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百老匯?也許只是富豪在砸錢粉飾門面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325.html

對投資者而言,轟動百老匯的音樂劇無異於一臺ATM取款機。

北京時間6月13日20點,音樂劇界的奧斯卡——美國百老匯托尼獎70周年頒獎典禮將首次在中國轉播。在今年5月由美國戲劇協會揭曉的提名名單中,怪才林-曼努爾-米蘭達一手打造、以美國開國元勛為主角的音樂劇《漢密爾頓》一舉摘下16項提名。作為托尼獎的大熱門,對於該劇的投資者而言,《漢密爾頓》無異於一臺ATM自動取款機。

音樂劇《漢密爾頓》

不為人知的音樂劇投資回報

不過,千金易得,爆款難求。即使在音樂劇發展極為成熟的美國百老匯,這依然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

事實上,百老匯運作模式類似於私募股權投資和房屋租賃。首先,投資者將資金投入音樂劇,然後隨著門票的銷售,每隔幾周就可收到回報。其中的核心在於,音樂劇演出的周期越長,投資者就可以獲得越多回報。

根據百老匯音樂劇行業官方網站“THE BROADWAY LEAGUE”統計的數據,截至2015年5月22日,百老匯演出時間最長的前10大音樂劇包括:《劇院魅影》(11782場、1988年演出至今)、《芝加哥》(8107場,1996年演出至今)、《獅子王》(7705場,1997年演出至今)、《貓》(7485場,1982年至2000年)、《悲慘世界》(6680場,1987年至2003年)、《平步青雲》(6137場,1974年至1990年)、《加爾各答風情畫》(5959場,1976年至1989年)、《媽媽咪呀》(5758場,2001年至2015年)、《美女與野獸》(5461場,1994年至2007年)、《女巫前傳》(5238場,2003年至今)。

不過,要想成功預測未來的《劇院魅影》,僅憑個人品味是完全不夠的。一臺匯聚頂級明星的劇目可以在17周之內突然閉幕;而小成本、類似兒童節目“芝麻街”的《Q大道》(Avenue Q)卻可以長盛不衰。在開演12年之後,《Q大道》已經為初始投資者帶來了8倍的回報。

但百老匯的整體投資回報率實際上也無人知曉。據美國彭博社報道,劇目的制作類似於一家私人公司,並不會公開披露財務狀況。一些劇目在回收成本後會開辦一場新聞發布會以示慶賀。基於此,在經驗豐富的百老匯投資人看來,只有大約20%~25%的音樂劇最終可以收回成本,但百老匯整體的投資回報依然不得而知。

高成本和高投資門檻

高昂的制作成本帶來了高風險。一場典型的音樂劇可以耗費700萬至1500萬美元。例如,2011年至2014年上演的《蜘蛛俠——終結黑暗》就總計耗費7500萬美元——這包括初始投資、讓劇目上演的成本、以及每周的運營費用。

因此,傳統的音樂劇制片人、導演並不願意向一群人眾籌,其目標投資者往往是有能力投下重金的群體。在法律上,美國政府也會限制此類高風險投資的準入。“夠格”投資者的標準通常是: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或個人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夫妻年收入超過30萬美元。

如何預測下一個爆款?

不過,爆款帶來的造富效應仍然吸引著投資者的持續湧入。“一句關於百老匯的古老諺語非常中肯——你不能借此謀生,但你可以大賺一筆。”2015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悲喜交加》的制片人Kimberly Loren Eaton表示。

但預測下一個爆款劇目無疑非常困難。由於音樂劇的回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出的生命周期,一個傳統法則是:匯聚頂級明星是劇目回本的保證,但同時投資回報卻存在上限——因為一旦明星演員回歸好萊塢,這個劇目就可能終止演出。相反,以普通音樂人作為演員的劇目可能面臨更高的風險,但卻有可能保持數十年的持續盈利。

不過,演出的長周期也並不能與盈利的長周期相對等。有時,劇院的上座率只能覆蓋劇目的成本,無法為投資者帶來任何收益。而在一場音樂劇收回成本之後,投資者就需要與制片人五五分賬。在許多情況下,音樂劇堅持演出的目標就是熬到托尼獎頒獎的那一刻。贏得大獎或在現場直播中的出現難忘瞬間的音樂劇往往會一票難求。同時,國內和國際巡演也是一個穩定的現金流來源,但這通常也需要投資者追加投入。

因此,審慎分析為數不多的歷史事實就尤為重要。2015年托尼獎得主《悲喜交加》(Fun Home)和今年的大熱門《漢密爾頓》在正式登陸百老匯之前,這兩部劇都曾在紐約外百老匯的“公共劇院”獲得如潮好評。音樂劇導演和制片人以往劇目的回報數據也是投資者的重要參考。

“關系”生意

許多音樂劇的投資者並非僅追求財務上的回報。有些投資者只是熱衷於與百老匯的傳奇人物會面;或為自己的朋友和生意夥伴提供劇場中的最佳座位;抑或作為“其他制片人”之一走上托尼獎的領獎臺、分享這一榮耀的時刻。例如,據美國彭博社報道,2014年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得主《愛與謀殺的紳士指南》(A Gentleman's Guide to Love and Murder)就有超過30個制片人。更重要的是,對於建立人脈關系而言,投資音樂劇也是進入紐約當地圈子的極佳渠道。

甚至對於音樂劇投資本身,“關系”也是最核心的門檻之一。近年來,盡管偶有音樂劇眾籌模式出現,但在當下的美國,這個古老的行業仍然用古老的方式進行融資——完全的面對面或打電話。“這是一個100%的關系生意。”《 The Visit》、《Peter and the Starcatcher》的制片人Rich Affannato表示,“除非你認識人,否則也不會有渠道投資於下一部爆款音樂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