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回水落台

 2011-3-3  NM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上週三推出他以為是任內最佳的預算案,怎料馬上變成史上最差的預算案,年度盈餘雖近千億,竟不退稅、又無壓抑樓價辣招,還要花二百四十億,硬注資到市民無法即時受惠、但基金佬年年淨袋四億管理費的強積金!

唔識嘢的曾俊華還亂噏:「退稅會引致通脹。」又講大話:「三大黨叫我不退稅。」甚至把下年度可供應的兩萬個住宅單位誇大至四萬!

乜都出齊的預算案,怎騙倒市民?不僅同僚高官不支持,甚至中央亦非常擔心預算案會被否決,引起憲制危機。全城狂插,原本企硬的財爺終在週一跪低,轉軚表示大幅修改預算案;但經此一役,可見財爺無政治判斷、又不懂財政預算,快快回水,速速落台!

剛過去的週末、週日,政府總部「客似雲來」,示威團體由早到晚一隊接一隊:基層、中產、公務員工會聯合會、政黨紛紛踩場。團體之多,堪比○三年七一前民怨沸騰的境地。

市民怒火已驚動中央,北京怕當年拉倒董建華的七一,今日再在港重演。由於許多團體已表明會出席下週日「三‧六大遊行」,北京為免再有數十萬人上街,下令特首曾蔭權盡快擺平事件,包括要求一直企硬的曾俊華改動預算案。

另外,中央也囑愛將、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幫忙降溫。曾任保安局局長的葉劉,深得紀律部隊人員的愛戴,現在棄官從政,自組新民黨,也有不少退休紀律部隊人員入黨。葉太日前便公開表明,不贊同警隊參加遊行,認為紀律部隊隨時要執勤,以及維持社會安寧,「如果他們都上街,的確會給人錯覺,以為香港好不穩定。」

吹大土地供應

市民對預算案怒火先由樓市燒起。曾俊華去年十一月提出特別印花稅,打擊短期炒樓,持有不足一年轉讓要徵收一成半印花稅等措施,反令盤源短缺,樓價乾升。市民期望預算案再出辣招,怎料曾只玩弄數字,製造假象。預算案指:「下一年度的私人住宅土地供應估計將可提供三萬至四萬個單位,遠高於每年平均二萬個的工作指標。」

曾的下屬、負責土地政策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馬上踢爆今年賣地可提供三萬五千四百個單位,當中只有主動賣地的九幅住宅地、西鐵上蓋項目、港鐵三個鐵路上蓋項目,及市建局兩個市區重建項目,是政府可以控制,單位總數只得一萬九千三百個。

林鄭形容上述數字是「實牙實齒」,但承認「遠水不能救近火」。有政界中人私下亦慨嘆:「曾俊華無理下面提供嘅數字,以為『吹大咗』條數就可壓抑樓市。」

民主黨李永達直指財爺講假:「這個數字只是反映未來三至四年每年可建的單位數目,但政府可控制得到的住宅供應,包括拍賣、招標,只得一萬個單位,低過每年兩萬個單位的目標,依家發展商一定好開心。」

樓市非理性亢奮

預算案壓抑樓價的招數完全無料到,一眾地產股靠穩無甚反應,三大發展商恒基、新地及長實亦老實「唔俾面」,隨即派發價單,為週六、日賣樓做好準備。恒基發售貨尾上環尚賢居、新地開賣屯門掃管笏的星堤、長實以屯門青山灣單幢樓海譽截擊,宣傳費都慳番,但最意想不到的,是長實還突然開賣大圍名城二期盛薈。

去年十一月,在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這辣招打擊樓市後不久,長實推出名城二期盛薈,結果淪為炮灰,首推三百多個單位只賣出二百多個,平靜數個月後今次捲土重來,誓要一Q清袋。表面上,盛薈的平均呎價七千至八千元,與去年十一月開售時的價格相若。但透過提供多個優惠,包括即供樓價可減百分之五;不用二按者,樓價額外再減百分之四點七五。買家持貨半年不轉手,回贈百分之二,一年內沒轉售又再贈樓價半成。在左扣右折下,共減樓價一成有多,結果部分單位呎價低至六千多元。這個「街坊價」,甚至低過二手呎價八千元的名城一期。

據長實職員透露,李嘉誠想在兔年開出第一個紅盤,故搶閘趕過新地的星堤,以低價開盤吸客。一名經紀透露:「長實同我哋開咗好多次會,俾個訊息係一定要賣得晒!」在當日賣樓的紅磡都會國際商場外天橋、港鐵站內外,經紀已經開始守候,築起人牆撈客。商場內更是人頭湧湧,示範單位的人龍一度要兜圈,最少要排逾半小時。示範單位內更加「逼狹」,一個不足一百呎的廚房擠了十多人睇樓!雖然發展商於下午五時才開始賣樓,但一眾準買家於午後已紛紛到場等候,各大餐廳食肆都被代理行「包場」,坐滿等候簽約的買家。餐廳內的準買家被各大傳媒瘋狂拍照,顯得甚為不耐煩,亦不敢行開,就是怕搶不到單位。

買多間溝貨

今次低價招徠,各路買家空群而出,其中以長線投資者最踴躍。長實執行董事趙國雄向傳媒表示,今次以平價開盤是「為人民服務」,但其實在分派單位時,長實的取向是「為投資者服務」。單位先分予大手買家,而買夠四個單位的買家亦可以優先揀單位,有多組投資者買入一梯四伙掃貨,真正有需要的用家只好等抽籤決定命運。

本來玩開港島區舊樓的投資者楊氏夫婦,這次亦過海「湊熱鬧」,楊先生說:「樓市仲有排升呀,我早幾個月以百幾萬,買咗幾間北角渣華道附近舊樓,四、五個月咋,升到二百幾萬呀!上個月個經紀氹我一百七十五萬賣咗,點知近日又升到二百萬,真係呻笨!」楊氏夫婦今次以八百五十二萬買入一個約一千二百呎的大單位,呎價七千一百元;處於興奮執到寶的情緒下,楊先生說:「遲吓政府會推出好多細單位,呢啲大單位愈來愈少o架喇!」今次預算案會推出土地並限制只可興建細單位,楊先生遂預料逾千呎的大單位會更渴市。

亦有內地買家在紅磡火車站出閘後,即走過就在對面的都會國際商場掃貨。在內地做生意的洪先生,帶同兩個深圳朋友搭直通車來港掃樓:「價錢咁平,我哋本來打算買五個,不過睇完示範單位,覺得間隔普通,所以買住兩個先。我兩個朋友一早做咗投資移民啦,買嚟等佢哋啲小朋友將來嚟香港讀書定居!」據知有溫州幫一炮過買入二十個單位;而各區換樓客,在普遍市區樓呎價已過六千元下,亦趁機賣去升值不少的舊屋換入新樓。

最搞笑是有買了名城一期的買家,並不抱怨發展商愈賣愈平的策略,反而想買二期「溝貨」,例如以九百多萬元,購入一個四房單位的何太。她曾於去年以呎價九千多元購入名城一期自住,「今次開價平咁多,心理梗有少少唔平衡o架啦,想買多間收租,當溝淡番囉!」她見財爺在預算案中未有出招,隨即扑槌購入單位,「買位置啦,位靚永遠唔怕賣唔出嘅!唔通而家仲天真到想搵到三、四千蚊呎嘅樓咩?」而姐姐買了一期單位的客人葉小姐,亦以約七百八十萬元,購入二期二座高層A室的三房單位。她興奮說:「發展商賣得好平,價錢好抵,家姐之前買咗名城一期,而家呎價平咁多,我都買番間嚟投資收租呀!」結果盛薈首推的二百五十個單位,本週日一晚內沽清,本週一再加推一百七十個單位,以原價推售。而在港島區的尚賢居則賣出六十多伙,開價每呎八千元以上的星堤賣出三十二伙,而海譽則賣了十多個。

二手焗上乾升

二手市場則繼續旺場,來自台灣的張小姐,在預算案出台後的第二天,已經與母親到沙田第一城睇樓,張小姐在香港和台灣已有物業,眼見香港樓市愈升愈有,便趁預算案「無料到」出動,並打算用三百萬買樓收租。「我持有的物業都在升值,我有看預算案,它沒有政策影響房價,所以現在應該是時候買房子。」張小姐說。

當日張小姐看了第一城一座及十六座幾個中層及低層單位,五百四十四呎已升至三百二十萬,平均呎價要六千元以上。睇樓期間,經紀以台語向張小姐推銷,一心以家鄉話作攻勢,但原來張小姐並不熟悉香港樓市,更反問記者現況。「你(記者)中肯一點,請問這個單位算便宜嗎?房價還會升多少?」張小姐連第一城有港鐵站也不知道。「現在現金貶值呀,股票風險又高,買房子好像保值一點!」張小姐回應說,她還會考慮買美孚或黃埔的單位。

只升不跌現況反常

自去年十一月十九日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政策,希望打擊炒家後,短線炒家的確絕跡二手市場。樓價在新措施後雖曾出現極短暫輕微調整,但隨着「死雞貨」被吸納,新買家為免繳一成半印花稅,多作長線持有,令二手的放盤供應大減,政府出招愈幫愈忙。去年出招前,沙田第一城有一千個放盤,其中可隨時睇樓,通常由炒家放出的鎖匙盤有一百二十個,但出招後放盤減至八百個,鎖匙盤更減少至只有三十個。其中有萬多個單位、放盤五百個的黃埔花園,只有八個鎖匙盤,其他的都是試價唔憂賣的用家或收租客,區內逾百個經紀的「搶食」情況可想而知。

上星期五黃昏,是平日買家睇樓的黃金時段,但記者來到交投一向活躍的美孚新邨時,發現經紀們都坐在鋪內打電話。「依家有客無盤呀!我哋間鋪十個人,每日都打超過五十個電話俾業主,睇到佢哋租約到期,就氹佢哋唔好續租,猛話到晒價!」一名經紀說。

一眾過往撐起成交的短線炒家,在印花稅打擊下不是封盤放租,就是索性不入市「短休」。以往他們入市後,賺少少便放售,務求貨如輪轉,結果撐起大量屋苑二手成交,亦令買家有「筍盤」可執。現時這批炒家絕跡,放盤者只剩用家或長線投資者,結果盤源急跌;但由於現時利息超低,通貨膨脹,又多了人買樓收租自用,結果出現成交萎縮但成交價乾升的「反常」現象。業主亂開高價,買家亦要接受。

例如上週四,記者往青山公路屯門區的中原地產放蛇睇樓,經紀都呻道:「唉,一條鎖匙都無,唔係我唔想做你生意,係啲業主個個封盤唔肯賣。你有無興趣睇海譽?」記者往另一間經紀行,該經紀亦同樣找勻整個鎖匙箱都無匙,唯有致電一名住在附近,手持十多個海景花園單位收租的師奶炒家周太一試。周太開放其五座七樓B單位予記者參觀,記者表示有興趣,向她查詢價錢,怎料她十分緊張地說:「吓,我呢個盤只租唔賣o架!其餘手頭上單位都唔賣住,呢區單位買少見少,一定會再升。」

怕無貨買定先

在記者追問下,她才願意放售其中一個單位,但卻開天索價,她說:「十三樓嘅一千一百呎單位,價錢三百八十五萬元,呎價三千三百元咋,好抵吖!成個青山公路都無盤喇,有都要五、六千蚊呎,你要快啲喎,我俾一日半時間你。」現時海景花園同類單位只需二百八十萬,若周太單位如願賣出,則又創屋苑新高。

買家怕樓價愈升愈有,都急急腳入市再算,情況毫不理性。家住黃埔的何小姐,今年一月以一百九十六萬高價,買入天水圍嘉湖山莊景湖居高層一個五百七十六呎的單位,原來是準備十年後退休用!「因為單位對米埔,個景好靚,所以我無還價,睇咗一次就買。」何小姐表示,當時沒有留意同類單位只造一百六十多萬。「咁嘅景二百萬樓下唔多,第日可能搵唔到o架!收住租先,過幾年退休咪搬入去住囉。」

現時樓價已超逾九七高峰一成多,所以放賣的成交通通報喜,有賺無蝕,情況為過去從未遇見。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講座教授鄒廣榮便批評,曾俊華一連串打擊樓價的措施是「頭痛醫頭」,就去年增加額外印花稅措施,他表示:「佢有個錯誤嘅假設,以為樓市升係因為短線炒家,但短線可以變長線,佢哋可以唔賣啲單位,用嚟出租,令市場供應仲少咗,價格上升。」

他預計香港樓價最少有百分之十至十五的升幅,他說:「現時香港樓價仲有得升,原因係美國長債息口依然係歷史低位,聯儲局早前開會,為咗紓緩通縮壓力,會繼續保持低息環境。去年有傳美國年底退市,但最終又推QE2,可能有QE3,所以究竟美息幾時加,時間好難估計。」但他認為樓市亦非無隱憂:「當然美國無可能長時間低息。另一方面,中國通脹問題繼續,中央宏調力度加大,減少貨幣供應,令熱錢減少流入香港,都會影響到樓價。」

政府出招長實對着幹

政府想出招為樓市降溫,但長實賣樓手法卻出位踩界,往往視「出招」為無物,地位「超然」。

踩界事件簿

提供二按

政府於去年8月,收緊$1200萬以上豪宅及非自住物業按揭成數至6成;同期長實卻為馬鞍山天宇海買家提供10%二按;於去年11月,政府再收緊按揭成數至最低5成,長實今次賣盛薈,卻提供20%二按,首2年免息免供,借埋錢扶買家上車。

低息優惠

金管局去年底發出指引,最低按息應在H(HIBOR)+ 0.7%,或最優惠利率P (Prime)-3.1%。長實新盤海譽於上週開賣前,放風指有多間金融機構可為該盤提供H+0.65%或P-3.2%按息優惠。

供息不供本

08年長實賣將軍澳首都,為吸引買家即供,提供36個月延期還本優惠。優惠一出,金管局宣布銀行不可向物業買家提供頭3年「供息不供本」優惠,以防銀行承受過大風險,長實才急急叫停。

零按揭計劃

06年長實夥拍渣打銀行,向葵涌雍雅軒買家提供「超級0按揭」計劃,首3年息率只為同業拆息H(HIBOR)+ 0%,金管局即時公開呼籲置業人士須留意拆息按揭的風險,並希望銀行可採用金管局制定的綜合利率,但長實未有理會。

注資強積金理據亂龍

預算案第二宗罪,是亂信理論。財政儲備升至六千一百多億元,單是去年首十個月便盈餘九百卅八億元,但曾卻一改過去四年退稅的做法,今年一毫子也不退。連街邊粟米斑塊飯幾多錢也不知的曾俊華還狡辯:「退稅會刺激通脹!」但究竟刺激到什麼程度,他卻提供不到任何實際數字。

事實上,曾俊華在○八年預算案中,也曾使了一百二十四億元寬免百分之七十五薪俸稅,當年通脹率預測同今年一樣為百分之四點五,何以今年不退稅?若將二百四十億元用來退錢,像澳門有身份證就有錢攞,每人可得三千四百二十八元。

曾任中大經濟系副教授的經濟學家關焯照批評:「經濟學上,從來無研究和理論,去支持退稅係會刺激通脹,財爺好明顯係噏得就噏!佢連基本經濟學都認識唔深,連通脹點計都唔清楚!」

關補充,香港過去幾年多次退稅,從來無一次會推高通脹:「歷史上香港無試過退稅而推高通脹,如果每名納稅人只係退幾千元,依家通脹厲害,市民都會儲埋呢筆錢應付貴咗嘅物價,唔會一次過使啦。」

曾俊華唔肯退稅,反而將更大筆錢,即二百四十億元注資落市民的強積金戶口(即每戶口六千元)。政府中人透露,財爺以為這「儲錢」措施令各界開心,誰知首先觸怒公務員、醫管局、教協等沒供強積金但勢力龐大的團體,影響人數達二十萬。

先是教協發難,批評津教六萬個教師無法受惠,繼而燒到公務員、紀律部隊也同樣控訴,雖然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官員在預算案兩天後急忙補鑊,指其實津校教師也受惠,但仍難撲熄市民不滿注資強積金做法的怒火。

注資強積金,即時受惠不是市民,而是一眾強積金基金經理,曾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的練乙錚便直指,若基金收取約百分之二的手續費,每年便已賺約五億元,明顯是有利益輸送。滙豐、恒生也知道市民怨氣燒到埋身,急忙表示會豁免首年管理費,可是與未來幾十年管理費相比,實在是九牛一毛。

退稅致通脹已好笑,增加買車首次登記稅百分之十五,曾又有噴飯解釋:「不想加重香港道路擠塞!」但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週一還在廣州簽訂合作協議,給私家車遊客一次過通行證,讓內地車在港「自由行」,那不是叫香港更塞車?

老曾燒鬚

最意外是這份全城狂插的預算案,曾俊華竟一心以為是任內代表作。擔任財爺三年的曾,自知明年任期屆滿後,在新班子無得留低,因此早向下屬表明,要做一份史上最圓滿及令市民最讚賞的財政預算案。於是他跟教授出身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經濟顧問陳李靄倫和庫務科常任秘書長應耀康等一班財金高官,炮製大製作。

前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解釋以前政府制定預算案,不是閉門造車:「一份預算案牽涉好多機密文件,尤其牽涉減稅、寬免差餉、優惠等等,寫嘅時候固然係要好機密,但凡有牽涉到有影響所屬範疇的局長,就一定要事先諮詢及知會,等佢俾意見。好似今次注資六千蚊強積金,除咗財經及庫務局的陳家強,有無問過管理十幾萬公務員的俞宗怡及管官、津校老師的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呢?仲有,出之前有無去做過一次民意評估聆聽各界意見呢?」

教協前會長張文光會見俞宗怡及孫明揚後,向傳媒轉述兩名局長一副被蒙在鼓裡的態度,「孫明揚話要了解下,仲話如果津校教師都無得注資的話,咁就大鑊喇。」而社運界人士亦批評,以往凡撰寫財政預算及推出前,財爺也會約見社福界龍頭了解民間疾苦,例如社總、青協、社聯等等,「自從曾俊華上場後,完全無咗呢回事。佢當我哋社福界的人猶如透明。」

然而,曾不肯放下官威認錯,反歸咎是三大政黨要求不要退稅。民主黨、公民黨及民建聯均反指政府誤導,紛紛否認說曾叫政府不要退稅,反而有提出一籃子措施要求政府紓緩中產苦況。有泛民議員不滿道:「就算無寫明要退稅,政黨點會唔要求稅項上幫到中產,你依家無減稅率、無擴闊稅階,盈餘咁多,一次過退稅係好應該做嘅事!點解無做俾人鬧,就反過來怪責政黨?」民建聯中人亦向本刊承認,這份預算案令該黨「啃唔落」,會一邊向財爺爭取修訂,本週三亦會繼續發起示威抗議。

無財金背景

曾俊華無法繼承制定預算案的傳統,因為他當官廿九年以來,缺乏財經及金融訓練的背景,一直被外界批評他不懂財金及經濟學知識。

曾十三歲移居美國,年少時在麻省理工建築系畢業。八一年他在哈佛大學修讀公共行政學,巧遇上當時公費到哈佛讀同一科的政務官曾蔭權,在對方鼓勵下加入政府,在貿易署由助理政務專員做起,仕途一帆風順,曾當過末代港督彭定康的私人秘書,回歸後先後出任港府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海關關長、規劃地政局局長、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特首辦主任。

據熟悉他的朋友形容,曾對創新科技、新經濟特別有興趣,財金範疇的興趣麻麻,只是「打份工」而已。「你睇佢作為財爺,走去搞電動車(他○九年出任電動車督導委員會主席)、伊斯蘭金融、紅酒交易中心等就知不務正業啦!」

經濟學家關焯照更批評曾俊華不勝任財爺一職:「佢一副高高在上的心態,唔掌握經濟和社會脈搏,我覺得曾俊華根本唔適合坐呢個位。」

中央擔心七一重演

港府注資六千元入打工仔強積金,引發十三萬名被擯出門外的長俸制公務員不滿,公務員工會聯合會主席梁籌庭批評曾俊華閉門造車,漠視公務員的訴求,「梁錦松年代,草擬預算案時,都會見咗各大公務員團體,廣收民意,但自從曾俊華接手,就一次都無見過。」

民怨沸騰至一發不可收拾,中央非常關注,已經要關注在北非燒起的茉莉花革命,還要擔心香港會爆發另一次七一,為免再有五十萬人上街,中央下令特首曾蔭權盡快擺平事件,包括要求一直企硬的曾俊華改動預算案。

特首本週六上京列席人大會議,如果翌日香港有數以萬計的市民上街,在國家領導人面前顏面何存?據了解,在曾蔭權要求曾俊華盡快解決今次風波,令原本一直企硬、表明預算案沒有修改空間的曾俊華跪低,在本週一二十多名建制派議員支持下,來個大轉軚,表明會在三大方面研究改善方案,包括修改注資強積金安排、退稅及照顧N無人士等。

消息指政府會用錢直接為市民供強積金,變相派錢。補鑊措施能否為社會降溫,相信下週日前將有分曉。但可肯定的是,曾俊華的工作能力、政治手段已露了底,如此差勁的工作表現,倒不如問責下台,免得再浪費納稅人金錢。

曾俊華每況愈下

23/2「不會刺激通脹。」

出席財政預算案記者會時解釋不退稅的原因,被社會質疑該言論是毫無根據;又表示「我從未見過一個咁進取嘅『看守政府』」,反駁外界指他抱着退休及看守政府的心態,「hea」做財政預算案。

25/2「每樣嘢有改善嘅地方。」

出席青協舉行的「財政司司長與青年真情對話」論壇,被多名學生追問面對有反對聲音上街遊行的壓力,預算案是否無修改空間時,態度軟化地回應。

26/2「我噚晚瞓得着。」

出席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時回應對外界猛烈批評財政預算案的心情;被問及預算案撥款在這情況下有被否決的危機時,只表示「到時會處理」,全無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