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舊人傳記字典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11218&sec_id=12187389&art_id=15903262&cat_id=255&coln_id=22

來自華盛頓的美國律師到內地公幹,上飛機前搵賓架 P,要求代訂陸羽飲茶,賓架 P叫左丁山訂位,當然照辦。呢位律師 A自一九九七年到陸羽搵位被拒後,對陸羽着咗迷,每次有機會來港,都會去陸羽飲茶,連張點心紙都攞番華盛頓做紀念品,無他者,外國人來港見到有超過七十年 歷史嘅茶室,自不然想知多啲,外國人到中國做生意,事先睇埋一啲英文書,例如 How To Do Business in China之類,但係呢啲書只屬皮毛。例如呢日佢一坐低,問起李嘉誠,佢已經知得好少,問吓 David Tang(因睇 FT專欄),就知道佢對香港舊事無認識。
賓架 P打張好牌佢上,話香港大學出版社出咗一本新書,叫做 Dictionary of Hong Kong Biography, edited by May Holdsworth and Christopher Munn,買咗之後,可以知道香港好多舊人物與舊事,例如鄧永鏗嘅祖父鄧肇堅爵士。呢本書邊度有得賣呢?左丁山去過中建大廈嘅 Dymocks,唔見有噃。賓架 P話:「去大書局啦,九龍辰衝、中環香港圖書中心吖嘛!」兩間即係一間啫,彼此相通嘅,飲完早茶就帶律師 A行去安樂園大廈地庫嘅香港圖書中心,雖然好近文華酒店,律師 A話未到過。呢間書局服務好好,即刻搵到,書架上有三本,我地一人一本,買咗先,價錢並不便宜,五百零頁,賣四百九十五元。

 

呢類書供參考用,平時唔會睇嘅嘞,但要搵番香港幾代前嘅名人資料,呢本書確實資料詳盡,譬 如劉鑄伯( 1867-1922,第 246頁),就係屈臣氏買辦,保良局、東華三院總理,廣華醫院創始人之一。關於何東( 1862-1956)就更寫得詳盡,有關十九世紀之英國人在香港嘅故事佔了不少篇幅,現代人有李小龍、林黛等等。如果要搵一本英文書關於香港舊人舊事嘅 話,呢本應該係最權威,報館資料室起碼要有一本啦!今天之年青記者對舊事認識少,不求理解,上星期睇「蘋果日報」講選委會選舉,提到高等教育界,將中大榮 休教授閔建蜀列入內地學者之列,錯得離譜,閔公係新亞書院學生,未畢業就攞獎學金去咗佛萊堡大學( Freiburg),曾師從海耶克,得博士學位後到新加坡大學教書,後返回新亞做教授直至退休,點計都算係本地學者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81

保羅·沃爾克傳記:金石為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335

NYT: 全球金融危機毀滅聲譽就跟毀滅財富一樣高效。艾倫·格林斯潘、羅伯特·魯賓、Sanford Weill、Richard S. Fuld Jr.、James E. Cayne——羞愧者的名單幾乎無窮無盡,真正的英雄卻少之又少。然而,有一個人卻逆勢而上,在危機中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和欽佩。而現在,隨著人物傳記《沃 爾克:金石為開》(Volcker: The Triumph of Persistence)的出版,保羅·沃爾克終於得以向世人細緻呈現其如何成就輝煌一生。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教授William L. Silber並不屬於典型的人物傳記家,而是更像一名技術專家。在他為沃爾克撰寫的「職業生涯傳記」一書裡,Silber基本上只聚焦於沃爾克從事公共服 務的那些年間。在這裡,我們看不到任何有關沃爾克私人生活的信息:譬如,他的婚姻,以及兩個小孩的出生。即便是對他擔任Wolfensohn & Company高管8年的這段經歷,Silber也僅書寫了寥寥幾段。如果你想要看的是沃爾克肖像畫,那麼另一本書可能更適合你:Joseph B. Treaster 2004年所作《保羅·沃爾克:製造金融傳奇》(Paul Volcker: The Making of a Financial Legend)。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痴迷於黃金價格和外匯匯率,以及FOMC會議記錄的政策學究們來說,這本書卻是一個寶庫。如果一個人對國際匯率政策缺乏足夠瞭 解,那麼他將難以跟上本書對沃爾克1969-1974年任職於財政部期間的長篇報導。但有一個主題是明確的:就是在這些年間,沃爾克成為了一位國際金融重 量級人物,並因其作為一名人民公僕的正直廉潔形象而為人稱道。

Silber對沃爾克本人進行了42次訪談。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圍繞沃爾克1979-1987年擔任美聯儲主席期間的這段經歷展開。此外,本書還覆蓋了奧巴馬總統任期內推出的沃爾克規則。

儘管有觀點認為,沃爾克規則不過是後危機時代金融改革的一個腳註,但Silber並不這樣認為。顯然,Silber十分崇拜其傳記主人公。在 1980年的一次美聯儲會議上,沃爾克思考了通脹預期、資本狀況和銀行「以流動性為續」等主題,他的言論被描述為「配得上莎士比亞戲劇主人公的獨白」。

時至今日,從沃爾克的視角出發,來重溫20世紀80年代早期的嚴峻畫面,這仍令人著迷。當時的市場的確發了瘋:1980年4-6月期間,主要利率從 20%跌至12%,黃金價格上漲了30%。這些數字放在今天是無法想像的,對今天的交易員來說,即便是1%的變動都足以讓他們興奮不已。

不過,沃爾克的其他經歷卻與今天頗為相似。1981年,他擔心美聯儲成為「市場上的唯一遊戲」,因為在財政政策方面,美聯儲得不到財政部的任何援 助。今天的伯南克也會這麼說。1984年,為拯救瀕臨破產的伊利諾大陸國民銀行(Continental Illinois),沃爾克推出了幾十億美元的銀行救助項目,而這遭到了當時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主席William M. Isaac的阻力;24年後,時任FDIC主席的Sheila C. Bair同樣不喜歡此類項目,而她也被要求採取類似行動,且需要承擔更大規模的損失。

沃爾克開設的先例要更少一些。例如,他從未因認為失業率過高而降息。不過,在出現銀行業危機之時——引發這場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美聯儲監管不力——他突然決定必須降息,以幫助拯救金融行業。他說:「也許我們必須採取一些非常規措施。」

在一個美聯儲主席不斷被各路理論家抨擊的時代,沃爾克的實用主義令人印象深刻:沃爾克遠非堅定的反通脹鬥士,他不會為抑制物價走高而不惜任何代價維 持高利率,他總是願意打破自我強加的規則。更重要的是,沃爾克最具革命性的創新——美聯儲設定了三年的貨幣數量目標,而非利率目標——本身就是一項相當務 實的行動:他從未擁有像Milton Friedman那樣的真正貨幣主義者的支持,也從未真正想要得到它。

沃爾克的確取得了非凡成就。他們說過,這一切不可能做到:1980年,經濟學重量級人物——保羅·薩繆爾森、肯尼斯·阿羅、亨利·考夫曼——均聲稱美聯儲無法降低高達12%的通脹率。但就在6年內,沃爾克將之降低到了3.4%。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沃爾克一直想要但卻從未得到的工作背後,正是他的最大榮譽所在。從尼克松到奧巴馬,各任總統都曾考慮過讓沃爾克出任財政部長一 職,但最後卻無一實現,理由只有一個:他一直忠於內心說話,無法完全與總統政見相容。沃爾克的忠誠從不會單單給予個人或是某個政治黨派。也許,這比任何具 體行動都更能解釋為什麼沃爾克保留了他的正直,而許多人卻已把它弄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85

巴菲特傳記作者評伯克希爾股東信:別讓巴神那套愚弄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2719

上週五,巴菲特公佈了一年一度的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伯克希爾)股東信,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讀過。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觀後感,你會怎麼說?

「誰是巴菲特繼承人及其重要性」(Warren Buffett's Successor: Who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一書作者、伯克希爾的股東Jeff Matthews給出的是:無聊。
 
別忙反駁,Matthews還有補充:無聊演繹得不錯。
 
今年和前兩年不同,前年巴菲特退位的傳言甚囂塵上,去年巴菲特宣佈,董事會實際上已經批准了一位接班人。今年沒有這方面的故事,只有不少好消息。
 
巴菲特告訴我們,伯克希爾最大的利潤髮動機——鐵路與能源公用事業公司發展良好,這些公司大量持現必將贏得很可觀的回報。
 
Matthews提醒大家,伯克希爾的伯靈頓北聖太菲鐵路公司(BNSF)現在負擔著15%的美國城市間貨運量,兩年前巴菲特提到的這一比例為11%。
 
從盒裝巧克力製造商See's Candies到酒類等各類產品經銷商McLane,伯克希爾旗下大部分小企業也都表現不錯,但巴菲特說它們幾乎沒什麼好說的。
 
他迫不及待要談論的是自己作為伯克希爾首席投資官的兩個超級替補——Todd Combs與Ted Weschler。這兩人去年的業績都比標普500指數高10%以上。
 
巴菲特用玩笑的口氣抱怨說,Combs和Weschler「讓我望塵莫及。」
 
還有保險業務,即使不是伯克希爾的靈魂,它們也是核心部分。用巴菲特的話說,很有效率,「彈無虛發」。
 
此外,巴菲特照例讚揚了多位伯克希爾的經理人,像以往那樣,也反省了看上去「壞」消息,即去年伯克希爾賬面增值比例不及標準指標標普500的盈利比率。即便伯克希爾稅後淨值增加了240億美元,巴菲特也說這些數字「有失水準」。
 
巴菲特有預見性地透露,去年沒有如願達成任何一筆大收購,沒能捕到「大象」。他重申「美國最好的年頭在我們前方」。
 
Matthews認為,這封信最精彩的部分,即巴菲特帶給讀者最大感觸的部分並不是保險和鐵路業務,也不是邀請一位看空伯克希爾的分析師參加今年股東年會的問答環節,而是巴菲特感嘆五年內跑贏標普500的記錄受到威脅。以前巴菲特還從來沒有這樣公開談論過。
 
迄今為止,我們從未五年內輸給大盤,成功地43次五年時間裡超越標普……但標普過去四年每年都有收益,超過了同期我們的盈利水平 。
 
如果市場2013年繼續前進,我們五年期的勝績就將畫上句號。
 
巴菲特的好幫手芒格認為,應該買好的企業,不應該貪圖便宜。實際上,在芒格的這種真知灼見和多位高明經理共同努力的幫助下,過去48年裡,巴菲特已經讓伯克希爾的淨值每年複合增長19.7%。相當於48年裡每年增長近20%,大概一共增長586817%。
 
即使取得這樣的成績,巴菲特還在擔心43次都在五年內跑贏大盤的記錄不保。這已經告訴我們,創造一個巴菲特這樣的記錄需要什麼。說白了:赤果果的競爭本能。
 
所以,Matthews說:
 
別讓巴神表面的那套愚弄了你。人家的目標是當全球首富。他成功可不是坐享其成,不是靠說些在家裡編的警言妙語,而是比別人幹得更好、想得更深,並且每天、每週、每年都是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31

老布什出傳記“坑兒子” 布什競選更難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239.html

老布什出傳記“坑兒子” 布什競選更難了

一財網 孫卓 2015-11-06 13:15:00

老布什批評小布什時期的副總統切尼是個“鐵頭匠”頑固難纏,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傲慢無禮”,因此,做為小布什任期內重要的兩位內閣成員他們並沒有做到為總統服務。

傑布·布什(Jeb Bush)宣布競選總統的時候說,他在出生的第一天就遇到第一位美國總統—他的父親;而他在出生的第二天從醫院被抱回家里的時候遇到了第二位總統—他的哥哥。父子和兄弟的關系本就會因為從事類似的職業而變得複雜,特別是在一個家庭的客廳里站著兩位美國總統的時候。如今,傑布·布什就面臨著這樣的煩惱,本來在民調中一直落後,需要不停到各搖擺州密集競選的布什這幾天又來了一個新煩惱,就是在一本有關老布什的傳記中,老布什對小布什時期的副總統和國防部長做出的尖銳批評。

在老布什的傳記,《命運與權利:喬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美國之旅》一書中,老布什批評小布什時期的副總統切尼是個“鐵頭匠”頑固難纏,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傲慢無禮”,因此,作為小布什任期內重要的兩位內閣成員他們並沒有做到為總統服務。

老布什指出,不僅如此,切尼當時還在布什內閣內“自己搭臺”,組建了只聽他話的“美國國務院”,而拉姆·斯菲爾德則傲慢自大到完全不聽任何和他觀點不同的意見。

在老布什的這些評論被媒體披露以後,小布什和傑布·布什趕緊發表了各自的澄清聲明:先是小布什對切尼作為副總統的工作做了贊揚,而傑布·布什表示,他認為老布什只是想做一些不同的描述,僅此而已。

然而,分析人士表示,這本傳記所透露出的恰恰是布什家族的內部分歧,也就是,老布什仍然是那位共和黨內的溫和派和國際主義的支持和擁護者,而小布什仍然是那位共和黨內的忠實保守派,所以他的內閣里大多是強硬的共和黨鷹派,而現在仍然有很多還活躍在共和黨內的一線。

老布什還在這本傳記中透露,除了傑布·布什之外,當前的總統競選陣營中還有其他人也在很久前就有對白宮表現出有興趣的意願。老布什指出,在他1988年的競選中,特朗普曾經向他表示,希望能夠成為他的競選搭檔,成為副總統候選人。而老布什當時認為這“非常奇怪而且難以置信。”

分析人士認為,當傑布·布什被夾雜在存在競爭利益和意識分歧的兩派之間,無論傾向哪一方都面臨疏遠另外一方的風險。

此外,這種“兩難”也在當前傑布·布什的競選中不斷體現出來。在他之前公布的21人的外交政策團隊中,很多都是老布什和小布什之前的內閣成員,在他任用老布什的親信時,或任用小布什之前的內閣要員時都曾遭到另外一方的抨擊。

在傑布·布什的民調支持率一直居低不上,以及在前幾輪辯論中的暗淡表現來看,已經有多位支持他的共和黨捐款金主認為,傑布的競選資金很有可能不久就會枯竭。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79

“他很懂得如何跟體制打交道” 傳記作者眼中的袁庚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105

資料圖:袁庚 (CFP/圖)

2016年1月31日淩晨,袁庚因病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歲。

袁庚被譽為“改革先鋒”,是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招商局蛇口工業區和招商銀行、平安保險等企業創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中國袁庚事業的重要探索者。

1998年,作家鞠天相所著的《爭議與啟示:袁庚在蛇口紀實》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該書細致梳理了袁庚在蛇口的作為,將其在改革時面臨的種種矛盾與掣肘記錄下來。寫書過程中,鞠天相曾多次采訪袁庚。書原稿有40多萬字,後在出版時刪去四分之一,由原國家副總理谷牧作序。

憶起袁庚,鞠天相最常用的評價是兩個字:“難得”。

以下為鞠天相口述:

我在深圳工作時,聽到袁庚許多故事,其中一件令我感慨萬端。袁庚得知到蛇口醫院做人流的打工妹有所增加後,專門給醫務人員講話,要求她們對來做人流的未婚打工妹要“多加教育,不能有任何歧視——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當時覺得,一位年近70歲的老人,竟那麽開明,幹了一輩子的革命,思想竟那麽開放。後來我萌生了寫袁庚的念頭。

袁庚思想開明,跟他工作有關系。在東江縱隊時,他做情報工作,後來解放後,曾在涉外部門工作,視野比較開闊。在招商局時,有次袁庚看到一個香港老板收到支票,為了幾萬塊錢的利息,急忙派人乘著連火都沒有熄滅的轎車,把錢存到銀行。對此,袁庚稱贊對方“有效率”。

袁庚做的很多事,在當時都是禁區,面臨的壓力也很大。當時有人說,整個蛇口除了五星紅旗以外,都是資本主義。處理起這些,袁庚很有智慧,很懂得如何跟體制打交道。

辦招商銀行時,袁庚在給上級的報告上說,“創辦初期,采取單一制銀行建制,不設分行……”他寫得很克制,意思是絕對不跟中國銀行爭內地的資源。創辦平安保險公司時,報告里說,“相對廣闊的市場,平安保險公司本身的承包額是十分有限的,它僅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一種補充,它所發展的業務將大部分轉讓給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申辦蛇口港時,他向上級保證,不影響廣州港。這樣說,是為減少阻力。一旦批了下來,便有騰挪的空間。

袁庚還給其他人出主意。當時深圳大學想創新辦學形式,開辦夜大,數次上報未被批準。袁庚給深圳大學校長出謀劃策,讓他先做起來,等到領導來視察時再匯報,領導一旦表態,事情不就成了。後來,時任國家教委主任李鵬來視察,表態肯定,辦學的事情也隨之辦妥。

袁庚本人就是這樣做的,對上級的視察活動全程記錄,一旦肯定什麽,就馬上打報告落實。他那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就是受到鄧小平首肯後,才火遍全國。

後來袁庚覺得,引進先進技術並不困難,難的是要創造一種社會環境,以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在胡耀邦的支持下,他開始嘗試政治改革。他在蛇口舉行民主選舉、新聞監督等試驗。民主選舉時,候選人需要答辯,投票時一人一票,袁庚自己也會參與。

袁庚主導的蛇口工業區,可以說打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槍,比深圳還要早半年多。現在回看他在三十多年前的事——工程招標、級別凍結、住房改革、新聞監督等——都著實不易。還有一點:當時蛇口工業區明確規定,拒絕汙染嚴重的企業。這點在現在看來,也很有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78

「股神」畢菲特傳記(五)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4-17

我昨天花了一個多小時看完整部HBO《Warren Buffett (Documentary)(2017)- Becoming Warren Buffett》,內容真的很精彩及有啟發性,多謝網友Ch Liu兄的推薦。

觀眾通過這部紀錄片,立體地看到畢菲特的生活點滴,包括家庭、工作及公益事業,相信不得不敬佩他做人處事的態度!蹤然己經貴為超級大富豪,畢菲特卻崇尚簡樸的生活,毫不奢華浪費--------住的還是很早年買的房子,每天早上依舊自行駕駛普通的房車,約五分鐘便回到巴郡辦公室,還途經麥當勞買早餐,喝的是平時最喜歡的「可口可樂」。雖然巴郡的市值龐大,但總部原來長期以來都只有20多人,公司架構非常簡單,員工彷如一家人,相處融洽,而畢菲特日常在辦公室的工作就是閱讀大量資料和思考。「股神」生活真是簡單!

最令人感動的是畢菲特近年把自己部分財富捐出,給好友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慈善基金(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取之社會後,能夠適當地回饋社會,做福人群,有如此胸襟,絕對值得其他富豪學習。

片中歸納了一些畢菲特的投資智慧,或許價值投資者對於這些投資理論和原則可能己經耳熟能詳,沒有太大的新鮮感,但好東西又何妨重溫呢!我比較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學生時代的畢菲特,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修讀老師Benjamin Graham的課堂,從此改變他的一生。從價值投資之父身上,畢菲特學懂「煙蒂屁股」投資法(Cigar-butt Investing)及最重要的兩條投資法則:第一條「不要輸錢」;第二條:「不要忘記第一條法則」。

第二點,從最佳拍檔Charlie Munger的身上,畢菲特學懂“A great business at a fair price is superior to a fair business at a great price”的道理,意思是「寧願用合理價錢買入優秀企業,也不要以低價買入平庸的企業」。我翻查《Poor Charlie’s Almanack》一書中第69頁,畢菲特曾說“Charlie shoved me in the direction of not just buying bargains, as Ben Graham had taught me. This was the real impact Charlie had on me. It took a powerful force to move me on from Graham’s limiting views. It was the power of Charlie’s mind. He expanded my horizons. ”可見Charlie Munger對於畢菲特後期選股策略的改變-----從早期集中挑選「煙蒂屁股」到後期傾向投資擁有經濟專利公司的股票,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力。

最後一點,片中有位學生向畢菲特提問,他選股主要會考慮甚麼因素。畢菲特回答:「Moats 護城河」,並以時思糖果(See's Candies)作為例子,解釋護城河的重要性,防禦競爭對手進入。

未看的畢菲特粉絲,記得要看!定必獲益良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zwGmUuefI


成為華倫巴菲特 (中文字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19

前奧美公關資深顧問:我不看名人傳記,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5/163958.shtml

前奧美公關資深顧問:我不看名人傳記,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饅頭商學院 饅頭商學院

前奧美公關資深顧問:我不看名人傳記,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廣告人做的是什麽?即使這個人在陰溝里,也要給他夢想。

來源 | 饅頭商學院(ID:mantousxy)

作者 | 季星 於蒙

編者按:

媒體已經習慣於曝光太多成功人物,我們立誌”去魅“。我們力求還原真實的職場人物,描述那些光鮮背後更為堅定的力量。正是那些和你我之間無差別的焦慮和奮鬥,成就了他們平常卻又不平常的人生。

以下是來自天媽Rachel的自白。Rachel說,她不喜歡看名人傳記,因為那不是正常的人生;她曾經做過大學教師,卻說自己“教不出來,一打鈴就頭疼”;她最敬仰的廣告人竟會說出“你們以為自己做的是食品,但其實你們是做‘屎’的”……

天媽Rachel是饅頭商學院營銷洞察課的導師,國際認證培訓師,總授課時長超過3000小時。她是中國早期4A公司廣告人、公關人,公共關系專家。世博會期間她曾被邀對市級領導進行公眾演講專業輔導,不少大公司的CEO都曾是她的學員。

1.webp

離開奧美後,Rachel創辦《頭腦咖啡》訪談節目,邀請公關、廣告行業的眾多大咖分享經驗。她還是國際認證課程培訓師,至今已授課超過3000小時。

1

廣告人做的是什麽?

即使這個人在陰溝里,也要給他夢想。

我是學市場與營銷的。大學畢業以後,我在校園里做營銷學老師。其實我知道自己不太適合,每天一打鈴就頭疼。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然而我一天都沒有在行業里真正工作過,整天只能給學生講理論。我教不出來,覺得自己太對不起學生了,很痛苦。

兩年之後我辭職,去上海。這里有最棒的廣告業——那是我當時內心的召喚。

我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四十歲的時候,我要回到教育這個崗位,在這期間,我要用二十年的時間去積累行業經驗。

機緣巧合,我去了當時最大的4A廣告公司智威湯遜(JWT),認識了中國區總監唐銳濤(Tom Doctoroff)。

Tom 後來做到智威湯遜整個東北亞地區的CEO,還寫了好幾本在業內廣為流傳的書,這里面包括我協助翻譯並出版的《億萬市場》、《中國密碼》等。

2.webp

天媽說,她很崇拜Tom。

九十年代末的廣告圈跟今天互聯網圈就氛圍來講,是一模一樣的。“營銷”兩個字是當時最新最前沿的思維理念。伴隨著消費行業在國內的興起,第一代廣告人進入了黃金時期。

美劇《廣告狂人》的工作氛圍,那幾年我在上海感受到了。

國外的4A公司們紛紛步入中國,成為行業的殿堂與標桿;廣闊的市場空間等待我們去開疆拓土。創業型本地廣告公司如雨後春筍,其中翹楚有:邵隆圖先生的九木傳媒,高峻的梅高創意。

在我心目中,智威湯遜是一所基礎的廣告公關大學,常春藤級別的。智威湯遜給了我一套體系化的知識結構。尤其是,它給了我一把金鑰匙:想要做好傳播,最重要的就是“消費者洞察”。

3.webp

“別說你爬過的山,只有早高峰”。好的洞察會讓你有“啊”的驚嘆。

在這一點上,Tom 是智威湯遜這套方法論的首席實踐者。他並沒有把消費者洞察完全放在數據和模型上面,反而是討論人性的本身,這可能是跟他出身西北大學心理學系有關。

比如,Tom 會滔滔不絕地談論,能夠打動中國男人的東西是“大理想”和“小人物”;中國女人則想要一個八面玲瓏的平衡人生…

我們屢次談論當年大街小巷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那句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這也是智威湯遜出品的傑出案例之一。

4.webp

 一句話,掏空了多少人的錢包。

智威湯遜的創意人們不斷去追問:為什麽女人結婚的時候一定要一顆鉆石呢?

後來他們發現,女性消費者對於婚姻總是既有渴望也有擔憂。她們渴望幸福且安逸的婚姻,可同時她們又很擔心丈夫給她的愛的承諾不會長久、擔心這段婚姻不足夠堅強。

他們找到了鉆石這個商品能夠打動消費者的點。鉆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石頭,這個硬度可以被包裝成承諾永遠不變、婚姻堅不可摧。

所以說,鉆石可以給到消費者的,不單單是一塊石頭,而是婚姻的承諾。

於是有了這句廣告語:“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5.webp

不少女性消費者,就算知道了鉆石是個營銷騙局,還是忍不住想要。

智威湯遜當時還拍了 De Beers 的電視廣告。在廣告中,一個結了婚的女人,準備與丈夫一起參加晚宴。她正在拉禮服後背的拉鏈,丈夫在後面幫忙,她的手從後背上握住了丈夫的手。這時候,鏡頭特寫,她手上的那顆鉆石,閃閃發亮。

這則廣告在當時大受歡迎。

正是 Tom 和智威湯遜教會了我,如果想要傳播成功,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明白“人”是怎麽回事。

廣告人要做的是,即使這個人在陰溝里,我們也要給他夢想,傳播就是要滿足人們內心的渴望。

所有的商業背後,最要看懂的就是”人性“兩個字:消費者內心的渴望是什麽、消費者焦慮的是什麽,而我們的產品能滿足消費者的什麽?

6.webp

那是廣告人的黃金年代,Rachel說,我們這一幫4A廣告人引領了那個時代的進步。

2

中國第一代廣告人邵隆圖的客廳里放著一坨屎——他從瑞士買的模型。

他喜歡從這里面說事情。

邵爺的名言是: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變成大小便,那麽它們有什麽意義呢?

在智威湯遜之後,我又在奧美服務了幾年。等我積攢夠了廣告公關業界的經驗之後出來,我發現這個世界發生了一些變化。自媒體出來了、直播出來了、各種各樣的新技術出來了。

我之前許下的願望:四十歲的時候,回到教育這個崗位;今天的我能夠實踐10年前的想法。

除了做公關培訓師,我做了一檔訪談節目,叫做“頭腦咖啡”。每一期邀請一個營銷、公關、廣告領域的達人,對話專業,對話職場。

我邀請到了FCB Shanghai CEO Josephine Pan,公關創意人朱浩,智威湯遜策略部負責人Frank Xu,廣告創意總監/跨界藝術家熊超,上海宇果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田芳等人來節目做客。很多人問我選擇嘉賓有什麽標準,我的回答是:我喜歡的,一直在這個行業做事的人。

廣告公關行業看起來是年輕人的行業,但是真正40歲左右、行業的中堅力量是什麽樣子的,沒有人知道。”頭腦咖啡“正在做這件事,我相信它是有價值的。

所有嘉賓中,有一個人,我想給予最高的敬意,就是邵隆圖先生,我們叫他”邵爺“。

7.webp

 天媽說,邵爺是個老頑童。

邵爺今年已經70多歲了,他是中國真正的第一代廣告人。上海叫得上來的本土公司,都是邵爺做的廣告,比如上海家化、光明乳業、上海黃酒等等。他還是2010上海世界博覽會吉祥物”海寶“的主創人員。

邵爺從沒有進過4A公司,他自成一派。邵爺有很多名言,他是一個十足十的老頑童。

他家的會客廳里,客人走進來的時候會發現地上放了一個碗,碗里面放了一個荷包蛋和一坨屎——這坨屎是他在瑞士買的一個造型物。

他經常把它拿出來講故事。邵爺會說:尤其是食品業和制造業的,你們以為自己做的是食品,但其實你們是做“屎”的。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變成大小便,那麽它們有什麽意義?

8.webp

邵爺用大白話講故事,但很有禪意,講出來,一下就點破了。

客廳的墻上貼著一句話,解釋這件”屎“的事情:廣告就是要幫助產品最終成為消費者的一個廢品。

消費品最終是要進垃圾箱的。在消費品被生產出來到最後進垃圾箱的過程中,它發生了什麽事情?在哪個場景中發生?哪些環節中發生?產品只有從誕生到廢棄,才能產生價值。這都是廣告創意人要去著力的營銷點。

產品在流動的過程中,從工業倉庫,到商業倉庫再到家庭倉庫,最後到了人的肚子里,變成了屎,才算完成了它的全部價值。

這種話,哪個4A公司的人會說?不可能。

在邵爺眼里,廣告無非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和不同的人調情。找對人、說對話、做對事。”他經常這麽說,並且稱之為“三對”。

邵爺真是Guru. (註:印度語里的大師)

世博會的時候,世博局邀請我們這一堆廣告公關人去開會、創意世博會的形象,包括吉祥物。當時世博會提出一個口號,叫“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就在大家七嘴八舌的時候,邵爺說:我想問在座的大家兩個問題,第一,為什麽城市能讓生活更美好?第二個問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嗎?

大家陷入了沈思。

邵爺說,是“城市里的人”,讓生活更美好。

所以最後世博會的吉祥物,“海寶”就是一個“人"字。它同時也是一滴水的樣子,是水和人的結合。

10.webp

邵爺的問題發人深思,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嗎?

邵爺老了,身體不如以前硬朗,但他還在堅持每天發一些微信,發一些他認為好玩的創意作品。

前兩天,他在朋友圈上發了一個小茶壺造型的音響,很可愛,是設計圈的一個朋友設計的。我留言:茶壺一般用來“泡茶”,但這個音箱可以用來聽音樂,所以此茶壺兼具“泡妞”功能。

邵爺回複:看破不能說破嘛。

第二天早上,我收到了一條邵爺的微信,他說:我送你那個茶壺音箱,一個月以後你會收到。做個留念吧。

我感動不已。

後來,邵爺還把在頭腦咖啡講座的PPT,交給我公開給大家,他說希望每個人都能收到裨益。邵爺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創意人。

11.webp

這個能“泡妞”的茶壺,是邵爺給Rachel的留念。

3

我並不喜歡看名人傳記,

那些傳記把偉人們的閃光點放大,

卻忽略了真正的平凡生活,那不是正常的人生。

我生活在一個相對優渥的知識分子家庭。外公是南京長江大橋的總設計師之一,父母親都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從智威湯遜到奧美,再到做頭腦咖啡,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其實只有我知道自己內心一些私密的黑洞。

我相信不少人,尤其是看起來聰明厲害的女生,多多少少都有跟我相似的經歷。

我的人生一直在跟自己較勁,一直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坦白講,這四十年以來,我都特別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

11.webp (1)

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希望更多人認可,這是Rachel焦慮的來源。

哪怕所有人都說:天媽你這節課講得很好;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我其實是很焦慮的。

如果我們說人的一生總時長是80年,那麽其中喜悅的時間大概累計10年,另外70年我們是在“非喜悅”的狀態里度過。這70年的時間里,也許有人會平常的狀態多一些,有些人是“喪喪的"狀態多一些。

我就是“喪喪的”狀態更多一些的那種人。我的時間——70年里面估計有30年是“比較喪”的,或者說,在焦慮的狀態中度過。

有時候我半夜一兩點都在看書、學英語,或者做一些事情讓自己釋放,但是沒有用。

直到今年3月。

我參加了一次德國家排心理課程,我想探索自己為什麽一直想要更多人的認同,為什麽一直想要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

我順著心理引導師的指引,去回顧自己的人生。

我突然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很多很多年前的我,一個坐在黑暗臺階上面的小女孩,在等著一束光照到自己的身上。

我突然明白,原來我的內心就是一個孤單的小女孩。所以當我要一個特別大的東西的時候,自己是如此無能為力。

12.webp

Rachel在“需要被照亮”和“照亮別人”之間,一度迷失了自己。

7 歲以前,我不在自己親生父母家長大,這樣長大的孩子,會一直很渴望別人的愛和關註。

我突然明白了我“喪”的來源是什麽,其實我內心中的那個小女孩撐不起那麽高的追求。她那麽弱小,她需要光照見她,但同時她又希望自己是一束光照見別人。

我嘗試去接近那個在黑暗中的小女孩,那個弱小的小女孩,試圖去靠近她,靠近曾經的自己。嘗試跟她說,放低對自己的要求,只要在自己理想的路上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自己那麽高分。

無力的時候,可以先把這件事放一放,也許我今天做不到,那就算了;明天我們再來看看時機是否成熟。

13.webp

Rachel喜歡寶藍色,“感覺很沈靜,又很堅強”。

後來,我的焦慮開始慢慢減少。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完全做到放掉焦慮,但我相信,光,正在一點點,慢慢照到我身上。

心理學當中有一個認知模型,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系是一個十字架。

14.webp

縱坐標是你對自己的認知,它的上半段是I think I'm OK,下半段是I think I'm NOT OK;橫坐標是你如何看待他人,左邊是I think you are NOT OK,右邊是I think you are OK。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在右下:我認為大家都很棒,但是我認為我自己不好;而7年以上的職場人,職場中層,大部分都是:我認為自己很不錯,但我認為大家都是傻叉。

而最為成熟的職場人士,他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角度是這樣的:我認為我自己不錯,我認為其他人也都挺棒的。

這些成熟的人,走過了3個象限的過程,他/她能做到眼里既有自己,也有他人。

可能從業7~10年,意氣風發的職場人,都會遇到這麽一個阻礙點。要不然是不註重自己的感受,拼命壓抑自己,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同;要不然就是過於關註自己,侵犯了別人也有被尊重的需要。

我以前並不是一個眼中特別有對方的人,尤其在奧美的時候,我不懂得眼睛里怎麽有自己、又有別人。這時候只有兩種處理問題的態度:一個是自己隱忍;另一個就是焦慮。

但這幾年,我的職業是培訓師+主持人,課堂上我的眼睛里必須有我的學員,采訪的時候必須眼里有我的采訪對象。

我發現自己這麽一天一天堅持下去,當練習到3000個小時的時候(截止今年我的授課量是3000個小時)——我突然發現自己有了質變。

我開始能夠看到別人了。

前兩天我去愛立信公司講課,有一個我的學員說:老師你的身上有種特別的親和力,讓我們很樂於跟你分享我們的難題。

對我來說,無論是20、30還是40,我在做的,就是一小時一小時,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去成長,慢慢接近一個好的狀態。人生最好的狀態不是一個結果,而是探索的過程。

115.webp

天媽說,沒有人天生完美。生而不完美的人在走向更好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地探索,這就是人生。

我並不喜歡看名人傳記,那些傳記把偉人們的閃光點放大,卻忽略了真正的平凡生活,那不是正常人生。

到我的年齡,就能很清楚地看見,人生就是坑坑窪窪的。不是預設了目標,盡力努力就能達到。每個人生而不同,因緣際會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就能輕松嫁一個好老公,但你就嫁不到;有些人成功比較早,有些人成功比較晚;有些人左腦,有些人右腦。接受自己,往前走。

16.webp

沒有哪種成長是不痛的,派說,“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

前幾天晚上,我和工業設計大咖諶濤一起聚會,我們向自己的未來許願,並回看自己的過去。

諶濤說:我想要成為一個工業設計師。我說:我想要成為一個專業講師。

我們好像已經是了,在無數人心中。但在自己心中,我們仍未達到目的地。

— End —

廣告人 公關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50

翁子光預告再搵城城拍傳記

1 : GS(14)@2016-04-23 18:37:48

憑執導《踏血尋梅》成名的翁子光昨日到灣仔出席「年輕作家創作比賽啟動禮」,被問到最近何有新的創作靈感?翁子光坦言收到不少建議,叫他改編早前發生在荃灣工廈的水泥藏屍案,但他不太感興趣:「我鍾意一啲案件入面,有強烈正反角度,呢單案目前睇到,係幾單一同陰沉,所以暫時興趣不大。」自《踏血尋梅》取得佳績後,片約不斷,翁子光透露下半年會返內地拍新戲,演員班底全是來自內地。翁子光又透露將再與郭富城合作:「應該出年年初,題材會係人物傳記。」採訪、攝影:曹家誠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423/195825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590

溫拿傳記鮮肉出籠

1 : GS(14)@2017-03-04 00:34:48

溫拿將成軍逾40年的故事拍電影,陳友23年來再執導。昨日電影《兄弟班》在紅館開拍,溫拿五虎、陳百祥,還有飾演他們後生版的王梓軒(叻哥)、陳家樂(彭健新)、吳鶴謙(陳友)、加樂(譚詠麟)、林耀聲(阿強)、于湉(阿B)及客串的惠英紅,開香檳慶祝。阿倫開玩笑:「健仔邊有咁靚仔!人哋係小鮮肉。阿強嗰個最似,一臉木訥。故事由1969至2016年,溫拿會參與製作、劇本審查同後期宣傳。」



■惠英紅與錢小豪及廖啟智都有份拍攝。

惠英紅憑電影《幸運是我》獲多個頒獎禮獎項和提名,講到戲入面的難度,她說:「都係演番我媽咪,想做到好瘦嘅感覺,我冇戴胸圍。」採訪:卓寶花攝影:陳慧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303/199456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615

What we are Reading:比婚姻更難兩個心理大師的傳記

1 : GS(14)@2018-01-07 13:53:27

Lewis, Michael的《The Undoing Project: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W.W. Norton& Co.2016)這本書,既是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科學上合作的傳記,也是兩個好朋友關係轉變的故事,以兩人合作的研究為縱軸,遊走於二戰至本世紀初,由兩人開始合作、成名、影響擴至其他學術(如經濟學)及應用範疇(如醫學、法學),為兩人帶來不對稱的榮譽、決裂,至後來比戲劇更戲劇性的結局。科學研究與兩人的故事糾結在一起。兩人合作始於1969年,當時他們任職以色列希伯萊大學。Kahneman邀請Tversky到他的研究生研討會,講當時決策科學的前沿研究。演講後,Kahneman對Tversky說:「很精彩,但我一個字也不信。」然後竟然是Kahneman說服了Tversky一起去探索與講題結論剛剛相反的研究。
Kahneman能說服Tversky改變觀點,可能是科學史上一大奇蹟,成就了一系列人類在不確定環境中作出判斷的偏誤、捷思法、規避損失等研究,以及後來總其成的展望理論。這些研究,令我們有新角度瞭解人類行為。例如,展望理論若加上一群人,可能是羊群效應形成的機制,而羊群行為與潮流、群眾運動以至金融危機等現象悉悉相關。兩人的合作日常,是每天在辦公室閉門談上數小時。如在社交場合遇上,他們會走到一旁繼續談,旁若無人。Kahneman這樣說:「我和Amos皆非天才,但走在一起就出類拔萃。」偏見與捷思法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隨之而來的榮譽,不知何故總是落在Tversky身上,獎項、演講應接不暇,Kahneman卻備受忽略。漸漸當他人提及兩人的著作時只提及Tversky,甚至連論文作者的排序也倒轉。雖然Kahneman認為這是學術合作難免的不幸結果,但他坦承妒忌。七十年代中後期,Kahneman離婚後再婚。他與女朋友同遊巴黎時,想到的竟是「Amos一定很惱他,是應該的」。如Kahneman再婚,就要離開以色列。為繼續合作,Kahneman與Tversky一同到史丹福大學訪問,是權宜之策。很快權宜變永久,Kahneman宣佈與女友結婚並留在美國,迫使Tversky也留下。兩人在美國找工作遭遇,凸顯美國學界對待兩人的差異:Tversky獲多間頂級大學垂青,Kahneman卻找不到落腳處。結果Tversky落戶史丹福大學,Kahneman則去了加拿大卑斯省大學,兩人相隔千里,而當時沒多少人認為卑斯省與史丹福可相比。去美國本是為了繼續合作,但事與願違,到北美後兩人再無合作成果。至八十年代中,Kahneman獲加拿大柏克萊分校聘書,與Tversky的地位差距大幅收窄,亦非常接近Tversky(仍在史丹福),但兩人關係並未改善,更說不上合作。Tversky太太的觀察是,兩個男人的關係「比離婚更差」。時至九十年代。Tversky提議合作反擊一學術對手,兩人因此起衝突,Kahneman憤而對Tversky說:「我們不再是朋友」。幾日後,Tversky致電Kahneman,告訴他自己得了癌症,估計只剩半年。「我們是朋友,無論你怎麼想。」Tversky說。羊獅虎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7/2026727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9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