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東北特鋼債務違約問題再度引發熱議。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專家認為,這件事反映了當前政企、銀企之間的一種非良性關系。
距今年3月東北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發行“15東特鋼CP001”違約後,該公司後續到期的債券全都出現違約。目前,東北特鋼債券違約總額接近40億元。
記者了解到,東北特鋼在虧損的情況下照樣生產,違約發生前的幾個月仍在承銷商的幫助下在市場上發債。目前遼寧省政府和遼寧國資委尚未出臺全盤解決方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東北特鋼違約反應了當前的一種政企關系,東北特鋼在市場經營不好的情況下依然舉債,是因為地方國企承擔著較多的社會責任和盈利之外多元化的目標,比如社會穩定、保障就業等,這導致它很難采取減產、停產等市場化的舉措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良性的政企關系、政銀關系、銀企關系難以建立,來自市場的壓力也難以傳遞給企業。”項安波說。
國企改革專家、上海天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違約表面上是國有企業和銀行之間的關系,實質上是國有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是不正常的、畸形的,國企一直擁有著超市場化的權力,背後有地方政府做支撐,銀行在明知其償還能力不佳的情況下繼續借債。
項安波還表示,東北特鋼的股東結構比較特殊。東北特鋼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為遼寧國資委,其余股東為東方資產和黑龍江國資委,股權結構較為松散。股東由於各自利益訴求的差異,比較難以達成一致的目標和共識。有政府官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經濟下行和去產能的背景之下,同為東北特鋼股東的遼寧國資委和黑龍江國資委之間,或許也存在著協調的難題。
央企違約現象也不是特例。比如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也曾發生違約風險,但是在國資委牽頭協調下,加大了回流資金和資產處置力度。中國鐵物的相關債券得到了及時兌付,並未發生實質性違約。
項安波表示,前些年發生的違約,也存在少數國有企業在轉型改制、結構調整、兼並破產過程中利用多種方式逃避銀行債務的現象。但東北特鋼不屬於這一類,東北特鋼之前還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東北特鋼利潤總額達到2.2億,較2014年增長30%,在全國鋼鐵企業中列位第十七名。
項安波建議,應形成良性互信的銀企關系,企業和銀行互信互助。在企業特別困難的時候,金融機構應給企業提供幫助,盡可能采取合作的姿態去解決債務問題,支持企業渡過難關。金融機構自身也要提高風險防控的意識,防範和規避風險,保障權益。
祝波善認為,地方政府應該采取更加市場化的方式來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應該加強審查。至於債轉股,在祝波善看來,其效果也未必很好,加上在合法性上尚有不確定性,因此也應慎重。
項安波建議,地方政府應創造好的環境,提供便利服務和必要的協助,但不應直接介入或有過多的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