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戰高溫:聯合國呼籲警惕熱浪造成的傷亡

高溫天氣持久不下,如果工作場所沒有空調可怎麽活?

雖然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早已制定了工作場所的溫度條件標準,然而氣候變化改變了原先的溫度條件,這對在室外或缺少空調制冷的環境中工作的勞動者及其雇主構成嚴重挑戰。

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UNISDR)28日發聲明呼籲全球各國采取措施降低因熱浪造成的傷亡。UNISDR秘書長格拉斯(Robert Glasser)表示:“全世界的人們都應當接到高溫相關的警告和建議,避免發生像去年那樣,因熱浪在歐洲和亞洲造成的數千起死亡案例。”

創紀錄高溫

UNISDR的呼籲是在今年1~6月的全球平均氣溫值再創新高的背景下做出的。世界氣象組織近日宣布2016年很可能成為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的最熱年份,上周於科威特麥特巴檢測到了54℃的歷史高溫,如經核查屬實,這一溫度將創造東半球和亞洲的最高氣溫紀錄。

與此同時,UNISDR警告在如此高的溫度之下,要銘記前車之鑒。從2005~2014年,每年全球共有25波熱浪記錄在案,每年因此而去世的平均死亡人數達到7232人。

特別是在史上最熱的2015年,據報道有3275人因熱浪在法國去世,2248人在印度去世以及1229人在巴基斯坦去世。

“氣候變化加大了包括熱浪在內的許多極端氣候事件。”格拉斯表示,因此要加強災害危機管理,特別是要加重對於熱浪所造成危害的註意。

此前,國際勞工組織也發報告指出,過高的工作場所溫度是廣為人知的影響職業健康和生產效率的危險因素,也是熱疲勞、中暑,乃至在“極端情況下”導致死亡風險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

該報告還指出,高危地區主要包括美國南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南美洲北部、北非和西非,南亞和東南亞。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2011年~2015年間,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尤其是極端高溫的發生概率增加了10倍或10倍以上。

就在上周,世界氣候組織指出,在有關氣候變化的三大關鍵指標方面:即全球表面溫度、北極海冰融化速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方面,無一例外都在今年前半年達到了新高點。

在此背景之下,美國大陸西南部分地區、非洲東北部和西南部、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北等區域今年6月的氣溫均創下同期最高。

尤為值得註意的是在科威特麥特巴所出現的高溫。此前全球最高氣溫紀錄出現在1913年7月10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死亡谷,錄得56.7℃高溫,而東半球的最高氣溫紀錄是55℃,是在1931年7月的突尼斯吉比利錄得的。不過由於時代久遠,這些當年在相對有限情況下得出的測量數字並未在科學界得到一致認可。

世界氣候組織認為,今年的升溫現象仍部分源於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赤道太平洋地區的海水不斷升溫,導致大量熱量進入大氣層。不過此輪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結束,因此2017年的高溫現象將有所好轉。

高溫作業條件惡化

國際勞工組織早在今年4月就發出警告,稱由於氣候變化引發的工作場所溫度條件惡化,新興經濟體將損失多達10%的工作時間。

這份報告指出,氣候脆弱國家中有超過10億勞動者及其雇主和社區已經受到了工作場所嚴重高溫的影響,然而氣候變化對於勞動作業的影響並未在全球和各國的氣候或就業政策中得到充分反映。

報告表明,氣候變化導致一國的總體有效工作時間損失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達到4%,這充分體現了高溫作業這一挑戰的現實性。

報告還指出,即便實現《巴黎協定》中提出的1.5攝氏度的較高溫控目標,在2030年之前,世界主要地區每年仍將有幾乎一整個月的時間面臨極度高溫。這樣的高溫情況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工休需求上升,同時也增加了健康和工傷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