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創新時代,政府應該做什麽 張維迎:從套利走向創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657

張維迎。(東方IC/圖)

◉編者按

2016年9月11日下午,在深圳舉行的馬洪基金會秋季理事會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與深圳市原副市長唐傑教授,分別就“清除創新的體制障礙”以及“創新中的企業和政府行為”進行了專題演講。

作為市場經濟中“企業家精神”的知名捍衛者,張維迎教授以嚴謹的邏輯與案例分析,論證了企業家的創新活動在市場經濟中的意義及其障礙。曾任深圳市副市長的唐傑學術履歷較少為人知,作為南開大學的博士生導師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富布賴特教授,他於近期出版了專著《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唐傑教授的演講從創新的“空間分布”展開,試圖回答為什麽創新總是集中於少數國家或城市空間內。

要從套利走向創新,套利型的企業家走向創新型的企業家,這將決定整個國家的經濟還有沒有提升空間。

套利慣的人,要讓他創新就很難,轉型比較難。80後、90後新一代企業家身上充滿希望。

經濟增長的真正潛力

我演講的題目是“清除創新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先講兩個命題:一是市場經濟是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唯一制度;二是企業家精神是市場有效、有序運行的核心驅動力。這兩個命題結合在一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企業家精神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的“國王”。

市場的兩個基本功能:一是資源配置;二是推動技術進步。真正增長的潛力是來自第二個功能,兩百多年前人類使用的所有的產品種類加起來也就10的2-3次方,今天是10的8-10次方,這都是企業家創造出來的,不是原來存在的。為什麽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企業家有兩個基本功能,第一個是套利,第二個就是創新。所謂套利就是由於人類的無知,資源配置經常處於非均衡的狀態,企業家可以發現這種不均衡的機會,利用這個機會賺錢。第二個是創新,經濟達到均衡,企業家就無利可圖了,企業家接下來做什麽?打破均衡,生產出原來沒有的產品,或是引進原來沒有的生產方式,或是發現新的原材料,或是探索新的組織形式。

再進一步區分,套利有很多種,一種是生產性套利,把一個東西從成本低的地方賣到價格高的地方。另一種是非生產性套利,它不創造財富,政府設立一個管制,門口旁邊就出現一些公司,從事非生產性套利。創新也有兩類,一類是顛覆性的創新,創造原來沒有的。第二種是改良式創新,不斷改進質量、降低成本等等。

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因為我們在計劃經濟下資源配置不合理,改革開放之後,套利空間到處都是。深圳1980年代、1990年代基本上是在靠套利增長,政策性的套利尤其重要。為什麽套利深圳能走在前面,我認為是因為深圳的體制改革走在了前面。

套利的人越來越多以後,套利空間就沒有了。市場逐步均衡的情況下,靠套利很難維持增長,靠什麽?靠創新。下一步我們真的要從套利走向創新,套利型的企業家走向創新型的企業家,這將決定整個國家的經濟還有沒有提升空間。

從全世界來看,靠創新支持的增長率大概是2%到3%,中國相對來說還有一定的套利空間,但像過去那樣套利已經很難了,中國經濟增速一定是要下來的。下來多少?有些經濟學家比較樂觀,包括我在北大的同事林毅夫教授,他覺得未來中國經濟增長還會在8%,持續20年。

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套利型的企業家就可以完成,下一步創新推動的進一步增長,更多要靠創新型的企業家。套利慣的人,要讓他創新就很難,曾經滄海難為水,轉型比較難。新一代80後、90後企業家身上充滿希望。創新和套利都需要企業家精神,他們對制度的敏感程度和依賴程度不太一樣,過去套利靠制度,不太能用到創新。這個時候就是體制改革考慮的問題,原來的體制是適合套利型的,不適合創新的。

創新的基本特點,第一個是高度的不確定;第二個是創新的周期特別長。政策性的套利也是有不確定性,根據政策買進的東西,想賣的時候政策就變了,這個時候就虧了,但總體來講它要比創新低得多。創新最根本的特點,是過程充滿一系列的不確定性。創新是否成功依賴於後續一系列的創新。新技術出現,開始根本不知道它的價值是什麽,比如說激光,激光無處不在,電信通信就是激光和纖維光學的結合,如果沒有激光我們不會有現代通訊。激光在1965年被貝爾實驗室發現以後,專家不建議申請專利,後來纖維光學的技術發展以後,才發現這個是有價值的。

創新的周期長是什麽意思?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知道,寶潔生產一次性尿布花了10年的時間,1956年研發,1966年投入市場,為什麽?成本降不下來,一開始每片10美分,沒有市場,花了十年降到3.5美分,才有了市場。索尼公司家用錄像機17年。JVC家用錄像機花了21年。施樂複印機研發花了3年,又過了6年才找到一個資助人,又過15年,直到1960年3月第一臺商用複印機才投入市場,總共24年。

很多人認為創新就是拿專利,拿到專利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後面更複雜。拿到專利因為有了樣品,樣品只是一個發明,發明到創新要有商業價值的轉變,這個需要後續質量改進、功能改善、成本降低,這個過程中,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難。我們看到很多公司拿到專利之後、商業化的過程中就死亡了,為什麽創新如此艱難?發明比創新容易得多。

創新的障礙

創新對產權制度和法治的敏感程度遠大於套利,中國下一步如果沒有法律制度、政策制度改革,要變成創新的國家,難度非常大。

一是監管體制,從古到今監管體制是阻礙人類創新很重要的因素。我這里只想強調一個觀點,創新如果作為創造性的破壞,一定會動既得利益的奶酪,現有的企業、現有行業的奶酪。這些行業、這些企業呼籲政府出來保護他們,名義上是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交通部去年10月發布了一個指導意見,如果真的實施,滴滴打車都會消失,好在經過各種努力,最後沒有成功。滴滴公司剛剛虛驚一場,又接受反壟斷調查。《反壟斷法》我認為更準確的名字是《反競爭法》,它反的那些東西都是市場上真正的競爭行為。

創新一定會導致壟斷,歷史上受反壟斷折磨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創新力最強的企業。有人說如果要了解美國歷史最具創新力的公司,哪兒也別去,就到美國商務部,把美國一百年來受過反壟斷起訴的公司列出來,從早期的洛克菲勒到IBM、微軟等等。確實是這樣,《反壟斷法》經常變成不創新的企業去折磨創新企業的工具。真正的市場沒有壟斷,我們可以不坐滴滴的車,可以自己開車,公交車和傳統出租車都是它的競爭者,何況還有其他的網約車公司。哪怕有一家企業也不叫壟斷,只要進入是自由的,如果進入不自由,哪怕有十家依然是壟斷。

傳統的《反壟斷法》對壟斷的定義是按照現在的市場占有率,中國三家壟斷最高的企業,我們選誰?肯定不是中石油、中移動,而是BAT(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微信幾乎百分之百的市場占有率,如果它說我壟斷了,不更新功能了,你愛用不用。我想用不了一年的時間它就會被淘汰掉。真正的壟斷是不允許其他企業進入,這樣的壟斷影響創新。

由於人類認知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註定會失敗。產業政策還會嚴重扭曲企業家精神、阻礙創新,產業政策導致尋租行為,有產業政策就有信貸、稅收、土地等等,就帶來租金,實際上也是政策性的套利;產業政策套利比創新更有利可圖,創新是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熬很長的時間,套利容易,想辦法弄到牌照就可以拿到很多補貼,很多企業不想生產汽車,它就想得到每輛車20萬的新能源補貼,它就會投機。產業政策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競爭,更具創新力的企業反而競爭不過只會尋租和搞政府關系的企業。

國有企業由於激勵機制的扭曲和管理體制的約束,一定是短期行為,不可能創新。國企的領導幾乎不考慮三年以後的事情。因為每年考核你的指標,一個私有企業投資虧了沒關系,三年五年以後可以賺錢,國有企業今年虧了就說你失職了,免掉你。更重要的一點,國企通過市場準入限制、擠占信貸資源、提供套利機會,阻礙民營企業的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5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