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對彪王健林,表面看是萬達與華誼的恩怨糾葛,內里卻是反應了華誼兄弟的落寞......
本文系讀娛給i黑馬投稿,作者:趙二把刀。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首日,因為排片場次少,馮小剛以“金蓮”的口吻在微博發長文炮轟王健林和萬達院線“壟斷”…….根據資料顯示,萬達院線給《潘金蓮》的排片大概是11%左右,不知道這算不算壟斷,但和票房號召力日趨衰減對應的是,馮小剛屢屢四處開炮,成為頭條的常客。
馮小剛“炮轟”王健林
《潘金蓮》背後是馮小剛的失落年代
讀娛君發現,雖然馮小剛是知名導演、大V,王健林是首富、大商人,但近兩年兩人都以“炮轟”的姿態屢屢登上頭條。
馮小剛炮轟的對象還是以文娛圈為主,比如為了舒淇手撕網友、為了從業者不專業手撕業界、炮轟小鮮肉、綜藝電影,以及近期剛剛說的拒絕整容演員…….
王健林也是一個話題高手,但炮轟的目標更是“高大上”。和馬雲打賭說電商搞不過萬達、說迪士尼在中國就是賺不到錢、放眼要買好萊塢六大,以及小目標賺一個億等等。當然,首富之子王思聰也是頭條常客,所以第一時間也是替父出征。
“小朋友講對錯,成人看利益”。馮小剛的炮轟當然是針對萬達的排片少,這極大的傷害了《我不是潘金蓮》的票房;但萬達方面的排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傳聞中葉寧的跳槽,還是不看好該片的票房前景。但如果馮小剛還是當年的商業片之王,萬達還會不會如此排片?
作為曾經的商業片之王,應該說從《唐山大地震》之後,作為華誼兄弟的招牌馮小剛就不可避免的步入票房衰落階段。
支持者會認為這是馮小剛不想拍純商業片,開始變得愛拍正片了;但如果從票房角度來看,曾經常年的票房之王,已經變得沒那麽有號召力了。回顧過往幾年超過10億的國產電影,《美人魚》《捉妖記》《港囧》《泰囧》《西遊降魔》《心花怒放》《煎餅俠》……除了周星馳外,其他的諸如徐崢、閆非、寧浩、大鵬等等,都是過去曾經不可想象的。
《潘金蓮》這部電影,褒獎者認為這是馮小剛導演的任性之作,但從首日的票房來看,很難成就爆款;雖然從開拍後話題不斷,但馮小剛的時代似乎已經開始落幕……
去電影化的華誼兄弟
在內容的風口中也失去了“一哥”的地位
《我不是潘金蓮》上映前夕,華誼兄弟的高端影院在北京開業,明星捧場、業界關註,但事實上,在整個院線市場來看,華誼兄弟在市場份額相當有限。
而在稍早之前發布的2016年Q3財報中,“去電影化”的華誼兄弟表現也堪稱一般,依靠出手掌趣科技股份獲得的超過7億現金,成為其財報最大的亮點。
作為曾經中國電影市場絕對的“一哥”。華誼兄弟自1994年創立至今,已成為國內民營影視行業的領頭羊。靠影視制作起家,隨後全面進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並且在2005年成立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娛樂帝國版圖初現。
縱觀華誼兄弟創立至今的發展歷程,不僅成績突出,並且創造了很多行業“第一次”。華誼兄弟也是第一批登陸創業板的明星公司,並且在上市之後通過各種並購和資本運作,成為一家看起來相當有想象力的明星企業。
在影視產業,包括電影、電視、綜藝等內容成為風口的這些年,華誼兄弟提出了“去電影化”的戰略。2014年,華誼兄弟正式啟動去電影化戰略,將傳統的影視+藝人經紀的業務模式拓展成為三大板塊:影視娛樂、實景娛樂和互聯網娛樂,旨在打造一個牢固的三點式綜合性娛樂公司。
實景娛樂方面,華誼兄弟向迪士尼發展模式取經。蘇州的華誼影城項目進入實質性階段,華誼藝術家村項目已經建成並開始銷售,濟南項目也已經啟動。
互聯網娛樂方面,華誼兄弟收購了國內首家手遊產品銀漢科技,以及掌趣科技和賣座網、英雄互娛等,享受到了手遊爆發的紅利。
從牌面上來看,華誼兄弟享受了作為文創體殘登陸創業板的紅利,通過資本進軍影視房產、手遊等領域,也都趕上了房價高漲、手遊紅利等等。但從最近兩年的財報來看,華誼兄弟的盈利情況並不突出,總營收也當不起影視行業“一哥”的稱號。
從營收曲線和盈利曲線來看,總營收在行業中偏低、盈利狀況還尚可。但在近年來電影、電視、綜藝、音樂等領域全面爆發的內容創業風口中,華誼兄弟的明星色彩褪色不少,陷入了和馮小剛導演類似的尷尬局面。
錯過內容創業黃金年代
華誼兄弟淪為中庸的“明星”公司
前面提到,華誼兄弟“去電影化”的這幾年,是整個內容產業空前活躍的爆發期。無論是從地產強勢插入的萬達,還是騰訊、阿里、樂視等互聯網公司的布局,以及從遊戲而到影視的完美,還有包括制作人、導演、演員的IP運作,甚至寫小說的、唱歌的等等,都可以在資本市場獲得支持。
電影票房爆發、電視劇網劇流量飆升、綜藝和網綜成為流量擔當、網大風口論等等,每一個領域都湧現了受到資本和用戶追捧的公司,但在這些內容為本的風口中,華誼兄弟似乎慢慢失去了明星的色彩,有財經評論人甚至認為,從資本市場來看,華誼兄弟就是一家“中庸”公司。
電影。華誼兄弟在電影側基本上就是依賴每年誕生的超級大片,比如曾經的《西遊降魔》,還和周星馳鬧翻;去年的《老炮兒》,以及今年的《我不是潘金蓮》……應該說電影票房大爆炸的這幾年,華誼兄弟能夠撈到的好處不多。
電視劇。雖然據說還和張國立、張紀中等綁定,但總體來看,在這一輪又一輪的爆款大劇和超級網劇熱中,華誼兄弟已經在電視劇產業中銷聲匿跡。
經濟業務。雖然說在上市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批明星股東,但明星們有錢後也紛紛獨立,尤其是在明星作為IP可以獲得高估值的當下,華誼兄弟的經濟業務每年都在衰落。
院線業務:影院業務是典型的重資產業務,和萬達、橙天、UME比,華誼沒看出有什麽優勢。中國的院線是典型的重資產、低回報行業,而且競爭極為激烈, 從華誼和萬達的對比就可以看出來,萬達院線對影業的支持更大。
手遊業務:曾經市場最認可的題材,而且也在財報中屢屢拯救華誼兄弟的利潤,但這個市場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除了騰訊、網易外,難言常勝將軍,而華誼兄弟在影視產業的失控,也使得“影遊聯動”的概念難以充分發揮……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雖然自帶明星光環,但作為上市公司的華誼兄弟表現相當中庸,且不和萬達這種超級大鱷相比,就和慈文傳媒、華策影視等,華誼兄弟的表現都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以慈文傳媒為例,專註電視劇領域,2016年Q3財報,營收入4.2億元,同比增長53.38%,三季度內總營收8.5億元,同比增長190.12%。
最後,讀娛作為一個股民和文娛產業的觀察者,對馮小剛炮轟王健林的個人恩怨並無特別看法,但對於華誼兄弟在面對龐大的萬達時候的無力感,唏噓不已。長線來看,華誼兄弟的股票持有還是要謹慎。華誼兄弟的真實ROE很不好看,盈利模式極不穩定,每一部大片就像一次賭博,盈利高度依賴大導演和大明星的的個人魅力……《我不是潘金蓮》能讓華誼兄弟的Q4財報眼前一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