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日接受美媒采訪時,美國總統奧巴馬直言,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關於拒絕給不履行預算攤派義務的北約成員國提供保護的論調體現了他在外交政策上“缺乏準備”。
奧巴馬認為,由民主黨和共和黨攜手建立起來的北約從二戰結束以來一直是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石,不應該忘記北約的中心原則,一味地要求歐洲盟友追加軍費開支。
7月20日,特朗普在回答美媒關於俄羅斯對北約成員國波羅的海三國所謂的威脅問題時稱,如果俄羅斯向它們發起進攻,那麽美國應該在考慮這些國家是否已經履行了它們對北約的義務之後才決定是否出手相助。特朗普所指的義務,即各成員國對北約預算的攤派費用。2014年,北約各國承諾將軍費開支增加至各自GDP的2%。
僅有5個北約成員國軍費開支在GDP的2%以上
誕生於1949年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現有28名成員。北約的協議第5條規定,成員國中的一國(或多國)在遭武裝襲擊時將會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武裝襲擊,所有成員國將立即援助被襲擊成員國。該條款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中第一次生效,美國和北約盟友隨後對阿富汗等地的“基地”組織展開圍剿。
特朗普的言論一出,波羅的海三國之一愛沙尼亞總統埃爾維斯(Toomas Hendrik Ilves)立即表示,愛沙尼亞履行了對北約的承諾,是5個滿足軍費開支要求的國家之一,並且積極參與了出兵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拉脫維亞駐美國大使拉贊斯(Andris Razans)也表示,雖然拉脫維亞目前還沒有完成占GDP2%的軍費攤派,但是這個目標將會在2018年達成,並稱今年已經大幅上調40%的軍費開支。
特朗普這番聲明並非無跡可尋。此前他同樣表態過,如果歐洲和亞洲的盟友不能及時交齊“保護費”,美國將撤銷對它們的保護。
一直以來,美國在全世界推廣其所謂的民主、自由和人權等議題,但是多年來在中東和非洲留下了許多爛攤子。不過,美國並沒有、也極不可能放棄二戰後一直謀求和維護的老大哥地位,這就要求其繼續在全球與盟友合作,繼續實踐各種長期地緣政治戰略,繼續推廣美式民主,繼續站在反對恐怖主義陣線的前沿。
所以,北約的存續,符合美國的長期利益,那麽維護美國與北約盟友的關系,理所當然地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但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面對11月的總統大選,經商起家、沒有任何從政經驗的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一直是從經濟角度出發思考他未來可能要做各種決定的國家大事,其中便包括美國與盟友的關系,尤以北約為重。
比如,特朗普認為,要加強美國防務的話,把軍事設備都部署在美國本土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但是軍事專家則認為,在日本和韓國建軍事基地、部署導彈防禦系統、提供核保護,日本、韓國會為此提供資金支持,所以相比之下,把軍事設備部署在美國本土的成本其實是更高的。
“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國家,然後才操心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特朗普的這句話可以很好地詮釋他的“美國第一”口號對外交事務的考慮,即美國是應該被放在第一位考慮的。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對北約的此番言論得罪了不少來自東歐北約成員國的美國公民。例如,在佛羅里達州,來自波蘭、捷克、烏克蘭、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的居民數量達到了130萬,密歇根州為120萬,賓夕法尼亞州有150萬。此外,在威斯康星州、印第安納州、科羅拉多州,北卡羅來納州和弗吉尼亞等搖擺州里,都居住著大量來自東歐的民眾。由此看來,特朗普很可能惹惱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居住在美國的東歐人。
一名立陶宛的北約士兵
此外,共和黨內部也並不贊同特朗普的言論,這勢必造成共和黨內部分裂的加劇。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米奇·康奈爾明確表態反對特朗普的看法,認為“北約是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聯盟”。伊利諾伊州共和黨眾議員亞當·金辛格(Adam Kinzinger)也批評特朗普的言論,“非但閉目塞聽,而且非常危險”。值得註意的是,對於康奈爾的批評,特朗普非但不接受,反而重申了他的觀點。
而對於民主黨,則為抓到特朗普的把柄感到興奮。民主黨眾人猛烈抨擊特朗普無視美國為維護盟友關系所做的努力,前總統里根和杜魯門都會為之感到羞恥。“特朗普既不符合、也沒準備好成為我們的最高指揮官。”希拉里高級政策顧問傑克·蘇里萬(Jake Sullivan)說道。
看來,特朗普依舊不顧後果地繼續著他的大嘴風格,拋出令人難以預測的言論,這或許會對他在競選階段吸引輿論目光有好處。但是,競選總統和坐在白宮橢圓辦公室里畢竟不一樣,假設特朗普最終當選了新一任美國總統,那麽他的承諾很可能會大打折扣,一些豪言壯語也會被證實不合實際。
不過,按照特朗普的出牌邏輯,這並非他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