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方案發布以來,新三板預增發次數呈現逐周下滑的趨勢,由於市場流動性不佳,不少企業股價跌破定增價,新三板一級市場的信心已經受到二級市場連累。單筆融資從預案到完成所耗費時間有所延長,同時定增失敗的案例持續增加。
一位醫藥類掛牌企業董秘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於當前公司低於上一輪發行價格,下一步定增難度較大。“如果價格定低了,上一輪增發的股東不會同意,如果價格定高了,投資機構內部通不過。”
南北天地(430066)董秘、財務總監崔彥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流動性匱乏、定價功能受損,已經嚴重影響到企業融資。現在基礎層對外部機構增發靜態市盈率只有10-12倍,創新層15倍左右。即使這樣,新三板企業發行失敗的案例不勝枚舉。缺少快速發展所需的資金,正在嚴重影響的企業創新和研發投入。”
聯訊證券研報顯示,到7月12日,今年共有225起終止或中止撤銷定增的案例,新三板企業定增失敗的概率正在增加。在這些定增失敗的案例中,有34起定增募集資金總額超過了1億元。
北京一位上市券商新三板業務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新三板的融資糾結點在於,掛牌公司認為新三板是公募市場,但流動性不足導致投資人認為這是私募市場。雙方對市場定位判斷預期不一致,價格分歧就此產生。
7月21日,全國股轉系統副總經理隋強在北京一場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股轉公司將從源頭上厘清新三板市場定位、推動完善上位法依據、改革交易制度、豐富投資者群體、提高掛牌公司質量、增強做市商組織交易和定價能力等。目前這些工作正在系統有序地推進。
隋強在發言中指出,上半年掛牌公司共完成1558次新股發行,募集資金652.7億元,其中非金融業融資是627億元,占比是96%,環比提高了28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發行融資金額占全市場的82%,掛牌公司募集資金的用途主要以生產經營性需求為主,上半年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發行合計1774次,占比四分之三。
亞太金融理事會新三板組委會秘書長丁尚萬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盡管定增市場整體降溫,但參與定增的投資者結構卻出現了可喜變化。“今年來參與定增認購的投資者中,產業基金認購比例大幅上升。產業基金屬於戰略性投資者,主要目的是整合產業鏈上下遊的資源,產生協同效應。隨著各個細分行業產業基金的進場,新三板的退出渠道除了IPO以外,也可能被發起產業基金的上市公司並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