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走強的本土體育用品商與耐克的距離有多遠?

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02020.HK,下稱"安踏")董事局主席兼丁世忠最近有些得意。

日前,安踏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安踏的營業收入達人民幣61.4億元,同比增長20.2%。這是安踏連續第三年營收增長超過20%。

奧運贊助營銷成功

除了收入上升,安踏其它數據指標也不錯。截至2016年6月30日,這家公司的股東應占溢利人民幣11.3億,同比增長17%。同時,毛利率亦創新高至47.9%,達29.4億元。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安踏成為“領頭羊”已有一段時間。回顧過去,2010年,曾一度排名本土體育用品企業第一的李寧營收創下了94.79億元新高。正當人們認為,下一步,李寧將成為第一個百億本土體育用品公司之時,國內體育用品行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庫存危機。此後兩年,國內的體育用品公司幾乎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走弱,2012年李寧出現了上市八年來首次虧損,接近20億元。同一年,“低調”的安踏在業績上以不到10億元的優勢趕超李寧,坐上了行業龍頭的寶座。

2015年讓安踏這家公司達到了國內體育用品行業的最高點——數據顯示,安踏營收達到111.26億元,同比增長24.7%;經營溢利為26.97億元,同比增33.6%。而李寧公司同期年度營收為70.89億元。這也讓安踏成為國內相關行業里首個營收破百億的公司。

按照安踏官方的說法,與奧委會的合作至關重要。大型賽事的冠名和贊助讓安踏的知名度迅速打開。

“奧運營銷的意義在於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這是長遠的好處。從2009年安踏和中國奧委會合作至今已經七年,安踏的銷售額從40幾億,到現在100多個億,印證了過去的投入是非常有效的。”丁世忠如是說。

而定位明確同樣也是安踏的維持增長的原因之一。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不同於李寧曾經轉型高端(後失敗),安踏一直定位在大眾消費領域,從來“不折騰”,其同名品牌定位18歲-25歲的年輕人,價格則是主打性價比,維持在中低範圍。

集體發力有潛力

截至目前,除了匹克之外, 目前國內上市的幾家體育用品公司均公布了2016年度半年報告業績。

記者梳理數據發現,不止安踏,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同行公司的業績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其中最為矚目的是李寧公司。在創始人李寧“複出”一年之後,李寧公司結束連續3年的虧損局面,回到重新盈利的發展軌道上。就在8月11日,李寧公布了集團2016年中期業績,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公司上半年的收入達人民幣35.96億元,較2015年同期上升13%。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為人民幣1.13億元,較去年同期虧蝕人民幣2900萬元顯著改善。

而另一家與安踏同為晉江系的361°在五天後發布半業績公告也甚為喜人,這家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額25.55億元,同比增長15.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73億元,同比增長1.3%。而另外的兩家特步與中國動向(主要經營KAPPA),前者上半年的營收為25.35億元,同比增長6%;後者的營收為6.5億元,同比增長8.9%。

361°方面稱,公司業績增長也反映中國運動服飾行業步入穩健增長階段。

中國消費者健康、運動意識上升以及全民體育熱潮的到來或是拉動這些體育用品公司銷量上升的原因。對於本土相關企業來說,無疑是利好的。但即使如此,丁世忠仍然說,即使是作為“老大”的安踏,如今與耐克、阿迪達斯正面交鋒還是幾無勝算。後兩者分別占據了市場份額第一、第二的位置。

2015年,阿迪達斯在大中華區的總營收超過 20 億歐元,是 2010 年時的兩倍。同年,耐克品牌在中國的收入達到 30.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

但也有希望。彭博社此前有撰文稱,雖然耐克目前的市值是五大國產上市運動品牌總和的 10 倍多,但後者具備巨大的成長空間。因此,耐克和阿迪達斯應該提高警惕。

按照丁世忠經驗的分析,未來細分市場會一個好機會。他註意到近年來在海外市場,像Under Armour、LULU LEMON等專業運動品牌的迅速崛起,它們聚焦於細分市場,2014年,Under Armour超越Adidas成為全美第二大運動銷售品牌。換而言之,安踏認為未來的機會在於公司要做成一個多品牌的集團,旗下有不同的品牌定位,彼此拉開差距。這一決策源於其運營FILA的成功經驗。2009年,安踏從百麗國際手中購入FILA品牌,並使其“起死回生”。

截至2016年6月30日,FILA店(包括FILA KIDS 獨立店)共有687家。雖然沒有單獨的營業數據,但在今年早前,安踏總裁鄭捷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FILA品牌和電商業務的增長速度非常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