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公銀併民銀 全民大災難

 
2011-3-21 TCM




台灣金融業流傳一個故事。

約莫三、四年前,一家總部設在歐洲的私募基金,來台入主一家民營銀行,它用該民營銀行股票向公股銀行質借,貸款利率三%,利差約兩個百分點。公股銀行總經 理看到這宗放款案,感動莫名說:「怎麼那麼好,居然能拿到利差兩個百分點的案子?」

場景轉到歐洲總部。這家私募基金總經理也看到這宗貸款案,也感動莫名:「居然有人用三%借給我們?在我們這裡七%也借不到,真是太好了!」

借貸雙方都叫好,這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台灣業者認為「賺很大」,歐洲業者卻覺得台灣業者「虧很大」?

今年一月,信用評等公司穆迪(Moody's)一份報告指出,穆迪評比的台灣十家銀行,二○○九年平均利差(NIM)只有一‧四九個百分點。相較於亞洲銀 行平均利差二到三‧五個百分點,台灣只有一半水準。

困境:小銀行多,殺價競爭 透過有效購併,才能健全體質

為何這麼慘?關鍵在於:規模太小、家數太多,導致殺價競爭。利差低、不賺錢的後果是什麼?至少有三項:無法應付巨大風險,無法到國際競爭,無法留住人才。

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指出,如果銀行賺得錢不夠多,能累積的資本就少,若發生金融危機,銀行可能無法支撐,「所以銀行一定要夠強、賺得錢夠多、資本 要夠大,才能應付風險,不需要政府動用老百姓的錢。」

他分析,台灣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臺灣銀行,資產約一千億美元;其次是三商銀、中國信託、國泰世華、台北富邦,大概都是五百億美元。但中國的銀行,多是 一兆美元到一兆五千億美元,渣打有五千億美元以上,星展銀行有兩千億美元。「你如果太小,沒辦法有規模做國際業務,而且吃不下比較大的放款,很容易單一筆 就把你占滿額度。」

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也認為,兩岸交流以後,台灣的銀行太小,到對岸去力量微弱,大陸銀行來台,台灣的銀行也比較沒有防衛能力,「從攻擊的角 度、防衛的角度,台灣的銀行都應該有更強壯的規模。」

他並提醒,金融業口袋夠深,薪水才上得去,「現在兩岸人才競爭,台灣如果不去擴大規模,不去擴大口袋的深度,基本上台灣金融業人才也留不住了。」

那麼,公銀併公銀、公銀併民銀、民銀併公銀,民銀併民銀,這四種模式,哪一種對台灣金融業最有利?

其實,「民併公」對金融業最加分,但因二次金改烏雲籠罩,目前看來最不可能;「公併公」、「民併民」,縮小競爭家數,也有加分;唯獨「公併民」對台灣金融 業最不利,這也是市場最擔心的模式。

方式一:公併公 會更沒效率,且飯碗難擺平

先談「公併公」。王嘉樞比較了台灣與韓國的金融產業,韓國前五大銀行市占率是八九%,台灣前十大銀行加起來才三分之二;「如果把state bank(公股銀行)八家變四家,台灣的產業結構就是跟韓國差不多了。集中對整個價格的環境會比較有改善。」

一位金融業高層則強調,雖然民間業者最希望「民併公」,但如果現階段不行,「公併公」對市場也有幫助,「公併公對我們不會有負面,事實上反而是正面,他即 使變大了,反而是更大的沒有效率而已。」

「生物學中,近親繁殖的物種,品質都比較差,甚至滅種。」一位民營金控副總經理預言。因此「公併公」,民營業者並不擔心。

但「公併公」也不容易,立即碰到「位置」與「飯碗」問題。算光是八家公營行庫員工數就有大約五萬人,董事長、總經理一大堆。「現在是有兩個決策,要為了這 五萬五千人,還是要為了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這是一個政治上的決定。」王嘉樞提醒。

方式二:公併民 金融監理變黑箱作業,風險升高

既然「公併公」走不通,若透過「公併民」來擴大規模呢?

這是現在民營業者最擔心的方向。三月初,財政部長李述德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證實,將由國營的臺灣金控購併國華人壽,開了公股金融機構合併問題保險公司的先 例。無獨有偶,今年初開始公股銀行大舉加碼買進國票金控股票,意圖在六月的國票金董監改選「卡位」,儘管財政部否認指示公銀買股,但李述德先前一席「爭取 公股權益」的談話,讓市場議論紛紛,擔心這一連串動作,是否意味公股銀行將是新一波金融整併的發動機,透過「公併民」的手段拓展公股在國內金融市場的版 圖,不再往民營化的方向前進。

「我覺得這樣的話,就是disaster(災難)。弄擰了金融監理。把該監理的單位變成是一家人,反正都是公家的,這樣最好監理。而不去研究應該如何監 理,防範金融風險,」一位金融業高層說,台灣的公營行庫,「換總經理董事長是,綠的上來,藍的全部幹掉。藍的上去,綠的全換掉,而不看績效。」如果公銀併 民銀,市占率變大,但上位者只看政治不看績效,不只對台灣金融業是災難,對全台灣都是災難。

金融機構應做為資本主義社會有效分配資源的工具,但金融國營化很容易受到政府或民代壓力,做不當放款,將阻礙金融的有效分配。

台灣銀行業的淨值報酬率很難看,就是因為公營行庫帶頭殺價,公營行庫雖名為商業銀行,實為政府銀行,沒有商業邏輯,又要買立委的帳,又要紓困企業,如果公 營的市占率再提升,幾乎可以判定,台灣銀行業在國際競爭中直接出局。

舉例來說,十年前的企金風暴,踩最多地雷者,不是民營的中興銀行、中華銀行,而是公股銀行;其後,為了支持政府兩兆雙星政策,對「雙D」(TFT-LCD 和DRAM)放款最多者,也是公股銀行;房地產、土地建築融資當中,有多少在民代關說壓力下放款?公股銀行心知肚明。

對於市場疑慮,一位財經決策官員指出,「公併民」現階段機率不大,因為「要顧慮的太多了。」

官員坦言,除非像是國華人壽這種問題金融機構,否則民營金融機構經營得好好的,也不願併入公股;就算真的談合併,也有很多技術性的問題要解決,因為除了市 場機制,公股還得兼顧社會觀感。以換股比率為例,公股要求的換股比率不能太差,否則一定被扣上「圖利」的帽子,但公股要太多,交易就很難談下去。

同理,臺灣金控「受命」合併國華人壽,官員說「這也是不得已的選擇。」臺灣金控董事長張秀蓮則點出「不得已」的關鍵,她三月初列席立法院財委會,被問到為 何不由民營金融機構合併?她說,「(保險安定基金)賠這麼多,萬一以後市場反轉後,又會說我們圖利誰。」

方式三:民併公 易與圖利家族金控畫等號

張秀蓮的說法也點出了若要推動「民併公」行不通的關鍵,尤其是在扁政府爭議不斷的二次金改後,金改夢魘至今仍糾纏著國內的金融市場。台灣主要民營金控家族 色彩較重,但公股要釋出,有能力來吃的不外乎「吳辜蔡蔡」這些大財團,這很難不被質疑財團化。一位曾參與當時金改的決策官員感嘆,「民併公」的金改模式已 和財團化畫上等號,也難怪馬政府不願也不敢去碰觸。

方式四:民併民 最快達成規模經濟的選擇

至於民銀併民銀,目前看來最有機會,尤以小型銀行被併為優先。

王嘉樞指出,小型銀行整併一定會加速。因為,「這是一個規模經濟的競賽,你越早取得規模經濟的優勢,你就能在這個upcycle(景氣循環上升段)、在未 來的順風上面,極大化獲利,因此產業合併的動機會加強。」

他指出,台灣有三十七家本土銀行,韓國只有十五家,以韓國為例,市占率只有一%甚至更少的銀行,實在沒有存在的必要。

李信佳則提醒,雖然由私募基金主導的銀行,獲利改善較明顯,也希望賣到好價錢,但它們太小,即使整併,對市場也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市場要有結構性改變,還 是要大型金融機構整併才行。

提醒:勿因弊案走回頭路 公股行庫民營化才有競爭力

至於「民併公」,從過去十年看來,是效益最大的併法。

台灣金融業購併過去可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二○○一年至○五年,當時購併主軸是「民併公」,國泰與世華銀行合併、富邦與台北銀行合併,元大馬家入主有國民 黨色彩的復華金控、台新標下彰銀特別股為購併鋪路,都在此階段。回頭檢視這些購併案,在獲利、風控、市場競爭力,都有加分。接著「民併民」階段,主軸是外 商銀行購併本國中小型銀行,多數購併案也已發揮綜效。

因此,雖然二次金改爭議大,但民營化本身並沒有錯,如果因為弊案就不敢推動公股民營化,又不敢推動公股併公股,而繼續眼睜睜讓市占率過半的官股銀行在市場 上殺價競爭,則台灣的銀行獲利不良,政府要負很大責任。

金融股今年因利多匯集,表現可望超越大盤,但縱使股價有二○%、三○%的漲幅,但若沒有結構性的改變,包括放寬管制、推動合併等,股價不可能翻倍,短多也 不會變長多。這也是我們介紹台灣金融業十年谷底翻身同時,提出最沉重的警語。

【延伸閱讀】反民營化風氣再起?——台灣金融業購併大事紀民銀併公銀2001.11 金控法成立,第一波金改啟動 2003.10 國泰與世華銀行合併,國泰成為國內資產規模最大金控 2004.04 中信集團透過旗下中壽與凱基證聯手,獲官股支持入主開發金 2004.10 二次金改啟動,目標是公股金融機構減半,至少有三家金控市占率超過一○% 2005.01 富邦銀行與台北銀行合併,富邦金資產躍居第三大 2005.06 元大馬家入主復華金控

民銀併民銀 2005.07 台新金標下彰銀十四億股的特別股,成為第一大股東,為未來購併鋪路 2005.08-10 開發金前總座辜仲收購金鼎證,後爆出涉內線交易 2006.01 美商奇異資融入股萬泰銀行 2006.05 日本新生銀行及Integral入股日盛金 2006.10 渣打銀行購併竹商銀,是台灣最次外銀收購國銀案例 2007.04 花旗銀行宣布購併華僑銀行 2007.05 中信金買下花蓮企銀 2007.06 荷蘭銀行標得台東企銀 2007.09 私募基金SAC和GE取得萬泰銀行八二%股權 2009.05 凱基證購併台証證券 2009.06 富邦人壽及安泰人壽合併,富邦人壽市占躍居壽險業第二 2010.07 金鼎證與群益證合併,開發金解套 2010.12 潤泰集團與寶成集團宣布拿下南山人壽經營權

公銀併民銀 2011.02 財政部指揮六大官股行庫加碼國票金,動機不明 2011.03 財政部證實將由台灣金控從「保險安定基金」手中接管國華人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