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風靡全球的《西部世界》(Westworld)和《真實的人類》(Humans)等一系列連續劇中,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主角。這也引發了針對人工智能不同觀點的激烈沖突。比如馬薩諸塞州是否會率先批準機器人婚姻合法?
機器人總是以美麗動人並且受制於人的形象出現在屏幕上。比如在Westworld中,純真的機器人Dolores就反複地被野蠻對待;而在今年冬季即將在美國上映第二季的Humans中,楚楚動人的機器人Anita被迫與她的已婚主人發生性關系。
與此同時,在大多數人和機器人的故事中,女性機器人又總是被賦予比較特別的挑釁力,尤其在當下社會的文化氛圍中。比如斯派克·瓊斯執導的電影《她》(Her)靈感就出自斯派克·瓊斯在網上看到的一篇關於人工智能的文章,講述了在不遠的未來人與人工智能相愛的科幻愛情。人工智能系統OS1的化身薩曼莎(斯嘉麗·約翰遜 聲)擁有迷人的聲線,溫柔體貼而又幽默風趣,這讓主人公西奧多與薩曼莎很快發現他們如此的投緣,而且存在雙向的需求與欲望。
當科技脫去冰冷的面紗,被賦予高度人性化和活色生香的情趣時,人類與機器人的關系就變得更加微妙。在另一部電影《機械姬》(Ex Machina)中,女性機器人Ava向她的人類愛人提出了一個情人普遍感興趣的問題:“當我們不在一起時,你想我嗎?” 她的眼睛充滿了淚水,“有時在晚上,我想知道你是否在通過攝像頭看我, 我希望你是。”
好萊塢著名電影制作人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觀看機器人的情感系時,觀眾往往陷入沈思。機器人本身是沒有情感的,但是演員在演戲的時候是充滿情感的。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思想過程。”比如AMC新一季的連續劇Human,就以具有人物特征的機器人來探索人與機器人更深層的關系以及機器人本身的身份。在拍攝之前,Human的創作者Sam Vincent和聯合創作者Jonathan Brackley就與包括谷歌人工智能團隊DeepMind的創始人CEO Demis Hassabis在內的技術專家進行討論,希望把人工智能演繹得更加真實。Demis也是這部劇的粉絲。
事實上,從電影《星球大戰》開始,機器人長期以來就一直是電影和電視的主角,但是它們和人類的距離第一次變得如此近。故事線索通常包含人工智能的各個方面。 在當下人類對於人工智能在希望和焦慮的複雜情緒交織的時候,電影的作者和導演們向觀眾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機器人究竟是英雄,惡棍,或者只是應用程序?
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讓機器人賦予情感,在人類的世界中同樣具有喜怒哀樂,越來越成為好萊塢電影的主流。人工智能本身並不能成為電影打動人的要素,只有當機器人與人類同樣富有情感的時候,電影才變得有吸引力。”
人工智能專家、《機器人的愛與性》的作者David Levy認為,人機交互技術的發展將使得人類在未來一年左右能夠與交互式機器人發生性行為,此後人類將能與機器人相愛,並且到2050年人類有望與機器人結婚。 他甚至推測馬薩諸塞州將是第一個批準人類與機器人婚姻合法化的州地。Levy曾在2007年時就向《物活科學》出版社表示:“一旦有一個類似‘我與機器人做愛而且感覺很好’這樣的故事出現在《Cosmo》雜誌上,我想很多人都會激動得跳腳。”
好萊塢正在努力抓住現實生活中人機交互的技術。 在Netflix上映的英國反烏托邦系列電視劇《黑鏡》其中一集就探索了讓人們通過社交媒體上的記錄來重建人的聲音和想法,以此來繼續與死去的愛人溝通。 這讓人聯想到初創公司Eternime,它通過挖掘用戶的故事和記憶的數字足跡,來創建一個可以與朋友和上幾代家人互動的“智能化身”。 它能將數據輸入到聊天機器人里,這樣活著的人就能和死去的人在現實世界里聊天。
人工智能技術給人們啟發:當你離開人世之後,依然能夠以數字形式儲存你的記憶和性格特征。在電影《愛情天文學》(Correspondence)中,死去的教授愛德華還能和他摯愛的學生艾米通過短信聊天,讓她感覺自己從未離開,就是利用了教授精心設計的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在設定好的時間點,發送短信和郵件。
人工智能在娛樂行業的繁榮也是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讓殺手無人機、無人駕駛車以及人工智能助手Siri和Alexa等原本只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一切成為可能。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電影的預算也節節攀升,去年的《複仇者:奧創紀元》的預算高達14億美元。而類似Ex Machina這樣逐漸崛起的小型項目則讓更多的電影人能夠嘗試該類主題的電影。
機器人公司iRobot CEO Colin Angle還記得他參與拍攝的機器人電影中的臺詞:“今年冬天209支隊伍參加的機器人大賽最後勝出的隊伍是Connolly和Kazazi。”Colin Angle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在MIT的機器人實驗室工作,後來與他的導師一起成立了iRobot機器人公司。iRobot所制造的掃地機器人Rumba已經出現在多部好萊塢電影中。
但是最令Angle記憶深刻的是,在創始之初,iRobot其實是為了設計和制造登月機器人,並將版權出售給願意註資的電影公司,後來也吸引了好萊塢電影制作人入股。雖然最後登月機器人並沒有被拍成電影,但是Colin Angle的名字最後卻出現在了火星上。Angle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最初的商業嘗試並不是很成功,卻是一個很有趣的經歷。我們的機器人技術被用於NASA的火星著陸器,展示了人工智能機器人如何在探索外星球上發揮作用。”
Stephen Hamel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投入此類電影的預算範圍將在800萬美元至7000萬美元。他正在和有華誼兄弟和弘毅資本註資的影視制作公司STX合作,制作一部講述第三次世界大戰中人類和無人機的關系的片子。“無人機並沒有自己的感情,只是模仿人類的行為。我們試圖把科技融入到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Hamel說。
在屏幕上,機器人總是具有暴露人類善良和邪惡的能力。“只要現實世界中有技術進步,人們將繼續關註科幻小說及其中的隱喻,並進一步探索關於機器人的道德難題及其對人類的影響”, 人工智能電影《外星人:約定》(Alien:Covenant)的編劇Jack Pagle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相信機器人的故事還沒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