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什麼一般人難學巴菲特? 釋老毛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2001729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方法難不難?說實話,真不難。基本都是常識,從三個中巴說起:理科生李馳說價值投資有小學的數學水平足夠了;文科生但斌的博客寫到最後全 都是心靈雞湯,價值投資沒什麼可談的;醫科生林園乾脆不談,每天就聲色犬馬,鍛鍊身體。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確實就是這樣,因為巴菲特的方法就那麼簡單, 我的看法是知識上具有中學以上的文化程度和基礎的財務知識就足夠了。

巴菲特的方法就是不求速勝、但求複利的滾雪球方法。怎麼滾成大雪球呢?很簡單,三條戒律:
第一,能力圈。不熟不買,迴避一切知識上的風險。
第二,安全邊。不低不買,迴避一切價格上的風險。
第三,護城河。不特不買,迴避一切競爭上的風險。
巴 菲特的精髓就是這三條戒律。可以看出,價值投資不是進攻型而是防守型的,不是求暴利而是求不虧本,用圈、邊、河來最大限度規避各個層面的風險,然後隨著時 間增長來積累財富。這是一個種極端保守的投資策略,也是長期穩定賺錢的投資策略。價值投資就是保守主義的投資方法,價值投資者就是典型的保守主義者,他們 只相信長期歷史檢驗過的、自己經驗結晶的東西,而對一切新事物、新思想、新變化、烏托邦、虛幻之物等持警惕和懷疑的態度。

但是,為什麼這 麼保守而簡單的投資方法,成功者如此稀少,為什麼一般人難以學習巴菲特呢?真是個好問題!我的體會是,巴菲特的方法很簡單,就跟老太太菜市場買菜的道理一 樣,幾分鐘就能說清楚,理解就理解了,不理解就一輩子不理解。但是,巴菲特的方法實踐中入門條件太難!你知道,但你做不到,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打個比喻, 就像一間房子,你從外面看,裡面佈局和陳設一目瞭然,你也能說的頭頭是道,但你就是進不去這個門!

為什麼價值投資之門難進?價值投資的實 踐,難的不是方法,難的是如何處理二位先生的關係。二先生也就是市場先生和時間先生。這兩位先生是價值投資道路上最大的障礙和夥伴。我現在越來越強的體會 是,價值投資方法不難,就三條戒律,難的是如何與二位先生相處。這兩條是落實價值投資的先決條件,而這個先決條件淘汰了99.99%的投資者。

第一,不看盤
不 看盤,避免市場噪音的污染,是與市場先生相處的唯一正確的方式。老巴從來不看盤,老巴堅持生活在遠離華爾街的的奧馬哈小鎮,堅持不看電視不上網,老巴是真 正看透的市場先生的本質。不看盤,看似簡單,但炒過股的都知道做到這一點有多麼艱難!讓股民不看盤就像讓癮君子戒毒!至少,這一點我目前就做不到,強忍住 了收盤後也會看,只要看心理總會或多或少受到市場情緒的影響,很難不成為市場先生的俘虜。

第二,要長壽
要長壽,就是與時間先生交 朋友。不長壽,坡道太短,價值投資是發揮不了多大威力的。價值投資的方法有點像武俠小說裡描述的少林笨功夫武當太極拳,初學沒一點威力,練個10年、20 年也威力不大,但是堅持50、60年,修煉到最高境界後則化腐朽為神奇,無敵於天下。一切的奧秘就在於時間。老巴投資起步算很早了,但如果40、50歲就 仙逝了,頂多也就是個美國普通小富翁而已,但把複利延長到80歲,這個威力就無與倫比了!但長壽何其難也!誰都知道,早睡早起,合理膳食,平衡運動,能延 年益壽。看似簡單,但哪個投資者能堅持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幾十年如一日?我也在努力做到,但是真的很難。人畢竟壽命有限,有一個補救的方法就是家族傳承, 戴維斯家族三代專注於同一個簡單的投資策略堅持了近100年,財富增長了幾萬倍,成了投資界赫赫有名的戴維斯王朝。

所以,價值投資方法很簡單,但靠這個成功的先決條件太難。你必須做到:第一,不看盤;第二,要長壽。結果你會發現,所謂的成功的價值投資大師,都是一些頑固保守、健康快樂、根本不理會市場的糟老頭子,你只有活到那個歲數才能證明價值投資方法的成功,還想成為其中一員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38

創業公司招人難怎麽辦?教你幾招不按常理出牌的招聘方法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30/149033.html

i黑馬:創業公司由於規模小、前景不明朗等因素,招人難一直是創始人永遠的痛。如何擁有一雙“火眼金睛”招到心儀的人選?看了這篇文章,你會發現有些公司和創始人還是蠻拼的。你沒有招到人,那是因為你的招聘方法不夠巧和猛。
 

\文/彭縈 自媒體人

編輯/婁月

去別人店里偷服務員

原麥山丘剛開第一家面包店的時候,大家對這個品牌很陌生。門店招服務員都是一一打電話給在招聘網站上投簡歷的人,向他們介紹這是一個不一樣的面包品牌、主廚是臺灣的面包冠軍等。即便這樣,招人的速度也趕不上用人的需求。

後來,市場拓展負責人Taco想出了一招。他幾乎踏破了北京所有星巴克門店的大門,在每家店里看似泰然自若地喝咖啡,實際上卻不斷用余光觀察服務員:看到哪個服務員的服務很棒,就向其介紹原麥山丘。

還有一次,他帶一位女士在一家餐館吃飯。結賬時店長問他:“你們兩個看起來很好哦,剛剛在一起吧?”Taco很驚訝地問對方是怎麽知道的。店長回答說,所有坐在吧臺的客人他都記得。而這一次Taco和女士的關系比上一次還要親密。

Taco贊嘆店長敏銳的觀察力,馬上遞上名片說:“你可以考慮來原麥山丘工作。”後來這位店長成為了原麥山丘的儲備店長。

講起創業公司如何挖人時,Taco說,哪怕溝通之後對方不來也沒關系。就像漂亮妹子一般都有男友,可是不能等人家分手了才去聯系。要從認識的第一天起展現自己的好,而且要多角度的。讓她受委屈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你!結婚了又有什麽關系,就是要讓她知道你就是全世界最適合她的那一個。

寫個程序在豆瓣讀書上抓取人

熊節認為一名好的程序員應該讀過20本好書,包括《重構》、《精益創業》、《敏捷軟件開發》和《測試驅動開發》等。

他在為Thoughtworks組建成都分公司團隊時,發愁傳統招聘方法太慢了。於是,他花了幾個晚上用自己高中自學的水貨代碼水平寫了一個程序,去抓取豆瓣上讀過這些技術書籍的人。然後不斷遞歸,再抓取這些人還讀過什麽其他書。抓了幾萬人之後,他再用Hadoop分析,篩選出幾十個技術大牛。

而後他把這些大牛的豆瓣賬號扔給了公司女HR,讓HR去一個個發豆郵勾搭。

到大公司門口舉牌子

搖搖租車剛創立時,公司缺人。創始人把招聘的重擔交給了早期員工張濤。張濤想著去大公司挖人。挖人的時候兩種人比較好挖,一種是錢少了的,另一種是受委屈的。江湖上傳聞,某度公司的員工常常受委屈,於是張濤手寫了一塊招聘廣告牌,像機場出口處接人那樣,天天站在某度大廈門口。

不少受委屈的員工看見了張濤和他的那塊廣告牌,紛紛上前和他聊天訴苦。就這樣,他挖來了幾個核心員工,完成了公司最早期團隊的組建。

分析目標對象的社交網絡,然後寫封長信

張瀟雨在還沒有產品和團隊的時候就為“雲報銷”找到了投資,然後才開始尋找合夥人。選擇合夥人總是需要很謹慎的,於是項目啟動大半年了他還是光桿司令。他總說,找合夥人比找老婆可難多了(雖然他也沒有老婆)。

後來,他看中了一個朋友的朋友。為了搞定她,張瀟雨用上了追女生的技能。張瀟雨花了一周時間把她過去五六年的豆瓣、微博、微信朋友圈的上萬條狀態全看了一遍,讀了所有博客,還分析了近五年的讀書記錄,弄清她這幾年關註點和興趣是如何變化的。

看完之後,張瀟雨花了半天的時間寫了一封近5000字的郵件給這個合夥人。郵件里,他沒有畫餅吹捧這個市場有多大,也沒有忽悠公司有多好的前途,而是不斷引用這位女士在文章里或微博里寫過的某些話。然後告訴她,他們的想法是一樣的,價值觀是契合的,強調只有這樣的人一起創業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起度過。

之後,他有一個做公眾演講的契機,於是特意邀請了其他團隊成員和這位潛在合夥人。事前,張瀟雨花了不少時間準備,還看了一本關於如何演講的書,以及怎樣做keynote的教程。最終,演講的效果很好。於是,這個潛在的合夥人不但有了更進一步了解他的機會,還和整個團隊第一次見了面。大家在不那麽正式的場合一起聊天,氣氛也很融洽。

幾天之後,她就和張瀟雨說,她決定正式加入團隊。後來張瀟雨感慨,找合夥人和找女友的標準差不多,都應該事後在心里暗自說:TA真是瞎了眼才看上我。

把公司周報月報都轉發給他,煩死他

張向東做久邦數碼的時候,一直想拉自己的朋友常映明來公司做運營。常映明很關心自己朋友,但是又不太願意離開所在的公司。於是張向東把公司里從上到下的各個報告都用轉發給常映明,讓後者提出意見和建議。張向東每周轉周報,每月轉月報。常映明看這些郵件看得心塞,恨不得卷起袖子親自來解決公司的問題。

半年之後,常映明終於忍無可忍,加入了他們公司做COO。

面試題:寫一封分手信

Strikingly筆試的時候有一道題,是幾個創始人的主意,請應聘者給自己的男友/女友寫一封分手信。這不是為了測試一個人是否能撒一個好謊,而是看看一個人是否能在艱難和尷尬的情況下順暢地溝通,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情形在工作中經常遇到,特別是當一個用戶很生氣地向你反映問題時。

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有寫詩的,有畫畫的,也有給前男友出考試題的。有一位女生的分手信,以“吃”為主題講了兩人從認識到分手的故事。她用幾道菜總結了兩人的共同和不同,為什麽相識又為何分手。她寫到:“壽司——你說你愛吃日料,我卻發現你用飯去沾醬油。橘子雞——你說你最愛的中餐菜是橘子雞,可那是在美國發明的。”最後這個人被當場錄取。

被拒絕後讓對方介紹其他人

文一本來想拉一個多年前帶過的工程師加入自己的創業公司優拍,聊了很多次,這個工程師被感動得不行,可是就是來不了。

於是文一趁這個工程師還處於拒絕自己的愧疚之中,逼著他再給介紹一個工程師。這個工程師想來想去,把自己老婆的好朋友介紹給了文一,一個在BAT工作的博士。

結果這個博士也說自己來不了,只好把自己的師弟介紹給了文一。這樣一波三折,他終於把這個師弟招了進來,得到了一個寶貝工程師。

這好像符合了那個“拒絕-退讓”的心理策略 —— 假設你想讓人答應自己的一個請求,那麽先提出一個比較大的、極可能被拒絕的請求(加入我們公司),然後再有技巧的提出第二個請求(給我介紹個靠譜的人),讓對方覺得自己讓步了,於是TA會覺得自己也有義務讓一些步,就同意了相對小的那個請求。

本文作者彭縈,自媒體人。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世說新經:好 IT人難求

1 : GS(14)@2010-11-20 17:01:0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681343

最近市道好轉,從事資訊科技業的朋友說,收多了人事顧問的電話。早兩晚到親子王國的辦公室找 Rainer,他也說 IT人難請,尤其是請擅長管理高流量大型網站的 IT人更難。
所有世界級頂尖企業保持高增長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不斷招攬第一流的人才。近幾年以來, Google、 McKinsey和 GoldmanSachs是美國 MBA畢業生最嚮往的公司。不過,若將全球大學畢業生分成 Business和 Engineering兩幫人,在那幫修讀工程的學生心坎裏, McKinsey和 GoldmanSachs卻連最愛僱主前 20位都打不進去,分別排名 26和 34。相反, Google在修讀商科和工程科學生的排名均是第一。
大家若有留意科技新聞,資訊科技界人才難求的現象,美國矽谷都是一樣,就連 Google亦不能倖免。何以 Google最近高調宣佈全球員工加薪 10%?因為 Google明顯受到了威脅,他們最頂尖的人才,正面臨被 Facebook挖走的危機。
Google吸引力遜 Facebook

Facebook現正身處尚未上市的冒起時期, Google也曾經歷過一次。雖然 Google或許仍是世上最偉大的公司,但無可否認,經過那麼多年, Google已是一家成熟的上市公司,增長的速度開始放緩,公司的架構及文化,亦不再可能是當初人人奮力向上、辦公室政治特少的創業形態。
因此,對於那些不怕捱苦只求改變世界、嚮往 Startup精神及討厭跟「廢柴」共事的畢業生, Google能夠提供的條件和吸引力,絕對不及 Facebook。再者,加入 Facebook、 Twitter及 Foursquare這些未上市的公司,所得到的認股權,就可以在未來公司招股上市時,換成股票然後賣掉變成一個又一個百萬富翁。
除了加人工, Google還有甚麼方法防止人才被挖?最近讀施永青的專欄,他提及到,在公司內部推行自由跳槽制度,受到下屬的抗拒與質疑,這自然是來自施永青對無為而治的管治信念。
地產代理業競爭激烈,企業要有好成績,要設法留住優秀員工,才能長遠保得住競爭力,而自由跳槽制度,將工作崗位的選擇權交到員工手上,並由「市場」決定公司人力資源的分配,的確有助工作滿意度,從而留住優秀員工。無為而治跟 Google一直提倡的網絡自由,在心法上異曲同工,這道招式或可借來一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662

海底撈進軍新加坡遇難題 月薪8500元招人難

1 : GS(14)@2012-12-17 23:40:04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yzjj/20121217/102514025013.shtml
 海底撈將新加坡作為進軍海外市場的第一站。
  華人佔七成的新加坡,對火鍋並不陌生,加之在新加坡的中國人對品牌的熟悉度,海底撈的開門紅並不缺人捧場。
  今年十月,店面還在裝修期間時,就有一些慕名而來的顧客到訪。試營業期間,用餐高峰期等上三個小時不一定能入座。
  在海底撈團隊還在探索如何以本地化的姿態亮出服務王牌時,服務員卻不夠用了。
  以星級服務為特色的海底撈,用兩個月的試營業期磨合勞務問題。這是海底撈進軍新加坡的第一課。
图片说明:海底捞新加坡店,坐落在黄金码头,地段繁华,夜晚时分极其热闹。(图片来源:张圆摄。)  圖片說明:海底撈新加坡店,坐落在黃金(1700.00,3.00,0.18%)碼頭,地段繁華,夜晚時分極其熱鬧。(圖片來源:張圓攝。)
  「服務為王」遭遇「勞務短缺」
  「對不起,我們現在無法訂位。真的很抱歉。不過你們可以4,5點左右過來,應該能很快排上。」海底撈的電話客服告訴筆者,「沒辦法,我們因為服務人員簽證問題,沒有足夠的人手。」
  早在十月份,海底撈招牌剛剛在新加坡克拉碼頭掛起來時,筆者就來拜訪過,雖然還在裝修期間,但已有不少人來一探究竟。海底撈的服務人員會給你一個歉意的微笑,然後遞上一包火鍋料作為小禮物。
  十一月,海底撈開始試營業,迎來了在新加坡的第一撥客人。晚上6點至8點的用餐高峰時段,客人們有時需要在海底撈店內的等待區守候三個小時。儘管兒童玩耍區、美甲店、上網區、棋牌區這些「時間殺手」可以暫時消解食客的無聊,但絲毫減輕不了店內的容納負荷。「有一次一對情侶等著等著,就坐在一起睡著了。」服務人員告訴筆者。
  「很大一部分是對海底撈有一定瞭解的中國人,他們通過微博分享在海底撈的用餐體驗,還有一些新加坡人通過中國朋友介紹過來體驗。」一位馬來西亞籍員工對筆者說,「但我們的座位只開了80%,還有一些由於服務人員還未到位所以只能暫時不接客。」
  從中國總店過來的員工告訴筆者,目前海底撈新加坡店的人員組成是一部分從中國總店來的成熟的星級服務員,加一部分在新加坡本地招聘的員工。以老帶新,逐步完善新加坡店的服務團隊。
  由於海底撈對服務員要求很高,新員工要符合海底撈的星級服務標準,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培訓。然而,中國來的老員工赴新工作卻遭遇了工作準證被拒。這導致海底撈的服務一時無法全盤周轉起來。
  2012年,新加坡對外勞發放工作準證的政策緊縮。EP(Employment Pass)以下的低工種外籍勞務人員更是不容易獲得新加坡簽證。「服務為王」的海底撈進入新加坡,星級服務員的簽證也注定連帶受到衝擊。
  「前段時間我的工作準證被拒了,差點就準備回國了。」海底撈一名中國籍員工說,「不過公司幫助擔保,並向新加坡移民局上訴,最終批了下來。」他樂觀地對筆者說,「我們都在盡全力解決這個問題,有簽證的員工還將家屬帶過來一起幫忙。」
  但試營業這兩個月內,簽證問題著實難為了海底撈。「因為不夠人手,店經理有時候也客串服務員的角色端茶送菜。我們有時候忙到凌晨2,3點,第二天早上9點就得精神抖擻地開工。」這名員工說。
  「來了新加坡,就得按當地的要求辦。」海底撈新加坡店管理人員告訴筆者,簽證問題到目前為止已基本解決。而在這兩個月的試營業期間,這個問題著實困擾了海底撈。
  在這期間,海底撈用一些「小恩小惠」安撫客人:優惠券、贈送甜品、小禮物,在遇到新手服務不周,或等待用餐過長時,這些安慰品也暫時緩解了客人的情緒。
海底捞店面设在二楼南洋风格的建筑内,来新加坡做生意,适应是第一课。(图片来源:张圆摄)。海底撈店面設在二樓南洋風格的建築內,來新加坡做生意,適應是第一課。(圖片來源:張圓攝)。
  人力成本高企
  海底撈將店址設在新加坡的黃金地段:克拉碼頭。該地段屬旅遊熱點,臨新加坡河,風景獨好,旁邊是新加坡最熱鬧的酒吧區、臨河海鮮店。租金不菲。人均消費在50新幣左右(約250元人民幣),在新加坡,海底撈的定位自然也屬中高檔餐飲。
  「你們月薪怎麼樣?忙不忙?」筆者在海底撈用餐時,試探布菜的服務員。
  「一千七左右。其實不算特別累,一個人負責四桌客人,跟別的店比起來,海底撈對員工的要求更高,需要非常細心。你想加入嗎?」她時時不忘幫公司解決勞務問題。
  一千七新幣的月薪,還未包含獎金,對服務業而言,這個工資在新加坡算偏高水平。與國內的勞務成本相比,海底撈在新加坡的人工成本高出幾倍。
  但一千七的工資水平,在新加坡對外勞頒發的就業准證中,尚屬WP(Work Permit)。今年開始緊縮的外勞政策中,WP這類准證最不易通過申請。
  外勞政策與企業發展的博弈
  海底撈在勞務簽證上遇到的難題不是個案,它是企業發展遭遇外勞政策緊縮時的一個縮影。
  新加坡人口500多萬,其中外來務工人員100多萬。資源少人口密度高,外來人員的增多,讓本地人感到生存空間被擠壓,工作機會被外人搶佔,文化不同摩擦不斷,外勞議題一度成為去年大選時的關鍵詞。人民行動黨的得票率下滑至六成,總理李顯龍主動減薪,這都與公民對外勞政策的不滿關係密切。
  照顧握有選舉權的本地公民,新加坡政府不得不考慮緊縮外勞政策。收緊後,外籍員工的增幅已從去年上半年的3萬6800人下降至今年同期的3萬4100人,除建築業外籍員工較去年同期上漲近一萬人外,其他領域的外籍員工增幅則從3萬1200人銳減至1萬8600人,減幅近40%。
  儘管工作準證被拒的情況大大增加,但從以上數據看,新加坡對外勞的依賴程度依然很高。緊縮政策的直接受害者,當屬新加坡本地的中小企業。
  外勞減少了40%,企業去哪兒找人填補?許多本地企業感到「人不夠用」的壓力大增,有些商家通過調薪20%來吸引本地人,但仍不奏效。據新加坡中小型企業九月份的調查顯示,近八成的本地中小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30%的中小企業考慮移址到外地,以解決勞務問題。
  企業發展、國民生活質量、外勞政策這三方的博弈也導致了外勞與新加坡的矛盾升級。近期發生的SMRT巴士司機罷工案就是明證。
  辛苦而陞遷空間有限的工作本地人不願幹,3000塊新幣不一定招得到本地人洗碗。(可參見本專欄文章《新加坡一萬五難招洗碗工》)企業更希望聘用任勞任怨、能吃苦且聽話的外勞。外來務工者則要面對本地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僱傭關係不對等的生存壓力。加之緊縮的政策,更加重了企業在應付這類問題時的負擔。
  如何平衡?從國民心態,企業管理,到政府政策,新加坡還需要走一段長路來調整個中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0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