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鹽城特大風雹災害理賠額將大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367.html

6月23日下午,江蘇省阜寧縣、射陽縣的一些鄉鎮遭遇龍卷風襲擊,截止24日18時,已造成98人死亡,數百人受傷。受災地區房屋大量倒塌,經濟損失嚴重。第一財經1℃記者獲悉,阜寧縣受災地區保險理賠工作已經展開,保險理賠將涉及家庭財產險、農業保險、車險和企業財產險、人身意外險、健康險等。

尤其對於機動車的商業保險,各保險公司將面臨數額大增的情況。2016年,機動車商業保險新規擴大了保險責任範圍,因為臺風、熱帶風暴、暴雪、冰淩、沙塵暴、冰雹等自然災害所導致的車輛損失,也增加到車損險保險責任中,各險種也均刪除了多項責任免除約定。

6月24日下午,一財記者來到位於阜寧縣城的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阜寧支公司、中國人保財險阜寧支公司。這兩家保險機構的工作人員表示,公司領導都已經前往災區開展工作,理賠部門工作人員從23日下午就已經前往災區進行勘查等工作。

被保險客戶可以撥打客服電話報案,或直接到各營業點申報理賠。除了上述兩家保險機構,太平財險、壽險、平安人壽、中華財險等多家保險機構工作人員介紹,保險理賠涉及的範圍將包括,龍卷風襲擊引發的人身意外傷害、龍卷風襲擊導致的房屋倒塌、車輛被砸等財產損失。此外,受災地區有一些農業種植、養殖項目也購買了保險,涉及農業的保險也將會出現。

多家保險機構還通過官方微博、網站,公布了阜寧龍卷風襲擊後的保險理賠問題,在理賠方面作出基本類似的各類部署。如24小時報案受理服務,客戶可以通過銷售人員、營業網點、客服電話等多渠道進行報案,客戶的報案及咨詢會得到快速詳細的回複,保險公司方面將協助收集必要理賠申請資料;簡化理賠申請資料,其中包括簡化身故證明、醫療證明、身份證明。

當地多家保險機構也表示,已經簡化單證條件要求,必要的可以不提供單證進行理賠服務。中國人壽作出部署,對於客戶申請醫療費保險金的,可以不提供醫療就診資料,只提供醫療費用收據,公司在保險金額範圍內,按照客戶的實際醫療支出,根據保險合同約定給付保險金。中國人保壽險則安排取消定點醫院限制,被保人到臨時救治醫院就診的,均按保險合同約定的定點醫院處理。如因病情治療的需要,取消自費藥品等報銷限制。

根據中華財險的統計,截止24日上午10時,中華財險江蘇分公司已接到龍卷風、冰雹災害報案超過200筆,其中涉及房屋、汽車等財產損失的報案就有近200筆,初步估算的損失有125萬余元。該公司在射陽縣就有2500多客戶,隨後報案極有可能大量出現。這家保險機構在阜寧縣還開設過育肥豬保險業務,目前受災較重的陳良、板湖等4個鄉鎮已有客戶報案,反映龍卷風將豬舍吹塌,養殖的豬被砸死等情況。

前述其他保險機構工作人員也表示,有些客戶還在忙於醫療、清理財產,尚未報案。隨後幾天,可能將迎來報案的集中出現,理賠業務將迅速激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22

蘇魯豫3省8市遭受洪澇風雹災害 9.3萬人受災

9日從民政部網站獲悉,8月7-8日,黃淮地區出現分散性強降雨,局地還伴有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8日白天至夜間,山東、河南東南部等局地雨量超過100毫米,上述地區最大小時雨強50-90毫米。強降雨導致部分房屋進水,多個鄉鎮道路、橋梁等被沖毀。

截至8月9日9時統計,江蘇、山東、河南3省8市14個縣(市、區)9.3萬人受災,15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800余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5.7千公頃,其中絕收300余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800余萬元。具體災情如下:

據江蘇省民政廳報告,徐州市銅山區、睢寧縣1.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近70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00余萬元。

據山東省民政廳報告,淄博、棗莊、東營等6市11個縣(市、區)8萬人受災,1500余人緊急轉移安置;700余間房屋不同程度損壞;農作物受災面積5千公頃,其中絕收300余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700余萬元。

據河南省民政廳報告,平頂山市石龍區500余人受災,農作物受災30余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5萬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28

上海市政府法制辦關於舉行《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草案)》立法聽證會的公告

為提高政府規章制定的公眾參與度,進一步增強立法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市政府法制辦擬於2016年10月中下旬對《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草案)》召開立法聽證會。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聽證議題

本次聽證會主要針對《上海市氣象災害防禦辦法(草案)》中公眾較為關心、實踐中存在不同意見的問題進行聽證。聽證議題主要包括:

1.在發生災害性天氣時,為保護未成年人安全,《辦法(草案)》規定,臺風、暴雨、暴雪或者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號生效期間,中小學校、幼托機構、中等 職業學校應當采取停課措施,對已經到校或者要求到校避險的學生,靈活安排教學活動,並做好安全防護工作;為學生上學提供交通工具的,應當采取措施保障學生 交通安全。這些措施是否必要、可行?(第三十條)

2.在發生災害性天氣時,為了保障勞動者權益,避免因極端天氣造成公眾生命財產損失,《辦法(草案)》規定,臺風、暴雨、暴雪或者道路結冰紅色預警信 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為工作人員提供必要的避險措施,對因天氣原因誤工的工作人員,不作遲到或缺勤處理。除政府機關和直接保障城市運行的企事業單位 外,其他單位可以采取臨時停產、停工措施。此外,《辦法(草案)》還規定臺風、暴雨、暴雪紅色預警信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停止戶外作業的規定。這些措 施是否必要、可行?(第三十一條)

此外,對於聽證會報名者提出的其他較為集中的問題,也將作研究後考慮是否納入聽證議題。

二、聽證代表的組成和產生

本次聽證會安排聽證代表14人,包括:市民代表4名,企業等相關單位代表4名,專家學者代表3名,市人大代表1名,市政協委員1名,市律協代表1名。

市民代表通過報名遴選方式產生,其他代表通過所在單位推選後由我辦邀請的方式產生。

聽證代表的名單將在“中國上海”門戶網站(www.shanghai.gov.cn)、“上海政府法制信息網”(www.shanghailaw.gov.cn)和“東方網”(www.eastday.com)上公布。

三、報名辦法

有意參加聽證會的市民請填寫《聽證代表(市民)報名表》(附件二),並於2016年9月30日前以郵寄或者電子郵件方式發送至市政府法制辦經濟法規處 (上海市人民大道200號,郵編200003,電子郵件地址:[email protected],聯系電話:23119752)。

四、其他

本次聽證會設旁聽席。旁聽人員由我辦在報名的市民中遴選後產生。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2016年9月14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345

國家海洋局:新西蘭海嘯不會對中國造成災害性影響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國家海洋預報臺)13日夜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監測分析結果,新西蘭地震已經引發海嘯,但不會對我國沿岸造成災害性影響。

國家海洋局海嘯預警中心值班人員表示,此次地震震中附近凱庫拉潮位站監測到243厘米海嘯波,新西蘭北島惠靈頓潮位站和卡瑟爾角潮位站分別監測到40厘米和9厘米的海嘯波。海嘯預警中心將繼續跟蹤分析地震和海嘯監測數據,如監測信息及預報結論無重要變化,將不發布後續信息。

大量居民跑到街頭避難

當地時間14日0時2分(北京時間13日19時2分),新西蘭南島中部地區發生7.5級地震,震中位於南島中部小城卡爾弗登東北15公里,震源深度15公里。新西蘭民防局發出了海嘯預警,敦促南島的居民移往高處。

已經跑到街上避難的人們試圖通過電話和親友聯系。

中國駐新西蘭使館和中國駐克賴斯特徹奇領館均證實,在地震發生後近4個小時內,未接到有中國公民傷亡的報告,使領館將繼續關註當地中國公民安全,與新西蘭政府保持溝通,在需要時為中國公民提供及時的領事保護和救助。

被海嘯沖襲過後的威靈頓。

據新西蘭廣播電臺報道,地震發生後,人口僅數百人的卡爾弗登小城電力供應中斷,多座房屋煙囪倒塌。另據新西蘭民防部門消息,南島北部一些城市也出現了電力供應故障和道路、橋梁及建築受損情況。 

馬路上出現巨大的裂縫。 

居民家中的倒塌的煙囪。

地震過後當地居民的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505

自然災害每年讓全球“白扔”5200億美元

貧困人口的抗災能力有限,因而遭受的災害損失也更大。

譬如,2008年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登陸緬甸,迫使全國一半的貧困農民在風暴過後賣掉包括土地在內的財產還債。納爾吉斯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將會綿延幾代人。

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報告《堅不可摧:加強貧困人口面對自然災害的韌性》,極端自然災害的影響相當於全球年消費損失5200億美元,每年迫使2600萬人陷入貧困。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表示:“嚴重的氣候沖擊有可能使幾十年的減貧成果毀於一旦。風暴、洪水和幹旱給人類和經濟帶來嚴重後果,貧困人口往往付出的代價最大。加強抗災韌性不僅具有經濟上的意義,也是道義上的需要。”

東亞太平洋地區每年損失2000億美元

上述報告警告,極端天氣造成人道和經濟的綜合影響,其危害程度遠遠超過以往的理解。僅以東亞太平洋地區為例,災害造成的破壞比以往的估計超過50%,每年總計損失達2000億美元。

該報告采用了一種衡量自然災害損害的新方法,將自然災害給貧困人口造成不公平負擔的因素考慮在內。為此,在此次報告所研究的117個國家中,以消費損失衡量,災害對民生的影響大於財產損失。由於貧困人口的抗災能力有限,因而遭受的災害損失更大,報告估算在這些國家災害對福利的影響相當於每年消費損失約5200億美元,超過所有其他估算60%。

譬如,在菲律賓,2013年臺風海燕過後,據估計有100萬菲律賓人陷入貧困,國民經濟損失129億美元,100多萬住房被毀。

第22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正在召開,報告的研究成果凸顯出改善對最弱勢人群保護的氣候智慧型政策的緊迫性。貧困人口通常更易於受到自然災害影響,財產損失比例更大,而且往往難以借助親友、金融系統或政府的救助。

加強氣候變化抗災韌性

該報告還首次對所研究國家采取加強抗災韌性的幹預措施的效益進行了評估。這些措施包括早期預警系統、改善個人銀行業務渠道、保險政策和社會保護體系(如現金轉移支付和公共工程計劃等),這些措施有助於民眾更好地應對災害和災後恢複。

報告發現,這些措施相結合可以幫助國家及社區每年節省1000億美元,把災害對民生的整體影響降低20%。

領導該報告研究工作的全球減災和恢複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斯特凡·哈勒加特表示:“由於氣候變化,各國遭受的意外沖擊日益增多。貧困人口需要獲得社會和金融保護來抵禦不可避免的災害。制定有效的風險政策,我們就有機會防止千百萬人陷入貧困。”

報告顯示,加強貧困人口抗災韌性的努力正在取得進展。例如,在2015年強熱帶風暴帕姆登陸瓦努阿圖兩周之後,這個小島國已通過太平洋巨災風險保險計劃(PCRAFI)獲得190萬美元現金註入,該計劃是南太平洋地區首個此類計劃。

在菲律賓,臺風海燕過後,政府增加了贈款並暫時取消了對一項現金轉移支付計劃的條件要求,以便為受災居民提供緊急人道援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654

中央發文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在自然災害應對中承擔主體責任

據新華社消息,新華社10日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努力實現從註重災後救助向註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意見》指出,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積累了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寶貴經驗,國家綜合減災能力明顯提升。但也應看到,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仍然複雜嚴峻,當前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災害信息共享和防災減災救災資源統籌不足,重救災輕減災思想還比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不夠普及。

《意見》明確了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要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意見》指出,對達到國家啟動響應等級的自然災害,中央發揮統籌指導和支持作用,地方黨委和政府在災害應對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省、市、縣級政府要建立健全統一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導機構,統籌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

《意見》要求,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救災行動評估和監管體系,完善救災捐贈組織協調、信息公開和需求導向等工作機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常態減災、應急救援、過渡安置、恢複重建等工作,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格局。

《意見》提出,加快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統籌考慮現實需要和長遠規劃,建立健全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鼓勵各地結合災害風險特點,探索巨災風險有效保障模式。

以下為《意見》全文: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2016年12月19日)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彰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積累了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寶貴經驗,國家綜合減災能力明顯提升。但也應看到,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仍然複雜嚴峻,當前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災害信息共享和防災減災救災資源統籌不足,重救災輕減災思想還比較普遍,一些地方城市高風險、農村不設防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不夠普及。為進一步做好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現就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處理防災減災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註重災後救助向註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切實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理念,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升公眾知識普及和自救互救技能,切實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高度重視減輕災害風險,切實采取綜合防範措施,將常態減災作為基礎性工作,堅持防災抗災救災過程有機統一,前後銜接,未雨綢繆,常抓不懈,增強全社會抵禦和應對災害能力。

——堅持綜合減災,統籌抵禦各種自然災害。認真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災害孕育、發生和演變特點,充分認識新時期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和複雜性,準確把握災害衍生次生規律,綜合運用各類資源和多種手段,強化統籌協調,科學應對各種自然災害。

——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根據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等因素,及時啟動相應應急預案,中央發揮統籌指導和支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分級負責,地方就近指揮、強化協調並在救災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廣泛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各級黨委和政府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領導和主導地位,發揮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更加註重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建立完善災害保險制度,加強政府與社會力量、市場機制的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健全統籌協調體制

(三)統籌災害管理。加強各種自然災害管理全過程的綜合協調,強化資源統籌和工作協調。完善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自然災害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國家減災委員會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強化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在災情信息管理、綜合風險防範、群眾生活救助、科普宣傳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職能和能力建設。充分發揮主要災種防災減災救災指揮機構的防範部署和應急指揮作用,充分發揮中央有關部門和軍隊、武警部隊在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應急保障、搶險救援、醫療防疫、恢複重建、社會動員等方面的職能作用。建立各級減災委員會與防汛抗旱指揮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森林防火指揮部等機構之間,以及與軍隊、武警部隊之間的工作協同制度,健全工作規程。探索建立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珠江三角洲等區域和自然災害高風險地區在災情信息、救災物資、救援力量等方面的區域協同聯動制度。統籌謀劃城市和農村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四)統籌綜合減災。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轉變重救災輕減災思想,將防災減災救災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作為國家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提升災害高風險區域內學校、醫院、居民住房、基礎設施及文物保護單位的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加強部門協調,制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維護相關技術標準和規範。充分利用公園、廣場、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因地制宜建設、改造和提升成應急避難場所,增加避難場所數量,為受災群眾提供就近就便的安置服務。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修複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加快補齊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的短板,增強城市防澇能力。加強農業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抗災能力。將防災減災納入國民教育計劃,加強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建設,推進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進學校、進機關、進企事業單位、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加強社區層面減災資源和力量統籌,深入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縣(市、區、旗)創建試點。定期開展社區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居民開展應急救護技能培訓和逃生避險演練,增強風險防範意識,提升公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技能。

三、健全屬地管理體制

(五)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原則,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應對自然災害的事權劃分。對達到國家啟動響應等級的自然災害,中央發揮統籌指導和支持作用,地方黨委和政府在災害應對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省、市、縣級政府要建立健全統一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導機構,統籌防災減災救災各項工作。地方黨委和政府根據自然災害應急預案,統一指揮人員搜救、傷員救治、衛生防疫、基礎設施搶修、房屋安全應急評估、群眾轉移安置等應急處置工作。規範災害現場各類應急救援力量的組織領導指揮體系,強化各類應急救援力量的統籌使用和調配,發揮公安消防以及各類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在搶險救援中的骨幹作用。統一做好應急處置的信息發布工作。

(六)健全災後恢複重建工作制度。特別重大自然災害災後恢複重建堅持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新機制,中央與地方各負其責,協同推進災後恢複重建。特別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受災省份按照工作流程共同開展災害損失評估、次生衍生災害隱患排查及危險性評估、住房及建築物受損鑒定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中央根據災害損失情況,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制定相關的支持政策措施,確定災後恢複重建中央補助資金規模;在此基礎上,結合地方實際組織編制或指導地方編制災後恢複重建總體規劃。地方政府作為災後恢複重建的責任主體和實施主體,應加強對重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形成統一協調的組織體系、科學系統的規劃體系、全面細致的政策體系、務實高效的實施體系、完備嚴密的監管體系。充分調動受災群眾積極性,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自己動手重建家園。有效對接社會資源,引導誌願者、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依法有序參與災後恢複重建。特別重大以外的自然災害恢複重建工作,由地方根據實際組織開展。

(七)完善軍地協調聯動制度。完善軍隊和武警部隊參與搶險救災的應急協調機制,明確需求對接、兵力使用的程序方法。建立地方黨委和政府請求軍隊和武警部隊參與搶險救災的工作制度,明確工作程序,細化軍隊和武警部隊參與搶險救災的工作任務。完善軍地間災害預報預警、災情動態、救災需求、救援進展等信息通報制度。加強救災應急專業力量建設,充實隊伍,配置裝備,強化培訓,組織軍地聯合演練,完善以軍隊、武警部隊為突擊力量,以公安消防等專業隊伍為骨幹力量,以地方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為輔助力量的災害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將武警部隊有關搶險救援應急力量納入駐在地應急救援力量和組織指揮體系。完善軍地聯合保障機制,提升軍地應急救援協助水平。

四、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

(八)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堅持鼓勵支持、引導規範、效率優先、自願自助原則,研究制定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相關政策法規、行業標準、行為準則,搭建社會組織、誌願者等社會力量參與的協調服務平臺和信息導向平臺。完善政府與社會力量協同救災聯動機制,落實稅收優惠、人身保險、裝備提供、業務培訓、政府購買服務等支持措施。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救災行動評估和監管體系,完善救災捐贈組織協調、信息公開和需求導向等工作機制。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常態減災、應急救援、過渡安置、恢複重建等工作,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格局。

(九)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堅持政府推動、市場運作原則,強化保險等市場機制在風險防範、損失補償、恢複重建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完善應對災害的金融支持體系。加快巨災保險制度建設,逐步形成財政支持下的多層次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統籌考慮現實需要和長遠規劃,建立健全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鼓勵各地結合災害風險特點,探索巨災風險有效保障模式。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和農村住房保險工作,健全各級財政補貼、農戶自願參加、保費合理分擔的機制。

五、全面提升綜合減災能力

(十)強化災害風險防範。加快各種災害地面監測站網和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分工合理、職責清晰的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開展以縣為單位的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發揮氣象、水文、地震、地質、林業、海洋等防災減災部門作用,提升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加強災害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與災害特征相適應的預警信息發布制度,明確發布流程和責任權限。加強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能力建設,發揮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作用,完善運行管理辦法。充分利用各類傳播渠道,通過多種途徑將災害預警信息發送到戶到人,顯著提高災害預警信息發布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擴大社會公眾覆蓋面,有效解決信息發布“最後一公里”問題。

(十一)完善信息共享機制。研究制定防災減災救災信息傳遞與共享技術標準體系,加強跨部門業務協同和互聯互通,建設涵蓋主要涉災部門和軍隊、武警部隊的自然災害大數據和災害管理綜合信息平臺,實現各種災害風險隱患、預警、災情以及救災工作動態等信息共享。推進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健全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制定災後損失評估有關技術標準,規範自然災害損失綜合評估工作流程,建立完善災害損失評估的聯動和共享機制。健全重特大自然災害信息發布和輿情應對機制,完善信息發布制度,拓寬信息發布渠道,確保公眾知情權。規範災害現場應急處置、新聞發布、網絡及社會輿情應對等工作流程,完善協同聯動機制,加強新聞發言人隊伍和常備專家庫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輿情引導能力。

(十二)提升救災物資和裝備統籌保障能力。健全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擴大儲備庫覆蓋範圍,優化儲備布局,完善儲備類型,豐富物資儲備種類,提高物資調配效率和資源統籌利用水平。加強應急物流體系建設,完善鐵路、公路、水運、航空應急運力儲備與調運機制。推進應急物資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提升協同保障能力。完善通信、能源等方面的應急保障預案。建立“天-空-地”一體應急通信網絡。積極研發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產品,加快研制先進的受災群眾安置、防汛抗旱、人員搜救、森林滅火等裝備和產品,提高基層減災和應急救災裝備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應急救援期社會物資、運輸工具、設施裝備等的征用和補償機制。探索建立重大救災裝備租賃保障機制。

(十三)提高科技支撐水平。統籌協調防災減災救災科技資源和力量,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決策支撐作用,加強防災減災救災人才培養,建立防災減災救災高端智庫,完善專家咨詢制度。明確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科技支撐工作模式,建立科技支撐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長效機制。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發,著力揭示重大自然災害及災害鏈的孕育、發生、發展、演變規律,分析致災成因機理。推進大數據、雲計算、地理信息等新技術新方法運用,提高災害信息獲取、模擬仿真、預報預測、風險評估、應急通信與保障能力。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對符合條件的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科研活動進行支持,加強科技條件平臺建設,發揮現代科技作用,提高重大自然災害防範的科學決策水平和應急能力。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和技術標準體系,推動科研成果的集成轉化、示範和推廣應用,開展防災減災救災新材料新產品研發,加快推進防災減災救災產業發展。

(十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服務國家外交工作大局,積極宣傳我國在防災減災救災領域的寶貴經驗和先進做法,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減災理念和關鍵科技成果,創新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的工作思路和模式。完善國際多雙邊合作機制,加強人員和技術交流培訓工作,提升重特大自然災害協同應對能力。完善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減災合作機制,推動深入參與亞洲國家間的減災對話與交流平臺,積極拓展東盟地區論壇、東亞峰會、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框架下的合作機制和內容。通過對外人道主義緊急援助部際工作機制,統籌資源,加強協調,提升我國政府應對嚴重人道主義災難的能力和作用。註重對我國周邊國家、毗鄰地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等發生重特大自然災害時提供必要支持和幫助。推動我國高端防災減災救災裝備和產品走出去。

六、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十五)強化法治保障。根據形勢發展,加強綜合立法研究,及時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和預案,科學合理調整應急響應啟動標準。加快形成以專項防災減災法律法規為骨幹、相關應急預案和技術標準配套的防災減災法規體系。要明確責任,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玩忽職守造成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的,依紀依法追究當事方的責任。

(十六)加大防災減災救災投入。健全防災減災救災資金多元投入機制,完善各級救災補助政策,拓寬資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工程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科普宣傳、教育培訓等方面的經費投入。各級財政要繼續支持開展災害風險防範、風險調查與評估、基層減災能力建設、科普宣傳教育等防災減災相關工作。鼓勵社會力量和家庭、個人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投入,提高社區和家庭自救互救能力。各級政府要加強對防災減災救災資金的統籌,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十七)強化組織實施。各地區各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確保本意見確定的各項改革舉措落到實處。要加強協調,統籌推進,對實施進度進行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對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溝通、科學應對、妥善解決。各地區要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開展試點示範,破解改革難題,積累改革經驗,推動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逐步有序深入。

推動三大體制機制升級 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解讀《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10日公布。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意見》著眼當前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面臨的問題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因素,通過頂層設計,針對三大體制機制完善升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有助於不斷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年來,基於對自然災害形勢的研判,我國不斷探索,確立了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工作方針,積累了寶貴經驗,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明顯提升。

然而,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依然複雜嚴峻,實際工作中也發現,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出現了管理體制不順、相關法律法規分散零碎、部門之間工作脫節、一些地方重救災輕減災等問題。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和到河北唐山考察時分別作出過重要指示,要求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全面提升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綜合防範能力。中央深改組第28次會議審議通過相關文件,明確了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

此次出臺的《意見》,對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明確了五項基本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綜合減災,統籌抵禦各種自然災害;堅持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廣泛參與。

根據《意見》,我國將著力從三方面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

——健全統籌協調體制。總體要求是統籌災害管理和綜合減災。其中,尤其是要加強各種自然災害管理全過程的綜合協調,強化資源統籌和工作協調。充分發揮國家減災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和軍隊、武警部隊的職能作用。同時,要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轉變重救災輕減災思想,將防災減災納入國民教育計劃。

——健全屬地管理體制。《意見》強調,要強化地方應急救災主體責任、健全災後恢複重建工作制度、完善軍地協調聯動制度。對達到國家啟動響應等級的自然災害,中央發揮統籌指導和支持作用,地方黨委和政府在災害應對中發揮主體作用,承擔主體責任。同時,要健全軍隊和武警部隊參與搶險救災的應急協調機制,提升軍地應急救援協助水平。

——完善社會力量和市場參與機制。一方面,要研究制定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救災的相關制度,完善政府與社會力量協同救災聯動機制,落實支持措施。另一方面,要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全方位參與,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防災減災救災格局,如加快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積極推進農業保險和農村住房保險工作等。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推動各項改革措施落到實處,需要通過加大宣傳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通過及時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預案強化法治保障,通過健全資金多元投入機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

與此同時,落實還需要有明確的計劃以及相應的督促舉措。

該負責人表示,《意見》明確了分工方案,規定了牽頭部門和完成時間,需要負責部門及時制定方案推進落實。各地區要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探索,破解難題,積累經驗。要建立督促檢查機制,根據明確的責任和要求,督促工作落實。對做得好的地區或單位要表揚鼓勵,對工作落後的地區或單位要幫助查找原因,推動整改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61

公報:2016年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大 氣候年景差

國家氣候中心1月10日發布的2016年《中國氣候公報》稱,2016年,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我國氣候異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暴雨洪澇和臺風災害重,長江中下遊出現嚴重汛情,氣象災害造成經濟損失大,氣候年景差。

公報稱,2016年,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1℃,為歷史第三高,較2015年和2007年分別偏低0.13℃和0.09℃;除黑龍江偏低外,全國其余30省(區、市)氣溫均偏高。夏季全國平均氣溫創歷史新高,高溫日數多,影響範圍廣,全國出現4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多地日最高氣溫破歷史極值

全國降水為歷史最多,全國平均降水量730.0毫米,較常年偏多16%,較2015年偏多13%;四季降水均偏多,冬季和秋季為1961年以來最多,春季為次多;除陜西、甘肅偏少外,全國其余29省(區、市)降水均偏多;長江中下遊沿江、華南中東部及新疆降水偏多明顯,長江中下遊區域平均降水量為1961年以來最多。

2016年,華南前汛期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多;西南雨季開始早、結束早、雨量少;華北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量多;華西秋雨開始晚、結束早、雨量少。暴雨過程多,全國暴雨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南北洪澇並發,26個省(區、市)出現不同程度城市內澇,為暴雨洪澇災害偏重年份。

登陸臺風多,平均強度強,登陸強臺風比例為歷史最高,臺風直接經濟損失高於近10年平均;強對流天氣多發重發,全國有2000多縣(市)次出現冰雹或龍卷風天氣,損失偏重;幹旱範圍小、影響偏輕,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夏旱和黃淮、江淮及陜西等地夏秋連旱較明顯。

全年出現8次大範圍、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較2015年偏少3次,12月16-21日華北、黃淮等地出現2016年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汙染程度最重的霾天氣過程。

2016年,主要糧食作物產區氣候條件一般,部分地區因暴雨洪澇、高溫、低溫陰雨、階段性幹旱等造成農作物受災。

2016年,全國大部地區交通運營不利天數較常年偏多,中東部地區偏多20天以上。2016冬半年,京津冀地區平均大氣環境容量較常年和近十年分別偏低13%和2%,長三角和珠三角大氣環境容量低於常年,但較近十年偏高。

中國氣象局10日上午發布的《2015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認為,2015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助推了溫室氣體濃度增長。去年10月24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15年度全球大氣溫室氣體公報。公報稱,2015年開始的厄爾尼諾氣候事件持續了20個月,是1951年以來出現的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的超強事件。

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京都議定書》限排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六氟化硫(SF6)、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以及《蒙特利爾議定書》限排的部分鹵代溫室氣體。其中,鹵代溫室氣體是分子中含鹵素原子(氟、氯等)溫室氣體的總稱,例如氯氟碳化物(CFCs)、氫氯氟碳化物(HCFCs)等,幾乎全部由人類活動產生,用作制冷劑、發泡劑、噴霧劑、清洗劑、滅火劑、溶劑、絕緣材料等。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氣象局先後建設了青海瓦里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黑龍江龍鳳山、雲南香格里拉、湖北金沙和新疆阿克達拉等7個大氣本底站,分別代表了我國幾個典型氣候、生態和經濟區,開展中國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監測與分析。青海瓦里關、北京上甸子、浙江臨安和黑龍江龍鳳山4站還進入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或區域大氣本底站序列,也被遴選進入了中國的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系列。

據了解,上述7個大氣本底站開展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和其它鹵代溫室氣體,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穩定同位素等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聯網觀測。

其中,青海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於1990年開始采樣分析,1994年開始在線觀測,迄今已有20多年歷史,擁有國內最長的大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時間序列。其它大氣本底站自2006年以來,陸續開展了溫室氣體的采樣和在線觀測。同時,中國氣象局初步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分析標校體系,為進一步規範化開展溫室氣體及相關微量成分的網絡化觀測提供了示範、平臺和經驗,並在科學研究、技術標準溯源與傳遞、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大氣中部分鹵代溫室氣體如氯氟碳化物等的濃度已開始下降,而六氟化硫和一些氫氯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濃度呈快速上升趨勢。其中青海瓦里關站和北京上甸子站大氣中六氟化硫濃度分別為8.75±0.11ppt和8.79±0.13ppt,均達觀測以來的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67

全國人大代表唐冠軍建議:設長江上遊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基金

“長江上遊沿岸是我國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區域。一旦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影響長江航運安全,而且對生態環境也造成破壞。”6日傍晚,全國人大代表、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唐冠軍對記者說。

長江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黃金水道。攝影/章軻

長江上遊沿岸主要涉及雲南、四川、重慶和湖北等多個省市。

唐冠軍說,一旦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不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對生態環境也造成破壞。此外,地質災害還威脅交通運輸安全暢通,一旦發生常常會導致交通中斷,需要耗費大量人力、財力才能修複,尤其是對長江航運的影響。

唐冠軍說,長江航運已成為我國西南地區物資運輸的重要通道,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安全保障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進一步加強長江上遊沿岸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與治理能力建設,是保障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有效手段,是實現長江大保護的重要舉措。

唐冠軍建議,系統研究長江上遊沿岸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問題,進一步加強監測預報和治理能力建設。健全防治工作機制,提升綜合防治水平。制定長江上遊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規定,設立長江上遊地質災害防治專項基金,建立溝通聯系機制,實現地質災害預測預報信息共享,有效提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水平。加大科研投入和監測裝備建設,提升監測預報能力。建立專門的水上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平臺。

唐冠軍還建議,統籌做好長江上遊沿岸地質災害治理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強化隱患調查排查和易發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采取工程措施,重點治理嚴重威脅居民安全、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和長江通道安全的地質災害。

專家建議統籌做好長江上遊沿岸地質災害治理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攝影/章軻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今年兩會上,九三學社專門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提交了一份題為《關於在長江險段全面禁止采砂的建議》提案。

提案稱,長江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黃金水道。其中,三峽水庫至洞庭湖口江段西接成渝經濟圈,東承武漢經濟圈,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支撐和紐帶。該江段岸線穩定是黃金水道建設的前提,是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基礎。

提案建議,提高非法采砂違法成本,立法部門應對河流險段采沙入刑問題進行研究。科學處置采砂轉產,加大“三無”船舶治理力度。沿江各地方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建立起以地方行政首長為核心的長江河道采砂管理責任體系。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加大長江采砂管理工作的各層級監督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4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