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如何打破科研評估“論文崇拜”情結?

清華大學的工程專業名列世界第一,超過了麻省理工學院,這一全球大學分專業排行榜一時引發多方關註。

上述排名來自U.S.News(U.S.News & World Report,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作為大學排名最有影響力的榜單之一,U.S.News 的排名是每年大家申請學校時必不可少的參考。

不過,在U.S.News全球大學綜合排名中,清華大學位列57名,中國僅有兩所大學進入百強,另一所是排名第53的北京大學。

近年來,中國整個工程市場規模在全球遙遙領先,市場需求、人才引進,再加上國家資金大量投入,使得中國大學的研發能力提升很快。但往往國際性大學排名更加註重論文發表情況,國內高校目前也存在以論文發表來評估教師的傾向。

專家指出,如果以此來衡量辦學的水準,最後會被功利的追求所誤導,比如屢被詬病的論文造假事件。

雖然有著這麽多的科研成果,但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一直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這里面既涉及職稱評定、崗位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等一系列評估機制問題,也事關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處置權和收益,還有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的原因。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旨在扭轉這一局面,東南大學等高校也在嘗試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權重,科研評估機制改革已上路。

科研實力在提升

工程專業世界第一,計算機科學專業世界第二,化學專業世界第三,這一次的U.S.News榜單上,清華大學表現突出。而在工程專業領域,中國大學集體亮眼,前十中占據四席,除了清華的榜首,還有浙江大學的第五,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第七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的第九。

浙江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許雪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大學排名上升還是能反映部分情況的,這幾年中國大學的研發能力確實在提高,而就其中工程專業排名的上升來說,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國家的支持力度比較大,這十來年國家的科研經費投入相當大;二是教師體量比較大,像清華、浙大的教師規模比國外大學要大,科研的總產量比較多;三是中國的工程領域這幾年發展比較快,市場體量比較大,研究領域比較多,出成果也就較多。而歐美等國家機械工程領域的很多產業已經空心化,沒有了這些產業背景,他們更多會搞一些基礎性、前沿性的研究,比如生命科學、微納制造等,而這些是我們未來要發展的。”許雪峰說。

“現在中國的整個工程市場規模在全球遙遙領先,市場需求、人才引進,再加上資金的配合,整體工程水平確實提升很快,很多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的一位教授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家在科研經費上投入很大,特別是設備方面的投入,“我們學科的設備基本上已經進入全球領先狀態”。同時,國家現在花大力氣搞“千人計劃”,引進人才的待遇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國外大學,這也是國內科研水平快速提升的一個原因。

那麽,在某些領域,中國大學的實力真的已經超過歐美大學了嗎?上述浙大教授表示,頂尖的研究成果還是歐美大學多一些,他們在創新性方面會強一些,但相對次重要的,按總量來說,中國大學現在已經處於跟歐美比較接近的水平。“每個排名體系的側重點不同,但國內有些大學的工程學科至少在研究能力方面已經進入了世界一流水平。”

許雪峰也表示,國內大學在基礎性研究、創新性研究方面相對弱一點。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這個排名並不能反映學校辦學的真實情況,U.S.News每年會做全球大學排名和美國大學排名,而這兩種排名衡量標準不一樣。

記者查閱U.S.News的2017全球大學排名和2017年美國最佳大學排名各項指標權重發現,前者更註重科研項目、科研成果,而後者更偏重對本科生的培養。

熊丙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全球大學排名基本上來自兩個指標,一是發表論文的指標,包括發表論文的數量、發表期刊引用次數等;二是區域聲譽評價。“由於各個國家的教育制度不同,這里涉及學生的申請、管理、培養等,因此沒辦法拿到關於學生的指標,所以在設計評分指標的時候只能拿通用的指標,並且這些指標還要能拿到數據,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全球大學排行榜側重學術研究方面的指標。但實際上這些排行榜無法反映出學校的真實情況。如果你盯著這個東西,認為排名靠前辦學就一流,最後既會被排行榜誤導,也會被功利的追求誤導。”

改變重論文輕轉化現狀

2007年,中國的EI(工程索引 )論文數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一,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 )論文數量排在世界第二位。2010年,中國的SCI(科學引文索引 )論文數量達到全球第二,2014年中國SCI論文數量占到全球總量的13.3%。

SCI、EI、ISTP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獻檢索系統,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

“以前中國很多大學為了提高自己的名聲,全盯著EI、SCI等來發表論文,而且重金獎賞,完全是偏論文導向來辦學。好看的排行榜會讓高校領導覺得自己辦學有政績,在各種場合都要加以引用。”熊丙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大家一直說大學的評價要打破唯論文論,不要再在職稱評審中、考核中去更多關註論文,但很少有大學真正做到,而且論文的傾向越來越嚴重。

“現在有的大學在論文發表上強調要發國際期刊,而且這些期刊一定是要在國際上排行前幾的。論文情結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地步,老師們的精力大部分導向論文,人才培養被放在次要位置,甚至國內和國外都出現了專門為中國代寫論文、發表論文的機構。”熊丙奇說。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去年12月通報稱,自2015年3月開始,英國現代生物(BMC)、斯普林格(Springer)、愛思唯爾(Elsevier)、自然(Nature)等國際出版集團出現4批集中撤稿,涉及中國作者論文117篇。其中有23篇被撤論文標註了科學基金資助,有5篇被撤論文已被列入已獲得資助的項目申請書中。經調查發現,這28篇被撤論文都是委托第三方中介機構進行“潤色”並投稿,更有甚者,部分論文完全是通過論文買賣,請人捉刀代為撰寫和投稿。

同時,重論文輕轉化的傾向一直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集聚大量人才、積累海量成果的高校,大量成果在實驗室“沈睡”,老師對產業化積極性不高。

東南大學副校長吳剛認為,高校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面臨三大難點:一是評價體系都更關註成果產出,而忽視了成果實際轉化;二是體制機制約束了科技成果的高效轉移轉化;三是教師對企業管理、資本運營、稅收政策等了解不多,給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帶來了約束。

為此,修訂後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下稱《轉化法》)於2015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針對高校“重研發,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等傾向,《轉化法》明確,國家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應當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點的職稱評定、崗位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

《轉化法》還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處置權和收益做了規定,比如,科技成果完成單位可以規定或者與科技人員約定獎勵和報酬的方式、數額和時限。對科研人員獎勵和報酬的最低標準由現行法律的不低於職務科技成果轉讓或者許可收入,或者作價投資形成的股份、出資比例的20%提高至50%。

東南大學去年發布《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方案》,推出包括70%收益獎勵“原創者”、啟動科技成果增值工程、允許學生三年內以無償許可知識產權的方式使用科技成果等在內的18條新舉措。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景泉曾對媒體表示,早在2014年上半年,學院正式實施綜合改革試點,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權重。其中,縱向項目(主要由政府部門下達)資金和橫向項目(主要來自企事業單位等)資金的考核權重由原來的1∶8改為目前的1∶1。這意味著,教師們從企業拿到的科研資金已經超過從各級部門拿到的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