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去產能上了高速,80萬職工安置還在走路

今年三季度,當“關高爐”“停煤礦”的戰報頻頻奏響之時,相關企業的職工安置進度卻有些落後了,與去產能的速度形成了“剪刀差”。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自從國務院8月中旬派出督查組進行專項督查後,各地去產能進度明顯加快。但受到資金不足等諸多難題掣肘,一些企業的大門雖然關上了,職工安置方案卻遲遲未能出臺。

據初步估算,今年安置鋼鐵、煤炭行業在化解過剩產能中的分流職工,涉及80萬人。人往哪里去,是個難題。

去產能企業,特別是一些國有老企業,有的職工幹了一輩子,有的全家都在一個企業工作

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然而,去產能過程中的隱性失業人員尚未與企業解除勞動關系,因此並未納入失業統計之中,未來他們的去向將成為影響城鎮失業率的重要變量。

李克強總理在18日召開的振興東北會議上表示,要保就業保民生,政策和財政資金向促進就業和保障養老金支付傾斜,兜牢民生底線,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先停工後安置

煤炭和鋼鐵領域的去產能行動今年2月啟動,截至7月末,分別只完成了目標任務的38%和47%。在國務院的安排下,從8月22日開始,鋼鐵煤炭化解過剩產能部際聯席會議組織10個督查組赴各地督查去產能進度落實、產能實際退出、信息公開、職工安置等八大問題。

經此之後,各地去產能的進度明顯加快。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日前表示,截至9月底,鋼鐵、煤炭兩個行業退出產能均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量的80%以上,相關部門正在核實進度具體數據並將盡快公布。

然而,很多地方去產能只是做到了企業停工,職工安置的進度遠遠落後於上報的“去產能”的進度。

新華社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企業年度安置進度都已過大半,為去產能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部分企業退出職工在省級和市級社保關系的轉移中遭遇“卡殼”,一些地方政府仍未執行“公益性崗位托底”的安置政策等,增加了職工安置分流的難度。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此前估算,煤炭、鋼鐵兩個行業在化解產能過程中將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包括煤炭系統130萬人和鋼鐵系統50萬人。而新華社則報道稱,今年安置鋼鐵、煤炭行業在化解過剩產能中的分流職工,涉及80萬人。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一位政府部門人士處了解到,現在地方政府在職工安置問題上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寧願延後進度、延遲出臺安置方案也不願冒進,一些原計劃三個月完成的方案可能會延遲到半年或是更長時間。

地方經濟決定安置進度

資金不到位是職工安置方案難出臺的主要原因。根據國家七部委關於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的意見,不落實保障資金就不能出臺安置方案。

財政部今年6月對外公布了《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對地方和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工作給予獎補。專項獎補資金規模為1000億元,實行梯級獎補。其中,基礎獎補資金占資金總規模的80%,梯級獎補資金占資金總規模的20%。專項獎補資金由地方政府和中央企業統籌用於符合要求的職工分流安置工作。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在今年8月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當時,已有307億元下達到地方和企業,另外還有20%左右的後續獎補資金。

“雖然中央設立了1000億元獎補資金用於職工安置,但這些資金要求地方配套,經濟好的地方能夠配得起,經濟不好的地方資金配套也有很大困難。”上述人士表示。

從目前完成職工安置的大型企業來看,基本上補償標準都是比較高的。以所在地區經濟發展較好的杭鋼集團為例,從2015年8月24日到2016年1月22日,僅用了150天就完成了半山鋼鐵基地1.2萬人的分流安置工作,其中包括清退了3000多名勞務派遣工,分流安置了近9000名正式員工。

某互聯網企業10月19日在四川廣安市舉辦去產能企業員工專場招聘會

財政獎補資金到位慢也是地方難以落實安置資金的因素之一,但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職工安置遇到困難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在過剩產能行業高度依存型地區。

在經濟情況較差的東北地區,由於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行業在當地經濟中的占比很大,許多其他產業也往往是鋼鐵、煤炭產業鏈上的延伸產業,鋼鐵、煤炭等行業近年來的持續低迷已使得東北地區的財政入不敷出,難以拿出足夠的配套資金來用於職工安置。

政府應“托底”

在去產能企業中,特別是一些國有老企業,有的職工幹了一輩子,有的全家都在一個企業工作,如今產能減了,崗位怎麽減、工人到哪兒去?新華社時評曾表示,這不僅是各級政府和企業面臨的難題,更是職工全家的大事難事。如何幫扶分流職工解決再就業等問題,不僅事關化解過剩產能的順利推進,更事關職工切身利益和社會穩定。政府的職責主要是“托底”。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建議,中央財政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向職工安置任務重且經濟欠發達地區適度傾斜。在安排中央專項獎補資金時,更多考慮企業經營情況、安置人數和安置難度等方面,重點支持困難地區、行業和企業做好職工安置工作。

事實上,有關部門在制定安置職工政策時,也都秉承了“兜牢民生底線”的原則。例如,“對符合條件人員可實行內部退養”、“要運用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幫扶”。如果這些政策措施能夠做實做細,相關配套資金及時到位,將最大程度減輕分流職工的陣痛。

在10月19日舉行的2016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表示,三季度工業領域中的一個變化是鋼鐵價格和煤炭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漲,工業企業的利潤有明顯好轉,尤其是鋼鐵企業和煤炭企業的利潤有好轉,對於一些即將淘汰的企業確實充滿著誘惑力。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企業也存在著“挺一挺”想法,希望能夠熬過鋼鐵和煤炭價格低迷的時期,與職工共渡難關。企業經營者擔心如果與職工解除勞動關系,一旦經濟回暖,企業可以再開工的時候,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人。

這並非企業經營者們杞人憂天,而是珠三角在2008年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當時國際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後,外需減少,大量企業停工,數千萬農民工返鄉。可不到一年的時間,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幫助下,中國經濟實現了“V型”反彈,企業主有了訂單,卻發現招不到足夠的工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4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