智能的核心
人工智能這個東西聽上去太高深,但是有一點,我在做我們產品的時候會跟所有研發團隊都說,我們所有的智能技術一定要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終端問題智能就是白搞。
因此,所有的人工智能也類似,都必須首先解決實際的終端痛點和難點,解決實際的盈利問題。
VR、AR投資:虛火太旺,技術問題待解
藍馳創投執行董事曹巍:AR、VR需要深入到具體產業做優化
過去兩年AR和VR經歷了從泡沫期到寒冬期。
兩三年前我去參加很多會議的時候大家提AR和VR,線下創業者80%都在做通用平臺和技術,做非常高屋建瓴的,而最近其實也還有VR和AR行業會議,規模小了不少,而且也開始真正深入到細分行業了。比如有個VR公司在做礦級有培訓流程的,中國之前發生過各種各樣的礦難,很多因為操作不規範沒有經過充分培訓,但是培訓本身又非常昂貴,對基礎設施要求很高。而另一方面,企業主希望礦開好之後可以運營當天就開始幹,其實這里面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需求,就在幫助傳統的礦業做培訓,這已經是圍繞具體需求給出解決方案,是服務真實的需求。
總而言之,不管AR還是VR,2017年大家還是要回歸需求本身,了解產業、發現產業,對產業需求做一些優化,圍繞這些需求做一些深度服務。這類公司解決了問題才能產生價值,而不是空對空地談。
神州付創始人孫江濤:AR、VR技術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我覺得AR和VR和智能可穿戴設備有類似的情況,這類技術依然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在做一些小規模的測試,未來這兩類技術和應用都會對人們生活有非常大改變,但是現在體驗離真正應用起來還有一段距離。
思偉投資合夥人崔麟: AR、VR普及需要一個大眾化場景
我個人感覺最大的問題就是一定要確定這個技術是不是剛需,今天制造系統來看AR還是VR都不是剛需,我記得在AR、VR炒最火的時候還有一個概念就是共享單車,我跟朋友聊的時候,這兩個當中我們會賭共享單車不會堵AR和VR,AR和VR是有了更好,沒有也無傷大雅的產品,這類型的技術我們覺得最重要的是向B端走,要找一個真正懂得人把這個技術催生或者使用場景大眾化,如果直接是可有可無的技術直接做C端,還是比較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