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三代核電投產越來越近:評審專家組確認三門一號機組冷試成功

第一財經記者從有關權威渠道獨家獲悉, 8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科技部、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在京組織召開會議,對AP1000依托項目三門1號機組冷態功能試驗進行專家評審,全面分析和評估論證三門1號機組冷試數據,評價符合性。

由13名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最後形成的意見稱,三門1號機組作為AP1000技術世界首堆,目前,冷試已完成,熱試也已經啟動,取得這樣的建設成果實屬不易;冷試階段,主泵、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等設備及系統的相關試驗結果正常,滿足設計要求。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5月份,三門1號機組成功完成冷試,這標誌著中國AP1000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取得重要突破。

AP1000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也是目前唯一一項通過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最終設計批準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家核電旗下國核工程有限公司是首批AP1000核電項目工程管理的主體單位,承擔浙江三門、山東海陽的四臺核電機組的建設管理任務。

據國核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冷試是核電站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主要是對承壓邊界內的反應堆冷卻劑系統和部分輔助系統的設備/管道,在高於設計壓力下進行強度和密封性考核,並對相關設備和系統進行功能驗證。三門1號機組在冷試過程中,反應堆冷卻劑泵(主泵)運行良好,振動和噪音非常低,各項參數滿足要求。冷試的成功完成,為後續的熱試、裝料及並網發電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有望加快中國核電的建設速度。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已經確定未來將把AP1000機組投入到更多的核電項目建設當中。因為這種技術在理論上安全性更高。

此外,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也有望使得位於山東的CAP1400示範工程實現早日開工建設。國家核電官網顯示,CAP1400作為在AP1000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開發的完全非能動的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從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指標上看,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現場準備早已經就緒,萬事具備,正在等待國家的核準。”國家核電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 。

CAP1400是中國當前致力向海外推廣的拳頭核電技術之一。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從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獲悉,3月24日,土耳其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部長貝拉特·阿爾巴伊拉克一行造訪了該院,並對CAP1400核電技術感興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61

京津冀大氣汙染防治專家組:三地自身排放量對PM2.5貢獻占七成

為什麽今年冬季重汙染頻發?北京的汙染究竟是外地傳輸為主,還是本地排放為主?各地大範圍發布紅色預警是否必要?有什麽樣的效果?

京津冀區域大氣汙染防治聯合研究總體專家組日前就近期公眾關心的大氣重汙染來源成因與應對效果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該總體專家組成員單位包括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以及北京、天津和河北等省(市)及地級市的環科院和環境監測中心等科研單位,由我國大氣環境科學、汙染防治和環境監測等領域9位院士、25位教授和研究員等一流專家組成。

北京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以應對重汙染天氣。攝影/章軻

問:12月16日,網上傳播一組照片,可以看到汙染氣團自北京南部一路向北滾滾而來。北京的汙染究竟是外地傳輸為主,還是本地排放為主?

答:我們也關註到了這組照片,據說是12月16日站在北京高樓拍攝的大興西紅門附近的大氣汙染情景,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次高汙染氣團的傳輸過程。

總體看來,華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區處於同一個大氣流場,包括京津冀魯豫以及環渤海經濟帶,該地區常年盛行兩個風場輻合帶,也就是汙染物匯聚帶,一條是沿豫北-冀中南-北京-冀北沿線的風場輻合帶,另一條是魯西南-冀東-天津-冀北沿線的風場輻合帶(如下圖所示)。在兩條輻合帶的影響下,該地區間汙染物相互輸送,互相影響,形成區域大氣複合汙染。

研究表明,在跨界輸送貢獻中,主導上風向、相鄰排放較大城市和省份的輸送影響顯著。這次西紅門“滾滾而來”的大氣汙染情景,是在特殊氣象條件下(主要在大的冷空氣過程之後),偏北風南下和偏南風北上相互夾擊,在偏南風氣團中存在較強的貼地逆溫層,就會積累形成像墻一樣的汙染團,有明顯的分界線,上面藍天白雲,下面是重汙染。當南風逐漸增強時,汙染團會在南風的驅動下往北挺進。這次形成的汙染團既包含南部地區的汙染排放,也包含前期北京排放的汙染物推向南部地區後,不斷轉化堆積並混合在一起送回了北京。

多年實際觀測和數值模擬研究表明,各地PM2.5汙染相互影響,但京津冀三地自身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對PM2.5汙染的貢獻約為70%左右。周邊省市的區域傳輸對京津冀PM2.5汙染的貢獻約占30%左右,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山東、河南兩省的汙染排放。此外,山西、內蒙和陜西的排放對京津冀PM2.5汙染也有一定的貢獻,但不是汙染的主要原因。

具體而言,從全年PM2.5來源解析分析中,北京市區域傳輸貢獻約占28%至36%,本地汙染排放貢獻占64%至72%;天津市區域傳輸占22%-34%,本地排放占66%-78%。石家莊區域汙染傳輸貢獻23%至30%,70%至77%來自石家莊本地汙染。就本次重汙染過程而言,16日北京市大氣汙染以外地傳輸為主,但此後的幾天中本地排放的汙染物在靜穩天氣和逆溫條件下無法擴散,進一步累積加劇了汙染程度。

可以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各省份空氣質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誰也難以獨善其身。在預報區域將出現大範圍重汙染天氣時,應協調聯動啟動重汙染應急響應措施,合力削峰,有效降低重汙染程度、縮減持續時間,以實現共同改善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目標。

問:針對這次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汙染,各地大範圍發布紅色預警是否必要?有什麽樣的效果?

答:目前,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和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等單位形成的空氣質量聯合預報技術平臺,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先進的數值預報和人工訂正技術,在過去一系列重汙染天氣預報中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能夠做到3-5天的精準預報和7-10天的趨勢預報,其準確性得到充分的驗證。

針對這次汙染過程,12月14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會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省級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部門,預計12月16日—21日,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將有持續5天以上、影響範圍不少於6個省市的重汙染過程,且20多個城市將可能出現2天以上嚴重汙染,大範圍的逆溫、靜穩和高濕氣象條件以及大氣邊界層高度大幅降低,汙染累積過程可能很快,是今年秋冬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汙染程度最重、影響範圍最大的一次汙染過程。

12月14日晚,環境保護部第一時間向各相關省市人民政府通報空氣重汙染預測預報信息,提示各地及時采取應急響應,最大限度減輕空氣重汙染影響,保障公眾健康。

截止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共有27個城市啟動了紅色預警,18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采取工業企業停產限產、工地停工、機動車限行等措施,大幅降低了汙染物排放量,以減少汙染物在空氣中的累積速度,降低重汙染天氣最高峰值和延緩重汙染發生時間。從目前發展情況看,對本次重汙染時空範圍和汙染等級的預測是準確的,實現了提前精準預測,紅色預警啟動很及時,效果顯著。重汙染天氣形成的必要條件之一是持續的靜穩天氣,也就是汙染物不斷積累過程,啟動重汙染天氣應急預警,能有效減少汙染物排放,使汙染物累積過程減緩。因此,紅色預警措施采取的越早越好,本次紅色預警效果明顯。

根據目前汙染過程發展趨勢,及時啟動紅色預警已經有效地抑制了汙染程度的快速增長。以北京為例,北京工業大學等單位的初步模擬分析結果表明: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20%以上;與2015年12月的兩次重汙染天氣應對情況相比,此次SO2、NOX、顆粒物和VOCs等汙染物的減排比例更大;機動車尾氣排放的顆粒物、NOX和VOCs下降了40%左右,其中7成以上是單雙號限行的貢獻。其他城市紅色預警應急措施對各地排放總量的減排比例也在15-30%左右。可以說,本次紅色預警由於及早預報、及時啟動,加上社會各界主動積極響應,使重汙染應急組織較過去更加有序、有力,充分發揮了削減峰值、縮短時長的作用。

本次重汙染天氣自12月16日至12月20日,雖然不排除汙染程度繼續惡化的可能,但汙染過程已經持續了5天,在氣象條件同樣不利的情況下,北京市尚未出現“爆表”的情況,這就說明紅色預警的各項措施大大減緩了汙染物的累積速度,降低了汙染峰值。

問:為什麽今年冬季重汙染頻發?京津冀大氣汙染治理的效果如何?所有措施都用了,為何還出現如此嚴重的霧霾?

答:空氣質量主要受兩個方面影響,一是大氣汙染物排放強度,二是氣象條件。

目前,京津冀區域的產業以火電、鋼鐵和建材為主且沿太行山布局,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汙染物排放強度仍處於高位。研究表明,京津冀區域國土面積雖然只占全國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國的8%,煤炭消費占全國的9.2%,單位面積SO2、NOX、煙粉塵排放量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研究結果也表明,京津冀主要城市在冬季采暖期間的一次PM2.5增加50%左右。冬季汙染物排放強度大,是導致京津冀區域重汙染天氣高發的根本原因。

另外,極端不利氣象條件也是造成重汙染天氣過程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發生了自1998年以來最強的厄爾尼諾氣候事件,導致明顯的氣候異常,也影響到2015年第四季度我國北方地區溫度明顯偏高,空氣汙染擴散條件不利,空氣汙染狀況加重,重汙染天氣過程頻發。2016年厄爾尼諾切換為拉尼娜狀況,延續了氣候異常。進入秋冬季以來,我國北方地區溫度明顯偏高,冷空氣活動明顯偏弱,以京津冀地區為例,第四季度平均多個氣象要素均表現為十多年以來(2000年以來)明顯偏差的情況,如地面平均氣壓十多年偏低,濕度明顯偏高,地面風速明顯偏小,與逆溫狀況聯系緊密的大氣中層溫度也達到十多年來最高水平,反映大氣逆溫狀況明顯較重,不利於汙染物的擴散。尤其是進入12月以來,溫度偏高,冷空氣活動強度弱、頻率低,大氣汙染擴散能力降低,導致我國北方地區發生多次重汙染過程。

但我們也要看到,隨著全面深入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各地實施了大氣汙染防治強化措施,持續推進散煤清潔化替代、居民采暖、煤改電、煤改氣工程,重點行業汙染治理、強化機動車汙染防治等措施,重拳出擊強化環保執法、嚴厲打擊超標排放,減少燃煤、特別是冬季散煤使用量,提高工業企業治汙效率,推進車油一體清潔化和農村生物質清潔利用,降低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的汙染物排放,取得積極成效。

截止到目前,北京市今年的PM2.5平均濃度為69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6微克/立方米下降9.2%。河北省的PM2.5平均濃度為7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77微克/立方米下降9.1%。從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來看,今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優良天都比去年小幅增加。今年春夏時節,大家在朋友圈中“曬藍天”的頻次明顯高於前幾年,公眾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氣質量的改善。然而,入冬以後重汙染天氣頻發,大家更強烈地感覺到了反差。這也表明,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強化京津冀區域冬季汙染防治工作,特別是民用散煤清潔化、燃煤小鍋爐和“散小亂汙”企業的淘汰治理,把京津冀區域冬季采暖期間的汙染物排放強度也降下來,以便將來即使出現極端不利的天氣條件也能大大減緩空氣汙染程度。

問:京津冀及周邊聯防聯控應對重汙染的效果如何?

答:研究表明,PM2.5既有一次排放,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二次汙染,其中的有機物、硫酸鹽、硝酸鹽和銨鹽主要來源於氣態汙染物的化學轉化,其特性之一就是通過大氣環流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導致區域性汙染。京津冀中南部區域處於同一個大氣流場,在區域和局地風場的作用下,各地排放汙染物相互輸送、回流混合,這時候各地的重汙染往往是本地排放與外地傳輸疊加的結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在秋冬季經常出現多個城市同時發生重汙染天氣的情況,整個區域都被汙染團覆蓋,單個城市獨自采取行動難以達到治汙控霾的效果,區域聯防聯控勢在必行。

空氣質量模擬結果顯示,重汙染天氣過程期間區域大氣汙染物傳輸對北京市大氣PM2.5的濃度貢獻往往超過30%。這時,單個城市獨自采取行動難以達到治霾效果,統一預警、統一行動,開展區域大氣汙染聯防聯控是最有效的選擇。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和模型計算結果均表明,2015年12月兩次紅色預警減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濃度下降17%~25%左右。在這次重汙染期間,氣象條件非常不利於汙染物擴散,有的城市局地氣象條件很容易導致汙染物聚集。

2013年以來,經國務院同意,由北京市牽頭建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機制,包括京津冀晉魯豫蒙7省市在內,開展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加大區域重汙染天氣應急聯動力度。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統一重汙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自11月份以來,環境保護部在預測預報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可能出現大範圍、長時間的重汙染天氣過程時,都及時函告相關省市,各地根據重汙染天氣情況發布與之相符的預警級別,同時派出督查組強化問責和新聞媒體曝光。以12月2日-4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重汙染天氣過程為例,從實際監測結果來看,區域共同采取應對措施,汙染減排效果平均在15%左右,京津冀PM2.5日均濃度平均下降20微克/立方米左右,北京、保定、廊坊等城市甚至超過50微克/立方米。

針對這次可能出現的持續重汙染天氣,環境保護部依據已有科學研究成果和大氣汙染治理經驗,推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采取統一預警應急行動,開展區域聯防聯控是十分及時和果斷的。從初步的觀測結果看,北京市實際空氣質量明顯好於預測值,說明紅色預警所采用的大氣汙染控制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也增強了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汙染天氣的信心,證明目前治霾的方向是正確的、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汙染產生不是一時一日,汙染治理也難一蹴而就。京津冀區域正處在工業化和後工業化過程疊加的時期,燃煤、工業、機動車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處於高位,大氣汙染防治任務還很艱巨,要徹底改善環境空氣質量,必須堅持不懈地紮實推進汙染物減排工作。我們既要對區域聯防聯控應對重汙染天氣有信心,也要對大氣汙染治理的長期過程有耐心。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全社會共同減排,重汙染天氣就會越來越少,環境空氣質量就會越來越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56

設專家組 倡社會大辯論土地供應

1 : GS(14)@2017-07-05 03:45:02

【本報訊】梁振英於卸任特首前約個半月,突然委託房協研究在郊野公園建屋的可行性,當時梁已經與時任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商量有關決定。林鄭昨則宣佈成立專家小組在社會舉行「大辯論」,討論本港未來土地供應來源,又稱房協的研究結果,並非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定案。林鄭昨落區期間,曾呼籲受訪居民支持開發土地及建屋。她總結行程時宣佈,香港要興建更多房屋,必須有更多土地供應,因此不久將來會成立由專家領導的小組,在社會舉行一場大辯論,討論本港未來土地供應來源。


房協發展郊園報告非定案

至於上屆政府委託房協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林鄭認為研究結果可以為土地供應的討論提供有用資料,但強調結果並非發展郊野公園邊陲的定案。梁振英5月中突宣佈,政府委託房協研究於元朗大欖郊野公園及馬鞍山郊野公園邊陲地興建公屋及長者屋的可行性,12個環團其後聯合要求時為候任特首的林鄭叫停研究,林鄭最終決定舉行大辯論。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大辯論前提為政府須提供土地的公開資訊,他稱民間團體一直追問政府本港閒置地、棕地等土地具體資料,但多年來未獲答覆,指政府若連土地資訊也不願向公眾交代,社會根本無法討論,擔憂政府會在不透明情況下鎖定討論方向。他指過去太多例子證明政府在諮詢過程中操弄程序,例如2012年政府土地供應研究中,大部份市民不贊成填海,惟當局最終決定繼續。立法會議員朱凱廸指,發展局去年公佈《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研究建議》,對本港的土地規劃已有結論,不明為何突然又有新研究,而當時的規劃無提及發展郊野公園,「咁?家『2030+』係推定唔推呢?」他指無人能知道林鄭的意圖,「(林鄭)冇叫停房協研究,突然又加多個專家小組,有乜訊息要傳遞畀公眾、定係轉軚?冇人知」。■記者廖梓霖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3/200772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