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明日系的旁支(3)-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第二篇已散佚,望各位好心人能找出這一篇文章。)

現在講講該公司2008年的歷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17/LTN20080117364_C.pdf
公司在2008年1月,宣佈收購持廣告業務的公司90%(其後將會增持至100%)的股權的公司5,368股(以下會稱廣告業務子公司持廣告業務的公司母公司),佔母公司股權17.97%(股本共29,868股),每股作價約7,451.56元,共斥資4,000萬,光訊以5,000萬股,每股8毛的新股支付。

另 外向認購母公司新股20,132股,每股作價約7,450.82元,共向母公司注入1.5億元,完成後母公司股份增至50,000股(29,868股 + 20,132股),光訊持母公司股數會增至25,500股(5,368+20,132股),即持有51%股權,光訊在60日內先付3,000萬訂金,其後 會付出1.2億元。

其中的先決條件其中一條為先集資到1.5億,賣方亦向光訊保證母公司2007年EBITDA不少於750萬美元。

另外,光訊亦向賣方授出認沽權,若母公司2008年季度業績超過或等於公告所列的數字,賣方可以把持有母公司其餘49%股權按季度盈利分佈比例售予光訊,光訊以每股0.8元發行2.5億新股,支付代價2億元。

若季度業績,低於公告所列的數字,光訊亦和超過業績的情況同樣的新股支付代價,代價則向下調整,差額以現金支付。

收購完成後,公司將會易名中國戶外媒體集團。

其實,母公司看來無太多錢賺,這也是公司發行新股散貨的其中一種方法,這樣把配股消息包裝為好消息,確實高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26/LTN20080226167_C.pdf
其後公司簽訂諒解備忘錄,和另外一家廣告公司進行收購協議,作價約1.5億-2億之間,相等於其EBITDA 3,000-4,000萬的5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07/LTN20080407411_C.pdf
由於市場氣氛差劣,不能集資到1.5億,所以取消1月的收購計劃,另外進行配售,敦沛以盡力基準,共配售8,000萬股,每股作價0.2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5/LTN20080415575_C.pdf
公 司又再收購1月收購失敗的母公司100%股權,作價2.4億,光訊分兩批以2.5億股,每股0.8元的新股和4,000萬,行使價0.8元的可換股債支 付,EBITDA保證由1,000萬美元下降一半至500萬美元,若EBITDA少於保證EBITDA,則可展延期限六個月,若仍不能達標,則再作商討。

另外,公司要擔保成功發行8,000萬新股及光訊向母公司提供1,600萬的貸款作收購之用。

其 實,這次收購的代價雖下降,以整家公司計,由3.5億降至2.4億,但是保證盈利由7,800萬降至3,900萬港元,實際上作價是上升的,另外該 1,600萬雖作收購公司之用,但是我猜這些錢是一些人藉這個機會向公司拿錢的,錢的來源是來自今次配售這8,000萬新股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3/LTN20080523087_C.pdf
公司在5月23日出通函,6月18日開股東特別大會批准收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4/GLN20080604068_C.pdf
5月30日,寶利福(8172)宣佈發行兩批共1,320萬的可換股債券,第1批700萬由遠東控股國際(36)認購,第二批620萬元由劉先生認購,每股行使價2.5仙,完成及行使可換股債後,劉先生將持有公司約13-16%股權,成為公司三大股東之一。這代表劉先生又進入第三間上市公司。

這家公司財務吃緊,收購頻仍,不過還有一個內蒙古購物中心可以賣點錢,公司仍有機會配股,有利股價,盈利亦可望有支撐股價,但是大股東成本頗低,另外他的行徑實在令人不敢恭維(財技太高),所以我不建議購入。

明天會講講大陶精密科技(80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8

明日系的旁支(4)-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大家想對大陶精密科技的歷史等了很久,現在我們由上市開始回顧到劉先生入股前(2003年中)吧。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chap14a.pdf

公司在1997年由台灣的太平企業(以下稱太平)重組後持有大陶精密母公司(以下稱母公司)99.79%股權,日本的欣瑪耐特以其專利權注入,換取母公司40%股權,並開始進行製造陶圈業務。次年把母公司註冊,並引入投資者,租下地皮、聘請員工及高管,又次年,太平大股東(以下稱大股東)可能知道公司會上市或引入其他投資者,於是公司增資擴股,以太平及大股東的名義認購,另外大股東又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使太平及大股東持有母公司股權陸續增至74%,欣碼耐特減至10%,並進行擴產準備上市。

2000年又陸續引入機構投資者及證券公司向母公司注入資金約3千萬,公司亦於當年6月27日正式上市,以每股1.78元,發行8,100萬股上市,集資逾億,公司股本401,724,875股。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chap17.pdf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041pro-20000627app01.pdf

公司確實集資了一億多,但公司值不值這樣多錢呢?
從會計師報告看來,公司1998年的營業額為....
零...1999的增長率是無限,但是是多少呢....
是二十萬五千大元,我想在香港大約有四成人的收入過多這家公司。

公司在這兩年都是虧損的,分別虧損五百萬和一千八百多萬,做二十萬生意,竟然虧二千多萬,這個生意不如倒閉算了,這亦埋下了公司財困的種籽。

這 家做二十萬生意,虧二千多萬,上市值七億二千萬的公司,肯定會是物非所值,在現時的市況下,你覺得會如何呢?肯定是會暴跌。但當時正在科網熱潮,總之有 「科技」、有「網絡」,股民自然走去買,加上創業板門檻極低,上市科審批不周,成為這家劣質公司能成功集資一億多的原因。

還有的是,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也闕如,否則可以見到的是,只有少量資金已投入廠房,公司還有大量現金的情況,若該公司現金比例多於90%,現在肯定給港交所停牌。

現在開始說說上市後的情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01026/00000MC20001030172429P.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01031/00000MC20001031211411Q.pdf
上市不到兩個月,公司向郭台銘的鴻海精密授予獨家知識產權生產瓷圈,收取技術使用權費,但公告內容非常模糊,例如技術使用權費價格是多少錢一年呢?10年年期是代表甚麼日子呢?甚麼也沒提及。可以說是借權威來拉抬股價的手法。

其後又澄清英文上的錯誤及鴻海的英文譯稱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319/00000MC20010319222930S.pdf
公佈2000年業績,營業額雖急升180多倍,但虧損又增加至2,600萬元,超過1998年和1999年的總和。

經過一輪管理層轉換後,又放出好消息。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728/00000MC20010727220448K.pdf
和深圳一家石油公司商討在中國建設合營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925/00000MC20010924213306K.pdf
公司更換保薦人,由台資元大轉上海資申銀萬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031/00000MC20011031121244A.pdf
另外公司的主席、CEO兼執董辭職,改任非執董。
可能公司出現了某些我們不知的問題。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127/00000MC20011127160923Q.pdf
公司祕書變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127/00000MC20011127160923Q.pdf
委任執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114/00000MC20020112023821G.pdf
大股東禁售期由兩年變一年,大家應知道出現了一些我們不知的壞消息,會如何嗎,大股東要跳船了,雖則他們聲稱無沽出股票的意向。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4/00000MC20020324162038M.pdf
公司做了三千多萬生意,但退貨一千萬,實際上二千多萬生意,虧損五千多萬,另外資產減值一億,共虧一億五千多萬,實際上已把公司所集資的虧光,陷入財困。

以他們的所為來看,這家公司好像在蓄意造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9/00000MC20020329021627T.pdf
公司礙於股本價值的限制,宣佈十供一,又供一股送四紅股,每股0.5元的方式供股,實際上是二供一,每股0.1元,集資1,900萬解困,由益高和統一包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06/00000MC20020606213048N.pdf
公司宣佈削減股本,由五毛錢削至一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18/08041MC20020618182439T.pdf
公司引入兩名和主營業務不相關的財務人士為執董,這兩名可能是賣殼的牽紅線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626/00000MC20020626232441S.pdf
不久,這家公司確實發行了4,000萬可換股債,行使價0.17元,若有人全數認購,這人已是公司的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820/00000MC20020819204518I.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830/00000MC20020830204516E.pdf
公司董事紛紛辭職。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916/08041MC20020916084518J.pdf
公告宣佈進入製造光纖元件業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919/00000MC20020919014818G.pdf
公司以640萬美元的機器和10年的技術使用權360萬美元,共1,000萬美元注入合資公司,取得九分之五股權,製造光纖完件,實際上大陶並不需出資任何款項。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011/08041MC20021011173245B.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105/GLN20021105001_C.pdf
由於市場集資情況太差,公司要延遲發行可換股債券,最後由4人認購2,740萬的可換股債,行使價仍為0.17元,行使後,這四人佔公司21.10%的股份,較大股東的20.56%略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129/GLN20021129027_C.pdf
該兩名和公司主營業務不相關的人士接任公司授權代表和核數師。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13/GLN20030113013_C.pdf
公司向威誼授予技術使用權5年,作價250萬美元,以補足上次發行可換股債券的缺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4/GLN20030124018_C.pdf
又引入兩名和主營業務不相關的人為非執董,其中一名為證券業人士,可見公司可能有賣盤之意。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8/GLN20030128016_C.PDF
公司遭證券行入稟追討供股時80餘萬的融資費用,可見公司財政困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17/GLN20030217030_C.pdf
公司的台灣廠房及中國廠房停產,上海廠則未建成,所以公司實際上已無經營業務,加上台灣附屬遭追討欠債,現正在債務重整中,可見公司已陷入危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20/GLN20030220016_C.pdf
公司以每股0.14元配售1.205億股,集資約1,600萬以解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19/GLN20030319027_C.pdf
核數師由Big 4羅兵咸,轉至不知名鄭國衛。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22/GLN20030322015_C.pdf
公司營業額跌至900萬,扣除一筆減值撥回後,公司虧損擴大至4,4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1203/GLN20031203023_C.pdf
公司附屬又遭銀行入稟清盤,公司又開始停牌。

明天開始講講重組之後的過程。


(第5輯又散佚,有誰有備份的?請好心人留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0

明日系的旁支(6)-光訊控股(254)、大陶精密科技(8041)和寶利福(8172)


這篇主要講述劉先生入主大陶精密(8041)的過程及其後的動作。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924/GLN20070924083_C.pdf
公司宣佈,配售共40億新股,其中35.42億股由劉智遠先生認購,剩下4.58億就由統一證券配售,認購價每股1仙,集資約3,900萬以解困。完成後,劉先生的持股量增至75%,公眾持股量降至21.2%,公司並申請清洗豁免。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3/GLN20071023023_C.pdf
公司宣佈2006年業績,營業額急增40餘倍,至3,068.5萬,並錄得上市以來第一次帳面上盈利,有500多萬,但扣除500萬的租金收入及164.3萬的撇回可換股債利息,實質仍虧損100多萬。

公司現金情況仍危殆,現金只得100多萬,負債有4,000多萬,所以剛才發行那4,000萬元的新股是用來加強現金情況的。

另外,公司資產淨值7,000多萬,有9,600多萬是機器,另外應收帳也劇增至2,500多萬(營業額只得3,000萬略多),可見公司資產充滿大量水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26/GLN20071026063_C.pdf
公司再委任統一證券配售10億股,配售價同為1仙,集資約1,000萬。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218/GLN20071218039_C.pdf
公司宣佈1供1,每股1仙,原主要股東Bright Castle承諾按比例供股,但股東可選擇供和不供,不供則不會增加股數,最多集資700餘萬元,劉先生完成認購後,股權會由原本75%降至約54.9%-60%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227/GLN20080227029_C.pdf
公司宣佈20送1紅股,股數會再增加至62-68億股不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20/GLN20080320003_C.pdf
公司營業額創上市以來新高,達5,200多萬,並錄得連續第二年盈利,亦都是上市以來第一次,盈利下跌95%,至182,000大元,較50%香港人的收入更低。但由於錄得一次51萬的可換股債券利潤撇減,公司實質錄得虧損約33萬元,較上年同比大減。

由 於多次認購及批准仍未獲股東認可,所以公司現金只得三萬餘元,大量資金壓在應付款上,要以拖稅、拖人錢(應付款)、拖股東及關連公司、另外幾年前的可換股 債,並計及170萬的短期借貸,亦未償付數額達6,700多萬,扣除應付款也有4,300多萬,所以公司要兩次陸續配售及一次供股等集資5,000多萬, 以解全部問題。

但有銀行肯借短期貸款,即證明公司是有能力繼續存續的。

公司淨資產7,400萬元,但存貨1,900萬,應收款3,100萬(今年營業額5,200萬),機器經折舊撇減後也有9,100萬元,共1.42億,可見公司資產水份較上一年更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02/GLN20080402047_C.pdf
公司宣佈於本年四月三日復牌,等我們算一算帳。
另外包銷商及新百利願意以223,845,635股,每股0.01元的股票,以抵消2,238,456.35港元的財務顧問費用。

公司股本有:723,087,310股

公司20送1紅股後,公司股本有:759,241,675股

劉智遠認購及統一配售40億股後,股本增至4,759,241,675股,劉智遠先生擁3,548,000,000股。

公司再配售10億股後,股本增至5,759,241,675股,劉智遠持3,548,000,000股。

再發行223,845,635股薪酬股份後予統一及新百利後,股數再增至5,983,087,310股。

公 司以未認購、未配售、未送紅股前的基準1供1股,最多共發行723,087,310股,股數最多會再增至6,706,174,620股,但如果只有原主要 股東認購1.8億外,其他股東不認購的話,公司少發行543,087,310股,那股數最少也會是6,163,087,310股,劉智遠先生持股為35.48億股,他的持股比例會為52.91%至57.69%。

公司停牌前的價格為8.6仙,經供股及20送1紅股調整後,股價是4.57仙,復牌後市值約為2.81億至3.07億,劉先生投入的資金約3,548萬,復牌後理論市值即升至1.62億,帳面大賺約1.26億。

以這樣的市值水平計,P/E約為1543倍至1557倍,所以不會因價投而買。另外,此價亦超過殼價幾倍,亦不是殼股投資,所以買的只是集源集中及注資的憧憬,但炒上幾倍已是數十億,你想想會嗎?所以絕不值得投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07/GLN20080407033_C.pdf
公司委任鍾先生為行政總裁。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25/GLN20080425073_C.pdf
公司接獲6.56億股供股股份,有少量不足額,另外223億超額認購股份,超額認購股份超額36倍,供股股份中,有人竟斥資1.5億認購149億股。

公司股份正式增至6,706,174,620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30/GLN20080430073_C.pdf
公司委任劉先生及兩位科技人士為執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6/GLN20080506071_C.pdf
公司贖回幾年前的可換股債。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7/GLN20080507021_C.pdf
舊班子全部辭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603/GLN20080603019_C.pdf
六日前,劉先生正式就任公司主席。

公司上周五收市價0.118元,以6,706,174,620股計,市值為791,328,605元,劉先生帳面獲利逾10.8倍,股票帳面市值418,684,000元,他只要售約3億股,就已經取得
全部成本,而其他投資者若在2002年左右購入,供了股及收到紅股後,也收回所有成本,所以沽壓也很大。

但是公司利好的project仍未出爐,投資者仍可等待此等消息公佈後,立刻沽出股票為上。

下一隻講講久違多時,劉先生剛購入公司可換股債的寶利福(8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1

揭秘:萬科和寶能,誰動用杠桿更瘋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2-19/971612.html

王石不信任姚振華的一個理由就是杠桿收購很瘋狂,一旦撐不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和寶能系的杠桿收購相比,使用杠桿最瘋狂的還是萬科管理層。

原標題:寶能系姚振華舉牌 萬科管理層狂賺70億 王石反擊收購投鼠忌器

王石為代表的管理層與寶能系對於萬科控制權正式交火。12月18日,萬科A股和H股中午收市發布停牌公告,稱正在籌劃發行股份,用於重大資產重組和收購資產,市場預計“毒丸計劃”啟動。

2015年的中國A股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去杠桿”,怎料想,在這一年當中的最後一個月,A股卻上演了一場最為瘋狂的杠桿收購戰。寶能系旗下的深圳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盛華”)和前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前海人壽”)幾乎是用杠桿加杠桿的方式,拿下了房地產第一股萬科A(000002.SZ)超過22.45%的股權,市值557億元。按照萬科最近幾年來的分紅水平,寶能系明年在這筆股權上的收益是可以覆蓋融資成本的,再樂觀一些,如果萬科總裁郁亮能夠完成之前承諾的200億元利潤目標,寶能系或許還可以博得一筆不小的收益。

萬科的股權一直比較分散,第一大股東華潤股份基本不過問萬科的具體業務,萬科變成一家管理層控制的公司,就在12月17日,王石向寶能系姚振華發出戰書,萬科管理團隊不歡迎寶能系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不歡迎的理由很簡單,姚振華資格不夠。12月18日,寶能集團馬上發出申明回應,遵守法律,尊重規則,相信市場的力量。萬科控制權之爭爆發,雙方頓時火藥味十足。王石不相信這個已經拿下第一大股東的寶能系僅僅是為投資而來,他認定寶能系的入主已經威脅到了萬科管理團隊的生存,他需要采取行動。中午,公司緊急停牌,準備定向增發新股,進行重組和收購。

對於萬科的收購與反收購,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12月18日表示這是市場行為,只要符合相關法律規定,監管部門不會幹預。

萬億保險資金成“彈藥”

萬科並不是寶能系唯一的買入標的,按照公開披露信息顯示,從今年9月份到12月份之間,鉅盛華和前海人壽分別通過二級市場競價交易和參與非公開發行的方式,先後大量買入了華僑城、中炬高新、韶能股份、明星電力、中國金洋、南寧百貨、南玻集團、合肥百貨的股份。按照記者的粗略統計,這些股權目前的總市值將近270億元。

在資金來源上,前海人壽銷售的保險產品,多數都是萬能險,這種保險產品的性質更加傾向於投資理財,用王石的話說,就是“短債長投”。除了前海人壽,另一家安邦保險也先後舉牌金融街、民生銀行和金地集團;生命人壽舉牌金地集團和浦發銀行,明天系旗下的華夏人壽、生命人壽和天安財產舉牌金地集團持有超過38%的股份。在各家保險公司短期理財產品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負債端的成本倒逼這些險資走上了“短錢長配”、“風險錯配”的高風險投資之路。

險資為何熱衷於舉牌銀行地產等上市公司呢?平安證券非銀分析團隊認為,舉牌公司都是萬能險銷售比較多,而保險理財產品是金融機構中收益最高的,大部分產品都在5%-7%之間,前海人壽和生命人壽部分產品結算利率超過7%。如此高的收益已經呈現出龐氏特征,“資金池模式”導致短配長的期限錯配。保險公司更加註重流動性管理,股票流動性好於非標資產,保險資金加大了大市值藍籌股的配置。

而迅速膨脹的保險規模成為引發險資舉牌的“彈藥”。2015年前10個月壽險規模保費達到2.04萬億元,增長40%,萬能險和投連險同比增長91%,達到6564億元,投連險100%可以投股票,萬能險80%可以投股票。平安證券分析團隊認為,正是萬能險和投連險帶來的滾滾現金流成為驅動保險公司利用股災舉牌的彈藥。今年前10個月寶能系旗下的前海人壽的萬能險達到481億元的規模,相比明天系旗下華夏人壽、生命人壽和天安人壽來說,這實在是小巫見大巫,明天系旗下壽險公司前10個月增加的萬能險就是2000億。只不過前海人壽更加兇猛激進,押註低利率時代資產價格回升。按照平安證券分析師的測算,2016年如果保持50%的增速,12家以萬能險為主的公司將增加1萬億規模的保費,屆時對股票配置的需求更加如饑似渴。

寶能系的賭局:萬科2700億現金

寶能系另外一條資金通道是鉅盛華的杠桿資金,手段包括融資融券、股權質押、收益互換以及結構型基金等方式,最高時可以將杠桿放大到200%。

在今年8月26日,鉅盛華就通過融資融券的方式買入931萬股的萬科A,同時還通過收益互換的形式持有了4.67億股。按照鉅盛華的公告,公司截止到11月10日已經通過二級市場、融資融券和收益互換的方式總計持有9.26億股萬科A。11月11日,公司就將其中的7.8億股質押給了鵬華資產管理公司,按照通常的質押率,這筆可以給鉅盛華帶來近50億元的資金。11月25日,鉅盛華又和南方資本管理公司、泰信基金管理公司和西部利得基金管理公司簽署協議,與旗下的7只資產管理計劃采用結構化的方式,鉅盛華作為劣後級提供32億元資金,7只資產管理計劃以優先級提供64億元資金,兩倍杠桿合計96億元資金,總計買入了5.5億股萬科A。

隨後在12月7日至11日之間,鉅盛華又分3次買入了7.37億股萬科A,按照當天的收盤價估算,耗資超過110億元。至於這筆資金的來源,鉅盛華目前為止尚未披露,不過從全國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上公開的資料顯示,鉅盛華的股東寶能投資集團在11月30日質押了其將近31億股的股權,而作為寶能系最終實際控制人的姚振華,又在12月11日將寶能投資集團30%的股權質押給了東莞銀行長沙分行;此外,鉅盛華還質押了前海人壽9億股給上海銀行南京分行。

對於寶能系而言,這是一筆巨大的賭註,受制於《證券法》規定,鉅盛華和前海人壽在持股6個月內不得反向操作。寶能系已經沒有退路,對萬科控制權勢在必得。但是,勝利的果實也相當誘人,萬科的三季報顯示,萬科有400多億的貨幣資金,還有2300億的預售款,相當於賬上有2700億元的現金,還有3500億的存貨可以變現,萬科是一個巨大的“聚寶盆”。

萬科管理層 杠桿增持最瘋狂

王石不信任姚振華的一個理由就是杠桿收購很瘋狂,一旦撐不下去,後果不堪設想。但是,和寶能系的杠桿收購相比,使用杠桿最瘋狂的還是萬科管理層。

2014年5月28日開始,國信證券金鵬1號分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就開始增持萬科的股票,增持價格8.39元,一直增持到2015年1月27日,一共增持了4.9億股萬科的股票。據記者統計,國信證券金鵬1號分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一共耗資45億元。這些資金來源是哪里?

國信證券金鵬1號分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是2014年5月28日成立,劣後資金來源於深圳盈安財務顧問公司,這個公司由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在內的1320位事業合夥人組成,資金來源是萬科的利潤獎金賬戶和向萬科事業合夥人募集。國信證券金鵬1號分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是增持萬科的最重要平臺,王石和1320位事業合夥人的出資作為劣後資金進入資管計劃,證券公司通過杠桿融資借入優先資金。

國信證券金鵬1號分級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結構設計複雜,中間還使用了夾層資金,按照風險和收益分為A、B、C三種份額,A份額占52%,B份額占20%,C份額占28%。5年內A和B份額退出需要C份額持有者同意,除非觸發平倉條款。也就是說,國信證券金鵬1號集合資管計劃增持萬科的45億資金,王石和1320位事業合夥人只出了28%的劣後資金,相當於用了4倍左右的杠桿買入。

所謂無利不起早,萬科股權爭奪背後真正的受益者是誰?萬科管理層從2013年就開始潛伏的4.9億股萬科股票,按照12月18日停牌前價格24.43元計算,萬科管理層持有大約120億市值,利用寶能系收購狂賺70億元,而王石等人的出資只有十幾億。一位券商咨管人士表示,收購與反收購之爭一切看上去是假戲真唱,投資者千萬別太當真。

12月18日午盤,萬科A臨時停牌,市場預計王石反擊收購很重要的一招可能是啟動“毒丸計劃”。市場人士預計,停牌期間,寶能系無法繼續增持,萬科管理層可能在停牌期間尋找到一致行動人來反擊收購,而對萬科管理層來說,120億市值的財富灰飛湮滅或許會讓反擊收購行動投鼠忌器。(編輯 柴剛 審核 趙慶 終審 塗勁軍)

  • 華夏時報
  • 柴剛
  • 金水 張學光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