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從省、市、縣三級介紹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有關情況。
國家衛生計生委體改司(國務院醫改辦)副司長姚建紅在會上表示,實行分級診療現在已經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是第一位的任務。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末期,力爭使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到全人群。
從2009年3月至今,醫改已經七年多。2008年,全國診療量是49億人次,這一數字在2015年底上升到76.99億人次,上漲了57%。
姚建紅表示,老百姓願意到醫院去,這是好現象,說明醫改有了重大成效。老百姓願意到醫院去,是兩個條件促使的,第一是有人給他出錢,這個錢包括醫保支付、政府補助等;第二是醫療服務的設施和水平有了很大變化。
但是,現在醫療診療發展很快,老百姓都到大醫院看病,顯然會使得大醫院不堪重負,也不利於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所以,姚建紅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實行分級診療現在已經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是第一位的任務。
對於有媒體提到,推行分級診療這麽長時間以來,還是有很多患者會首診選擇三甲醫院,應該如何真正實現分級診療的問題。姚建紅解釋,實行分級診療是有不同概念的,可以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有些老百姓的病就應該到三甲醫院,比如病情比較複雜,不適合到基層去,第一次看病就應該到大醫院去。第二種情況,有些病最好在基層看病,比如感冒發燒。第三種情況,這些病最好在基層看,但是在上級指導下在基層看病。
除此之外,對於分級診療有三個環節要解決,一是大醫院要舍得把病人往下放,二是基層要把病人接得住,三是老百姓願意去基層。
姚建紅解釋,大醫院不能無限擴張,產生虹吸效應,所以國家提出要嚴格控制公立醫院規模的過度擴張,讓公立醫院回歸它的本來定位,做好複雜病例的診斷和治療,還要承擔醫療中心、培訓中心和人才培訓中心的功能。
同時,要提高基層的技術水平和能力,一個是改造基礎設施建設,讓小的醫療機構、大的醫療機構都有比較好的改善,二是提高醫生的服務水平。
此外,要采取各種措施,讓老百姓願意到基層看病,包括醫保支付實行差別化支付政策,價格支付政策也要進行相應調整,鼓勵更多家庭醫生和老百姓實行簽約服務。到2020年,也就是“十三五”末期,力爭使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到全人群。
姚建紅表示,如果簽約服務做得比較好,老百姓不一定每個病都到大醫院去,也不一定每個病都一定到基層醫療機構去。比如說孩子發燒,就可以咨詢家庭醫生,咨詢完了以後,不一定非要到兒童醫院去。現在孩子一發燒,家長就很著急,願意把孩子抱到醫院去,有些是應該去的,有些經過咨詢以後,給予必要的指導,可能不一定到醫院去。
姚建紅說:“我們對分級診療也提出了16個字的方針‘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如果這16個字實現了,我們一定能夠使得醫療機構各歸其位,同時加強相互協作,更好地方便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