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每兩個掃地機器人,就有一個是他做的 iRobot 執行長:用機器人改變人類生活 比賺錢更重要(068-072)

2014-09-01  TCW
 
 

 

機器人對多數人來說,是這兩年才紅的產品,Google做機器人、蘋果也談機器人,連鴻海與日本軟銀都在開發機器人;但對全球最大消費機器人公司iRobot執行長安格爾來說,機器人則是他24年來始終堅持的夢想。

撰文‧賴筱凡

距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三十分鐘車程的地方,外頭草坪鮮綠如茵,一台戰地用的掃除地雷機器人,正在上頭快速爬行著;走進建築物,踏入長廊便有一個即時視訊機器人迎面而來;地上則有掃地機器人正在工作著。這裡是全球最大消費型機器人公司iRobot位在美國麻省的總部。

「現在,是發展機器人產業最好的時機。」iRobot董事長兼執行長安格爾說這句話時,比任何時候都還興奮。對於被美國《Fast Company》雜誌選為最有創意的機器人公司,或被納入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指數(Robo-Stox ETF),對安格爾來說都是他在追逐夢想過程中的附加榮耀。

《星際大戰︾,啟發創業夢找資金到處碰壁 只好妥協做軍事機器人促使安格爾在過去二十四年來努力不懈的,則是他踏入機器人領域的初衷——打造一個能夠與人類一起生活的機器人。

一九九○年,多數科技廠都將眼光放在桌上型電腦的時代,卻有三位MIT畢業生決定創立一家機器人公司,理由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就是想要打造電影《星際大戰》裡頭,一模一樣的R2-D2機器人。」iRobot創辦人之一的格雷納(Helen Greiner)說,憑著這個天真念頭,兩位同學加上他們的指導教授,創辦了iRobot。

說來容易做則難。當科幻電影裡的機器人要走進真實世界,技術的瓶頸、研發的資金,都是艱難的考驗。「我們一直知道,機器人是一個很龐大的夢想,必須有很多科技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安格爾坦言,iRobot成立前八年,連一個外部股東都沒有,他們帶著厚重資料去創投敲門,只求有十五分鐘簡報的機會,但就是沒人願意聽他們說。

為了讓公司生存下去,他們只得把電影裡的機器人暫擺一旁,一定要先做出「賣得掉」的產品。負責軍事機器人的iRobot主管回想,在二十年前,只有國防軍事單位才會有機器人需求,一般家庭根本不會想買機器人。於是,軍事機器人成了他們與現實妥現的第一個讓步。

沒有太酷、時尚的設計,看起來只是一些奇怪齒輪、輸送帶的機械組合,上頭配載視訊攝影機(與電影裡完全不同),眼前這個機器人叫作PackBot,「它看起來很陽春,但九一一攻擊事件發生時,我們就是派PackBot進到世貿中心搜索。」iRobot主管說,當時軍事機器人用途不多,大概只能偵測敵情、掃除地雷等;直到後來,軍事機器人開始投入救災,就連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福島核電廠出事,iRobot還把機器人從美國送到日本協助救災。

最危急時,台灣人提供金援花了十四年 終將掃地機器人推向市場除了軍事用途的機器人之外,iRobot還做過許多產品,例如替玩具公司生產會說話的洋娃娃。直到他們遇到第一個願意聽他們談機器人,也相信有朝一日機器人會改變人類生活,進而成為iRobot第一個外部股東後,iRobot才算站穩腳步。而這位慧眼獨具的投資家,就是智融美洲公司董事長莊人川。

「我去向他們做了簡報,Ronald(莊人川)、George(宏碁董事長黃少華)與Steve(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是第一次有人點頭對我們說yes,認同我們的想法。」安格爾有些激動地說,在他們快走到被現實打敗的臨界點時,是台灣拉了iRobot一把。

有了台灣金援,安格爾開始更放心地大展身手,掃地機器人Roomba的出現,更成為安格爾與iRobot最大的轉捩點。

「Roomba是一個突破,讓我們在消費型機器人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就。我們終於發現,在家庭領域裡,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安格爾說。掃地機器人點子是在餐廳發想的,靈感來源很簡單,人類不想做的事,那讓機器人來做。

但擁有一個好的點子,到做出產品、商品上市銷售是截然不同的事。「從我們坐在餐廳想到這個點子,到真正做出來(掃地機器人),中間隔了十四年。」安格爾笑了笑,「我們有很廣的視野,明白機器人這個產品需要時間才辦得到。」安格爾的掃地機器人,沒有「人型」,卻能替人類做完掃地工作,這與人們對「機器人」的想像不同。在Roomba銷售初期,遇到不小的市場阻力。Roomba台灣代理商來思比董事長蕭瑞洋就說,「當時我們標榜是掃地機器人,可是消費者會質疑我們,Roomba圓圓的,哪算是『機器人』?」「Roomba的出現,讓消費者開始初嘗機器人帶來的便利性,不想做的工作就交給機器人。」負責Roomba系列產品的iRobot產品經理麥錫夫說,在掃地機器人之後,他們繼續在家庭生活裡找靈感,「還有哪些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人來做?」從掃地、拖地、清洗游泳池到打掃雨溝,iRobot無所不用其極地將各式各樣機器人導入家庭。可是,這對安格爾來說,遠遠還不夠。

老人照護,是下一個目標病人透過視訊 醫生就能看診開藥「從我們發想出掃地機器人的點子,做出第一台到銷售上市,已經十幾年,掃地機器人雖然在生活上扮演重要角色,在許多國家的銷售都是第一名;可是,今天的科技已經與十年前很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有更好的工具可以研發更好的機器人。」安格爾說。

就拿人口老化問題來說,「美國每年必須撥出一八%的預算投入醫療照護,很多先進國家都與美國一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關鍵在於如何照顧這些老人。」安格爾直言,這個數字不斷在成長,但問題是,經濟成長速度卻遠不及老年人口的增長。「除非,我們讓醫療機器人來做這件事,讓醫療機器人居家照顧老人。」隨著電腦、智慧型手機快速發展,機器人公司有更好的工具,能開發出功能更強大的機器人。例如,老年人無法長途跋涉到醫院就診時,便能透過醫療機器人,與醫院的醫生進行視訊,心跳、體溫、脈搏等數據還能即時傳回醫院,醫生開立處方箋後,再將藥宅配到病患家。

這個想像並非遙不可及。事實上,iRobot去年底與思科合作,推出第一個視訊機器人,就是應用在企業裡,讓視訊機器人可以巡視產線、代替主管開會。下一步就是讓這些視訊機器人進到醫院,讓醫生不用到偏鄉,一樣也能幫病人看診。

做這些產品對安格爾來說,並不是為了賺錢,就像他一貫堅持iRobot生產的是能改變人類生活的消費型機器人,而不是高利潤的工業機器人。

「我的初衷是創造一個可以打理我們日常生活的機器人,這就像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卡通一樣,所以我們創造Roomba去解決人類生活問題,這是我選擇的,聚焦在消費型機器人。或許對別的公司來說,工業用機器人是他們的策略方向。」此刻安格爾的眼神裡充滿了堅定。

不忘初衷,正面迎向挑戰即使睡得少、賺得少 也甘之如飴安格爾特別分享了一個小故事,那是十四年前,他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採訪時的一個插曲,當他卯足勁向記者大談機器人產業,記者打斷他反斥:「一家公司並不等於一個產業好嗎?」時至今日,這個場景猶在眼前。

今天,從Google、蘋果、鴻海到軟體銀行,各家大廠無一不想搶進機器人產業,可是安格爾沒有半點退卻,原因很簡單,機器人產業比起其他產業,是很不一樣的。「做一款軟體,在產品上市前,你可以透過模擬使用者環境,百分之百掌握使用者的使用情形;而做一款機器人,無法預期消費者的使用環境,大約只有五%的功能可以事先模擬,機器人又必須在任何環境、任何地方都能工作,所以困難度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iRobot投入機器人產業二十四年來,始終走得這麼辛苦,即使他們已經靠著一款掃地機器人,成功將年營收從一千兩百萬美元,推升到超過四億美元,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卻還是不夠。

問安格爾為什麼對機器人這麼堅持?他笑了笑,「因為它很酷!」他說,如果去問每個三歲小孩,他們想要怎麼樣的機器人?他們會給你各式各樣的答案,描述他們想像的未來,「機器人讓我們的生活更好。」只是,目前人類生活距離這些想像仍然有極大落差,「我的初衷就是要去接受這個挑戰,即使這個過程中我們睡眠很少、工作很多,賺的沒有太多,但這個任務讓我們很興奮,這是我們真的很想去做的事。」或許,就是安格爾對機器人的這股熱忱,才得以讓iRobot穩坐全球消費型機器人龍頭寶座;也是這股熱忱,才讓他在過去二十四年來,始終堅持自己對機器人的夢想。

安格爾(Colin Angle)

出生:1967年

現職:iRobot董事長兼執行長經歷:iRobot創辦人學歷:麻省理工學院電腦資訊碩士

iRobot

成立:1990年

市值:10.4億美元

主要業務:家用與軍事機器人成績:全球最大的消費型機器人公司,掃地機器人擁有全球50%以上市占率

近三年營收

2011年

4.66

億美元

2012年

4.36

億美元

2013年

4.87

億美元

他的機器人公司 全球最創新──《Fast Company》選出5大創意機器人公司

iRobot

打造人類生活中的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從Roomba到最新的視訊機器人,落實機器人走入人類生活的想法。

Google

購併波士頓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要讓機器人改變世界。

Touch Bionics 用手機就能控制機械手臂。

Northrop Grumman 用無人飛機改變領空權。

Rethink Robotics 打造與人類一起工作,且具學習能力的工業機器人。

資料來源:《Fast Company》雜誌,201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38

iRobot大師 改賣「人型」工業機器人


2015-08-03  TCW

有「機器人大師」之稱的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十三年前,發明iRobot掃地機器人,攻占你我的客廳。七月二十七日,他帶著工業機器人來台設辦公室,這次瞄準的是亞洲工廠。

頂著一頭白髮,操著一口澳洲口音,布魯克斯目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機器人學教授,不像一般發明家都關在實驗室裡,《時代》(Time)雜誌形容他「能言善 道」。前年Google一口氣收購八間機器人公司,問他如何迎戰,他繞過問題,開玩笑說:「我在Google工作的學生怎麼沒告訴我!」

iRobot的掃地機器人在全球囊括五成市占率,首開家用機器人先河,後進者如戴森、Google和三星等大廠,相繼投入研發。

特別的是,當全球業者忙著研發倒水、發傳單等服務型機器人,布魯克斯卻將目光投向工業用機器人。

「機器人可以跟人並肩工作,」他指著眼前這位名叫巴斯特(Baxter)的紅色機器人,一雙濃眉大眼,配上七種表情的方形臉,不像工廠裡常見的機械手臂硬邦邦,他口中這位「好同事」,多了一點人味。目前在奇異等工廠裡,都可見其蹤影。

趨勢一:有視覺感測力能辨識人的移動,更安全

本刊在他台灣辦公室落成前夕,專訪布魯克斯,他指出了未來趨勢第一手觀察。以下是採訪精華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巴斯特和一般工業機器人有什麼不同?

布魯克斯答(以下簡稱答):一般工業機器人透過程式設計,只能聽指令,做重複的動作,但這並不安全,因為在一般環境裡,一旦有人或物體移動,它便無法辨識。

巴斯特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有視覺感測能力,它可以感知一件物品如何移動,並更正自己的行為,這使它比一般工業機器人更安全,可以和人在同一空間工作。

問:機器人工作效率真的比人工好?成本不會很高嗎?

答:以操作金屬切割器為例,人需要三十秒完成,但機器人需要三十二秒,表面上看來,機器人效率並沒有比較好;但別忘了,機器人不用休息,它可以二十四小時不停運作。機器人幫企業省下勞工薪資,一般需要四個月到兩年,省下的錢,才能打平機器人的購入成本。

若與一般工業機器人比較,安裝系統要九個月,但巴斯特,一開箱就能開始工作,上個月(六月),巴斯特還創下十分鐘就安裝好的紀錄。

問:不少調查都說,未來服務機器人市場大於工業機器人,你做掃地機器人起家,為何反其道而行?

答:目前全球只有一○%工廠導入機器人,另外還有九成市場未開發,這都是我們的目標。尤其是中國,先前iRobot到中國設廠,我到中國招聘員工才發現, 中國廉價勞工時代已結束,如今他們有很大的工業機器人需求。中國市場估計,光是協作機器人,明年就有二千五百台的市場。

問:未來五到十年,機器人會有哪些革命性創新?

趨勢二:有3D視覺將是未來五年發展關鍵

答:3D視覺的機器人。受惠於遊戲產業和學校,大量使用3D感測器,不僅讓該技術逐漸成熟,價格也因大量生產而變得便宜,可望應用在服務或工業機器人上,機器人可於某一定點,透過視覺掃描到任一目標。

另外是合作型機器人。原因很簡單,第一輛汽車出現,經過一百年才能獨立運作(指無人車),而在我看來,機器人如果要獨立運作,至少還要等五十年。因此,發展能與人一起工作的機器人,是未來五十年很重要的事。

問:創新要哪些關鍵元素?

答:首先是軟體。以蘋果為例,iPhone上的軟體(App),賦予這支手機不同功能,機器人也一樣,藉由軟體改善效能和系統。我們一直希望建立一個開放平台,讓每個人可以開發新的軟體。

另外一個是感測器。目前機器人還無法像人一樣,感知周遭環境,因此3D感測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它將會是機器人接下來五年的發展關鍵。

台廠兩大先天優勢:晶片、觸控螢幕零組件

問:台灣廠商有什麼機會?

答:台灣在晶片和感測器上,有其先天優勢,巴斯特一些零組件如觸控螢幕,就來自台灣。此外,台灣有很多科技人才,整體環境氛圍,對於發展機器人相當有利。

問:大家都很怕機器人會取代人的工作,這一天真的快到了嗎?

答:過去以人工完成的某些工作,確實會被機器人取代。但回顧科技歷史,十八到十九世紀時,當時就有人擔心,農夫會被機器取代,時間過去了,過去美國農業有七○%工作由人力完成,如今只剩不到一%,我相信不會有人想回到過去,機器人也一樣,這是科技造就的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778

iRobot創始人:掃地機器人將成智慧家庭的信息中樞

金黃頭發、銀框眼鏡、比爾.蓋茨式的微笑……全球掃地機器人領軍者美國iRobot公司的董事會主席、CEO及創始人科林.安格爾,5月17日現身上海,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講述了自己的創業經歷和對未來智慧家庭的構想。安格爾希望把握住中國市場的機遇,他同時希望掃地機器人能成為智慧家庭的信息中樞。

摸索12年才找到家庭入口

智慧家庭的美好前景雖然激動人心,但是業界至今仍然迷茫,怎樣才能找到真正的入口。而安格爾也是創業12年之後,才找到進入家庭的契機。

安格爾大學三年級的時候,便進入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發微型太空車。因為小有成果,學校讓他讀研究生,並繼續留在實驗室里做研究。兩年後,他拿到了碩士學位。他無心做單純的學術研究,相信機器人未來一定會進入家庭。受這一遠景吸引和驅使,1990年,他與麻省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老師和同學,三人一起創立了iRobot公司。

小時候從電影里看到的機器人形象,讓安格爾著迷,但是要變為現實,卻艱辛得多。公司創立的前六個半月,他每到月底總會苦惱員工的工資怎麽才能發得出來。

安格爾和他的團隊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最早突破的是在商用領域,而非家用領域。太空機器人、清理油汙機器人、機器人玩具、排除水雷機器人、大型機場用的掃地機器人……在多種嘗試之後,安格爾才積累了制造能進入家庭的機器人的技術和經驗。

“做機場掃地機器人,讓我們積累了清潔的技術;做排雷機器人,讓我們積累了移動的技術;做機器人玩具,讓我們獲得了成本控制的經驗。”安格爾回憶說。

2002年,iRobot推出第一臺家用掃地機器人。三年之後,公司於2005年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至今,其在全球家用掃地機器人的銷量已超1800萬臺。

家用機器人,為什麽會從不起眼的掃地機器人率先獲得突破呢?安格爾說,機器人如何進入家庭,他們反複思考,並畫了圖表。思考的重點是,什麽是家庭消費者經常做卻又不喜歡做的,這些才是產品的契機。洗衣服、洗碗都更複雜,掃地相對簡單,可以先行切入。

掘金中國掃地機器人市場

就算研發出了產品,公司又上市了,也不是萬事大吉。一開始,掃地機器人的市場推廣並沒有預期那麽快。有一次,銷量卻突然翻了三番。原來是百事可樂以掃地機器人形象做了一個廣告。

從尋找資金、積累技術、做出便宜的消費者接受的產品,到學會市場推廣,安格爾一步一步跨越創業的障礙。2016年,iRobot實現營收6.6億美元,占據全球掃地機器人市場約六成的份額,並成為美國最大的掃地機器人供應商。

不過,在全球掃地機器人最具潛力的中國市場,iRobot目前居於第二位。安格爾知道,必須在中國市場加大投入力度。以前,iRobot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采取代理制。2016年,它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自己直接開拓市場。

安格爾說,他來中國已經20次,最早一次在1999年。如今,他到中國出差更加頻繁。中國是iRobot的重要市場和機遇所在,因此要培養本地團隊更好地管理電商和分銷渠道。

不過,中國有不少本地的掃地機器人公司。而iRobot銷往全球的掃地機器人,也是在廣州、深圳、上海的代工廠生產的。面對這樣的競爭格局,安格爾一邊強調公司的技術優勢,一邊舉起了專利的武器。

2017年4月,iRobot在美國向11家競爭對手發起專利訴訟,指控它們侵犯了公司的六項技術專利,被指控的對象包括3家中國企業及8家外國企業,而這8家外國企業中也有幾家的掃地機器人是由中國企業代工生產的。

“進入一個市場,後來者有優勢,看前面的人怎麽做,可以學習、複制技術,成本不會那麽高。所以,第一個創造了這種技術專利的企業,要用知識產權來保護成果。”安格爾說,2017年,iRobot在研發上投入了1億美元。專利保護所得,將會持續投入到未來的創新中。

智慧家庭不由單一設備鏈接

未來,掃地機器人做的不僅是掃地,還將成為智慧家庭的重要入口。安格爾正在構想他的智慧家庭未來圖景。

他援引麥肯錫的研究數據說,未來物聯網及智慧家庭的市場潛力很大,家庭聯網設備的數量從2014年到2019年,將保持年均35%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5年,互聯智慧家庭市場規模將達到2000億美元以上。

安格爾說,智慧家庭部署的上百個互聯設備及傳感器,可以為居住者帶來更加舒適、安全和高效的家居生活。不過,從目前看,互聯設備的實現性仍有不少的挑戰,八成的使用者表示操作有困難。

他認為,由智能手機等單一設備來連接這麽多互聯設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消費者還要手動進行程序設置,如果互聯設備很多的話,將會使操作的工作量增大。

在安格爾的構想中,未來智慧家庭的願景是簡單、自動、個性化。不打攪用戶的生活,房屋會自行工作,自動進行配置與維護,並滿足用戶的偏好。

掃地機器人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步,它將一邊掃地,一邊識別家中的各種智能設備;第二步,它構建家中的地圖,明確所有互聯設備所處的位置;第三步,智慧家庭可以解讀人的各類行為,從而采取相應的行動。

如今,iRobot給掃地機器人加上導航與繪圖的功能,機器人把數據傳送到雲端,再傳送到手機,這些只是實現上述藍圖的第一步。安格爾說,未來會找到合適的第三方公司來合作,探討數據的合理利用。

互聯網巨頭也都在覬覦智慧家庭的市場商機,像亞馬遜的Echo、谷歌的google home都想成為智慧家庭的控制中心。如何處理跟巨頭們的關系呢?

安格爾說,智慧家庭需要各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共同努力來構建,大家切入的角度並不相同,掃地機器人將充當收集信息、反饋信息的角色。此外,各種設備之間的標準如何統一,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我們還處於創業的早期階段”,他輕輕一笑,顯示自己有更大的雄心。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6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