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民抗通膨 百貨禮券不敵全聯禮券 全聯先生幫林敏雄年賣五億元禮券

2011-2-21  TWM




全聯福利中心去年以每周開一家店的速度,改寫台灣民生消費通路生態,讓全聯站穩「社區型超市」龍頭的祕密武器,竟是不起眼的全聯禮券。

撰文‧梁任瑋

在 全台開設五百七十家據點的全聯福利中心,已是國內最大連鎖超市霸主,靠著廣告靈魂人物「全聯先生」主打物超所值、便宜平價的品牌形象,不僅在去年衝出五百 七十億元營收,較前年成長一三%,緊追量販龍頭家樂福。「全聯先生」還意外幫全聯在企業市場攻下一城,去年一口氣賣出五億元禮券,寫下成立以來新紀錄。

「全聯先生」用全聯福利卡吃蛋捲碎屑、擠洗髮精的超節省廣告,深入台灣每個家庭,讓全聯成為消費者對抗不景氣、通膨的重要選擇,更改變大企業職工福利委員會的採購方向,令人稱奇!

事 實上,全聯從未主動推銷禮券,對大宗採購給予的折扣並不優惠,一次性大量購買,至少得達五十萬元,才有○.五%折扣,等於只省兩千五百元;一百萬元以上省 一%,三百萬元以上才有一.二%優惠,折扣上限一.二%,換算下來不到九八折,比起百貨公司禮券動輒就有九五折優惠,並不誘人。

雖然各大企 業職福會購買全聯禮券,討不到什麼便宜,但每年要招標禮券,還是特別喜歡採購全聯禮券,去年採購的企業更達到史上最多。全聯董事長林敏雄就透露,某銀行去 年向全聯買了好幾百萬元禮券,竟是因為員工不斷向職福會抱怨,「給我三、四千元百貨公司禮券根本買不到什麼東西,不如給我全聯禮券可以用好幾個月。」去年 台塑麥寮廠打算向全聯買一億元禮券,詢問可給多少折扣,林敏雄仍維持強勢態度,以「歹勢,我們錢很難賺」只給一.二%折扣,讓對方碰了軟釘子。據了解,台 塑最後還是接受此條件,顯見全聯禮券在企業受歡迎程度。

全聯副總經理陳玲瑗就說,因全聯利潤只有二%,若禮券折扣太高,等於虧本經營,因 此,有不少公司對於全聯不提供大宗採購送貨服務,很不能諒解,最後還是因為全聯的產品價格確實較低,有公司最後「自己叫發財車來載貨,還是比在其他量販店 買便宜。」總經理蔡建和很自信地說,全聯通路密集,價格又低,「拿全聯禮券不會餓死,就算到澎湖都不怕餓肚子。」他說低價買好貨,是全聯一貫的堅持,尤其 是「全台統一價」的政策,對偏遠鄉鎮地區的民眾來說,更是莫大的福音,因此,全聯禮券前年才賣一億餘元,去年立刻衝上五.五億元。

此外,全 聯至今仍未提供信用卡刷卡服務,也是國內超市通路罕見。林敏雄對此也有一套說法,刷信用卡要給銀行手續費,不如將成本省下來,回饋給客戶較實在,「客戶也 可以先在福利卡儲值一千元,至少可以花一個月,而且累積的點數還可以換商品,一舉兩得。」成功的形象廣告,加上全國綿密的通路,全聯在不景氣中,成為贏得 消費者支持的大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0

台灣大廠專利數 不敵一家三星


2011-8-29  TCW




台灣的智財國力跟世界的差距有多 大?在專利戰主戰場美國,「台灣廠商在美國的專利數加起來,還抵不過一個三星,」一位國內智財權專家,一語道出台灣的弱勢。

美國每年有近三 千件的專利訴訟官司,並且每年以新增五‧六%的速度成長,其中台灣廠商涉及的官司就占了近兩百件。

美國另一個維護專利權的重要擂台,也正是 現在蘋果(Apple)和宏達電打得難分難解的戰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因為關稅法第三百三十七條,ITC有權要求暫停或停止銷售、甚至禁 止進口侵害美國智慧財產權的商品,因此成了專利大戰中,制止對手進入美國最重要的組織。據工業研究院統計,近三年,台灣廠商涉及ITC調查案的比率更高達 三至四成。

專利戰已經打得如火如荼,要上戰場廝殺,台灣卻少了最重要的「專利」子彈。

根據美國智慧財產權人協會 (Intellectual Property Owners Association,IPO)統計,去年在美國申請專利數量前三百大的企業當中,台灣共有鴻海、工研院、台積電等十二家機構上榜,但即使把入榜台灣廠 商申請的專利數全部加起來,還抵不上排名第二、擁有四千五百一十八件專利的韓國大廠三星電子(Samsung)。

如果說專利數量並不能代表 一切,專利要有用、可以賺錢才更重要。那麼翻開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帳本,過去十年,台灣靠著專利和商標賺進的外匯都在兩億至四億美元徘徊,而人口和 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台灣兩倍的韓國,去年卻可以創造超過三十一億美元的智財收入,足足是台灣的七‧六倍,更別提專利順差大國美國和日本,這兩大巨人 的智財收入分別是台灣的三百七十一倍(以二○○九年數字計算)和六十四倍。

三星加碼布局 專利研發人員,比台積電員工多

韓國 雖然和台灣一樣,仍是專利逆超國,但自從二○○三年起,韓國靠專利賺錢的能力大幅提升,拉開與台灣的差距,原因就在於「從二○○一年起,韓國除了研發專利 注重品質,也開始花大錢買關鍵專利,」資訊工業策進會前顧問工程師、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知識產權中心首席顧問袁建中觀察指出。

大幅加碼 研發預算,並將火力集中在取得專利,三星是最明顯的例子。很早就對專利布局展現強烈企圖心的三星,單單是在二○○一年,投入研發經費就超過了十八億美元, 換來在美國的一千四百五十項專利。

三星投入的研發經費占總營收比重不斷攀升,終於讓三星在二○○七年,擠下了日本的日立 (Hitachi),首度登上全美專利排行榜第二名,之後連續三年,三星依舊蟬聯美國專利排行榜亞軍,排名僅次於已經連續十八年雄踞在美國專利榜榜首的 IBM。

同時,三星不斷招募人才,去年散布在全球的研發人員,估計已超過五萬人,幾乎是台積電全球員工數的一.五倍。每年的年報,三星幾乎 都會註明,在美國取得多少項專利,以及在美國的專利排名。反觀,如果在台灣公司的年報裡搜尋「專利」兩個字,大多會是在風險管理部分,找到與某某公司的 「專利」訴訟案進度。

歸根究柢,主要的原因是多數台灣企業家對專利投注的心力還是不夠!工研院技轉中心主任王本耀指出,台灣廠商大多是代工 起家,擅長的是逆向工程,先有了產品,才去想怎麼做,而且業者的研發人力和資源,大多是投入在眼前產品的改良和開發,不重視專利庫的建立,「等到產品做出 來,只要被告,原本賺錢的,也變賠錢了!」

另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台灣廠商規模不夠大、口袋不夠深。一位台灣手機大廠高階主管就無奈的說, 「就算我們捧著錢去找摩托羅拉(Motorola)買專利,誰理你!」

為了解決台廠單打獨鬥的困境,經濟部推動專利銀行(IP Bank),最快今年八月底成立,包括智財管理公司和專利基金兩大部分。前者,是為國內廠商提供智權布局所需要的資訊分析、專利評估、法律諮詢,必要時還 可以發動訴訟,一開始將會由工研院創新公司協助成立;而初期規模為新台幣五億元的專利基金,在尋找收購對業者有利的專利的時候,智財管理公司也會提供諮 詢。

不過,像這樣集合眾人之力的專利銀行,日本與韓國早就在做了,而且不論是速度或力度,都遙遙領先台灣!

二○○九年,日本 就成立了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INCJ),包括夏普(Sharp)、松下(Panasonic)、日立、東京電力等十九家橫跨科技、油電、金融業者共投 資一百億日圓,再由日本政府注資八百二十億日圓,並提供八千億日圓的信用擔保,使得 INCJ的投資能量接近九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千三百億元);目前INCJ在能源、生技和資訊產業的布局都相當活躍。

韓國為了協助三星和 樂金(LG)等韓國企業因應專利侵權訴訟,也在去年正式成立智財管理公司Intellectual Discovery(南韓發明基金),集結了政府與民間企業的力量,募資七百億韓元;並在今年八月,啟動了半導體和LCD等重要產業超過十個的專利聯盟 (IP Pool),每個聯盟成員將共同購買及管理相關專利。Intellectual Discovery的規模,預計要在二○一五年進一步擴大至五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三十四億元)。

台企銀彈不夠 政府動作太慢,資金後援也不夠力

台灣新台幣五億元的專利基金規模,比起韓國的一百三十億元,以及日本三千三百億元,根本是小巫見大巫,就連 台灣政府的動作也慢了好幾拍。早在二○○八年第八次全國科技會議,台灣就有專利銀行的構想,但是經過與業界和學界漫長的溝通,直到今年政府才開始付諸行 動,在國家級的專利大戰上,台灣已經落後一大步。

台灣從過去半導體業和PC產業,乖乖向德州儀器還有IBM等大廠繳權利金,到近十年來面對 國際大廠進逼,經歷了多次專利戰敗後的鉅額賠款,尤其是當台灣科技業獲利豐厚時,往往是國際大廠拿著「專利權」上門收割的時刻。

聯發科吃足 苦頭 因為兩張紙,被拿走五十億元

最經典的例子,是多次登上台股股王的聯發科,在二○○三、○四年間,連續遭到兩家美國科技公司億世 (ESS)、卓然(Zoran)控告侵權。最後,聯發科被迫和解,分別付出九千萬美元、八千五百萬美元的權利金,合計分別占了聯發科當年度稅後淨利的一 六%與一二%,聯發科工程師辛苦的工作,最後只因兩紙專利權證號,就讓聯發科小股東多吐出一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億元)。

股王 聯發科最後與對手達成和解,付出權利金了事,對手還算平和,最兇險的可能面臨產品銷售禁令,無法出貨,逼得公司面臨倒閉的風險。

台灣企業跑 法院的次數一多,學費繳得夠多,對於專利訴訟的法律攻防策略也越來越熟練,但台灣業者手中握有專利武器不夠多,才是專利強權把我們當成俎上肉的真正原因。

要 打破這項困境,曾和專利巨人IBM打成平手的華碩,技術長吳欽智認為,「研發專利沒有捷徑,不一定要求高明,而是要求實用的專利。」

打專利 戰不能抱佛腳 參與標準制定,韓廠律師隨行申請

除了基本功要練,王本耀建議,專利布局不能臨時抱佛腳,不能等到要用了才來買,平常就可以隨 時注意研究機構或大學是否有好的專利可以收購。而在制定標準時,積極卡位也是一招。

「韓國廠商在參加標準制定的會議時,會帶著專利律師一起 去!事先模擬所有可能的情況,一旦決定使用哪一種標準,就透過網路立即向美國專利商標局(USPTO)遞交臨時專利申請。」親眼目睹韓廠在標準設定會議上 的積極舉動,讓袁建中印象深刻。因為美國的臨時專利申請制度,不須花時間填寫專利範圍,申請人還有一年期限可以準備更完整的專利說明書。

不 論是自行投入研發,或是培養專利律師與工程師團隊收購合適的專利,甚至主動參與標準制定,業者更需要體認的是,大環境已經改變,專利不僅是商戰的手段,更 有越來越多的智財公司,不生產產品,專門靠專利收取權利金營生,企業隨時要準備對付專利流氓或專利蟑螂的騷擾,「以前還可以單打獨鬥,現在一定要組織聯 盟,專利銀行雖然晚了也還是要做!要趕快把力量集合起來!」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名譽教授、現任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劉江彬呼籲。

在 專家的眼中,目前台灣企業的專利能量,連要保護自己都還有難度。面對全面開打專利商戰中,政府和民間企業都要認清現況,只有群鬥,勝算才大

【延 伸閱讀】三星專利數,是鴻海的5倍多 ——2010年在美申請專利件數前300名企業

台灣12家機構3,150件:鴻海874件(第30 名)工研院476件(第64名)台積電435件(第70名)友達365件(第77名)聯發科229件聯電159件威盛144件瑞昱106件 正崴104件 台達電100件 華映82件 英業達76件

韓國三星4,518件(第2名)

資料來源:美國智慧財產權人協會

【延 伸閱讀】台灣專利銀行資金規模,僅韓國1/26

日本3,300億元名稱:株式會社產業革新機構成立時間:2009/7主要股東:日本政府持 股90.5%特色:可用金額最高,除買專利外,還負有多重任務,動向受到關注

韓國134億元名稱:南韓發明基金成立時間:2010年主要股 東:韓國政府、韓國企業特色:韓國第一個和企業共同成立的專利基金,向外大舉採購專利,保護韓國高科技發展

法國41億元名稱:法國專利公司 成立時間:2011/6主要股東:法國政府、Caissedes Dépôts投資公司特色:主要向法國各大學、研究機構購買專利,以免自有專利落入外人手中

台 灣5億元名稱:智財銀行成立時間:預計2011/8主要股東:工研院、台灣資通訊廠商特色:台灣第一個專利智財銀行。初期將以提供專利反訴為主要目的

中 國4億元名稱:中以智庫成立時間:2010/9主要股東:蘇州市政府、以色列英飛尼迪集團特色:中國第一個專利基金,蒐集潔淨能源相關專利

資 料來源:各公司網站整理: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99

不敵削價戰 日本恐出現柯達第二

2012-3-5  TCW




聳立了一百三十一年,「黃色巨 人」柯達(Eastman Kodak)在日前提出了破產保護。會不會有這麼一天,同樣耳熟能詳的日本驕傲──索尼(Sony)、松下電器(Panasonic)──也只能在記憶裡 徒留回味?

消費電子衰不放手就賣一台賠一台

日本電子業八大龍頭,日前紛紛下修二○一一年財報預期(結算至三月三十一日),其中松下敬陪末座,更創下慘賠七千八百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億元)的 歷史紀錄;今年正值創立一百週年的夏普(Sharp),赤字達二千九百億日圓;索尼電視部門八年來虧損總計約達七千億日圓。

另一方面,即使歷經了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泰國供應鏈洪水肆虐、加上日圓升值等等打擊,仍可見日立(Hitachi)、東芝(Toshiba)、三菱電機 (Mitsubishi Electric)三家大廠屹立不搖,三廠合計仍有三千六百億日圓的盈餘。

「日本電子業已出現『貧富分化』的現象,」《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分析,自從二○○八年金融海嘯重挫出口以來,日本電子業便分化成兩類:一是統稱「弱電系」的消費電子業,持續向消費者提供電視、手機等家電製品;二是「重 電系」的工業電子業,偏重銷售給企業、新興國家各類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

這一分為二的結果,卻是消費電子委靡、工業電子走高的趨勢。然而原本以品質、創新享譽全球的日本家電,為何又會一蹶不振?

「在日本國內,家電普及率只要超過三○%,獲利就會開始衰退,」巴克萊證券分析師藤森裕司在○八年提出「三○%魔咒」一說,早從黑白電視、錄放影機、傳統 手機都能歸納出同樣的結果。

新型家電一旦普及成了日用品,在功能上又無法彰顯出品牌間的差異,最後就只能在價格上決一死戰,拖垮獲利。

以索尼節節敗退的電視來說,若比功能品質,如今對手南韓三星(Samsung)青出於藍;若比價格,光人事成本,日本製造就是韓國的兩倍,不僅「賣一台賠 一台」,還有中國海爾(Haier)等新興國家的品牌緊追在後。

工業電子強做客製服務擺脫削價競爭

如今「重電三雄」──日立、東芝、三菱,之所以能在黑暗中摸索出曙光,是因為過去十年來,三廠陸續從副業的消費性電子撤退,全力進攻「全方位解決方案 (total solution)」的業務形態。

全方位,也就是因應客戶要求,量身訂做的客製化服務。以日立的資料儲存服務為例,副總裁岩田真二郎便認為,「儲存服務並不是賣出去就好,而是三位一體── 販售管理用軟體、建構系統、維護系統,三者要同時強化才行。」

工業電子的客戶是企業以及政府部門,一旦簽約,從設計規畫、建設工廠、開發管理系統、採買軟硬體、一直到建設完成後的使用、維護,每一個環節都能夠確保穩 定並且高額的獲利。

「一條龍」的客製化服務,競爭力不在於價格,而在於技術、設備完工後的效能與維護、以及客戶的信賴感。信州大學教授真壁昭夫指出,唯有憑藉這些「非價格因 素」,才能夠彰顯日本文化中的「製造DNA」,藉以擺脫消費性電子的削價競爭。

日立一面放手家電事業,一面積極穩固工業領域,還跨足各類基礎建設。例如都市建設的工程用機械,還有歷史悠久的電梯、空調、核能發電、鐵路建設等產業。其 中,台灣高鐵三分之一的車廂,以及台鐵太魯閣號便出自日立之手。

東芝則在二○一一年成立「社會建設系統」子公司,整合輸電、鐵路、道路、太陽能發電系統,也是瞄準新興國家在電力、瓦斯、用水等基礎建設的需求,估計兩年 內,海外營收比率將從兩成提高到五成。

而三菱電機的獲利主力,來自工廠自動化系統(FA,factory automation),並以中國、印度、東協、巴西為主要目標。以中國為例,以節能系統切入市場,與上海電氣合組子公司,並在大連、常熟、廈門三地設 廠,在地提供工廠自動化控制器、顯示器等需求。

僅存優勢藏隱憂強敵環伺、三大考驗待除

但即使新興市場前景看好,卻不代表能夠高枕無憂。走出日本,工業電子競爭激烈不下於家電:世界規模第一的美國奇異(GE)、敗部復活的德國西門子 (Siemens)、美國IBM、建設法國高鐵TGA的阿爾斯通(Alstom)、瑞士和瑞典合資的ABB,強硬對手比比皆是。

面對強敵環伺,《日經Business》還歸納了工業電子業今後的三大考驗。

第一,是提案能力。由於客戶涉及各國政府部門,進行遊說等外交手腕,產官間良好的溝通才是得標的關鍵。第二,則是專案管理能力。是否能在預算、期限內完成 原有規畫,需要專業團隊密切監控,而專案管理人才卻是一大缺口。

第三,恐怕也是最大的考驗,則是三雄能否攜手合作,而日本政府能否發揮外交實力,上下一心爭取海外訂單。「若不考慮大膽的結盟,就無法在全球市場上奮戰下 去,」日立社長中西宏明的心聲,也是給日本電子業最中肯的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37

32年情誼不敵百億虧損王振堂下台一鞠躬

2013-11-11  TWM
 
 

 

宏碁王振堂時代結束了。就在第三季財報出爐,宏碁認列無形資產減損超過百億元後,宏碁意外在十一月五日晚間八點召開記者會,宣布王振堂請辭執行長及董事長職位。第三季財報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儘管外界傳言王振堂下台是早晚的事,但王振堂這段時間始終看似穩坐大位。兩個月前,宏碁前執行長蘭奇對外抖出當年遭董事會逼退的內幕,一度王振堂還考慮是否要回嗆。

九月間,宏碁啟動組織改組,王振堂面對退休傳言,反問:「是很多人希望我退休嗎?」透露出他沒有要放手的意圖,更沒有離開宏碁的打算。

即使王振堂在宏碁長達三十二年的情誼,終究敵不過第三季百億虧損的大炸彈,認列Gateway等品牌無形資產減損,等於宣判多品牌策略失效,王振堂經手的四大購併案也失敗,這恐怕才是他不得不鞠躬下台的最大原因。

(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8

人才爭奪戰:華爾街不敵硅谷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778

2008年金融危機後,華爾街金融精英逐漸流向硅谷科技創業公司。無論是在哈佛、耶魯還是普林斯頓,人才從金融流向科技公司趨勢逐漸加強。

在一家位於馬薩諸塞州劍橋的  創業公司裡, 一位剛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的年輕人正和公司        管理層 進行交談。 他雖22歲,卻擁有許多令同輩垂涎的東西。白天他在高盛公司從事金融分析工作,晚上則流轉於迷人的派對。他出生於美國西北部,如今在曼哈頓尋得棲息之地。他說        自己像個朝聖者,而今終於到達了聖地。

而今他要拋棄這光鮮的生活,轉而加入這家創業公司。 

華爾街正面臨人才流向科技創業公司的局面,它仍在正千方百計地挽留他們。過去幾年,金融產業從「常青藤」和其他頂尖機構吸收了大量高端人才。        

《華爾街日報》在9月份發表的一篇由CME集團總裁Terry Duffy撰寫的文章指出,2008年,普林斯頓、哈佛和耶魯分別有40%、28%和26%的畢業生進入華爾街工作。金融危機爆發後,因畢業生開始湧入科技創業公司,這些數字大幅下降。在以前,對於那些激情滿懷,壯志凌云的年輕人來說,華爾街是天堂,但是現在年輕人更喜歡硅谷。

這一趨勢也在MBA圈中顯現,過去幾年,華爾街見證了少有的光輝歲月,即使這樣,商學院精英卻依然從金融和貿易轉移到互聯網科技領域。

另一篇 《華爾街日報》專欄文章 寫道,「在2013年,哈佛商學院只有27%的畢業生從事金融工作,而去年則有35%。麻省理工大學斯隆商學院的這一數據從27%下跌至16%。斯坦佛商學院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電子精英聚集地,分別有32%和26%的畢業生進入科技和金融公司,兩年前,則各為13%和36%」。

金融機構人才流向科技公司早已司空見慣。Amazon創始人Jeff Bezos在1986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後,只是D.E.Shaw&Co.公司的程序員,在1994年被提升為副總裁。Jimmy Wales作為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在一家期貨與期權交易公司開啟了職業生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31

【黑馬讀書】馬雲的小敗局:理財神器余額寶為何不敵微信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0/146573.html

i黑馬:京東大學負責人馬成功說過:2013年,互聯網有三張二向箔(見小說《三體》,這里比喻摧毀傳統商業的事物),余額寶是其中一個。可見,余額寶威力之大。然而,成神之後的馬雲並非所向披靡。在余額寶這張王牌上,馬雲也有失去的機會。
 

\隨著互聯網思維向傳統行業滲透,一大批互聯網金融產品進入了人們的視線。2013年6月,余額寶的推出令普通老百姓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的魅力。

相比傳統理財產品,余額寶類產品以“比活期存款利息更高,比基金購買更方便”這一理念迅速風靡起來。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余額寶就積累了8100萬個人用戶,基金總規模更是超過了5000億元人民幣。它風靡的另一個原因是操作流程簡單,使用方便快捷。整個購買或者贖回流程可以在支付寶中完成,不需要再次進入第三方平臺。同時不設立投資門檻,吸引全民參與。最大限度地集中社會所有零碎、閑散資金,提升社會資本的利用率。

余額寶規模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更多內部與外部的問題。行業內,國內的騰訊、蘇寧、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貨幣基金類理財工具,微信憑借自己強大的用戶基數以及良好的社交屬性,更是一路猛攻。而一些公司為了搶占互聯網金融的先機,采取了自掏腰包補貼收益率的方式進行用戶的爭奪。

同時,國資銀行也紛紛揭竿而起。先傳出國有三大商業銀行再也不接受各自分行與天弘基金進行協議存款交易,後有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相繼下調了支付寶網商快捷支付的額度,從根本上試圖制約余額寶類理財產品的發展速度。

媒體更是一路窮追猛打,質疑余額寶的合法性。2014年3月,在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余額寶等金融產品肯定不會取締,過去沒有嚴密的監管政策,未來有些政策會更完善一些。這是政府高層首次在媒體面前發表關於余額寶的意見,余額寶也獲得了政府的認同。

對於余額寶未來的前景,馬雲並沒有太大的擔心,他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產品的生命周期是永久的。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如果有一款產品能發揮推動歷史的作用,即便它的生命周期再短暫,也必將非常光榮。”

如果說2012年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創新產品是微信(雖然微信在2011年推出,但大紅於2012年),2013年最大的創新產品就是余額寶。

微信和余額寶的背後是兩家互聯網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它們都對已有的壟斷型行業發起了沖擊。起初,微信沖擊的是電信行業和移動運營商,而余額寶沖擊的則是金融行業和銀行。微信和余額寶也都在短暫的時間內獲得了海量的用戶。2013年底,微信用戶已達到6億;余額寶用戶則在2014年7月達到1億,它的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中國的股民數量。

但是余額寶受到的質疑和沖擊卻遠大於微信。

微信受到的沖擊,最多的來自於移動運營商。從2013年2月底開始,關於“微信收費”的消息開始流傳,而各個運營商高層也在不斷地抱怨微信對運營商網絡的沖擊。騰訊CEO馬化騰最近幾年唯一一次接受采訪,是在央視《對話》節目的錄制現場。采訪一開始,馬化騰就開玩笑說,來的時候他辦登機手續,機場工作人員都問他是不是微信要收費。但在這之後,微信基本再無壓力,也無負面報道。甚至運營商同微信之間的矛盾也被自然化解,不了了之。

余額寶則不同。一方面,幾個大銀行的高管在各個場合抱怨余額寶擡高資金成本,擾亂金融秩序;另一方面,媒體上關於余額寶是不是創新,以及余額寶究竟應該被如何監管的討論不絕於耳。同時,余額寶收益的每一次下降,都能成為一個新聞標題。馬雲也曾在自己的“來往”的“紮堆”中公開抱怨,因為余額寶,支付寶受到包括四大行在內的不公待遇,但是旋即刪除。

兩個產品帶給兩家公司的媒體效應也不同。因為微信,騰訊擅長做產品的觀念深入人心,微信的創始人張曉龍成為騰訊馬化騰之外最閃耀的媒體明星,一躍而成為產品工程師的代言人;但是余額寶卻並未帶給阿里巴巴同樣的媒體效應,余額寶的產品經理沒有成為明星,阿里巴巴反而因為“來往”軟件的失利,繼續被認為不擅長做產品。

為什麽國民應用產品微信和國民理財產品余額寶帶給騰訊和阿里巴巴的效應會如此不同?

第一個原因是騰訊在“3Q大戰”之後開始著力轉變公眾形象,這家公司從“互聯網公敵”的輿論低點開始慢慢向上爬升。而阿里巴巴從2011年開始,則從新商業文明的高點向下跌落。

第二個原因是,創始人的風格不同。馬雲曾經放言,如果銀行不改變,那麽阿里巴巴就要去改變銀行。馬化騰就曾經問過馬雲,為什麽會有挑戰銀行的自信,騰訊就從來不敢說自己要去挑戰運營商。馬化騰更像一個在商言商的潮州商人,在商業上的風格低調,但低調背後隱藏的是兇猛的進取心。在運營商向微信施加壓力之後,微信竟然成了阿里巴巴的挑戰者,這可能是馬雲都始料未及的。他說:“我原以為騰訊會去搖晃運營商,沒想到它最後搖晃的是我們。”

第三個原因是,微信和余額寶在兩家公司的位置不同。微信儼然已經成為騰訊的戰略之重;而余額寶在媒體上表現出來的信息,說明余額寶只是馬雲創辦的兩家集團公司中的一家(小微金服)開發出的一個產品。

第四個原因可能是,阿里巴巴市場團隊的失策。張曉龍在媒體上曝光無數,儼然成了新一代互聯網的領軍人物。而余額寶僅僅是以小微金服的一個產品的形態出現在媒體上。這樣一個國民級理財產品,阿里巴巴的市場與公關團隊竟然沒有讓它的創造者,成為阿里巴巴年輕一代領導者中的代言人物,竟然沒有抓住機會去扭轉阿里巴巴不擅長做產品創新的公眾印象。


 

請關註《創業小敗局》讀書分享會
——那些年我們見證過的創業小敗局
 

  

蹣跚學步的嬰兒難免磕碰,

步入創業行列的企業也經常頭破血流。

請微笑面對失敗,

微笑看著別人摔跤,也看著自己摔跤。

 

2014年9月13日,

《創業小敗局》線上線下齊發,

銷量勁爆,好評不斷,

出版方緊急加印3萬冊。

 

2014年10月18日,

主創人員、點評嘉賓、案例親歷者,還有神秘大咖,

齊聚《創業家》黑馬路演中心,

一起聊聊創業失敗的那些事兒。

 

活動只限創始人免費參加,

現場有帥萌主持人,

有新鮮果汁,簽名贈書,

還有你意向不到的收獲。

 

趕快填寫報名表:http://www.wenjuan.com/s/2IBNbyE

 

時間:2014年10月18日(周六)14:00-16:30

地點:  北京市海澱區海澱西大街36號中關村創業街7號樓黑馬會2層 

主辦:《創業家》&i黑馬

  

活動行程:  

 

13:30-14:00  簽到

14:00-14:10  主持人紀中展致辭

14:10-14:20  主創人員盧旭成:成書經過

14:20-15:20  投資人吳世春:我所見到的創業敗局

15:20-16:00  嘉賓老皮:我是被成功擊敗的

16:00-16:20  投資人、嘉賓與現場互動

16:20-16:30  簽名贈書

 

 

點評嘉賓介紹吳世春

梅花天使創投創始合夥人。投資了唱吧、基調網絡、玩蟹科技、水滴寶寶、海玩網、趕火車、提分網、火球網、蜜芽寶貝、品質幻想等20多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公司。

主持人介紹:紀中展

《創業家》產品顧問 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 管理合夥人

 幸福鄉村圖書館 發起人

主創人員介紹:盧旭成

《創業家》雜誌副主編,《創業小敗局》主編。

神秘嘉賓和大咖: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創業小敗局》

990 397.jpg

 

徐小平、何伯權等六位經驗豐富的業界大佬親手操刀,

從《創業家》五年來跟蹤的數千個創業案例中,

精心挑選5大類21個最具代表性的失敗案例,

覆蓋了當下中國創業浪潮中最容易遭遇的創業陷阱。

失敗是有規律的。讓前面的失敗者替你交這個昂貴的學費。

創業要成功,一定要反複研究可能如何失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07

說好的巴西投資沒到位 國際負評不敵「三億男」

2015-04-27  TWM
 
 

 

四月中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三億男」事件占據當周不少新聞版面,也是政論節目討論的熱門話題;但就在風暴蔓延同時,一則與郭台銘密切相關的新聞登上路透版面,國內媒體卻鮮少注意。

路透這則新聞,報導郭台銘在巴西的投資效果不如預期,讓巴西政府很失望。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引述當年力主捐贈一百畝土地給富士康的市議員蘇利亞(Givanildo Soares da Silva)談話:「大家真的相當失望。我們全都殷切期盼那些工作機會的到來,但迄今都只是空頭支票而已。」甚至,這位議員現在轉變立場,改而反對鴻海這樁土地案。

二○一一年,郭台銘拍板定案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赴巴西設廠。巴西對於富士康的投資計畫寄以厚望,喊出能為巴西帶來六年一二○億美元的投資金額、十萬個的工作職缺,還能建立一條新的供應鏈。

四年過去,這些目標都沒實現,不僅創造的就業機會遠低於十萬個,甚至職缺多是技術門檻低的工作,看不出富士康進駐帶來任何科技升級效益。對此鴻海表示不予回應。

只不過,這則極可能影響台商形象的國際新聞,不見台灣任何談話性節目討論。對比當時熱議的三億男報導,主角都是郭台銘,但哪一則新聞比較值得深究探討呢?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8

小確幸不敵低薪 港人移台只是假象

2015-07-27  TCW


今夏,當你到台灣各大景點,是不是常遇見講廣東話、結伴成行的香港旅客?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去年香港、澳門來台觀光人次逾一百三十七萬,僅次於中國、日本、東南亞,成為台灣第四大旅客來源。

其實,不只觀光,近年來,「移民台灣」逐漸成為香港社會中備受討論的話題,加上「佔領中環」運動結束超過七個月,仍未見具體成果,眼看民主遙遙無期,逃離香港,成為部分香港人的唯一選擇。

去年九月,香港中文大學調查,有二一%的香港人考慮移民,從二○一二年的反國民教育、反陸客自由行,到去年佔中,政治、經濟快速傾中,導致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逐年下降,《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更認為,香港很可能出現「第三波移民潮」。

來台誘因:民主距中國較遠,又有人情味

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一九九七年回歸中國時的兩波移民潮,香港人大多移民澳洲、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然而這一波移民潮,開始有人注意到台灣。

「香港人普遍對未來不抱希望,申請移民就像買保險,多一個身分也比較安心;對台灣的印象又很好,覺得台灣人很有人情味,自然會被吸引過來。」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說。

台灣因為保有民主體制,又和中國隔著一道海峽,加上台港兩地距離近、移民門檻比其他國家低,彷彿成為香港人避世的後花園。

根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去年申請居留台灣的港澳人士達七千四百九十八人,比前年成長逾六成,創下歷史新高。

連今年三月,花旗銀行發布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台灣是香港擁有港幣百萬元以上流動資產人士的亞洲移民首選。

但香港人真的那麼哈台灣嗎?仔細檢視各項數據,發現其實並不然。

首先,錯把居留當移民,是第一個問題。

雖然去年申請「居留」台灣的港澳人士創新高,但在七千多人中,包括近四千名來台念書的港澳生,以及工作、依親等,這些人沒有中華民國身分證,大多只在台灣短期停留,之後便返回香港,還不符合政府對移民的定義。

去年真正移民台灣的港澳人士,申請「定居」的共六百九十七人,不到申請居留的十分之一,想變台灣人身分的香港人,仍是少數。

「過去很多人誤以為申請居留就是移民,好像香港人真的全都跑來台灣。」大都會國際移民公司董事長陳應富表示。

再者,如果把比較時間拉長,單看申請定居人數,去年的六百九十七人,還不比九七回歸前三年,平均每年申請定居人數達一千六百人來得多。即便是中港衝突日益升溫的這三年,平均定居台灣的港澳人士約六百多人,並不像居留人數出現明顯增加。

若要真的移民,香港人還是偏好西方國家、澳洲。

今年初,香港保安局公布數據顯示,去年香港人最愛移民的前三大國家,是美國、澳洲、加拿大,又以美國達二千二百人為最;相較之下,申請定居台灣的人數僅約其三成。

「台灣吸引的大部分是香港一般中產階級,有錢、有能力的還是會選擇移民到歐美國家。」創建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黃文彪說。

因此,在香港,移民台灣仍是話題,卻沒有成為集體行動。不少想賺趨勢財的業者,也說商機並沒有外界想的大。

這半年,台灣各大建商、房仲忙著在台港兩地辦說明會,每週甚至帶兩、三組香港客戶來台看房,希望藉此拉抬低迷已久的房市買氣。

但是,熱潮卻不一定能換成錢潮。台灣房屋港澳來台置產服務中心副總彭明智說,以十到二十人的看房團為例,通常只有兩、三人成交,「並沒有到大家說的炒房程度。」對香港人來說,單純想投資,大可到其他國家,只有少數想在台灣長住者,才可能買房。

移民阻因:低薪人均所得輸香港,難賺大錢

為什麼來台念書、工作的香港人屢創新高,但真正落地生根的卻不到十分之一?

主要原因在於,對台灣的浪漫想像,終究會隨著日子消逝,小確幸該如何餵飽肚子,便成為最大考驗。

一直以來,提到台灣,香港人大多只有人情味、慢活、文青等想像,難了解台灣面臨的現實問題,例如低薪就是不少香港人移民台灣的阻礙。

「畢竟除了民主,民生也是一個考量。」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黃麗璇表示,通常會移民,都是為了安居、樂業,台灣對香港人來說,的確是個適合安居的地方,但能否樂業,卻是一大問題。

根據美國《環球金融雜誌》調查,若按人均購買力計算,二○一三年台灣人均所得約四萬美元,香港則達五萬三千美元,這使在台念書的港澳生畢業後,留台工作意願不高。若要創業,除了得適應台灣市場,不少移民來台的香港人,只看到台灣租金便宜、創業門檻低,卻忽略台灣人薪資低,購買力不如香港,賺錢不比想像中容易。

「我認識的朋友沒有一個在台灣開店做生意賺到錢。」旅居台灣的香港作家黎慕慈在《台灣買樓全攻略》書中寫道。

陳應富觀察,有意願和能力移民台灣者,大多是四十五歲以上的「準」退休族群,有辦法支付六百萬元投資移民費用,來台灣生活,一邊做小生意,沒有經濟壓力;若為了賺大錢而來,恐怕還得三思。

留才阻因:法規港澳生畢業兩年後才能留台

即便不介意薪資,法規限制也讓這些想留在台灣發展的香港年輕人,缺乏機會。

近年,來台念書的港澳生人數屢創新高,這些從大學時期就在台灣扎根的年輕人,理應是台灣吸納人才的最佳管道,卻因政府對外來人才的態度,是提防大過於吸引,因此失去留才機會。

過去,港澳生畢業後須回香港、澳門工作兩年,才能來台灣工作;直到去年六月,這個回國兩年的限制取消,只要畢業後在台灣工作滿五年,每年居留滿一定天數,第五年平均每月收入高於台灣基本工資的兩倍,便能取得台灣身分。實際成效如何,仍待時間檢驗。

去年三月,因為服貿爭議,台灣社會開始出現一種擔憂:「台灣會不會淪為下一個香港?」香港則因為一連串的中港衝突,把台灣當成一片尚未淪陷的淨土,這種氣氛,在去年佔中時達到高潮。

但香港《號外》雜誌前主編張鐵志卻直言:「台灣人先不用過度自嗨。」

他認為,現在香港人對台灣嚮往,甚至從此而起的移民熱潮,反映的只是香港人自己對香港未來的焦慮,並非台灣的吸引力有多大。

未來,當香港人「哈台」熱潮退去,我們得思考,除了現有的民主自由、小確幸外,台灣還有哪些價值、條件,能創造更好的環境,吸引人才落地生根,而非只是過客。

【延伸閱讀】移民台灣,哪裡比香港好?

● 較便宜:投資移民門檻僅新台幣600萬元,不像加拿大要投資逾4,700萬元● 空間大:2012年香港人均居住空間為2.59坪,台灣13.5坪,是香港的5倍多● 開銷低:2014年香港生活成本高居全球211座城市中第3名,台北僅61名● 房租低:以36.3坪的公寓為例,香港每月租金近新台幣20萬元,台北租金只有香港的17%● 步調慢:台北捷運電扶梯的速度是香港地鐵的2/3● 較民主:有投票權的公民都可以一人一票選總統,香港特首由間接選舉產生

整理:康育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87

全球車企前三甲銷量齊下降 豐田不敵大眾終結“三連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1984.html

全球車企前三甲銷量齊下降 豐田不敵大眾終結“三連冠”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07-29 13:57:00

大眾、豐田和通用日前均已發布2015年上半年全球終端銷量數據。大眾的“期中考成績略勝豐田,以504.1萬輛的“交付銷量”排在第一位,對比2014年上半年的506.6萬輛,同比微跌0.5%。

2015年以來,全球車市“賽事”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汽車消費相對低迷的大環境下,車企之間的較量,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倒退的速度慢些。三年蟬聯全球汽車銷量第一名的豐田,由於在2015年上半年銷量下滑1.5%,將冠軍寶座拱手讓給大眾。

大眾、豐田和通用日前均已發布2015年上半年全球終端銷量數據。大眾的“期中考成績略勝豐田,以504.1萬輛的“交付銷量”排在第一位,對比2014年上半年的506.6萬輛,同比微跌0.5%。該數字計入了曼恩和斯堪尼亞兩家商用車子公司銷量。

豐田則跌至第二位,上半年零售銷量為502.2萬輛,與2014年上半年的507.9萬輛相比,下跌1.5%。其中,豐田業務部同比微跌0.3%,至451.3萬輛,大發業務部同比下滑1.2%,至42.6萬輛,日野業務部同比增長3.1%,至8.3萬輛。

通用汽車2015年上半年以486.1萬輛的全球零售銷量排名第三,對比2014年上半年的492.2萬輛,同比微跌1.2%。

一直以來,豐田、大眾以及通用這三大車企巨頭不分上下,競爭格外激烈,而2015年上半年,三者的全球銷量皆不如去年同期。其中,豐田下滑幅度最大,並因此錯過冠軍寶座。此前,豐田已預計到2015年車市發展不明朗,日本本土市場以及印尼等新興市場需求可能下滑,於2015年年初已主動將其2015全球銷量目標下調1%至1015萬輛。

不過,剛在“期中考”中折桂的大眾,目前市場表現也並不容樂觀,尤其是占到大眾在全球銷量1/3的中國市場扭頭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大眾的步伐。2015年上半年,大眾在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出貨量同比下降3.9%至174萬輛,這是自2005年來該集團在中國市場首次出現出貨量減少。

汽車分析師孫木子7月29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大眾之所以能夠在2015年上半年跑贏豐田,一方面是由於豐田下滑幅度超過預期,另一方面是大眾的主戰場歐洲經濟明顯複蘇,歐洲處於五年半以來車市增速最高時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眾在中國以及巴西等市場下滑的銷量。不過,大眾在全球銷量冠軍寶座上未必能坐穩。

在爭奪最為激烈的中國市場,豐田已發起猛攻,從低迷中扭轉局面。根據豐田汽車前不久公布的銷量數據,豐田汽車在中國市場的汽車零售銷量為10.06萬輛,同比驟漲41.7%。從4月開始,豐田在華銷量連續3個月同比上行,而6月創下了自2014年3月以來的最高同比增幅。2015年上半年,豐田在中國市場新車累計零售銷量為51.28萬輛,同比增長10.1%。

“豐田在下半年一發力,奪回2015年全球汽車銷量冠軍的可能性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豐田多年一直是全球利潤最高的車企,按目前的情況,大眾在利潤上很難超越豐田。”孫木子如此認為。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437

外資不挺鴻矽戀 背後的三個理由 不敵日月光銀彈 白騎士鴻海救援失敗

2015-10-26  TCW

林文伯攜手郭台銘、對抗張虔生的策略,為什麼沒有獲得過半數股東的支持?不符國際慣例、嚴重影響股東利益的設計,加上產業對抗紅潮、尋求整合的聲音,決定鴻矽戀的破局命運。

「愛護矽品,抗爭到底。」十月十五日上午九點不到,台中市新天地餐廳外,數百民眾聚集,高舉著布條,並大聲呼喊口號,因為半小時後,即將在這裡召開的矽品臨時股東會,就要宣告鴻矽戀的命運。

結果出爐,兩大關鍵議案都未獲出席股東過半支持票數;而此一結果其實不令人意外。

首先,早在日月光公布收購結果的九月二十二日,矽品多數股東對這樁購併的態度已昭然若揭。當時矽品股東參與應賣股權超過十一.四七億股,占矽品總股權高達三六.八%,遠高過二十五%的收購目標,這數字明確表達矽品股東對日月光收購條件的支持。

另一方面,雖然林文伯緊急找了鴻海結盟,擔任白騎士角色,然而這套「反購併」結盟策略的規畫,也明顯不符國際慣例;綜觀國際敵意購併的案例,鮮少有出價比敵意購併者低、還能成功救援的個案。

鴻海換股條件打折扣

難以說服股東

以去年美國知名的肉毒桿菌公司Allergan(愛力根)對抗敵意購併為例,愛力根去年股價約一百美元時,遭到另一藥廠Valeant(范立恩)以一股一百八十美元的價格發起敵意購併。

經由愛力根董事會的評估後,拒絕范立恩購併提案。後來,愛力根找上學名藥廠Actavis(阿特維斯)作為白騎士,阿特維斯提出一項包含現金與換股的交易方式,以二一九美元買愛力根一股的條件,遠比范立恩開出的條件優渥,成功讓范立恩摸摸鼻子走人。

反觀這次擔任白騎士的鴻海,不但沒有拿出更多現金搶親,還開出二.三四股矽品交換鴻海一股,依照十月十五日矽品股東會投票表決前一日的收盤價來看,矽品竟折價九.七%與鴻海換股,讓矽品折價換股的條件,遠低於日月光提出的一股四十五元現金收購。

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矽品和鴻海的合作案,其實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談,一直沒談成的原因,就在於和郭台銘條件談不攏。但這次為了救急,林文伯也不得不答應這樣的條件,「他挑了一個最糟糕的時間做這件策略合作案。」雖然郭台銘不斷強調,雙方的結盟將能帶來「一加一大於五」的綜效,但不少外資質疑,既然綜效可觀,為什麼雙方的換股比例卻是讓矽品折價進行換股?向來以獲利績效作為首要考量指標的外資,更不可能支持眼前這項可能損及股東利益的結盟案,而捨棄日月光提出的收購條件。

包括機構股東服務公司(ISS)出具的報告也直指,矽品與鴻海的換股,沒有充分的合理性,將導致矽品股東短期面臨大幅稀釋狀況,兩者的換股案綜效無法量化。另一份牽動外資態度、來自Glass Lewis的報告,同樣也因稀釋股權,以及換股比例過低的理由,反對矽品股東會議案。

「保守來看,至少有一半外資,看著ISS報告去投票。」一名科技業IR(專責投資人關係)強調。

股權大幅稀釋

股東利益嚴重受損

事實上,就連日月光營運長吳田玉都直言,日月光從未反對矽品與鴻海的策略合作,但是不希望損及股東利益。畢竟股本膨脹約二成,立即造成全體股東股權被稀釋,進而損害全體股東利益,以這樣的犧牲來換取與鴻海合作,任誰看來,都稱不上是划算的買賣。

這起購併案在業界引發討論,不乏贊成者。如一家半導體代理商日前舉行董事會,特別就此案進行討論,若遇到像日月光的購併條件時,董事是否要接受?而這家半導體代理商,除了一名董事是矽品利害關係人而提前離席迴避,其餘九位董事一致表示可以接受。

由此不難看出,台灣半導體業界對於紅潮來襲、產業整併的焦慮越來越深,業界不乏對這項敵意購併的贊同聲音。具吸引力的,不只是日月光願意拿出真金白銀的購併條件,產業整併更是業界所期盼的。

業界盼雙雄整合擴大規模

不惡性殺價競爭

去年中國最大封測廠江蘇長電吃下星科金朋,成了封測業近年最大一起水平整合的案例。因而不少科技業人士也認為,若目前全球市占率約一九%的日月光,與全球排名第三、市占率約一○%的矽品,能在有「財務性投資」的前提下,尋求合作,達到水平整合擴大規模,同時不要惡性殺價競爭與重複投資,對台灣封測業將是一正向發展。

矽品股東會的結果,一方面顯示股東對換股案的反對態度,一方面也顯示日月光從財務投資出發到尋求產業整合的訴求見效。儘管股東會後,林文伯並未把鴻矽戀結局說死,還留有合作的伏筆,同時對日月光發起收購無效的訴訟。但半導體業界多半認為,日月光成為矽品最大股東已是不爭事實,接下來日月光、矽品、鴻海三方關係是否會出現新局,或許需要主事者更高的智慧。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