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裹挾著西方以WeWork為代表的共享辦公模式來到了中國。當下,它們有著不同的名字,可以是創客空間、孵化器、產業園區,但都有著同一個夢想,獲得投資回報。
然而從新的生意里賺錢談何容易。分時租賃開放的場地,團隊協作辦公,有機會與更多創業者交流,甚至可以坐等投資人上門是共享辦公的迷人之處。然而知名創客李大維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在對比國內外的創客空間時,他看到更多的是經濟、社會的差異性而帶來的不同,這意味著共享辦公很難像國外那般風生水起。“國外的共享辦公發展與勞動力的流動情況密切相關。很多自由職業者可以通過共享空間進行人際交往探索新的可能性,而中國的勞動力有多大的流動性?”
誠然,如果只是作為“二房東”收租,或者向創業者收取一些簡單的行政服務費用,那麽創客空間的價值和影響恐怕要大打折扣。即便如此,共享辦公的模式也已經遍地開花,那麽誰在掘金創客空間,創客空間又給誰創造了價值?
WeWork共享辦公
單就創客空間的名稱來看,經歷了從狹義走向廣義。最早的創客空間,更像是一群手工愛好者的聚集地,通過為創新制作者提供自由開放的協作環境,共享一些基礎的制造工具,鼓勵跨界的交流,促進創意的實現以至產品化。隨著愛好者對產品的打磨和不斷變化,這些空間最後演變成為了創業公司的孵化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商業化進程,把精神上的成就感轉化為商業上的滿足感。
比如深圳的柴火創客空間,由矽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昊創辦於2011年。而矽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是一家致力於促進開源硬件發展的服務型企業。通過提供模塊化的快速開發工具,使設計者能根據創意簡單快速地開發出產品原型。這一類與制造有著緊密關系的創業空間通常還會舉辦一些創客們的賽事,促進交流,甚至吸引了國外創客的目光。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在校園里發起了一項名為CHIC訓練營(China Hardware Innovation Camp)的項目,來自工程、設計、商業不同學科的學生以團隊形式將想法變成App或產品雛形,再來到中國落地。由此可見聲名在外與強大的供應鏈疊加能創造出怎樣驚人的效應。
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探訪深圳柴火創客空間之後,創客和準備為創客服務的人們熱情高漲,甚至連創客空間本身就成為了新的創業項目。成立於2015年5月的上海帷迦科技有限公司,其空間名為WE+,根據官網情況介紹,股東架構為創始團隊占股10%,上實發展占股45%,中國柯羅妮新揚子基金占股45%,也是一家創業型的公司。以創業扶持創業,這樣的共生共榮景象恐怕難得一見。
嗅覺靈敏的地產商也沒有錯過這個機會——變革租賃商業地產方式。比如原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毛大慶創辦的優客工場,還有SOHO中國的董事長潘石屹創辦的Soho3Q。根據SOHO中國(00410.HK)的2016年半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7月底已在北京和上海開辦16個中心,提供13603個座位,預計到2016年底總座位數將達約16000個,全部位於Soho中國自持物業內,截至2016年7月底Soho3Q的平均出租率達到約70%。如果以去年九月份潘石屹對本報記者的表態來看,2015年底增加到1萬余個座位所言不虛。然而當時提到的2017年計劃達到10萬個座位,屆時SOHO的3Q產品業租金收入將超過其傳統的辦公樓租賃收入,甚至需要SOHO從外部開發商處尋找辦公物業做成3Q產品看起來還是一個頗為遠大的目標。
更多的是專業化的運營商,2015年4月成立的方糖小鎮,脫胎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服務商上海德必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很多運營公司一樣主打的是創業服務的“王牌”,包括投融資服務、人才服務、品牌推廣服務、法律和政策服務、財務顧問服務等等。在采訪方糖小鎮創始人萬里江的時候曾經問起他做這些是否為了更快地獲得初創公司的股權,當時他搖搖頭,說:“我們能投多少錢?也只是一點點。”
在萬里江看來,“互聯網時代,我們的生產力已經有了極大的發展。今天我們拿了一部手機,甚至不需要手機,在任何移動終端都能實現辦公。生產力在極大的發展,它應該是能夠促進生產關系的改變,或者叫工作方式的改變。”作為一個目前已經在全國擁有18個社區,1萬多個工位,其中在上海有16個社區的服務者,這樣的商業前景不容小覷,日前,方糖小鎮剛剛宣布了完成近2億元的A輪融資。
柴火創客空間
可以看到,除了最初的創客空間是依托生產的便利性,其他的後來者側重的是服務。舉辦多元活動,對處在種子期的租戶進行投資,引入資金進行資源對接,這些便利的條件助長了創業者的熱情。而這些共享空間大多是打造了一個社區和圈子,業務甚至彼此關聯。
不過現在出現了“新玩法”:利用創客空間把創新觸角延伸到創業者中間,加固自身業務的上下遊。
日前,新加坡企業筆克集團(0752.HK)與科技影像產業咨詢與研究機構前景咨詢簽署了合作協議,前期投入了400萬元的運營費用,按照7:3的比例出資,宣布成立P3梧桐創新空間。
筆克集團早在1980年就進入中國市場,並於1993年在上海設立公司,是一家會展服務企業,曾參與中國上海世博會36家場館的建設和運營。空間就坐落在其嘉定區的辦公大樓內,初期孵化不少於20家科技創新型企業,這些企業涉及的業務領域將包括AR/VR新媒體,會展大數據工具及應用拓展,服務互聯網+,創新影像應用,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家居娛樂及體育賽事IP。
但在共享辦公競爭激烈的今天,現在打造創客空間是否太遲?按照設想,創新空間將以“科技+文創”為主題,這看起來與筆克集團現有的向數字營銷轉型的“全方位品牌激活”相一致,一方面筆克集團可以為其提供資源換取行業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創新創業的風險也得到了分擔。
筆克環球服務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林秋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存在業務的關聯,他們會願意采購創業者的產品和服務,孵化器中的初創企業相當於一個“外腦”,也是自身創新能力的補充。
“也可以理解成是項目外包,我們會把一些項目交給創業者。其實有些創業者的技術很好,但是他們沒有機會。創業者有好點子,我們給他們項目進行嘗試。”前景咨詢首席分析師唐海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筆克集團P3梧桐創新執行董事林思漢稱,中國的創業公司氛圍和新加坡企業有著很大不同。“中國的市場大,而新加坡則不同,沒有那麽大的市場,不過那里成功的創業企業卻更具有成為跨國業務平臺的意識。在中國有些情況是因為盤子足夠大,只要介入得早,即便是類似的業務模式也可以成功,之後看你怎樣發展和差異化。”他說。
當然,不會是每一家願意嘗試的公司都能成功,但是至少在變化的路上它們瓦解了原有的結構和形態。從最初的興趣愛好聚集地到成為其他行業的衍伸變種,創客空間的變化正在進行也正折射出以互聯網為工具的新經濟形態——我們不需要對某些生產要素長期占有,也不需要和所有人面對面,只要在你需要的時候可以說“哦,原來你也在這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