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該替孩子付費到何時?

2016-06-06  TCW

有一位媽媽,和二十八歲的兒子吵架,導火線是一台吹風機。就讀研究所的孩子去日本畢業旅行,帶回媽媽託他買的電器,媽媽認為不好用而多念了幾句,兒子大發脾氣,責怪媽媽每天在外面出錢出力做功德,卻不關心他的生活,要他代買還不給錢。

兒子很不平的說,「學費和畢旅費用都是我自己打工籌錢,幫你買東西,你不付錢還嫌貨差!」媽媽在我的工作坊裡抱怨:「都二十八歲了,需要用錢不就該自己想辦法?我到現在還供他吃住啊!」一路拉拔兒子長大都沒跟他算錢,現居然跟她要吹風機的費用!

的確,孩子到了成年,就要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這樣的觀念並沒錯。但這位媽媽的矛盾是,既鼓勵孩子繼續念書、又要他負責自己生活所需,而且雙方事先沒有共識,就容易產生問題。

吹風機只是導火線,雙方對「付出」的責任界線沒拉清楚,才是火種。孩子研究所期間在學業和工作兩頭燒,眼看媽媽熱中慈善、四處捐錢,自己卻要辛苦掙錢繳學費和旅費,如今聽話遠在日本幫忙買物品,媽媽沒給錢還怪東怪西,自然心生不滿。我從孩子的聲音讀到,其實他並沒有把媽媽對他的一切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只是他希望得到媽媽的體恤,即使只是心情上的慰藉都好。

「建議」和「支持」並不相同。孩子大了,要練習做自己的主人,例如大學畢業後要就業、繼續深造、或者半工半讀,父母可以給建議,但尊重孩子的決定。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則要拉界線,說明清楚支持到什麼程度、範圍,沒有講清楚,就容易被假設為全然支持或照單全收,彼此認知有差距,後續當然容易引發衝突。

從前面這個例子來看,媽媽事先沒講清楚,似乎被孩子解讀為父母會照應所有開銷,事後孩子還產生「別人比我重要」的誤判。如果母子細談過孩子是否真想要繼續讀書,也進一步談妥讀書期間的學費、生活費由誰負擔,就能減少紛爭;若是父母無力負擔,那孩子也能及早選擇是否要繼續研究所。

溫柔而堅定的拉界線是需要學習的,親子問及早開始練習越好。不僅是物質條件上的界線,也包含心靈上、相處上的界線,最好的方武是讓孩子自己想清楚、提出解決方案來討論,家長給予建議而不千涉。

重點不在於主串或操盤孩子的人生,而是讓父母成為孩子最有力的後盾。

夏惠汶粉絲團:http://goo.gl/E5xYr8 (本專欄由小野、夏惠汶執筆)

撰文者夏惠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