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5點59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鬧鐘就會響起,看完新聞後,他或自己開車去打高爾夫球,或自己在家鍛煉身體。一位長期追蹤李嘉誠新聞的香港記者曾經調侃稱,“很少有人能早上堵到他,因為他早上起得太早了”。
長期鍛煉身體,或許是讓這位88歲的老人還能保持頭腦清醒的秘訣之一。
頭腦清晰的李嘉誠在內地和香港的產業布局上到底做了怎樣的思考?或者在李嘉誠商業帝國的最核心層曾經做過怎樣的戰略布局?這些問題,外界也只能通過其現在的商業路徑窺得點滴。
時富證券聯席董事鄧建初對第一財經1℃記者稱,李嘉誠首先是位精明的生意人,他拋售香港和內地的資產,未必是看淡香港或內地市場發展,而是他看到,目前不論是香港還是內地的資產,都處在歷史高位,低買高賣是他一貫的生意經。
但在2016年,香港地皮處在高位之時,李家再次購入地皮的做法,有違其一貫的低買高賣策略。這令外界有點摸不清他們的套路。
同時,在英聯邦國家的投資布局,隨著英國脫歐等事件的影響,其前景也變得不確定起來。
堅持低買高賣策略
根據地產數據及分析公司Real Capital Analytics(RCA)的分析數據,香港商用物業成交量在2016年上半年錄得約17%的升幅,購買力主要來自內地的企業買家。這些企業買家更多是為了擁有地標性物業,而非單純作投資用途,一些國際投資者也重新註視香港房地產市場。市場預期中,將有更多內地買家爭相購買重要的單棟物業,更令市況火熱。
李嘉誠近日要出手的香港中環中心,完全符合很多內地買家心中的完美標的。坐標中環、單棟大廈、地標性物業都是這座大樓的關鍵詞。最新市場消息盛傳,此次中環中心的售價接近358億港元,平均每平方尺2.9萬港元。一旦交易落實,這將成為香港歷史上最大宗的物業買賣。
萊坊高級董事兼估價及咨詢部主管林浩文對1℃記者稱,如果中環中心真地出手,相信價錢會非常有吸引力。不過他認為,李嘉誠出售中環中心,不會是摸頂出售,因為他預計未來寫字樓價格還會有一輪上漲空間。
根據仲量聯行最新數據,截至9月底,中環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都在1.5%,而香港整體的甲級寫字樓空置率為4.2%,這說明中環的需求相對旺盛。多數市場人士認為,香港樓市已經到頂了,瑞信在最近的研究報告中稱,香港的樓市同時面對期房的供應以及加息風險上升,預計到2018年底,香港樓價將有22%的調整。而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則認為,目前香港連局外人都開始叫“專家買樓”,說明市場已經到達頂峰。
在這種環境下,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下稱“長實地產”,01113.HK)明年的重點銷售策略,就是在香港大賣特賣。長實地產執行董事趙國雄近日稱,2017年的銷售重點會放在香港,全年有多個項目準備排隊登場,總共大約有3500多套房子可以出售,還有數個豪宅項目在籌備中。
不過,鄧建初認為,如果單從李嘉誠賣樓策略來談李嘉誠要撤出香港為時尚早,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地少人多,作為精明商人的李嘉誠不會這麽快放棄香港市場,除非李嘉誠把長江中心賣出。而李澤鉅在一次公開講話中稱,長江集團中心是旗下員工辦公的地方,絕對不會出售。
李嘉誠在2015年6月曾經說過,在香港買不到地,是因為超出集團預算,要計算“面粉價”和“面包價”,如果“面粉貴過面包”,就不會買,因為要為股東爭取利益。
問題是,這個時候李嘉誠又出手買地了。
9月中旬,香港地政總署公布,九肚麗坪路住宅地以19.53億港元批出,中標財團為長實地產,此次樓面價格為每平方尺8001港元,較估值上限高出約33.4%。而長實上一次拿地要追溯至2012年11月,當時以超過29億港元,投得馬鞍山落禾沙彩街限量地。
實際上,2015年香港的土地市場非常熾熱,但到了2015年下半年,畫風急劇扭轉。根據香港地政總署資料,2015年11月4日和2016年1月25日,位於新界的兩幅住宅用地都因為出價過低導致流拍。之後,香港的房地產市場相對冷靜,甚至出現了跌價。當時不少媒體渲染稱,2016年與1996年金融風暴前夕非常相似。
但至9月份,香港樓價卻又出現了回調,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私人住宅售價指數,香港首9個月,樓價指數上升約3.7%,升至295.5,而各大地產中介機構更用“李嘉誠殺回地產界”作為說服客戶買房的說辭。
堅持低買高賣的策略,是每一個商人最理想的狀態。但人們疑惑的是,李嘉誠近些年不斷在內地和香港拋售物業的做法,僅僅只是從商人角度出發?這些做法背後的邏輯是什麽,一邊拋售內地和香港物業,一邊說繼續看好中國經濟,從目前的態勢上觀察,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而2016年,房地產高位運行之時,李嘉誠卻在中斷4年後突然買入了地皮。這一做法,更令外界對李家的投資策略有些莫名。
李嘉誠家族企業在英屬聯邦國家的投資前景不明的態勢下,如何規劃他們在內地和香港的產業布局,似乎出現了戰略上的左右搖擺。
低價狂掃海外公用項目
翻查資料其實不難發現,在李嘉誠收購的海外資產中,最多的是民生和公用事業類的資產。
鄧建初稱,很多海外資產在經歷歐債危機後,估值都變得非常有吸引力。最近,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長和”,00001.HK)旗下在意大利成功收購了意大利電訊商WIND,預計兩家合並後,將有3100萬流動電話用戶及280萬固網電話用戶,同時擁有2.1萬個基站,市場占有率將增加至40%,成為意大利最大的流動電訊商。如果按照2015年度財政年度合算,兩間公司合並的收入達到62.5億歐元,是意大利自2007年以來最大宗的並購交易。
今年以來,李嘉誠更兩次出手收購加拿大的項目。今年4月,電能實業有限公司(下稱“電能”,00006.HK)和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江基建”,01038.HK)聯合收購赫斯基加拿大油氣管道資產65%的權益,耗資9.1億美元;6月,長和又宣布進軍核能資源市場,加拿大鈾礦商NexGen Energy向長和持有50%股權的CEF Holdings發行6000萬美元可換股債券。市場普遍看好鈾價的後市,有分析預計,2017年鈾價平均水平將上漲60%。
盡管這些交易似乎取得階段性勝利,但李嘉誠未來海外並購的路實際上未必能夠順順利利。李嘉誠曾表示,假如英國脫歐,將會減少到當地的投資,而李嘉誠最近的幾次收購都不是很理想。
長和在收購另外兩家公司時,都出現碰壁的情況,旗下公司在英國原本打算收購O2英國,但卻遭到歐盟競爭委員會的否決。原本這一合並,可以為英國數碼基建帶來100億英鎊的私營企業投資,也可以令英國國內的覆蓋率問題得到改善,網絡容量、速度及惠及全國消費者與商戶的價格競爭都可以得到加強,長和對此感到失望。
另一方面,長江基建原本打算與中國國家電網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電網公司Ausgrid,但最後被澳大利亞財長Scott Morrison否決,他在一份聲明中稱,在評估過程中,Ausgrid向企業和政府提供重要電力和通訊服務,被認定涉及國家安全。Ausgrid由澳大利亞人口最多的南威爾士州政府擁有,覆蓋該州近25%的人口,市場普遍估計銷售價格在100億澳元(近600億港元),如果交易未被否決,可以創造澳大利亞最大的私有化記錄。
據英國《金融時報》11月22日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李嘉誠正準備就收購英國國家電網National Grid)天然氣管線業務的51%股權報出投標價格。市場預計,包括債務在內,這宗交易價值約110億英鎊。
公開資料顯示,英國國家電網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提供商之一,擁有英格蘭和威爾士的高壓輸電網,運營著整個英國的電力系統。除此之外,英國國家電網還擁有和運營著英國高院天然氣輸送系統,可向1100萬家庭和企業運輸天然氣——這就是李嘉誠此次擬收購的業務部分。
隨著英國脫歐等事件的發生和影響,在外界擔憂李嘉誠在海外投資前景的情況下,其仍然在加大投資力度;香港房地產高位運行之際,李家一改“低買高賣”策略,在中斷四年後購入地皮。對於這些做法,外界已經很難猜中這位88歲老人的想法。
就李嘉誠在內地和香港陸續拋售地產,同時加大對英國投資以及今後長遠打算等方面的情況,本報記者曾向李嘉誠旗下公司發出采訪郵件,但截至發稿,記者尚未收到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