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科技、文化、金融三個歷史角度描述矽谷之所以能成為矽谷的原因。
本文由IDG資本(idg-capital)授權i黑馬網轉載。
當前很多地方和國家都在自詡為“xxx矽谷”,但其實很多都只是得到了矽谷的“形”,而沒有矽谷的“魂”。且看矽谷歷史學家 Leslie Berlin 在 Medium 上的長文如何對矽谷進行深入剖析。以下轉載自公眾號“techgogogo”,由天地會珠海分舵編譯,本文節選第一部分,從科技、文化、金融三個歷史角度描述矽谷之所以能成為矽谷的原因。
取經者喬布斯
“如果你不清楚歷史的來龍去脈,就不可能知道未來的方向。”
喬布斯對此深信不疑。當他還是一個年輕人時,就曾花了大量時間向比他老一代的矽谷企業家取經。比如 Robert Noyce(集成電路發明者之一,仙童半導體公司和英特爾共同創立者之一),Andy Grove(英特爾聯合創始人之一),以及 Regis McKenna(喬布斯的指導顧問,曾經設計了蘋果的 Logo)。
Steve Jobs 和 Robert Noyce
喬布斯曾經引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對魔術的一段描述,來闡述其對歷史的態度:
一個人如果能密切關註過兩到三代人的成長歷程的話,那麽這個人就像是坐在魔術師旁邊,看著魔術師將同一個魔術連續演示兩到三次一樣。該魔術本應該只是給觀眾在前臺看到一次的,如果其被窺視了兩到三次以後,該魔術的門道是怎麽回事你就會了然於胸,也就再不會感到驚奇或者受到“欺騙”了。
歷史,對於喬布斯來說,就是給了他一個機會,讓他在商業的魔術出現眼前之前,先去看、去看透魔術背後的門道。這樣,他就能做到水來土掩、兵來將擋、運籌帷幄了。
2004年,我(Leslie Berlin)曾經去拜訪過互聯網和PC界的泰鬥人物 Robert W. Taylor。Taylor 曾經說服美國國防部建立起 ARPANET(後來成為互聯網的始祖與核心),他還運作了著名的“Xerox PARC 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並打造出第一臺個人電腦。Taylor 的收山之作是最後他又組建了“DEC研究中心”,研究出一個當時超級快速的搜索引擎——這比谷歌建立的時間還早 3 年。
當我到了住在矽谷山頂的 Taylor家里的時候,他告訴我,最近還有另外一個年輕人攜帶著和當年喬布斯一樣的好奇心來拜訪過他 - 這個人就是 Mark Zuckerberg 以及他當時所率領的 Facebook 團隊。
“Zuckerberg一定是在某些‘歷史傳說’中聽說過我這個老古董吧”,Taylor用他那德克薩斯的語調慢吞吞地說道,“他想看看我究竟是個什麽樣的人。我估計是這樣的。”
“投資未來,必先明白過去。”
作為一個專門研究矽谷的歷史學家,我毫不懷疑喬布斯和紮爾伯格都非常清楚地認識到一點,那就是:矽谷的過去必將影響著未來,歷史的教訓將帶來更深遠的創新。
而當我和其他的CEO創始人們談及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們同樣對矽谷的歷史充滿了好奇。他們的問題最終會歸結為以下兩個:
為什麽是矽谷首先冒了出來?為什麽矽谷能夠長期屹立在全球科技核心位置,長盛不衰?
對於這兩個問題,我想自己正好都能給出答案。這里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答案就隱藏在以下這三種歷史力量里,換句話說,是它們成就了現在的矽谷——
科技史:“摩爾定律”之輪
就科技方面來說,矽谷當年多多少少是有著幸運之神的眷顧的。
1955年,晶體管的發明者之一 William Shockley 回到了他的家鄉——矽谷附近的Palo Alto,創辦公司。William Shockley 曾獲得 1956 年的諾貝爾獎,他是一名傑出的教師,但卻是一位非常糟糕的企業家老板。但正因為他是個傑出的教師,因此很容易就吸引了大批的青年才俊為其工作。而當他們徹底搞清楚微小的晶體管之後,他們就開始獨自的往半導體電子元件方向開始進軍了。
前面說過 William Shockley 其實是個非常糟糕的企業家,很多人來到他的公司之後都迫不及待的想要離職跳槽,而新東家最終是一家由他們自己創辦的公司。其中William Shockley的 8 位員工就在 1957 年一起創立了非常著名的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該公司被認為是矽谷第一家具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
後來,當仙童在 60 年代末分崩離析的時候,其員工(包括 8 人)又陸續創建了許多新公司,包括著名的 Intel, National 美國半導體,AMD等。80 年代初出版的著名暢銷書《矽谷熱》(Silicon Valley Fever)中寫到:“矽谷的 70 家半導體公司中有半數,都是仙童的直接或間接後裔。”
Shockley 曾經怒不可遏地斥責這8人為“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下圖展示了“八叛逆”的風采。
仙童8人組:Gordon Moore, Sheldon Roberts, Eugene Kleiner, Robert Noyce, Victor Grinich, Julius Blank, Jean Hoerni, Jay Last
可以和矽谷未來的重要性等量齊觀的一個事實是:Shockley 教會了他的員工們如何打造出晶體管。而我們現在的現代化技術革命相關的所有技術,以及矽谷的輝煌,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晶體管的誕生。
你可以把晶體管想像成是形成矽谷這顆珍珠的那一粒最原始的沙子。
這粒沙子變成珍珠的下一步就是,人們後來將這些晶體管和其他如寄存器、電容器等獨立元件放在一塊矽片上,集成在一起,從而形成完整的電子電路;而這塊矽片就成為了“微型集成電路”。跟著,有人又根據集成電路發明出可編程的芯片,這樣,“微處理器”就出現了。
史前的第一款便攜式計算器就是在這些微處理器的基礎上發明出來的。緊跟著又有人發現,可以將這些微處理器和其他如屏幕等元件集成起來。這樣,一臺“計算機”就出現了。人們開始為這些計算機編寫代碼,來操作這些計算機,這就是“操作系統”和“軟件”。再然後,計算機被連接到一起,“互聯網”誕生了。
人們開始意識到,可以將一些東西進行虛擬化,將一些內容存放在“雲”上,而非計算機內部,同時也意識到可以將保存在不同的計算機上的內容進行搜索,然後“網絡計算機”的概念就出現了——仍然保留了屏幕、鍵盤、鼠標設備(現在其實主要是手指了)——平板電腦和掌上電腦大小的計算機“智能手機”被發明出來。然後,人們為這些智能設備開發各種 app……
你可能已經註意到,上面所述的這些改變都是緊跟著“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步調向前推進的。
在形成珍珠的過程中,在剝掉沙子的每一層時所沈澱下來的技術,都是該產業下一代技術所形成的基礎。
以常常被標榜為自成一格的標桿——蘋果公司為例,蘋果早期的關鍵員工是為 Intel,Atari,或者惠普工作過的。蘋果的風險投資人們不是投資過仙童就是 Intel,或是曾經在這幾家公司工作過。著名的 Macintosh計算機,有著友好的用戶界面,層疊的窗體呈現和鼠標,而它們都是因為喬布斯在 1979 年拜訪參觀了 XEROX PARC 所收獲的啟發而誕生的。換句話說,蘋果公司其實是矽谷這個歷史環境和科技根源的產物。
“反主流”的文化史
下面我們來看催生現今矽谷的第二大力量支柱:文化。
當 Shockley 在1955年為矽谷帶來晶體管和那批青年才俊的時候,矽谷這片土地其實大部分還是以農耕為主。因此,你可以想象 Shockley 所創立的這個本地產業已經非常之高端(按照當時人的說法就是:太空時代)。
當時最大的雇主是國防承包商 Lockheed 公司,IBM 正準備在矽谷開一個小小的研究機構;本地不多見的科技公司之一——惠普,當時也只有十多年的歷史而已。
與此同時,斯坦福大學當時在嘗試建立其物理系和工程系方面非常活躍。教授Frederick Terman(他同時也是斯坦福 1955年到1965年的教務長),當時非常擔心斯坦福大學人才流失的問題。畢竟相對來說,美國東岸有著更多的工作機會。
於是,他聯手當時的校長 J.E. Wallace Sterling 一起打造了所謂的“技術研究者社區”。通過這個社區,學院人才的培養和產業人才的需求紐帶就漸漸形成了。這也意味著,大量的半導體-微芯片類型公司的誕生,已經是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因為在技術人才方面,斯坦福大學已經為其準備妥當。
Woz & Jobs.
這股加速的“東風”最終是隨著人口大爆發而到來的。
在 1950年到1970 年間,Santa Clara(矽谷所在地)的人口翻了3倍,從原來的大概30萬常住人口,一下子暴漲到100萬。相當於在這 20 年時間內,每隔 15 分鐘就有一個人搬到該地。這些新來的居民總的來說比原住民更年輕,也受過更好的教育。
最終,矽谷的“主流人群”從一幫漸漸老去的農民,蛻變成了一群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20多歲的博士們。
而矽谷也因為這些新人才的湧入,有能力創造出一個與傳統完全相異、並且適應新公司的商業環境(而不是讓這些新公司去適應舊傳統)。同時,得益於人才的多樣性,最終使得這個以科技為基礎的新商業環境能夠進行“自我造血”。從專業化的律師公司、招聘公司、原型設計公司,到自由股票期權計劃、分區法律,再到設立了技術工程類課程、為各種科技公司輸送專業人才的大學等等。
正是由於這樣的文化環境,矽谷的企業家們從一開始就覺得自己與已經有200多年商業歷史的東岸企業家們迥然不同。
西部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牛仔”和“先鋒”,他們在“新邊疆”上進行著各種大膽的嘗試。在那一片土地上,人們即使面對“失敗”也不覺得是一種恥辱,因為那只不過是為了快速學習到重要的經驗教訓,所付出的代價而已。到了70年代,受到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嬉皮士運動的進一步影響,矽谷的企業家們也以其松垮、著裝隨意的文化而著稱。但是,他們所創造的產品,比如電子遊戲和PC,卻給矽谷以外的“其他人”帶來了超前的技術享受。
金融史:風險投資的浪潮
促使矽谷誕生的第三個關鍵因素是資金。
有如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需要土壤、陽光、水分一樣,上面我們看到矽谷這個種子有了,技術這道陽光有了,文化的土壤也具備了,缺的就是“資金”這場雨水。
再一次,時機非常關鍵。矽谷是在聯邦政府投入的資金中啟動的。無論是國防部全盤收購矽谷的微芯片,還是惠普和Lockheed將產品直銷給軍隊,又或者是聯邦研究的資金湧向斯坦福大學……矽谷都因此從“冷戰時期的恐懼”而獲利。國防部和聯邦政府在那期間願意將幾乎所有的資金都投向尖端電子產品和系統。所以說,聯邦政府可以算是矽谷的第一位投資商。
緊隨而來的70年代,第一批風投公司成立的浪潮襲向矽谷。
1972年,“仙童的後裔們”又創建了美國紅杉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之後,他們投資了亞馬遜,蘋果,Cisco,Dropbox,Facebook,Genentech,Google,Instagram,LinkedIn…… 而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
你可能已經發現,矽谷的一代企業家成功後,又轉型為下一代新興企業家提供資金,傳授管理經驗的這種模式,其實是矽谷之所以經久不衰的最重要,但卻遠被低估的成功秘訣之一。
Robert Noyce 將矽谷的這項傳統形容為: 我在這條溪流釣走了魚,那麽我就有責任對它進行回饋,以此讓溪里的魚持續繁衍,生生不息。喬布斯則在他那次非常著名的《2005年斯坦福大學畢業演講》中將這種模式形容為“在一個持續進行的接力賽中的接棒行為”。
以上,就是為什麽矽谷得以誕生並成為現在這個樣子的三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