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公投意外退歐引發的風波持續擾動全球金融市場。如果說英鎊大跌、英國股市劇烈波動仍在意料之中,那麽情況突然惡化的意大利銀行業,以及歐洲多國居高不下的政府債務負擔都遠出乎市場預期,這不禁令人回想起幾年前曾將整個歐洲推向深淵的那場債務危機。
“歐債危機其實從來就未走遠。”招商證券研發中心固收研究主管孫彬彬認為,自歐債危機以來,問題國家政府債務負擔並未降低,主權債務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與此同時,歐債危機後,歐元區實體經濟低迷,銀行業不良率大幅攀升導致歐洲銀行業危機大有一觸即發的態勢。
歐債危機一觸即發
自6月24日英國退歐公投以來,以德意誌銀行為代表的歐洲銀行業股價持續下跌。雪上加霜的是,上周四(7月7日),意大利與歐盟委員會關於銀行債務重組談判陷入僵局的消息傳出後,導致債務違約概率激增,市場擔憂進一步加深。
回顧那場2009年爆發的歐債危機,被市場普遍看作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延續和深化,以希臘為代表的歐洲部分國家政府債務負擔超過其自身承受範圍,最終引發大規模違約風險。
事實上,通過將眼下歐洲經濟狀況與當時相比,市場對於歐債危機魅影或將重現的擔憂不無根據。
一方面,問題國家政府債務負擔並未降低,主權債務發生危機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孫彬彬分析稱,除愛爾蘭以外,原危機國家的一般政府債務以及財政赤字占GDP比例與上輪危機發生之時相比並沒有實質下降;同時,整個歐元區的經濟基本面並未好轉,政府財政收入極易受到沖擊。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歐債危機以來,由於實體經濟低迷,各國銀行業不良率大幅攀升,導致歐洲銀行業危機大有一觸即發的態勢,成為新的風險點。
“除愛爾蘭外,歐洲各國銀行業貸款不良率較上輪危機發生之時大幅攀升。”孫彬彬表示,以意大利為例,其銀行貸款總體不良率水平已由歐債危機爆發前的10%左右躍升到15%以上,歐洲銀行業形勢嚴峻。
英國退歐公投以來,意大利銀行業股價跳水約30%,上周,意大利政府不顧歐盟反對,提出推行400億歐元的銀行業救助計劃,預備在該國銀行體系出現嚴重系統性危機時,單方面向受困的銀行體系註入大規模資金。這一提議遭到了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國家反對。歐洲監管方面擔心,意大利政府大規模的幹預本國金融體系會破壞整個歐盟正在大力實施的銀行業新規。
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認為,目前歐盟銀行業風險在持續發酵,是否會釀成一場系統性銀行危機,取決於歐盟成員國能否在迅速救助銀行的問題上達成一致,並迅速采取集體行動。
如果說歐盟經濟複蘇疲軟、金融機構普遍承壓由來已久,那麽此次英國退歐則將歐盟這一久治難愈的“傷口”赤裸裸的向世人揭開。
孫彬彬認為,英國退歐後續將主要通過金融渠道以及政府債務渠道來影響歐盟經濟運轉。
金融渠道主要是考量英國退歐是否會通過市場信心和實體經濟渠道加劇金融動蕩。目前市場恐慌情緒已經推動歐洲銀行業CDS價格飆升,歐洲銀行業可能出現不良率與融資成本價格齊升的局面,增加風險敞口暴露的同時,加大銀行業運營壓力和金融動蕩。
而通過政府債務渠道,由於英國退歐使得市場不確定性因素加強,避險需求推動下歐元區內部主權債務利差擴大,部分主權債務風險較大國家債務成本再度上升;同時英國退歐,對於歐洲實體經濟來說稱得上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一情況下,歐洲財政收入和支出壓力都大增。
歐盟各國博弈結果是關鍵
與7年前歐債危機時相比,如今的歐洲各國經濟也許並未明顯上一個臺階,但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市場在面對可能出現危機時的應對策略與信心確有明顯提高。
英國退歐對於歐元區帶來的影響目前尚未處於不可控階段,本輪沖擊下仍有亮點可能令市場增強信心。
“目前流動性寬松,政府債務風險相對可控”孫彬彬認為,本輪沖擊的大背景是歐洲、乃至全球性的流動性泛濫。在不斷加碼的寬松政策影響下,歐洲部分國家國債利率已然為負,寬松環境使得政府債務高企的部分國家債務成本不會上升過高,雖然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是身處火場沖點涼,還是能夠解決燃眉之急。
北京時間本周四(7月14日)晚間,英國央行將公布利率決議,目前業內普遍預期,為應對退歐帶來的沖擊,英國央行可能自2009年歐債危機後首次宣布降息,而這無疑將為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
此外,面對英國退歐,目前歐盟內部的博弈顯得更加謹慎。歐盟、IMF以及德國等主要經濟體及經濟組織對沖擊的態度已然改變,結合英國退歐後歐盟內部急需凝聚力,招商固收團隊預計,在銀行業危機沖擊下,意大利等國將能夠較快與歐盟達成一致、獲得援助。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已經祭出負利率,歐洲央行仍有政策調控空間。
“可以發現,歐洲央行持有的歐元區政府債務相較於其他主要央行而言比例極低,同時對信用機構的債務持有也在危機後大幅下降”因此,孫彬彬認為,歐洲央行有充足的空間增持歐元區政府債務以緩解債務渠道的沖擊,同時也能夠再次擴展持有機構債務以疏解目前歐洲銀行業的困境,歐洲央行的工具箱內有有效工具可以緩解沖擊,因而各方的博弈結果是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