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12”趕上了星期一,由於主打線下商業的優惠與引流,效果一定會被工作日打折扣。支付寶不得已把今年雙12從一天延長為三天,12月10日(周六)提前啟動,超市貨架被“洗劫”、餐館面包店排長隊的過往場景再次重現。
記者從支付寶方面得到的最新數據顯示,雙12的第一天總共有4900萬人走上街頭,用支付寶為吃喝玩樂付款,“85後”人群占比66%。一線城市的幾個線下商圈創造了自己全年交易額的峰值。一切仍是補貼在驅動。
“馬雲爸爸發錢了”,這是2014年雙12消費者最熟悉的一句口頭禪。當時口碑還沒有成立,阿里第一次搞雙12,最主要目的是拓展線下業態,幫支付寶滲透消費場景,培養用戶移動支付習慣,在線下也弄出一個雙11。從這兩年支付寶與微信軍備競賽般的支付接入戰來看,雙12最初的這個目標實現得很不錯。
能得到折扣和便利,消費者自然高興;當越來越多的顧客選擇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替代現金與銀行卡時,商家至少節省了結賬耗時和一筆可觀的銀行卡結算手續費。如果單從支付這個角度去衡量,雙12是成功的。但當線下業態紛紛做信息化升級、植入互聯網玩法的趨勢下,商家層面的痛點得以被放大,比如我如何管理幾十萬會員?線下打折狂歡背後,怎樣用互聯網技術與模式創新幫助商家擺脫痛點,是雙12給線下零售業出的一道需要慢工出細活去解答的題。
Shopping Mall強勢入局
回顧一下,第一年雙12只覆蓋了超市、便利店、打車等幾個場景;去年第二屆,餐飲強勢入局,成為當天最主要的增量部分。過去一年,阿里與螞蟻金服合資成立的口碑平臺將線下商戶對接數量沖上了150萬家,今年雙12除了餐飲繼續鞏固主角位置外,KTV、麗人、親子、旅遊、服裝等吃喝玩樂場景也被納入進來。
數字上看,第一年雙12有2萬多家線下商戶參與,第二屆這個數字超過30萬,根據口碑透露,今年參與商戶將達到100萬。雙12仍是一塊鋪路石,直觀效果是拓展支付場景,石頭鋪到哪里,哪里的支付場景就接進來。手機支付這個習慣,中國已經遠領先於美國、日本,歐洲更不必提。
從場景上看,今年新增的最大變化是Shopping Mall,據說今年雙12接入了全國1000家購物商城,像銀泰這種統一管理入駐商戶的購物中心,其參與比例會更高。據上海長寧龍之夢購物中心市場部代表江文俊透露,雙12商場的客流是平時周末的2倍左右,即使對比國慶也有20%左右的增長,熱度超過了十一黃金周。
第一屆雙12的場景是超市、便利店,這些都屬於單一業態,容易讓支付寶上手練兵,而Shopping Mall是一個強調體驗連貫性的一站式購物休閑空間,對接難度加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同一個Shopping Mall里讓入駐商戶間形成聯動,比如消費者在一家火鍋店用餐結束用支付寶付款後,系統自動推送一張旁邊冰激淩店或電影院的當日優惠券,讓消費者這個線下流量停留在購物中心的這幾個小時里被充分運營。
線下零售往線上走被視為一種未來趨勢,而Shopping Mall是這種新零售最主要的試驗田。亞馬遜最近試水免店內結賬的超市Amazon Go,通過店內大量攝像頭、收音與語音識別設備,識別每一位掃碼進店、且擁有Amazon賬戶的顧客,對線下超市的位置重新界定,線上線下界限越來越模糊。從這個趨勢角度看,歷經三年的雙12有理由突破支付接入這個單一任務。
商家痛點
雙12的常態化目的不在於為線下導流,商家所租用店鋪的地理位置本身就是線下流量。一些餐飲老板也說,不希望通過團購引流,因為這些消費者大多是奔著折扣去的,是價格敏感群體,忠誠度比較差。餐飲行業講究回頭客,當每周看到在門店外排隊的顧客都是熟面孔時,老板心里是有底的。怎樣把這些本身的線下流量運營起來,讓老客得到的服務更精準,讓商家知道他們每天都在和哪些顧客接觸,是雙12的最終目的。
江邊城外總經理孟洪波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哪種支付方式把顧客抓住了,那我們必須跟隨它”,目前支付寶在他店內總交易額中占比已經達到37%,顧客用手機支付後,結賬的平均耗時從過去的3分鐘縮短為30秒左右。他通過口碑的“支付即會員”計劃在全國積累了57萬會員,口碑也會將脫敏的用戶數據與標簽化數據結果給到他做參考。但他眼下仍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誰來篩選、分析、細化這些數據,從而維護好這些會員?
“如果這件事自己去做,會員維護成本太高了,只能交給第三方服務商。”孟洪波說,但他現在找不到一家能管理好50多萬龐大會員體系的ISV服務商。會員管理的目的是讓顧客獲得一種尊重感,但當這個管理規模有數十萬量級時,針對單個會員做細分維護難度太大。
今年雙12,肯德基會利用會員數據為雙12期間生日的用戶提供七折優惠,但這仍屬於簡單通過出生日期這個單一維度去分類營銷,離實現精準會員營銷還比較遠。除了會員管理,降低閑時空座率、新顧客留存、結合銷售數據做進銷存管理等,也是需要商家解決的痛點。隨著線下商戶與互聯網結合程度的加深,這些痛點會更明顯。
商戶端的App Store
口碑公司CEO範馳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幫助線下商戶做信息化與數據化升級是口碑的任務之一,這些需要與第三方服務商合作推進,目前支付寶口碑正在與餐飲酒店產業鏈整合服務平臺眾美聯談合作。口碑的核心訴求是服務B端,即商家,而非直接服務C端消費者。
實際上,吃喝玩樂行業的B端爭奪戰早在兩年前已打響。在美團點評尚未合並前,張濤就看到了改造商戶端的趨勢,當時大眾點評接連入股石川科技、天財商龍、大嘴巴等涉及ERP、CRM、點菜軟件的ISV服務商。美團點評CEO王興一邊提更重精細化運營的“互聯網下半場”觀點,一邊加快了投資商戶端服務商的節奏。過去一年,口碑以投資+合作形式與手機點餐與餐廳雲系統服務商二維火、會員營銷服務商雅座、ERP服務商雲縱等對接,向上遊商戶端輸出服務。
“我希望能有一個第三方服務商解決所有問題,而不是分散的只提供一個領域的服務。”孟洪波的這個期望解釋了為什麽口碑、美團點評紛紛投資ISV,商家需要的是後臺系統的易操作與多功能,既然市場上沒有哪家ISV可以提供全套服務,那麽就由平臺方充當這個角色,通過收購與合作將這些分散的ISV接入到平臺上,形成一個類似於App Store的工具庫,商戶後臺需要哪個環節的服務,是會員管理、商品進銷存,還是運營推廣、供應鏈管理,就像下載App一樣將工具整合進自己的後臺即可。
在口碑對外展示的商戶後臺頁面,商家可以在服務市場上找到從店鋪插件到商品管理的十大類400多小類別的第三方服務工具。截至今年11月,已有37萬商戶使用過這些後臺工具,使用頻次排名前五的服務工具有以雅座為代表的“會員營銷”、以小雅為代表的“餐飲CRM”、以二維火、米客互聯為代表的“掃碼點餐”、以美味不用等為代表的“預約排號”以及主要應用於麗人、KTV、運動健身等泛行業業態的“商品管理”。
接下去各平臺方之間的競爭,將更多集中在這個類似於App Store 的工具商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