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專訪連平:房貸風險可控 降準降息很難

近兩個月來,各類中國經濟數據出乎了市場預期——6月、7月的M2-M1“剪刀差”屢創歷史新高,各界對企業“流動性陷阱”的擔憂加劇;今年上半年,建行、農行、招行等10家上市銀行的房貸余額總額占同期新增貸款的42%左右,這不禁令人擔憂房貸的潛在風險;與此同時,外匯占款持續下降,但降準降息遲遲不至,這又令人擔憂,貨幣政策是否會由松轉緊?即將召開的G20峰會又將對人民幣匯率、全球政策協調產生什麽影響?

面對市場的種種疑惑,第一財經記者獨家專訪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連平對記者表示,預計房貸政策不會大幅收緊。“企業信用風險逐漸提高而房價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居民中長期貸款也的確目前是相對於企業貸款更加安全的資產。”

他強調,不能輕易判斷居民住房貸款成為了上半年銀行貸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由於債務置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企業貸款在統計數據中未能顯示。考慮到這層因素,上半年銀行所釋放的企業貸款也並不少。”

此外,連平認為,今年降準、降息很難,但整體貨幣政策仍將維持適度寬松。此外,監管層有能力保持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針對跨境資金流動和外匯的宏觀審慎管理仍將繼續發揮作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逐步被市場接受,人民幣貶值幅度可控。

整體房貸風險可控

日報:眼下,新增房貸似乎成了銀行的“救命稻草”。2016年上半年,建行、農行、招行等10家上市銀行的房貸余額總額已經達到8萬億元,占同期新增貸款的42%左右,成為上半年銀行貸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主流觀點認為,權衡風險收益比,房貸對銀行仍具有很大吸引力。下一階段的趨勢有何預期?

連平:從近期的商品房銷售數據上並未發現“樓市熱”有消退的跡象。Wind數據顯示,一線、二線、三線大中城市房屋面積銷售情況分別為: 6月426.04萬平、1536.63萬平、564.14萬平;7月437.07萬平、1440.39萬平、532.89萬平;截至8月29日,分別已達387.87萬平、1321.39萬平、469.47萬平。

即使多地祭出限購、限貸政策,由於新舊政策轉換具有時滯性,短期內居民住房貸款仍會在每月新增信貸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且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企業信用風險逐漸提高而房價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居民中長期貸款也的確是目前相對於企業貸款更加安全的資產。

然而這也並不能說明居民住房貸款成為了上半年銀行貸款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由於債務置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企業貸款在統計數據中未能顯示。考慮到這層因素,上半年銀行所釋放的企業貸款也並不少。

日報:銀行房貸明顯放量,是否擔心潛在風險? 銀行會否收緊房貸政策?

連平:未來一個階段,房地產調控總體上去庫存,局部控地王和抑泡沫的政策思路不會變化。一些熱度較高的城市可能跟進出臺收緊措施,相應地區的居民住房信貸進而會受到影響。對於銀行而言,住房信貸風險防範主要還是會更多地關註房價未來的運行趨勢。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國內房價出現過短期的回調,也曾對部分開發性信貸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風險壓力,而居民信貸整體風險仍處於安全可控的水平。

眼下,大部分房貸都是用於首次置業,即首付貸都是三成,即使之後擡高至四成、五成,也不等同於銀行收緊房貸,而是旨在短期控制需求、長遠控制風險。

在國外,多數國家的按揭貸款和公司貸款之比約為1:1,遠高於中國。

此外,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的背景下,貨幣政策將維持寬松,而不會收緊,短期的收緊無礙大局。今年,貨幣政策寬松、房地產去庫存仍為主基調,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任務仍然很重。

短期“剪刀差”收窄可能性小

日報:7月的信貸數據又著實叫人“驚嚇”了一把——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879億元,預期增加1萬億元;7月M1-M2的“剪刀差”繼續擴大到15.4%,再創歷史新高。未來預計“剪刀差”是否會收窄?

連平:短期內M1與M2增速間的“剪刀差”出現明顯收窄的可能性較小。主要原因仍是企業經營狀況與投資意願的調整需要時間,而對M2內部結構發生調整的主要推動因素“樓市熱”短期仍未消退。M1與M2的剪刀差加大,很大程度上受到企業和居民交易與預防性需求以及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

就企業經營現狀而言,當前國內整體利率水平偏低的環境,使得企業保有活期存款的機會成本較低,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企業活期存款較高的環境基礎。此外,在調結構和去產能的背景下,出於預防性和交易性的需求,企業在資金期限結構的偏好方面,也會更加傾向於選擇靈活性更強的短期資金。而短期內,國內樓市尤其是一線城市樓市,即使各項政策收緊,仍出現價格持續上漲的一致性預期,這也會加速居民定期存款向企業活期存款遷移,一定程度上支撐M1和M2剪刀差的保持。當前M2增速所受高基數效應已開始體現,而M1所受基數效應的影響則相對滯後。隨著M1增速逐漸受基數效應影響,M1與M2的增速差或將逐漸收窄。

 

 

(數據來自:央行調統司)

日報:中國陷入了類似企業“流動性陷阱”之中,貨幣政策寬松效力下降,難以有效刺激企業投資需求。降稅降費是否將優於降息?

連平:當前提高企業投資意願確實為破解當前國內經濟癥結的難點所在。而改變企業投資意願屬於資金需求端的問題,而貨幣政策通常解決的資金供給層面的問題,加之前期多次“雙降”之後,市場對於資金以及利率的敏感性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需求端對於資金的使用和配置結構性分化嚴重,部分行業資產出現價格泡沫,而一些加工制造業則投資持續下滑。

破解當前這種結構性困難,釋放民間投資積極性,簡單而言要確保實體經濟具有一定利潤空間。目前在勞工和技術成本上升的同時,利潤空間被擠壓得很小。因而減稅降費的財政政策肯定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則應控制部分行業出現泡沫化可能導致的資金配置結構性失衡,避免資金無法回歸實體。

貨幣政策維持寬松 但降準降息很難

日報:面對“剪刀差”不斷擴大的狀況,央行似乎對於進一步降準降息持謹慎態度,年內降準降息的預期如何?

連平:事實上,進一步降準所直接釋放的是銀行信貸投放能力。從上半年的實際信貸投放已然不低。數據顯示今年1-7月信貸投放8.74萬億,其中居民部門3.40萬億、企業部門3.53萬億。然而這只是未考慮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影響下的數據。截至目前,今年已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71萬億,保守估計其中有約3萬億為銀行貸款。如此一來,今年的實際信貸投放已超過11萬億。由此可見,實際信貸增速不低的情況下,進一步降準和釋放流動性非但不能很好地解決需求端的結構性問題,反而有增加部分資產價格泡沫化的風險。因此未來總量寬松政策應當慎用。

日報:央行近期連續進行14天逆回購操作,導致銀行間市場Shibor飆升,國債期貨跳水。如何解讀央行的意圖?是否存在貨幣政策收緊的可能性?

連平:需要明確的是,央行重啟14天逆回購,並未預示貨幣政策收緊。近來銀行間市場SHIBOR利率波動,國債期貨“跳水”也實屬正常現象,不必過於擔憂。銀行間市場短期利率波幅有所上升,可能局部性、小範圍存在流動性缺口,央行逆回購操作是平抑此類波動之舉。而國債期貨是市場在對央行降準預期“落空”背景下的短時現象,而預期是會隨著時間推移逐步修正。

央行連續通過公開市場進行調控,既反映出當前央行對市場總體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判斷,也表達了其貨幣政策維持穩健中性的態度。

日報:央行降準、降息遲遲不至,未來是否會持續將重心從數量型調控向價格型調控轉移?

連平:央行調控工具由數量型向價格型轉型,應該一直都是央行的推進和探索工作之一。

由於公開市場操作其本身兼具數量型和價格型兩種功能,既可通過數量預調和微調流動性,也能通過回購利率影響其使用他市場利率水平。因而,提高公開市場操作頻次,增加公開市場交易規模可以說是調控工具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

未來一段時間內,由於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相對複雜,美國加息預期重新升溫,英國脫歐余震尚未完全展開。更關鍵地是前期國內穩匯率的措施剛取得一定成效。若是目前進一步降準、降息可能重新帶來人民幣貶值預期。加之前期多次降準降息後,貨幣政策邊際效應顯著下降,繼續偏松可能得不償失。預計央行仍以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為主,並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防範理財業務的“影子銀行”風險

日報:此前,銀行理財新規引發市場震動;近期,據悉,銀監會在研究對表外業務計提風險資本,銀監會希望引導這類資產回表,按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計提,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準確性。近年來,銀行混業經營現突出,交叉風險也在加劇。如何看待近期的防風險動作?

連平:部分銀行表外業務有“影子銀行”的特征。銀行理財業務早期投向銀行間市場債券為主,後期“非標”納入投資範圍。理財資金以信托計劃、資管計劃為通道向借款人提供融資,以規避信貸額度控制,是一種典型的“影子銀行”。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在數量不小的“影子銀行”中,有21.6萬億元理財產品,有10.9萬元委托貸款,7.2萬億非正式或者P2P貸款,5.9萬億銀行承兌匯票,2.5萬億金融機構貸款,2016年上半年影子銀行的規模仍在增長。目前理財資金已實現多領域的投資,包括股權、債權及各類基金等,還包括與同業業務配合,將部分表內資產出表。應該看到,部分理財業務作為影子銀行的潛在風險較大,若不加以嚴格管控,會對整個金融體系帶來較大的風險。

監管當局對銀行理財業務規範化發展的立場一直是明確的,早在2014年銀監會曾頒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近期一系列舉措也是沿襲今年以來監管機構對於金融行業排風險、降杠桿、去通道的政策意圖,有利於降低潛在風險,引導和規範銀行理財業務長遠健康發展。

日報:如何在防風險的同時,不打擊銀行持續進行業務創新?

連平:對表外業務計提資本早已有之,保函、信用證等信貸類表外資產就有計提資本的要求。對部分理財業務計提資本,關鍵是要厘清對非標資產的責任認定,落實風險承擔主體。

長期來看,商業銀行積極穩妥開展表外業務、特別是開展財富管理業務的趨勢不會改變,這也是商業銀行積極創新,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點領域。預計在規範發展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監管當局會鼓勵和支持銀行積極穩妥開展金融創新,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和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G20應強化全球政策協調

日報:此次G20峰會的主要核心思想是——通過結構性改革提振全球經濟增速。發達國家此前指責“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你認為這種說法是否有失偏頗?

連平:中國經濟放緩拖累全球”的指責本身就是不準確的。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6.9%,盡管比以往略低了些,但在全球仍是一枝獨秀。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直接帶動了境外消費、對外投資、進口等的增長,對全球消費、投資、貿易等拉動作用明顯。中國近年來一直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超過25%,預計這一趨勢還會持續下去。

盡管中國目前經濟增速有所下滑,但考慮到外圍經濟都各自面臨可能更大的困難。綜合而言,盡管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卻可能進一步提升。更重要的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亞投行的成立等,還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增長“新空間”和投資“新平臺”。中國經濟仍是世界經濟重要的“動力源”和“壓艙石”,仍是世界經濟重要的引擎。

日報:作為此次G20的主席國,中國需要扮演何種角色,以何種方式推進結構性改革、提振長期增長?

連平:中國作為此次G20峰會的東道國,將在G20治理平臺更多地承擔“推動者”角色,並將在創新增長、全球治理改革和國際協調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推進以創新為核心要素的全面增長戰略,提高世界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二是推動全球治理改革,包括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進程、構建大宗商品的穩定機制等;三是加強國際協調(尤其是大國協調),凝聚各國的共識,形成利益共同體,加強政策溝通協調,共同應對全球政治、經濟、金融風險的管控和應對。同時,將借助峰會契機,表現中國對內對外改革開放的決心。

未來中國將繼續穩步推進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創新經濟增長方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提振長期經濟增長。促進中國經濟更加平衡、開放和可持續發展。

日報:下一階段,中國主要面臨哪幾方面的全球經濟金融風險? G20所提出的全球政策協調是否有基礎進行強化?

連平:未來中國的發展仍面臨諸多外部經濟金融風險。世界經濟複蘇緩慢,部分經濟體陷入衰退;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擡頭;英國脫歐問題繼續發酵,地緣政治風險加大,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美聯儲加息溢出效應不容忽視;部分歐洲國家債務風險依然嚴峻。

G20提出的全球政策協調具備強化的基礎和條件。當前世界經濟複蘇緩慢,徹底消除“後金融危機”陰影,走出低迷,實現長期穩定增長,邁上發展新臺階夯,是各國的共同願望。金融一體化快速發展,金融風險越來越具有全球傳染性,各國都是利益攸關者,只有加強政策協調,才能更好應對金融風險。雙邊、多邊機制的不斷發展為加強政策協調奠定了基礎。

日報:眼下,人民幣對美元6.7的底線思維看似十分明顯。當前人民幣是否已經接近了一個均衡區間?

連平:均衡匯率水平是市場經過較長時間運作出來的。近期,美聯儲加息預期升溫會對人民幣構成一定壓力,人民幣仍有貶值預期。但加息預期往往會提前透支,且加息對美元指數的推動作用有限。中國經濟增長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人民幣將於10月1日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深港通政策有望落地,監管層有能力保持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針對跨境資金流動和外匯的宏觀審慎管理仍將繼續發揮作用,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逐步被市場接受,人民幣貶值幅度可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