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荣智健单价700元海南拿地 从中信泰富走后门?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505/470009.s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去年从中信泰富(00267,HK)黯然出局的前公司主席荣智健在干什么?事实上,他并没有闲着,他于2009年 4月离任,旋即成立私人公司;并在几乎同一时间,通过挂牌出让方式获得在海南万宁“神州半岛”多块土地。
然而,荣智健私人公司近日被曝出拿地 成本低至700元/平方米。在中信泰富作为神州半岛一级开发商、享有取得土地的优先权的同时,荣智健私人公司被业界质疑存在与中信泰富“关联交易”。
中 信泰富百亿打造神州半岛
“万宁太美了,太阳河简直就是亚马逊河的翻版,这里是一方投资置业的理想热土。”早在2004年海南(香港)经洽会 上,万宁便吸引了时任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的青睐。据媒体报道,荣智健曾多次赴万宁市考察,并多次公开表达对于万宁的眷恋。
资料显示,万宁市位 于海南岛东南部沿海,东濒南海,西毗琼中,南邻陵水,北与琼海接壤。距三亚112公里,海口139公里,处于东线高速公路中部。神州半岛三面环海,一面接 陆,面积24平方公里,东南长8.7公里,西北宽2.7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005年9月6日,中信泰富与海南省万宁市政府签订合作协 议,由中信泰富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开发神州半岛,该项目规划范围约38.43平方公里。中信泰富拟将神州半岛建设成一个旅游综合开发区。
每平方 米700元低价拿地
距离当初签订协议5年有余,神州半岛包括整个万宁市在中信泰富以及当地政府的共同开发之下,已经逐渐成型,海南万宁当地市 区楼盘已经超过6000元/平方米。而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的获批,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在当地拥有一级土地开发权的中信泰富将获得巨大收益。
不过,就在此时,早已淡出中信泰富的荣智健却被曝出借中信泰富之手取得多处地块,并且价格极为低廉——这也立即招来“关联交易”的质疑。
据 悉,中信泰富与其前主席荣智健名下的私人公司,在去年4月,通过挂牌出让方式,取得在海南万宁市“神州半岛”的12块土地,荣智健的私人公司以低价获得其 中5块住宅用地。
该次交易中,荣智健私人公司耀星发展及帝港企业出资仅1.96亿元人民币,购入占地54万平方米的土地,折合每平方米楼面地 价仅约700元,远低于当地市区无海景楼盘逾6000元/平方米的售价。
业内人士指出:“中信泰富作为神州半岛的一级开发商,享有取得土地的 优先权,但却愿意将可建楼面面积多达27万平方米的土地让予荣智健投得,难免有关联交易之嫌。”
昨日(5月4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致电中信泰富投资者关系部,但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而在其他媒体报道中,对于中信泰富与荣智健是否就神州半岛的土地竞投、开发及销售等方面订立合作 协议,中信泰富未作回应。
海南项目预谋已久?
荣智健,1942年生于上海,曾任中信泰富主席,2005年以133亿元人民币身价位列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首。
2008年,中信泰富炒汇巨亏事件令荣智健在商界的领袖地位遭到剧烈冲击。2009年4月8日,他辞去中信泰富 董事及主席职务。其辞职之后的去向随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当时,荣智健透露“正成立公司”、“将涉及金融地产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荣智健 2009年4月辞职之后,5月份便闪电套现超过15亿港元。其中2009年5月初以每股12.2元配售6000万股中信泰富,套现7亿港元,使持股比例由 11.48%降至9.8%。一个月后,又配售保利香港2.3亿股,套现7.8亿港元。
当时,有知情人士透露,从中信泰富请辞之后,荣智健一直 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一系列的套现行为可能是因为找到了好的项目。
此后,荣智健也曾表示,“若无利益冲突,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巧合的是,海南万宁项目的拿地时间正好与其成立公司时间相吻合。
“从拿地资金安排以及时间上来看,对于海南项目的取得,荣智健可能早就有所打 算。”业内人士分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49

从中国动向的暴跌引发的教训,难以仅仅根据财报预料好公司。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neou.html

回顾一年来的投资经验,颇多感触,有许多看法的转变帮助自己避免了许多错误,比如对金山软件从早期的看好(优异的财务指标好比率)到对其业务本质不够稳定的理解,使我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朋友们可以看看我很早以前对一些公司看法的转变,可能会有所收获。

 

这一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如果你能够从某一侧面发现估值较低的公司(相对于其历史pe,而不是相对于其他公司)业绩会大升(这样预估pe就会极低),比如钟表、珠宝、赌博股等,那么购买他们比购买业绩不明的优秀公司好得多,即使公司质地存在缺陷。

 

如果仅仅根据现有财务指标优秀就以为是优质公司,往往出问题。中国动向这个公司我现在还很困惑到底是不是优质公司,如果是,那么现在应该是较好的机会,否则,要好好考虑一下了,不过似乎现价风险也不大了。

在这个公司上我做过几个来回,最后因为发现了更好的标的而抛售了,由于我的抛售原因并不是意识到公司有什么问题,所以这次暴跌没有损伤到我也算是幸运。

由此我想到,如果无法获取行业数据,提前判断一个优质公司有多难。

当然,关于体育鞋服公司的整体状况我也是心存疑虑的,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n9jd.html#comment1的评论部分。

在这里,我再次声明,中国动向是否是优秀公司我困惑中,对持有人应该如何操作没有任何建议。

如果我看到动向能够让大量娱乐名人穿上kappa标志的服装,信心可能会强一些。

 

=============================

如果一定要从反面寻早动向变坏的理由,我也根据查理.芒格的心理分析方法瞎想了几条。

1 一是时尚服饰消费者有跟随明星的效应,如果娱乐明星都穿它,消费者就会跟随,感到我很酷。可惜的是我发现好几次媒体传达的是普通人甚至kappa女这样的事件,会不会让穿它的人感到我很傻?

2 动向没有对大量假冒产品进行严厉打击,致使kappa假冒泛滥,动向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严重动摇了人们对该品牌的感受基础。

3 时尚服饰的天生缺陷是越多人穿就越近于被淘汰了,如何克服呢?运动服饰似乎无法象普通女装那样通过极大变换款式来应对这个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4

即時客3年轉型:從中國版Twitter到中國版Bump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4/2NMDcyXzM2ODA2Ng.html

3個月前,上海即略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即略網絡)接到一個特別的電話,對方自稱是江蘇某市市委書記的秘書。電話緣由是:這位市委書記對即略網絡的一款產品很好奇,想知道其中的原理。

這款產品叫名片碰碰,它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進行電子名片交換的手機軟件。如果兩個或多個人現在用的都是iPhone或者谷歌Android系統的手機,並安裝了這款軟件,他們只要在一起相互碰一下手機或者同時搖晃一下手機,便可交換彼此的電子名片。

雖然功能看起來很簡單,這張「名片」的價格卻不低。

今年7月底,即略網絡總裁王雨豪曾在一個公開場合以「100萬美元、15%股權」的價格當場獲得紅杉、貝塔斯曼、鼎暉、IDG等五家機構送上的投資意向書;除了他們,王雨豪還接觸了另外7家機構。

就在上個月,即略網絡完成了A輪融資,兩家外資機構用人民幣基金完成了注資,規模達「一兩百萬美金」。

「裝傻」階段

有網友將名片碰碰視為一個山寨產品。早在2009年,美國就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Bump的移動應用程序,智能手機之間相互碰碰就能交換電子名片。

王雨豪並不避諱談Bump給自己帶來的啟發。

他每年要印5-10盒名片,交換來的可能就更多。雖然有助理,將這些名片信息進行整理、錄入也讓王雨豪覺得「很麻煩」:先是助理將信息錄入自己的電腦,再用軟件導入王的手機,在導入過程中還可能出現重複、輸錯等問題。所以,這讓他「深受其累」。

Bump 的出現讓王雨豪覺得,它滿足了一個社會「強需求」。Bump最新公佈的一組數據可以佐證「強需求」有多大:目前,其下載量已經超過 5000萬,最近30天內的活躍用戶達到1000萬;在蘋果的APP Store中,Bump在美國下載量排名第七,在日本位居第三。45%的新用戶是老用戶口口相傳發展來的。

但到了2011年3月,王雨豪發現,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在做類似Bump的產品。「我感覺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王雨豪說。

經歷了幾個月的技術研發後,2011年6月21日,名片碰碰的第一個版本上線。目前為止,名片碰碰的功能也依然很簡單:只能實現電子名片的相互交換。

而Bump早已開拓了名片交換以外的多種功能,其CEO David Lied 說,現在最流行的是用Bump 分享照片,應用和音樂的分享數量也不少。

這並不影響王雨豪自己的節奏。他為名片碰碰規劃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裝傻」、「玩專業」,第三步才做一些其它應用,讓用戶黏性更強。

所謂「裝傻」,用王雨豪的話說,就是有意將產品做的簡單、易用,最好老人、小孩都會用。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實現快速的傳播。

王雨豪認為,Bump在中國發展不力也印證了這一點。目前,Bump的中國用戶量遠比不上國外,王雨豪分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Bump到中國的時候,它已經「由輕變重」,功能從交換電子名片拓展至分享照片、音樂等多種功能,這讓剛入門的中國用戶應接不暇。

按照計劃,今年10月份,名片碰碰將進入「玩專業」的階段。比如,除了目前的iPhone和Android系統的手機,名片碰碰將適用於更多種類的智能手機;產品在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面也將進一步改進。

名片碰碰上線3個月以來,還未做過任何主動性的推廣。王雨豪透露,目前用戶數已經達到30多萬,活躍用戶有10萬左右,他們中,有人一天內的使用頻率多達幾十次。

那麼,電子名片何時能像當年電子郵件替代紙質信件那樣,成為主流?

「這會有一個過程。」王雨豪認為。

根據三大運營商今年5月底的數據,目前我國3G用戶保有量已突破7000萬,滲透率僅為8.23%。不僅智能手機用戶的增長需要時間,要改變用戶使用紙質名片的習慣,也需要一個過程。

接下來,隨著產品的改進,王雨豪稱,可能會採取一些措施,吸引更多的用戶。

3年轉型:從即時客到名片碰碰

一個VC跟記者談到王雨豪時,曾欽佩地表示:他做微博比新浪還早。

王雨豪是一個連環創業者,此前創辦了雷珂照明、雷珂生物,個人也做投資,但這些事情似乎跟互聯網都比較遠。

但即略網絡開始了他的互聯網時代。

2008 年6月,看好即時信息前景的王雨豪創立即略網絡,「即略」這個名字就是源於「即時戰略」的意思。2009年4月30日,即略網絡的產品即時客正式上線,這 是一種基於地理位置的即時信息發佈和查詢的微博客,類似於美國的Twitter。此前的2009年2月,即時客就獲得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

除了即時客,當時還出現了嘀咕、飯否等做微博業務的公司。不久後,新浪、騰訊等巨頭也加入微博之戰。

在做即時客的過程中,王雨豪發現,微博是一個平台級的產品,這種產品無論是短信發送,還是吸引用戶,技術架構,頁面設計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做的完美,這也意味著,需要很多資源,包括資金資源。

實際上,2009年,新浪還通過獵頭為微博業務尋找負責人,王雨豪被列入候選名單。在與新浪聊過幾次之後,王雨豪認為,新浪一定能成功,之後,他做了一個「萬般無奈但又無比堅定」的決定:放棄微博,因為在他看來,對於小公司而言,做微博,無異於小孩穿了雙大人的鞋子。

王雨豪稱,新浪也曾邀請即略網絡的團隊加入新浪,但他們最終沒走這條路,而是開始做一些手機應用的技術外包業務。

技術外包絕不是王雨豪想要的,他們一直在尋找自己能夠開發、運營的應用。

於是,他們又發現了類Bump 的機會。但和Bump一樣,名片碰碰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王雨豪甚至認為,現在的名片碰碰還處在「臨產階段」,所以,做好產品才是最關鍵的。

接觸過名片碰碰的一位VC認為,一款產品能否支撐一個企業做到足夠大,是包括名片碰碰在內的所有移動互聯網創業企業必須回答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0

百年家具廠 第1個從中國搬回來

2012-7-16  TWM




全球最大家具展在哪?不是中國,也不在歐洲,而在美國東南方的小鎮。

我們來到北卡羅來納州高點市(High Point),一個人口僅十萬四千人的城市,一年一度的「高點市春季家具展」正舉行。展場內,「Made in USA」旗幟四處飄揚。

場內最受矚目的人物則是五十九歲的林肯頓家具執行長布魯斯.科克倫(Bruce Cochrane)。今年初,他才被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請進白宮,與福特汽車(Ford)、杜邦(DuPont)、英特爾(Intel)等全球大企業的執行長並列,共同參加「美國工作國內發包論壇」,討論企業如何將外包的工作帶回國。不到一週,科克倫再受邀到美國國會,和第一夫人蜜雪兒坐在貴賓包廂內,聆聽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

兩岸低廉勞力,曾害六百業者倒閉

一個小家具公司的老闆,為何受重視?「他回到家鄉,重新開業,讓中斷的家族生意復活,還把老員工找回來。」歐巴馬公開向科克倫致意。

我們在展場見到科克倫,他穿著西裝、別著美國國旗徽章,攤位上,他掛了一張家族歷史照,那是一九三八年,他祖父和家具工人的合照。現在的科克倫是第五代,他們的家具品牌叫「林肯頓」(Lincolnton),這是北卡一個小鎮的地名,一百六十年前,小鎮因就地伐木製造家具而繁榮,科克倫家族就是小鎮的象徵。

當時美國是家具製造強國,關鍵一是原料,家具木材主產於北美;關鍵二是生產技術,美國以外地區,沒有生產美式家具經驗。然而,一個台灣人讓美國家具製造由盛而衰,改變了全球家具業的生產版圖。

莫若愚,一個美國華頓商學院畢業的台灣人,他開發了一個技術,讓原本不能用在家具的橡膠木,取代北美木材,再利用台灣低廉的勞力,讓高雄前鎮、屏東東港,成了全球家具重鎮。一九九○年代,中國崛起,家具工廠由台灣東港移到中國東莞。

十年間,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家具廠倒了六百家。科克倫家族的生意,也每下愈況,他們開始裁員,並把部分生產移往中國,成品再回北卡組裝,企圖力挽狂瀾,然而,終究難以與中國競爭。科克倫被迫離鄉背井,到中國、越南當起美國家具業者的顧問。

直到一年半前,一切有了新變化。

中國工資上升、物價上揚,中國政府停止補貼,當地家具出口面臨重大打擊。科克倫決定重返林肯頓小鎮,他重新雇回一百三十名工人,製造實木家具,林肯頓家具也是北美第一個回流的家具工廠。他興奮的說,「今年二月,我們第一件印上『美國製造』標籤的家具出爐,那是一張床頭櫃,當時,我的心情非常激動,全體員工在床頭櫃上簽了名,共同見證這歷史的一刻。」

但美國製造的家具,怎麼會有價格競爭力?他答道:「比工資,中國平均每小時三.七美元,美國林肯頓平均每小時十二至十三美元,成本確實比較低,但是,比生產效率,美國工人比中國高出四倍。」

這四倍生產效率,來自昂貴的自動化機器設備。工廠內觸目所及的,不是像中國家具工廠成千上萬的工人,而是一台台大型機器設備。

只見工人把遙控器一按,機器手臂又切又鋸,就把木頭變成長短不一、各種形狀的木材。原來,他們從設計到製造,已經全部自動化,把設計、生產流程全化為一條條的電腦程式,利用高度自動化與精確性,來取代高勞力的工作。

市場近,讓美國廠商重獲機會

由台灣人創立、在高點市設立永久展覽館的來思達(Lifestyle)集團營運長蕭燕雄指出,在亞洲看不到這樣高度自動化的工廠,因為中國的人工比機器便宜,沒理由用機器替代人力。

品質是另一關鍵。科克倫說,「美國生產的實木家具,中國不會生產,他們生產的是人造板家具。」

更重要的優勢是速度。在美國生產,消費者可以更快拿到產品。如果在中國製造,需要等上一百二十天至一百五十天才能交貨。科克倫的客戶曾告訴他:他們常常無法如期拿到產品,甚至聯繫不上中國供應商,往往要尋找替代方案,「這就是美國廠商的機會。」

《今日家具》(Furniture Today)雜誌社長卡特萊尼(Kevin Castellani)指出,「美國製造」是很好的行銷策略,已在消費市場形成一種趨勢,尤其是這一波經濟衰退,造成許多美國人失去工作,激發了支持國貨的心理。

當然,林肯頓不是家具回流美國的唯一例子,但歐巴馬興奮的是:「現在,即便不是大型製造商,也能把工作帶回美國。」科克倫的冒險之路,被美國政府視為製造業復興的完美案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38

從中澳兩國礦工的幸福差異說起 天地俠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afa4bb01013fsm.html
昨晚, 「2012中國幸福小康指數」關於影響工作幸福感的調查,最幸福職業排行榜出爐,公務員居首,礦工最末。

在礦業大國澳洲,礦工可是當地收入最高、最幸福的職業。澳洲採礦業的安全水平極其嚴格,事故傷亡率水平極低,儘管如此,澳洲礦工平均年收入依舊達到14萬澳元,高居社會榜首。一般礦區工人,都是乘坐公司或公司提供的免費航班,進入礦區工作。工作4周之後,又乘飛機回家休息二周,所以許多礦工,他們的家依舊在大都市Perth、Melbourne或Sydney。

我一直認為,中國傷亡事故率極高的煤炭採掘業,造就了中國帶血的GDP。

中國目前,煤炭產能過剩,安全成本提高,工資成本提高,環保壓力加大,人民幣持續升值將造成國內煤炭價格下行的風險。整體,我對煤炭行業及煤炭股票投資,持悲觀的態度。

煤炭開採,在全球範圍內,都不是暴利,除了個別的焦煤品種。過去10年,中國煤炭行業的暴利,顯然是不正常的,這一切也該結束了。

中國的煤老闆,已經成為中國最富裕的人群。

我期待,中國的煤炭工人,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中國最幸福的職業,而不是草菅人命的煤老闆在招搖過市,更不是國家公務員可恥地寄生在幸福的榜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99

從中國外匯儲備看房產泡沫 王伯達

http://xueqiu.com/1744968381/22684209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資料,2012年9月,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來到3.285萬億美元,而IMF在2012年6月底的數據顯示,全世界的外匯儲備約為10.52萬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的份額將近全世界的3分之1,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持有國。

雖然許多的評論認為這是中國的驕傲,甚至認為外匯儲備中龐大的債權讓債務國都得忌諱三分,但實際上巨額的外匯儲備並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全球所發生的幾個重大資產泡沫,這些泡沫的背景與成因都不盡相同,然而他們卻都共同出現了一個不尋常的指標,那就是在泡沫破滅之前,外匯儲備均出現大量且快速的增加,我將這個現象稱之為「外匯儲備的詛咒」。

所謂的外匯儲備,基本上指的就是一個國家所擁有的外匯資產。一般來說,外匯資產中會涵蓋數種不同幣別的國際資產,其中又以重要貿易對手國的貨幣或及其金融資產,以及像黃金這類的實體資產為主,而這些外匯資產通常由該國的政府所保管。

為什麼外匯儲備激增會產生資產泡沫呢? 當一個國家的個人或企業銷售商品或勞務至國外市場時,便能賺取外幣收入。然而,當這企業或個人要在本國使用這筆錢時,該國央行可能會要求結匯為本國貨幣在本國消費,更有甚者將會透過外匯的干預來維持本國貨幣的弱勢以刺激出口,如此一來,央行就會持有外匯儲備,但相對而言,央行也釋出了等額的貨幣到國內市場。至於外匯儲備不斷的累積,這也代表著國內的貨幣供給不斷的增加,最終產生了資產泡沫並且破滅,而這就是「外匯儲備詛咒」的真相。

一九二九年的美國、一九九O年的日本與台灣還有一九九七年的泰國其實都發生這樣的問題,而近年來積極阻升本國貨幣的瑞士也出現了房地產泡沫現象,前述的案例中,其又以日本最為人所熟知。

日本在二次大戰之後僅僅花了30多年就從一片荒蕪的廢墟中重建並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除了日本的工業化基礎完善與教育制度良好之外,當時的美國急欲扶植日本成為其亞洲的延續勢力,也因此美國在戰後重建上給予日本許多的協助,而日本也在這幾場戰爭中成為美國及其盟軍在亞洲的的主要軍需品供應國,因而創造了日本所謂的「戰後經濟奇蹟」。

我們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1970年代到1980年代,日本經濟呈現快速的起飛,經常帳盈餘數字快速攀升,到了1987年,日本的GDP已經超越前蘇聯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正當地球這一方的日本沉浸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喜悅之時,另一邊的美國卻飽受巨額貿易赤字之苦,因此,美國在1985年9月邀集日、英、法及西德共五個工業國在美國紐約廣場飯店簽下了著名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要求各國貨幣升值以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日幣在簽訂協議後的三個月內由一美元兌250日圓升值到一美元兌200日圓,升值了20%,而在三年後日圓則是兌美元升值了共86.1%。其他主要貨幣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與英國英鎊則是分別升值了70.5%、50.8%及37.2%。然而,這樣的升值並沒有真正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

日本的外匯儲備從1970年代開始便因為經常帳的盈餘而持續累積,而在1980年代由於經常帳盈餘快速增加,日本為了控制日幣能夠採取漸進式的升值而非一次性大幅升值,因而釋出許多日幣以穩定匯價,這也使得外匯儲備累積的速度隨之快速的增加。升值的預期以及持續強勁的經常帳盈餘讓外匯儲備餘額激增,從1973年到泡沫破滅的1988年的這15年間,日本的外匯儲備總共增加了7倍。前面提過,外匯儲備的增加同時意味著本國貨幣供給的增加,根據日本財務省的數據顯示,1980年到1990年十年間,日本的貨幣基礎大幅成長了超過1.6倍以上,而金融機構透過貨幣乘數所釋放的實質貨幣數量更是遠遠超過這個數據。

大幅升值的日圓雖然沒有改變貿易順差的趨勢,然而卻在1986年初出現了短暫的「升值蕭條」,反應過度的日本政府立刻將克服「日圓升值蕭條」作為重要政策課題,日本從1986年1月開始連續 5 次下調利率,基本利率由1985年的5%調降至1987年2月以後的2.5%,這個利率是當時日本經濟史上的新低水平。低利率與大幅貿易順差使得原本已經充斥浮濫貨幣的日本更是火上加油,泡沫的成長速度也越發增加。而正當日本為著日圓升值所可能帶來的蕭條做準備時,全球的景氣則在1987年底出現了較快的增長,美國和德國的中央銀行分別將其中央銀行貼現率提高至4.5%和6.5%,然而正當日本也準備跟著升息的時候,美國股市卻在1987年10月19日出現了所謂的「黑色星期一」,道瓊指數在一天之內下跌超過20%。當時的美國政府認為如果日本銀行在這時提高利率,國際資金將無法及時向歐美市場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國際市場動盪,因此「建議」日本政府暫緩升息。

日本政府接受了這個建議,因此維持2.5%的利率直到1989年的5月才開始升息,這時距離所謂了「黑色星期一」已經超過了1年半,日圓升值加上長期寬鬆貨幣政策所創造的氾濫資金就這樣創造了日本的股市與土地神話,然而,卻也成了日本失落的十年。

外匯儲備快速增加所釋放出的貨幣為日本泡沫的主因,除此之外,前面提到了日本採納美國的建議而延緩升息的決策也是導致這個超級泡沫的原因之一。日本的股市與房市就在貨幣供給充裕,利率處於歷史低檔的環境之下醞釀出日本史上最大的泡沫。1990年,升息開始產生效果,而在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現為財務省)發佈《關於控制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房地產的資金貸放進行總量控制,這樣的做法使得以土地作擔保的貸款出現了極大風險,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系陷入崩潰,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開始浮現,緊接著企業倒閉、銀行出現巨額虧損並緊縮信用,接下來展開的便是泡沫的破滅以及失落的十年。

從案例來看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什麼樣的原因所造成的外匯儲備激增,或是外匯儲備的組成內容為何,只要外匯儲備出現不正常的快速增長,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巨額貨幣供給與信用擴張所產生的驚人資產泡沫。

我們可以把外匯儲備的指標當作是我們做健康檢查時的血壓指數,當血壓超過正常標準值時,就很容易並發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不論形成高血壓的原因是來自於飲食、壓力或是遺傳都是一樣,而只要外匯儲備出現暴增,不論背後的原因為何,這就代表著貨幣出現超額供給,資產泡沫就會隨之而來,這就是我所說的「外匯儲備的詛咒」。

那麼,現在的各位是否還會為中國排行全世界第一的外匯儲備而感到驕傲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e162f401016kfm.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60

流量生意新玩法(下):從中看趨勢、樓友觀點互動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367779

考慮到很多朋友的期待、以及時效性,昨天先發了週五「B座12樓」無界沙龍的紀要。今天接前天《流量生意新玩法(上):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一文,再展開談談。從這個創業案例,也說明幾個趨勢:

1. 線下廣告模式也將從品牌向交易傾斜

互聯網廣告目前主要的模式有CPM按展示收費 : 主要是門戶網站的廣告,CPC按點擊收費 : 百度的主要廣告模式,CPS按銷售分成:蘑菇街等的模式。從廣告效果看CPS肯定是趨勢、也是商家最不心疼的廣告支出,但CPS模式就要求廣告更精準,這也是大數據重要價值的一部分。移動互聯網的屏幕特性,決定了CPM模式很難,所以移動廣告模式一直沒有大的突破。但移動互聯網的人機對應、位置信息、碎片時間、用戶規模等非常具有殺傷力,給大數量和CPS模式帶來新玩法。

分眾媒體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跟隨者,加各種類型的雜誌也層出不窮。許多廣告主資源反而顯得更為珍貴,有資源的廣告銷售人員在市場上非常吃香。許多雜誌發行量只有幾萬份,但整個運行成本倒也不低,如何能一年收到幾百萬的廣告費是個大問題。所以這些傳統媒體也在尋求新的收入來源,引入CPS對其來說嘗試成本非常低,多印一兩頁而已。相信以後像機場、高鐵上的雜誌會向交易型轉變。

2. O2O機會無限,新玩法:線下抓流量、線上去消費

我們理解的O2O,就是用互聯網技術或思維去幹傳統行業或實體線下的創業項目。目前O2O的項目玩法都是,線上抓流量、線下抓收入。項目模型很簡單,即通過互聯網免費產品吸引大量的用戶,有了龐大的用戶基礎後,再從這些用戶挖掘商業價值,如提供增值服務或增值產品。這個模式一是要短期裡積累龐大的基礎用戶,二是要提高用戶轉化率。比如春雨掌上醫生,免費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後,提供收費電話問診服務。這種方式從線上對應線下商業,也只是剛剛開始。誇張一點說,線下有多少行業,移動互聯網就有多少創業機會。

前文中的這個項目案例,思維是反向的。我從線下抓流量,讓用戶到線上去消費。首先是利用了移動互聯網的特性,將物理場景應用到位。其次,線下的流量更為廣闊,人一天在線下場景中的時間肯定大於上網時間,商家們沒有必要再去搶用戶在網上的時間了。最後,跳出傳統互聯網的模式慣性,用移動互聯網的思維來創業。很多移動互聯網用戶,都從來沒用電腦上過網,或者只會通過導航網站看新聞。這類用戶的行為模式完全不一樣,不能用以前的思維模式來推演。不妨試試新玩法,說不定有驚喜。

~~~樓友觀點~~~~~

上一篇發出後,很多朋友發來精彩評論,這裡摘錄部分觀點,同大家分享。

@kongbob關於這個模式中,線上電商的營銷成本會不會太高?

1:線下商家只是提供了一個場景,可是每單獲取的收益很高。這是計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裡的,還和銷售量線性掛鉤。2:創業者提供技術和服務,那麼收取的佣金分成想必也不會低,這一部分也是算在線上商家的營銷成本當中。3:雖說將線上商家類比為商品廠家,可他畢竟不是原廠商。相較於從前,這樣整條線拉長了兩倍。這樣的商品售價會有誘惑力麼?線上商家的利潤能得到保障麼?4:這樣的模式,是否讓淘寶這樣的平台去做更加合適。它可以吞下所有的營銷成本,再集成打包成一個線下的變種聚划算來兜售,這樣是否更有可行性。

12樓:營銷環節會不斷優化,現在電商的用戶獲得成本也不低。

@Darren

微信目前還處在擴展用戶階段,但隨著用戶量 的增多,它必將進行各種商業運作。我這裡主 要從它的掃一掃功能進行了一些思考, 以下是可能的一種o2o的實踐方式。

微信向廣大商家提供產生二維碼的客戶端,讓商家可以方便的將實體商品的信息存入二維 碼,同時商品信息也會通過客戶端傳入微信 後台的服務器。買家通過微信的掃一掃功能就 可以讀取二維碼對應的商品信息,更多商品信 息來自於微信對商家自己應用的連接,也 就是說掃完後買家將在微信上看到商品的詳細 信息(包括商品描述,展示圖片等)。買家在 微信上選擇商品的顏色、數量等銷售屬性 和物流相關屬性後可進行下單操作。下單完成 後,統一進入微信本身提供的支付環節,順便 它可以推它自己的支付應用——財富通, 當然也必然整合其他的支付方式。

支付完成後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商品的詳細信息到底誰來管理,大賣家可能有自己的商品展示應 用,本身可以維護大量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詳情展示。 但是絕大多數的中小賣家都不具有這個條件, 那麼要保證他們也能夠玩起來,微信必然要來 承擔這個角色。微信可以直接提供這樣一個商 品發佈 和商品展現的接口,賣家只需要根據微信的要 求提供各種商品信息的錄入即可。

總結起來就四步: 1. 讓二維碼和商品綁定 2. 買家掃一掃二維碼 3. 通過微信查看詳細商品信息 4. 完成下單支付

12樓:實際不複雜,淘寶或拍拍真接給每個商品頁生成二維碼網址。掃碼後直接打開商品頁,通過微信支付完成。微信5.0的支付功能網上已經有爆料說不錯。

@welfred


線下流量確實是藍海,文中說的項目的大方向沒有錯,一些公司也開始這麼做了。有一個問題是他們用專利碼,應該只有他們的APP可以掃,也就是我買個東西還要裝他們家的APP,勢必會大大降低轉化率。傳統媒體如華西都市報幾年前就做過類似嘗試,有一個配套的App叫做魔碼就是干這個的,實質效果並不是很好。目前二維碼有點氾濫之勢,看到後都懶得去掃。比較看好微信5。0版本,實現了支付功能,增強了掃一掃功能,只能寄希望於微信完成閉環,並給開發者開放更多功能。

12樓:對自有專利碼我們也不太看好。微信5.0掃一掃和微支付確實會有很大殺傷力。

@小康


就說一點  感覺掃一掃有點麻煩   能不能直接點一下就進到掃一掃頁面或手機對著二維碼就自動進入到掃一掃    就像坐在車上網上面一堆准就掃到了,感覺想的太多了

12樓:嗯,以後估計長按Home鍵就是掃一掃了:)。

@魔碣


不管是微信掃瞄信息,還是pc端上網,用戶對於產品的認知及比價,才是最關鍵的。文章中的創意只是創造了一種新穎的形式,客戶會有興趣掃一掃,但下單與否,取決於產品的品牌及性價比。正如電視購物,如果商品價格真的給力,商品能與時俱進,打敗京東與天貓,也不是什麼難事。

剛才突然想到這樣一種玩法,生產廠家可以為自己貼碼,然後與電商合作。假設您去朋友家作客,發現一幅很漂亮的電子相框,您只要掃一掃,電商就會為你配送。我個人覺得,有時候客戶自發的需求,比我們引導產生的需求,轉換率要高太多了。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購物的便利及途徑,把客戶所走過的每一個場所,都變成「超市」,他只要願意,就掃回家吧!

12樓:嗯,應該是趨勢,商品上直接有商家直營網站的二維碼,即掃即買。

@春天的邊緣


從線下引流到線上聽起來是個好主意,但需要線下有足夠的流量才行,過低的轉換率,可能利潤還抵不過團隊費用,百分之五的轉換過於樂觀

12樓:線下的流量還不夠大啊!商業模式會演進,對很多商家只是打印幾頁紙貼一下,成本很低的。轉化率真就看場景中的產品挑選了。

@Vicki紮紮跳

貌似不是每類商店都能植入吧.

12樓:當然。

@V.R夜涼


咖啡店的利益點不成立,算上轉化率後每個月產生的分成利益相對於自身銷售是很少的,誰會為了這點利益去冒險讓客戶以後都自己泡咖啡而不再來店裡喝呢?而且只是幫人帶新客的一錘子買賣,客戶後續再買跟咖啡店沒有半毛錢關係,沒有形成閉環,咖啡店的固定客流被挖掘光了,店也就沒有價值了。解決方案1.做關聯性強的異業合作互不傷害。2.像賣保險的業務員一樣對實體店,客戶後續訂單終身份成制。

12樓:擔憂過度了,買咖啡豆的需求與去咖啡店的需求很不相同吧?不然,星巴克還賣咖啡……

@Givemeaname


商業模式是一個好難的問題,不過他們還自己做編解碼果真是投入了,這樣流水100人,即便服務生推薦,有多少人願意買呢?有多少人可以立即在尚不成熟、不快捷的移動支付上付錢交易呢?其他解決方案應該都不好,因為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自己下單是在一個相對隱私的環境下。求高明解答

12樓:轉化率還真不好說,誰做誰知道。但消費者下單這個環節隱私環境肯定不是關鍵。

@lee_leon


雖然看評論噴的比較多,但是我還是贊文中這個方式的。雖然可能這個例子舉得漏洞頗多,但是核心問題還是論述到位了的。我相信會有人不斷去嘗試文中的方法,直到找出那個性價比和場景最好的突破點。畢竟,現在這個時代,淘寶已經開始略顯老態了。

12樓:兄弟說得好,淘寶需要更多流量入口。相信他們也會考慮這種商業模式,而且對他們而言只要將導購返利的網址能生成二維碼即可。

@labassLost


仔細想了下,覺得這個事情有可能現有的平台電商就可以做了,撮合產品相關性強的商家,互為廣告主或提供廣告位,只不過這些商家目前都為線上的,將來可以發展線下的 (很多人闡述過了,菜鳥,蘇寧廣場什麼的)。這個應該是微創新的風險吧,容易被覆制和超越。

12樓:是的,平台更有優勢。但平台也需要線下運作團隊,還有細化領域,創業者的機會和戰鬥力是無窮的。

@劉不才


看著挺美好,實際上估計沒效果??直接當場在店裡買不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再繞道線上?

12樓:對店而言多品類的商品採購、庫存是麻煩的事。貼碼更靈活,什麼事都不用自己幹,賣得不好就換碼而已

照片為週五無界沙龍現場,壽遠提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734

從中房信到樂居 業務有哪些變化 從易

http://xueqiu.com/6313049521/28585735
3月13日$易居中國(EJ)$ 宣佈將拆分旗下在線房產業務單獨上市;這是易居2009年併購新浪房產業務後第二次拆分該業務單獨上市。2009年10月16日,易居將併購來的新浪房產、旗下顧問諮詢業務、廣告等相關業務整合成立中國房產信息集團(簡稱「中房信」)在納斯達克上市。三年後,2012年8月16日,易居和新浪又聯合將中房信私有化;所有業務重新併入易居,新浪則直接持有了易居股份。一年半之後,2014年3月13日,易居再次將旗下在線房產業務打包成現在的樂居,準備在納斯達克上市。

翻看中房信之前的財報,其主要營收來自兩大塊:
查看原圖一塊是信息和諮詢服務(Information and consulting services),一塊是在線廣告服務(Online services)。在線諮詢服務就是包括易居研究集團克爾瑞在內的信息諮詢及訂閱、土地規劃及項目策劃等業務;現在這塊業務是易居旗下的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and consulting services 。在線服務(Online services)是指包括了新浪房產、樂居、易居原有的其他一些在線廣告的收入。
查看原圖在中房信的收入結構裡,2010年之前都是信息和諮詢服務佔主要收入。但因為在線服務業務分別在2009年和2010年併入了新浪房產和百度房產兩塊資產營收大增,而信息和諮詢服務的收入則相對穩定;所以信息和諮詢服務的收入佔比從2009年的71%下降至2011年的32%;而同期的在線服務業務佔比則從14%上升至57%。

現在$樂居(LEJU)$ 公佈的招股書也有兩塊主要業務:
查看原圖一塊是房產電商服務,一塊是在線廣告服務。電商服務是類似於搜房卡的效果廣告服務;在線廣告就是以新浪房產、樂居網和百度房產等網站的展示廣告服務。另外還有一塊成長中的服務是二手房信息展示廣告服務。
查看原圖樂居的房產電商服務2012年才開始發展,2013年暴增後成為第一大業務,佔到公司總營收的51%;在線廣告業務近兩年都只有5%的增長,所以營收佔比從2012年的81%下降至43%;另外,二手房業務佔比也增至6%。

從以上兩家公司的業務對比可以看出,中房信和樂居的在線廣告業務基本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中房信有一塊信息和諮詢服務業務,這次沒有打包到樂居一塊上市;而樂居則多一塊2012年開始發展的電商業務。這樣調整之後的樂居和搜房的業務基本一樣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940

從中石化年報看中石化零售版塊改革方向 MR_強_RIGHT

http://xueqiu.com/4614809416/28791827
傅總致辭在營銷及分銷業務板塊時提到要充分發揮現有網絡優勢,提高經營質量和效率,而這一觀點始終貫穿整個年報的始終。激活存量資源成為中石化零售版塊改革的核心思想。

年報在營銷及分銷業務展望時提到7點內容,除去2點關於分銷業務的,剩下5點都是針對零售業務的,分別是:
1、優化銷售結構, 擴大零售規模, 提高加油(氣)站的發展質量和單站銷量;
2、完善營銷網絡,利用現有網絡優勢,引進專業化管理理念;
3、實施差異化營銷,加強個性化服務,提高服務客戶能力;
4、進一步開拓車用天然氣市場;
5、推進非油品專業化、市場化發展,提高經營規模和效益。

針對發展規模方面,中石化未來將發展中心轉移到提升質量以及單站銷量上來,也意味著網絡優化逐漸成為中石化未來發展的重點。
針對營運方面,引進專業化管理理念,實施差異化營銷,加強個性化服務,提高服務客戶能力,推進非油品專業化、市場化發展,引進阿里系顯然不符合這樣的初衷,阿里並沒有油站營運的專業化管理理念。結合我的上一篇小文(中石化高層10天時間密集會見外資石油公司及投行高層)有這個理念的可能是殼牌、BP,而且中石化跟殼牌、BP本身也有合作(在浙江的零售公司),在此可大膽猜測,中石化會引進外資石油巨頭來提升自己的營銷服務質量。
推進非油品專業化、市場化發展,在此方面我一直認為中石化引進7-11之類的,反而會使自己如虎添翼,競爭力大增,但引進7-11,中石化可能需要對自己內部的3萬座加油站做一個品級分類,結合前面提到的實施差異化營銷,大膽猜測中石化應該會分為3個品牌經營(可能更多,但作者本人認為3個足矣),多品牌經營,差異化營銷,控制增量,激活存量,這也許就是中石化未來零售版塊改革的發展方向。

至於目前傳的沸沸揚揚的中石化零售版塊單獨上市,那只是資本運作的手段,而不是改革的手段,單單上市,除了能提升下目前的股價,也不足以給市場對中石化更大的期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213

牛市來不來----從中國對資本市場的誤讀說起 立春

http://xueqiu.com/9428236477/29709373
有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位老婦人天天哭,因為她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賣傘的,小兒子是開染布坊的,於是晴天她為大兒子哭,雨天為小兒子哭,一年下來,幾乎沒有好的日子;後來來了一位禪師,開解這位老婦人,說您為什麼不換個想法呢?雨天對大兒子好,晴天對小兒子好,您應該開心才是啊!如此,這位老婦人才把心情換過來。

很多時候,事情的轉機,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在於人們的認識能力和態度上,中國資本市場儘管正在成熟和聰明起來,但是要達到完全的高效率,還需要整體的市場參與者們,在理念和認識上有一個質的變化,市場不僅要成熟,更需要效率,世界資本市場上,成熟公平的市場很多,高效率的市場並不多,自然,它所能承載的經濟發展質量和體量也就大不同;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有一批經常對股市發言的人,比如張化橋、李大霄、郎咸平、謝百三、劉紀鵬和葉檀等,他們傳播知識,也傳播了許多對資本市場的錯誤認識,今天的資本市場和中國經濟之間的關係,早已發生了質變,這批專家卻大多不能脫離其固化了的老思維,這對市場邁向成熟,走向高效率是不利的。

過去二十年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從短缺經濟發展到過剩經濟,這帶來兩個結果,一個是錢多起來了,另一個是產能過剩了,今天的中國就困在產能過剩的沼澤裡,卻忘了它還有另一個武器:錢!

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有錢不會用!

美國最強的一點是:能把一塊錢用到十塊錢的效率,結果是創造力源源不斷

中國最弱的一點是:十塊錢的能量只用到一塊錢,結果是錢都氾濫了還鬧錢荒

過去短缺時代,西方人預言未來會出現「黃禍」,極度物質短缺的中國人會禍害世界;

今天的過剩時代,西方人沒想到「黃禍」依然還是發生了,但不是餓殍滿地跑的那種,而是富人滿世界炒房子,澳洲、加拿大、新西蘭,歐洲等等,遍佈華人炒家,大大提升當地經濟的遠期風險,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週再次對多個國家房地產發出嚴厲警告,因為「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往往引發更廣泛的經濟衰退,而且房地產帶來的衰退會產生『更深的影響』,比一般的衰退導致更多人失業」;

在整個因金磚四國尤其是中國為主所引發的世界大宗商品暴漲和房地產暴漲的時代背景裡,唯一做到遏制住這個趨勢並扭轉經濟發展方向的國家,只有美國,現在回過頭來看,2008年爆發次貸危機時的那些所謂的「危險」數據,放在其他國家里根本不值一哂,比如家庭債務負債率63%,遠低於去年加拿大的68%,但美國的金融體系很早很快就作出反應了,而且是那種崩潰式的,狠狠的打擊了整個相關的金融體系,本來在炒房大躍進中,美國房價就屬於後進分子,不論是漲幅還是持續的時間,都落後於許多國家,結果08年還釜底抽薪式的來了這麼一悶棍,房價徹底沒戲;

美國很清醒,以悠長的資本主義史為鑑,任何實物炒作都是貽害實體經濟的,連那個和實際生活不怎麼密切的鬱金香炒作都要不得,更不要說房子這種影響到人人基本生活素質的必需品,美國是絕對的消費立國,任何長遠損害消費的炒作都必將扼殺在初始階段,08次貸之後,金融體系得以整肅,任何不切實際的高額獲利遭到徹底打擊,人們回到踏踏實實的實業上來,要炒作,要想獲得高額收益可以,請去資本市場,那裡有足夠的容量與標的滿足各種資金的要求;

隨後,因為頁岩氣技術的大力推廣解決了能源危機;因為對房地產炒作與金融上旁氏陷阱的遏制解決了整體資金導向的問題,保證了消費的活躍;因為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整體產業鏈革命啟動了新經濟發展的引擎,汽車產業、能源產業、軟件與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產業,或者全部改造更新,或者再上一個階梯;儘管目前美國經濟仍處於復甦後期,但是未來光明前景已經十分明了,這是道指、標普連續幾十次屢創歷史新高,納斯達克不斷向歷史高點接近的本質原因,對此,中國人表示很困惑,看不懂:怎麼經濟還在復甦,股市就創了歷史新高了呢?

其實根本上,就是不懂資本,不懂資本主義,美國人知道,資金流向哪裡才是效率最大化的,在資金該去的地方,以一抵十,也是要做的,比如讓大批量的還在虧損的企業上市;在資金不該去的地方,負債率超過63%,這點冒進,那就是要次貸危機的;

追求資本效率最大化的本質精神是資本主義之魂,但要看把它用在哪裡,同一個主義下,一樣有他的兩面性,即可產生罪惡,也可以催生先進,漫長的資本主義史,先進入的國家經驗累積很多,知道什麼做得,什麼做不得;無以復加的炒房,讓多數人在生活必需品前止步,增加他們的生存焦慮感,讓炒作者無風險套利,坐享暴利,這是罪;讓資本進入資本市場,讓投資者承擔較大風險的同時,也同享與風險匹配的巨大收益,資本市場有風險,但能催生先進生產力,這是功!

任何沒有風險的暴利一定是罪,任何投資設計如果到了這一步一定是大罪,不是個人來承擔就是整體社會來承擔,多年的房地產瘋狂已經培養出大批堅信這是一個無風險投資的死黨,走到這一步人或社會的一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漫長而久遠。

風險與收益永遠伴生在一起,只有不懈的理性追求才能找到他們之間關係的最優化,整個西方發展史就是這麼一個過程,也包括殖民史;以生命和流血來換取進步的國家,積累了豐厚的經驗,成為領導者,無可厚非。

中國人不愛冒險,但中國人愛學習,也很勤勞,人口又是那麼巨大,所以當個世界老二也是位得其所,只是能不能學的再主動一些,再有預見性一點,不要每每到快走不下去了才想到求變呢。

厭惡冒險的老二認識世界的路是曲折的,因為缺乏直接經驗,前些年曾紅的發紫的《貨幣戰爭》,現在看來就是一個笑話,那是一個文革後的知識青年,滿腦子充斥著陰謀論的邏輯,對現代金融的解讀,他最後的結論是儲備黃金,正好應對後來中國大媽搶黃金的事件,足見我們的民意基礎,而美國的股神巴菲特卻長期不斷看貶黃金,因為這種東西早就管不了現代經濟和金融的發展了;

儲備黃金,就是一種最保守古老的理財思想,地球黃金的儲量是個定量,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個無限量,早晚要和人類發展的規模脫節,真正的永遠升值的「黃金」是人的創造力和不斷提升社會生產效率,被動守財還是努力創新,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脈絡的分水嶺;美國人把錢用在哪裡?守財還是創造?世人一目瞭然;

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的發展史,投資史,控股者的盈利史,最好的詮釋了這個道理,也清楚的標識了這個差異,說明中國一樣具備這種創新機制下的造富能力和容量,只是可惜最大和最後的受益者不是中國人而已,而且直到今天,這樣的故事還在重複上演,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國人終於自己有點看不下去了。

因為中國互聯網巨頭BAT,控股權都不是中國人自己,這裡可以洞見中國最大的落後與差距在哪裡。

金融發展之快,不想掉隊,必須投以十二萬分的警覺,不斷加強理解,像過去那樣一看不懂就把陰謀論推上去,實在是迂腐的可笑,不僅不思進取,還任由被迫害狂想症發作,結果就是被甩出去,遠遠落後,互聯網信息時代,沒有陰謀,只有弱智,比如對資本市場的理解,中國就很是落後,誤讀多多,已經是貽害無窮了。

這種巨大的害處,表現在社會資本的死寂沉澱,會創造財富,但是不會高效率的使用財富,財富的保值與增長都遭遇巨大的問題,資本要麼睡在銀行害銀行,要麼長期堆積到房地產市場禍害全社會,或者流向實物經濟,推高物價;另一方面,大量有活力和巨大創富能力的企業離開中國本土,和國人自己的財富,互不搭理,失之交臂,但根卻紮在中國,給養由中國本土供應,一面是有錢無處去,胡亂流動或不動,禍害實體經濟;一面是有極好的投資標的卻十年如一日的不斷外流,造富別家,這個尷尬結果的促成,源於國內對資本市場的諸多誤讀,因此未來十年,如果不從觀念上來一次大的顛覆,將是十分危險的,如果你只會創造基本的財富,不能善用財富滿足全社會日益增長的多種需求,造成貧富差距不斷增大,最後的結果就是亂政垮台,雖然政府已經是一個能讓人人都吃飽飯的政府,但時代已經不再是短缺時代,進入過剩時代,人們的要求和滿意度也都發生了質變,讓很多人都遠離幸福,焦慮無助,那個危險,不比讓人人都餓肚子的政權來得更小。

中國精英層對資本市場的誤讀,弱化了資本市場創新造福的能力,降低了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互動互補能量,喪失了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直接造成社會資本創富效率低下,保值功能弱化的結果,那麼,中國對資本市場的誤讀究竟在哪裡呢?

1.資本市場就是個融資工具

對這一點,整個社會已經有了很多的反思,開始逐步認識到過去這種看法的淺薄,這是殺雞用牛刀,絕對的大材小用,是最膚淺的一種理解,資本市場是集融資、保值增值、資源配置、生產力創新等多種功能於一身的偉大創造,一國經濟若想長期健康發展,資本市場是絕對的主力,而且其各項功能都要被充分認識,在制度建設和整體設計上為其發揮作用打好基礎;

中國股市很多問題的源頭在於簡單的把資本市場看作融資工具,長期以來形成了特有的股市文化,人們很自然的把一切利於股市的消息都看作是為融資做托,把公司上市看作圈錢,正常的公司IPO進行與否,被當作利好利空來看待,真的到了新股上市,又被當作炒作資源惡炒,炒完就棄之一旁,不聞不問;由此為源頭,產生的惡劣現象無數,層層疊進,無以復加;

而市場保值增值,資源配置,生產力創新等功能大大弱化,乃至於無,長期投資收益低下,甚至跑不贏通貨膨脹,直接造成全社會資金不敢進入資本市場,全民創富的資本增值無門,長此以往,形成惡性循環,理論上,在沒有外力助推的情況下,這個市場自身運轉的結果,可能就是不斷的趨向歸零。

2.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

早期的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是先有實體經濟的晴雨,後有資本市場的乾濕,起的是一個映照作用,或超前、或同步、或落後;現代資本市場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晴雨表,而是和實體經濟成為共生體系。是實體經濟的預言師、推進器和消泡劑;

今天的美國股市和歐洲股市,就是遠遠先於實體經濟恢復增長之前就屢創新高,不斷走牛了,這絕不是簡單的晴雨表作用,晴雨表做不到如此超前,這是預言師和推進器的作用,它捕捉到明確的未來信息,並對此作出清晰的判斷,然後大漲特漲,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這個未來的希望領域,實際上已經起到了推進器的作用,這不是資本市場簡單的估值可以做到的事情,因為現代企業的發展之迅速,早就不是傳統估值理論可以全部涵蓋了的;

特斯拉至今依然虧損,但是美國資本市場發現了它,感知他未來的強勁,並不斷追捧,引導資金進入這個行業,隨著社會對這個新技術、新產業的不斷熟悉,資金開始全面進入它的整個產業鏈,示範作用引導全社會資金也不斷的參與進來,產業鏈的上下游被迅速認知和發掘,最終,大量社會資金的持續湧入,催生一個全新產業的誕生,整個過程,完全不是一個被動的晴雨表所能承擔的,在美國創建納斯達克市場之後,這種全新的資本市場功能和理念就開始發芽成長了,直接創造了上世紀90年代後信息互聯網產業的輝煌,極大的提升了世界的溝通與交流。

在新產業孕育的第一階段,市場對產業的估值和傳統的價值投資是大不同的,採用的觀察數據也不同,這是京東、優酷虧損照樣上市並獲得高市值定位的原因;當特斯拉為代表的新產業鏈整體發展趨勢起來之後,市場開始進入到第二階段,就是逐漸開始回歸到傳統的價值評估階段,這個階段的前期,大多是以擠泡沫開始的,得到市場極度追捧的新產業,所有的未來美景都被透支後,市場開始改變評定標準,相對應的,大量虛浮資金在這個過程中被埋葬,資本市場幫助實體經濟消除泡沫,促使各項熱得發燙的投資冷卻下來,並淘汰過剩產能或者名不副實的偽新產業,重新整固之後,再度出發,開始新一輪循環。

由此可見,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的完美互動,實際上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的頑症--週期性的經濟危機,把清除產能過剩的任務交給資本市場來完成,通過一系列複雜的資源配置,優化社會產業結構,不僅如此,還孕育新興生產力,是百多年來資本主義社會實踐的碩果。

中國現在還處於嚴重的誤讀之中,以晴雨表的作用定位資本市場的建設,並且還以為資本市場的動盪與所謂「危機」是美國資本主義病症的必然週期性表現,卻沒能意識到虛擬資本市場的震動,大大消減了實體經濟危機帶給社會的負面影響,架構在長期資本市場正面回報的養老與保險金融體制,已經可以確保全民在基本供給和生活保障方面不年再受到實體經濟波動和就業率波動的大幅影響,企業的破產和消亡對從業者的衝擊也大大改善,08年金融危機的烈度是50年一遇的級別,股市表現絕對血腥,但是現實中人們的反應則要理性從容的多,也未見有什麼相關的惡性事件報導,五大投行如此大的震盪與傾覆,也沒有引發任何的社會震盪;

中國在2011年拍了政論紀錄片《華爾街》,關注焦點主要是在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上,這是一個淺顯的觀察,未能從現象窺探到本質,看到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代罪功能和治理功能,繼而找到提升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鑰匙;在這樣一部有可能還獲得真知灼見的大考察中,作為一個略帶批評者眼光的旁觀者角度,而不是一個可能的親歷者角度,充分證明了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認識: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和先進世界最大的差距,就是,別人一直在實踐中尋找真理,中國一直在主義和別人的理論中尋找真理,要領悟到真諦,隔了真不知有幾層。

今日中國,按照資本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的邏輯,基本形成了一種類似馬太效應的正負反饋循環,一旦進入正反饋循環,就漲無止境,不用半夜雞叫的特法壓制停不下來;反之,一旦進入負反饋循環,就連續七年熊市不止,用盡方法也不見起色。

3.唯估值至上論

今天流行在整個中國的價值投資理論已經深入到絕大多數從業者和部分投資者的內心,乃至估值二字的含義已經等同於價值投資,這方面的誤讀是最為嚴重的,非常契合中國人比較教條和唯權威者是從的那種特質,巴菲特是成功的一種,但不代表成功的全部,就長期績效而言,巴老的穩定性與持久性確實出色,這是投資人的功課和關注焦點,卻不是市場建設所要看重的,現代資本市場的服務對象已經非常寬泛,過去是等企業盈利,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才進入資本市場,對這個階段的企業,價值投資有一整套的應對分析方法,這類上市企業也應該佔據整體上市公司的主流,但是教條到一切都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那就是走偏了,也只好和BAT這類企業失之交臂了。

企業發展和人一樣,有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過去資本市場只關注青年和中年期的企業,價值投資理論與之匹配,今天在信息產業高度發展的時代,馬云從看上去獐頭鼠目的疑似詐騙犯到互聯網教主僅僅用了十年時間,傳統企業做到這種規模不知要多久的積累,一個騰訊,目前的市值等於一大堆重量級國企的總和,用了也不過十年的時間,對於這樣的發展和變化,資本市場如何應對,如何估值,關注點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去從青年期開始,現在少年期的某些企業就很可怕了,比如初建不久的FACEBOOK,一出世就是個巨大寶寶,怎麼算它的市盈率,淨資產和淨資產收益率?

今天,一個不賺錢的企業,可能更有未來,會有一大堆各類投資資金等著給它輸血;同時,一個正賺錢的企業可能無人問津,因為它沒有什麼拓展空間甚至就沒什麼未來,先進資本市場早就為此開拓了新的空間,容許大量還沒有進入到盈利階段的企業上市融資,甚至那些無產品、無銷售、無市場的淨空企業也可以接受,這對投資者提出很大的挑戰,因為其淘汰率是非常高的,但是機運也是史無前例的,一旦做對,完全有可能實現財務自由。

市場建設,應該以資本市場效率最大化為原則,估值是市場存在之後的評價體系要去建立的準則,估值是重要的,但它遠遠代表不了全部;而且估值是隨著行業、企業發展時段而變化的,沒有劃一的標準,對整體市場而言,佔據實體經濟市場權重較大的部分產業的估值處於較合理區段,就是可以被接受的,今天中國股市在很多股評和專家嘴裡仍然很「沒有價值」,是因為他們認為,銀行保險地產石化估值較低,除此之外,其他產業估值都不低,這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把市場簡單化的做法。

這種認識上的錯誤,持續性的把市場帶入泥潭。

4.絕對控股造成股權結構畸形,同時恐懼大小非

股權結構的最佳,大致應該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1.大股東持股最好不超過25%

2.管理層應該廣泛持股,或者有股權激勵計劃

3.機構持股比例相對高且相對穩定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目前上市公司能達標的極少,不論是國營還是民營企業,大股東持股普遍較高,甚至極高,比如許多大型國企,持股佔比甚至超過80%以上,造成一系列大問題,首先是控股成本高昂,本來只要花一個億即可達到控股目的,現在要花3-4個億,資金沉澱下來沒有意義,這筆錢本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而現在只是一個聽上去還挺有力的一個數字而已;其次是客觀上造成大小非數量巨大,相對成本溢價過高,其實股票面值是個沒有多少實際參考意義的虛值,美國上市公司的面值也是1元或者0.1元,相對二級市場股價,一樣顯得成本極其低廉,公司上市之後,一樣會不斷的遭到股東減持或高管減持,但是為什麼同樣做法不會引發美國投資者的極度反感呢?這裡面大股東持股佔比是很重要的一個設置,因為要保證大股東地位,其減持份額會比較有限,不可能沒完沒了,否則會有失去控股權的危險,如果佔比很高,那它勢必有較大的減持數量和空間,同時也增加了股權流動的成本;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大股東過於絕對的控股,對它也是壓力重重,一樣面臨大小非的壓力和股權流動高成本的限制,不利於機構長期持股。

這是過於絕對控股思維造成的問題,它來自國營企業上市時的半推半就,所謂國營,就必須該企業絕對控股,如果讓公眾控股比例提升,它就不那麼「國營」了,這種赤裸裸與民爭利的思想一直都存在,認識上的錯誤也顯得荒唐,一個股權分置就來來回回折騰了許多次,終於在大股東的有限讓步下有所進展,但實際上,按照先進企業制度的標準,這次改革讓大股東集中持股過分的情況還未得到較好的徹底的解決,05年改革之後,新上市企業還是大量存在同一性質的問題,過度控股造成控股成本高昂,造成董事會監事會可能形同虛設,造成大小非相對數量過高,造成股權流動成本過高,使得公司各組成部分不能同仇敵愾,同心同德,最終影響的是企業的現代化治理;

大小非本來沒什麼可怕的,核心在於企業質量,好企業能減持對其他股東是一種福,減持的理由千千萬,並不完全和企業發展好壞掛鉤,中外資本市場上好企業被一路減持的案例舉不勝舉,多如牛毛,美國的谷歌、第一太陽、蘋果等等,中該股裡面張朝陽在搜狐很早期就減持了不少,在A股裡華誼兄弟很早就遭到馬云、馮小剛大量減持,現在看那是一個地板價;

A股要解決大小非恐懼症的最好方法不是限制,而是在一個牛市環境裡大量減持,降低大股東持股,從而解決一系列相關問題,對任何股份制企業,大股東過於絕對控股不是好事,有人問我那麼看好樂視網,難道就沒有什麼隱憂?隱患不是沒有,我想賈先生家族過多的持股不是好事,雖然現階段還有積極意義,但未來要降低,更多的獲得國際投行的認可才是長久之計。

上述種種問題,都是一定要解決的,時代發展到一個高度,認識就要與之匹配,摸不到相應的高度就一定會被淘汰,轉型並處於某種危機中的中國,危險和機遇同時存在,晴天和雨天都有樂觀的意義,如果不能改變觀念,提高認識,那麼在哭泣中迎接衰退,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