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球經濟風雲變幻,經歷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也開始進入新常態。舊的產業大浪淘沙、新的產業亟待孵化,金融業作為中國經濟的血脈,也同時承受著風險與挑戰。與此同時,全球資本也在尋找新的投資方向。
繼大數據、雲計算等新興科技手段被廣泛運用於各領域之時,“互聯網+”、“萬眾創業、全民創新”、“供給側改革”隨之應運而生,中國經濟新增長點來自於何方,成為舉世關註的焦點。與此同時,以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金融科技(Fintech)在西方發達國家正方興未艾,Fintech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麽根本的變化?Fintech技術如何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各個領域?一系列圍繞Fintech的話題正成為產業新的焦點而備受矚目。
2017亞洲金融論壇期間,由第一財經主辦的專題及行業領域工作坊暨2017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1月17日在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峰會以“金融科技的未來:跨界、融合、重塑”為主題,辨析互聯網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區別,探討兩者在業務、渠道、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和運營理念,解釋行業繁榮表象下的風險和監管。
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周健工主持了昨日峰會,對於金融科技,他認為,金融創新和監管需要齊頭並進,在保護科技金融寶貴創新基因和維持金融安全秩序之間找到有效平衡。
區塊鏈應用在探索中推進
目前,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已相繼列入我國相關信息化發展規劃之中。其中,區塊鏈作為重要技術創新之一,其巨大的發展潛能和應用前景,引起全球極大關註,聯合國、世界經濟論壇等國際組織,主要發達國家政府及國際金融機構,紛紛發表研究報告或投入研發資源,探索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
昨日的第一財經(香港)金融峰會上,與會嘉賓分享了各自對區塊鏈落地應用的觀點。
香港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教授將區塊鏈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啟蒙和探索階段”、“加速發展階段”以及“商業應用階段”。“啟蒙和探索階段”是技術極客用社區的方法來發展區塊鏈的技術,“加速發展階段”是優秀的技術公司開始介入,加速推動區塊鏈技術的成熟,而“商業應用階段”則表現為在真實的生產環境里面出現區塊鏈技術的產品化和工程化。巴曙松認為,今年將陸續在全球主要的金融市場開始出現真實環境里區塊鏈技術的商業應用。
1月10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中國)有限公司(IBM),宣布推出基於區塊鏈的資產托管系統。該系統於2016年10月上線,已在真實業務環境中順利執行了上百筆交易。通過與IBM的合作,郵儲銀行采用超級賬本架構(Hyperledger Fabric)將區塊鏈技術成功應用於真實的生產環境。
近年來,匯豐、花旗、巴克萊、中國平安等金融巨頭和全球各大央行紛紛加入區塊鏈“陣營”。根據穆迪研究報告,全球對區塊鏈的創業資本投入已經超過14億美元,已有800多家從事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企業。
區塊鏈的未來應用將極其廣泛,包括點對點交易,P2P的跨界支付、匯算、結算,也可以作為登記可靠的數據庫數據,記錄各種信息應用在存儲、反洗錢、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確認等方面。巴曙松教授舉例稱:“區塊鏈技術也可成為存儲永久性記錄的理想解決方案,比如土地所有權、股權真實性的驗證和轉移、智能管理,也可用於自動付息、自動分紅等。”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一旦技術成熟和被全面采用,將會徹底改變現有金融體系結構和基礎設施。然而,區塊鏈技術在發展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技術挑戰,對於區塊鏈的落地及在主流金融服務中的廣泛應用並創造價值,尚無法預知。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咨詢主管合夥人張立鈞表示,區塊鏈技術就像當時的互聯網,從產生到認知再到全面應用,大範圍的商業化應用至少還要五年。
平安普惠副總裁、首席產品官倪榮慶亦表示,中國的市場、客群特征和客群基數大幅變化,網絡行為活躍給小微金融提供了發展契機。“然而,小微金融、普惠金融沿用傳統金融機構中、大額放款的技術模型,存在信用評審局限性小、經營成本高等原因,困難重重。金融科技的出現,改變了普惠金融的信用評審方式、成本架構和客戶溝通方式,擴充了業務種類了邊界。”
大數金融創始人兼CEO柳博亦認為,金融科技的技術在傳統金融機構中仍相對邊緣化,同時因涉及外部環境和法律問題等諸多難點,短時間之內恐難廣泛落地。
監管機遇與挑戰並行
一方面,VC/PE看中Fintech模式龐大的市場想象空間,全球掀起Fintech投資熱潮。根據麥肯錫的數據,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領域的資金高達191億美元,是2011年的近8倍。花旗集團研究報告顯示,金融科技近5 年來吸引的投資額累計達到497 億美元,從2010年的18 億美元增長至2015 年的191 億美元,增幅超過10倍。畢馬威和CB Insights 共同發表的《金融科技行業脈動》季報數據顯示,僅2016年一季度,由風投支持的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便吸引了24億美元投資。在強勢資本的支持下,全球已有超過20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
另一方面,Fintech存有幾大挑戰,如Fintech創業公司估值下降(去泡沫化);Lending Club醜聞爆出後P2P跌入谷底;行業繁榮表象下的風險暗湧,大量打著金融科技和互聯網金融口號的金融欺詐和跑路事件,給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陣痛,科技金融的監管已經成為國際議題。
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首次將數字經濟列為一項重要議題,並通過了《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2016年8月8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提出促進科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等,預示著金融科技以數據和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正不斷改變金融行業的生態格局。
張立鈞在峰會上談到,監管的理念、手段和方式都需要與時俱進,從分業監管轉向跨界混業監管。對於金融科技監管,柳博提出了三點解決辦法,首先,監管者不應畫地為牢,需要快速地理解新的技術,以及這些技術會給行業帶來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其次是必須透明,金融科技公司透明以贏得公眾的信任,而監管透名以幫助公司預判未來公司發展方向;第三是保證銀行穩健經營的同時保護消費者利益。
“中國的監管機構對於傳統機構的監管已經逐漸摸索出一套成熟的辦法,監管總體而言有效,金融科技的創新提速之快,使得世界範圍內的金融監管都面臨挑戰。”柳博稱。
巴曙松表示,中國的互聯網監管在起步階段,相較國際趨勢,整體環境相對包容和寬松,因此也為市場提供了更多探索的機會。他進一步強調,國際層面對金融創新產品和創新服務的實質性界定、對微觀金融和宏觀層面穩定的影響,金融科技的系統性風險和全球監管問題正在逐漸達成共識,對中國極具借鑒意義。“在加強市場自律性、堅持監管一致性原則的前提下,如何參與國際合作、參與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構建是未來的重要課題。”巴曙松強調。
周健工認為,中國不僅用戶基礎龐大,且滲透迅速,未來一定會引領金融科技的發展,“在不脫離經濟的基本面的前提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給金融消費者提供優質體驗的商業邏輯不會改變。”他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