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外資藥企產值壓倒國企 賣得貴才賣得好?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9/wMNDIwXzQzNjIwMQ.html

「據國家海關信息網數據,2011年,我國進口藥品較2010年增長了43%,達到了103.47億美元。」一位醫藥行業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

43%,這個數字相對2006年到2011年間年均近34%的增長率又是一個躍升。

隨著醫改逐年深入,醫保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醫藥市場不斷擴大,其成長潛力被全球醫藥行業所看好。而2011年百億美元左右的進口額,似乎與國內巨大的需求並不相稱。

實際上,跨國製藥巨頭以佔領中國市場的方式早已不是依賴進出口貿易,而是通過在華設立獨資或合資醫藥企業、兼併重組國內本土醫藥企業等手段進行產業整合。

「製藥外企與國有製藥企業工業總產值的比值,已經從1995年的0.38猛增到2010年的2.1。」國家行政學院講師胡穎廉綜合中國統計年鑑、中國藥學年鑑分析指出。2010年,外資藥企在華工業總產值為3171.34億美元,而當年的進口總額則僅為72億美元左右。

這也意味著,到2010年為止,外資藥企在華的工業產值已經達到了國有藥企的兩倍。而在2005年,雙方的總產值還基本持平。

一方面外資藥企在華「業績」突飛猛進,而另一方面外資藥又維持高價格——「賣得貴還賣得好」似乎不合常理。

無疑,「以藥補醫」機制下醫療機構青睞高價藥的「潛規則」,為高價藥品的生存推波助瀾。「15%順加作價機制下,同種藥品中價格較高的規格能給醫院帶來更高順加利潤。」胡穎廉說。

目前,在首先試點取消「以藥補醫」的縣級公立醫院,主要採取的措施是實行藥品「零差率」,並通過集中招標採購的方式壓低藥品採購價格,以此來實現醫藥分開。

「但這種抑制藥價的政策思路,在外企和本土企業仍受不同待遇的情況下,將會使本土藥企首先受到價格戰的衝擊而愈顯頹勢,外資藥企則可以繼續維持高價位。」前述醫藥行業人士指出。

國務院研究室發展司原司長朱幼棣認為,當前的藥品招標制度潛在地把企業分成了外企和本土企業,這就使外企不必與眾多本土企業競爭,保持高價格。

外資藥維持高價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自上世紀90年代延續至今的單獨定價政策。這一政策的實行,讓在國外已經過了專利保護期的原研藥仍能在中國市場保持高價格。

事實上,目前外資藥企已經開始佔據我國高端醫藥市場。據胡穎廉研究,當前,外資藥企佔主流的進口藥、「原研藥」和新特藥佔據了大城市和三甲醫院60%-65%的市場份額,醫療器械市場中外資產品的份額更是高達80%。

但必須指出的是,欣弗、毒膠囊等事件對本土藥企的公信力傷害巨大,拿出讓患者放心的質量,是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以及本土企業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93

商務部炮轟醫院拖欠賬款 藥企敢怒不敢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28/1ONDIwXzQ2Mjg1OQ.html
現在很多城市的大醫院硬件都可以與星級賓館媲美,給人第一感覺是「不差錢」,然而商務部近日的一份統計報告,卻直指醫院拖欠藥企賬款久久不還,使得這一問題浮出水面。

商務部21日發佈的《2011年藥品流通行業運行統計分析報告》顯示,2011年,藥品批發直報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74 .1%,而中國醫藥商業協會對25個省市44家藥品批發企業2011年應收賬款情況開展典型調查的數據顯示:藥品批發企業對公立醫療機構的平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131天,應收賬款總額434 .7億元,佔對公立醫療機構營業收入的36.3%。

商務部據此稱,醫療機構嚴重佔壓批發企業資金,不僅導致依靠銀行貸款採購藥品的批發企業承擔著沉重的財務費用負擔,而且嚴重影響了整個藥品流通行業現金流狀況,制約了流通效率的進一步提高。

拖欠貨款實是變相返利

社科院研究員朱恆鵬對此有更加直觀的分析,他認為,拖欠貨款事實上是變相返利,400億元拖欠半年意味著醫院可得10億-20億元的利息收益。

另有北方某藥企負責人對南都記者稱,有一些醫院是今年還去年的款,但同時今年又繼續進貨,這相當於醫院始終佔用著企業的一筆數額不小的資金,給企業的資金周轉帶來壓力。而作為企業來講,資金周轉關乎到企業生存,「還好銀行肯貸款給我們,碰上這種事情(指醫院拖欠賬款),實在不行還能找銀行貸款周轉一下,雖然要付點利息,但總比周轉不靈好。但是對一些小一點的企業,可能醫院拖著拖著就把企業給拖沒了。」該負責人坦言。

商務部的這份統計報告,並沒有把醫療器械納入其中,然而有不願具名的醫療器械供應商對南都記者表示,相對於器械,藥品的回款情況「已經是相當樂觀了」。他透露,某三甲醫院兩年前欠的兩台設備的錢,到現在還有50%沒有結清,而據瞭解,這種情況並不鮮見。值得注意的是,也就是在這兩年裡,該醫院建了新的大樓,「看到新樓,想到裡面有一部分是我們被拖欠的設備款,真是一種有苦說不出的感覺。」該供應商苦笑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該醫院落成新的大樓之後,又再度向該供應商提出設備購買。該供應商坦言,現在已經是騎虎難下了,「不賣吧,怕關係搞砸了,以後回款就更加困難了;賣吧,又怕跟之前一樣欠兩年,等於說我又得把一筆錢押在醫院裡面出不來」。

據瞭解,醫藥和醫療器械企業面對的這種「欠新賬,還舊賬」的問題並不鮮見,甚至在有些地方還成了「潛規則」。有經濟學家指出,這種行為實際上有點類似於非法集資的「旁氏計劃」,然而與後者不同的是,醫院佔用企業的資金幾乎是沒有成本的,相反地,有時候企業為了加速資金回籠速度,反而得付出額外的成本。(

醫院拖欠企業賬款,除了給企業經營帶來嚴重問題之外,還會帶來其他一些問題。有醫藥業內人士對記者透露,有些地方的基藥製度在實施過程中,遭遇到部分藥企停貨,這使得各地招辦承擔了各方面的壓力,只能以取消中標資格的措施強行使藥企供貨。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有個別藥企低價中標不供貨之外,也與基藥壓款有很大關係。據悉,雖然基藥的價格低,而且資金數目總額也不高,但是,基層醫療機構的拖欠情況並不亞於大醫院。

醫院回款監管無力

某藥企政策研究人士對南都記者分析,通常來說,民營醫院的欠款情況要比公立醫院好很多,然而,不管是民營還是公立醫院,碰上欠款問題,他們一般還是會採取「私下溝通」的形式,甚少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廣東法院系統的相關人士也對記者證實了這種說法,他認為,大醫院,尤其公立醫院,大部分都有足夠的償還能力,之所以產生拖欠賬款的問題,是在於相關利益方,比如院長和科室主任等,能從其中獲得好處;而且對公立醫院的相關負責人來說,主要考慮的是購買藥品或器械前的程序合法,因為這涉及到國有資產的問題,但貨到後錢最終付了沒有,拖欠多久,這個對於公立醫院以及大部分公立醫院的主管單位衛生部來說,根本沒人管,也沒人有動力去管。

其次,很多企業跟醫院已經形成了長期的業務關係,而且,醫院通常在其中是處於強勢方,因為很多企業的很多產品,包括藥品和器械,同質化非常嚴重,因此,找誰買,對醫院來說問題不大,但對企業來說,除了北上廣深的這種大城市,一般來講,一個城市的大醫院就那麼幾家,不可能為了幾筆欠款而冒著斷絕長期業務關係的風險去告醫院。而且醫療機構其實是一個不大的圈子,假如某企業告了某地一家醫院,可能當地甚至其他城市的醫院,以後都斷絕與該企業的業務往來,這無疑相當於切斷了企業的生命線。

制度層面暫無解決方案

然而,對於目前的困局,似乎解決的方法不多。某藥企法務專員對南都記者坦承,制度通常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但目前似乎沒多大可能形成有效的制度,真正管事的部門在衛生部,然而讓它去負責制定解決醫院欠款的規定顯然不太現實,而真正與企業相關,有動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的商務部,又與醫院屬於兩個系統,插不上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04

外資藥企風波再起 牛得草

http://xueqiu.com/1645252804/24522338
京華時報訊外資藥企風波再起,繼葛蘭素史克被公安機關立案調查後,同為全球領先藥企的阿斯利康也遭到警方調查。阿斯利康中國區公關部總監孫曉云昨晚向記者證實,中國警方上週五到訪了阿斯利康位於上海的辦公室,並帶走了一位銷售員工。

據報導,阿斯利康公司發言人昨天表示,中國警方在上週五進入其在上海的辦公室,並帶走一名員工進行審訊。阿斯利康中國區公關部總監孫曉云昨晚向記者證實此事,但稱「該員工被帶走的原因和公司沒有任何關係」。

目前,阿斯利康的競爭對手——最大醫藥企業葛蘭素史克正在接受中國警方的反腐敗調查。中國指控葛蘭素史克賄賂官員和醫生,以提高在華藥品銷量並抬高藥品價格。

此番針對外資藥企的調查已有擴大的跡象。就在上週,比利時藥企巨頭優時比公司發言人表示,中國國家工商總局的官員已造訪該公司上海辦公室。而包括羅氏、諾華等數十家藥企也被指遭到調查,但均被以上公司否認。

儘管如此,警方和工商部門頻繁的合規調查早已讓眾多外資藥企風聲鶴唳。據媒體報導,一名外資藥企員工稱,很多企業財務部已經不在辦公室做賬,以防相關機構突襲被抓住把柄。而輝瑞、諾華、阿斯利康、諾和諾德等藥企巨頭也紛紛悄然取消各地的學術會議。

鏈接·阿斯利康

阿斯利康是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國捷利康公司於1999年合併而成,是全球綜合型生物製藥企業。2012年6月,阿斯利康投資一億美元建設位於上海張江園區的中國總部。
阿斯利康在諸多治療領域為患者提供處方藥產品,包括消化、心血管、腫瘤、中樞神經、麻醉、呼吸和抗感染領域等,其中許多產品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產品銷售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消化類藥物「洛賽克」(奧美拉唑)是全球銷量最大的藥品。

編者註:

據媒體報導,雖然近年來國家發改委通過調整最高零售價等方式實施了三輪藥品大降價,但由於外資企業在各方面佔有強大的話語權,使政府對外資高價藥「砍價」並沒有收到太大的實質成效。

業內人士表示,「高價藥的價格很難降下來,外企的高價藥屬於抱團型的價格壟斷,通過談判等方式難以壓迫它降價。」

事實上,國家相關部門的調查還在繼續。繼葛蘭素史克和比利時的優時比公司之後,英國的阿斯利康系第三家被捲入調查的外資藥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168

葛蘭素史克案再發酵:兩家外資藥企在華機構被調查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666

繼葛蘭素史克高管涉嫌行賄受調查後,據路透社7月22日下午報導,英國製藥公司阿斯利康也被捲入到此次調查中。該公司發言人稱,中國警方上週五(7月19日)訪問了該公司位於上海的辦事處,並從公司帶走了一名職員進行問話。

路透社7月18日報導,比利時製藥商優時比(UCB)在華機構也接受了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官員的調查。對於中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此次突然造訪,媒體普遍猜測是此前葛蘭素史克案的進一步發酵。

該報導稱,UCB發言人7月18日稱,中國官員還在調查其他幾家製藥商,但沒有提及企業名稱。「他們對幾家製藥商進行了調查,包括中國和外國企業,作為調查的一部分,中國官員在過去48小時裡調查了我們在上海的辦公室。」該發言人表示。

相關資料

UCB官方網站信息顯示,優時比公司專注於開發治療免疫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重症疾病的藥物和療法,2012年銷售收入達34億歐元(約合274億元人民幣)。UCB在華機構包括優時比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和珠海許瓦茲製藥有限公司,業務遍及全國。

另據《南華早報》7月20日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輝瑞製藥和羅氏製藥公司武漢辦事處也受到調查。

對此,輝瑞製藥武漢辦事處相關負責人7月22日上午對南方週末網記者表示,政府部門並未造訪該辦事處,「這條消息是謠傳」。而羅氏製藥武漢辦事處則表示「不清楚」。

前述《南華早報》的報導還稱,消息人士透露,美國默沙東公司、百特國際、日本安斯泰來製藥公司均在中國官方調查範圍內,然而,上述三家製藥公司對此都矢口否認。

葛蘭素史克案引發行業動盪

南方週末網報導,國家公安部7月11日發佈消息,稱大型跨國藥企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近年來在華經營期間,為達到打開藥品銷售渠道、提高藥品售價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採取直接行賄或贊助項目等形式,向個別政府部門官員、少數醫藥行業協會和基金會、醫院、醫生等大肆行賄。

消息一出,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據南方週末網7月15日的報導,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醫藥行業,打通醫院相關科室和有處方權的醫生,把自己的藥推向大醫院,是銷售潛規則,幾乎各家製藥公司都會去做,無論外資還是國內藥企。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消息人士透露,賄賂幾乎是製藥行業人所共知的秘密,只不過跨國公司在保證財務上「合規」上面想盡了辦法,各地開會、培訓、講課費等都成了賄賂的方式,誰是「下一個」都不意外。

業內人士稱,實際上,目前整個醫藥行業都比較緊張,不僅僅是製藥企業,包括醫院、基金會等都比較緊張,不少企業已經通知暫停邀請醫生參加的學術活動,而有醫院對於醫生的對外活動已經要求嚴格備案,「據我所知不少單位都專門開會處理這個事情」。

一位總部在上海的跨國藥企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經歷這件事情後,行業內很多公司都會進一步加強對日常經營活動的合規管理和監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306

藥企賽諾菲被曝以「研究經費」為名向中國醫生行賄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374

近日,有爆料人向媒體舉報,知名藥企法國賽諾菲公司涉嫌向北京、上海、廣州、杭州4地的79家醫院、503位醫生行賄超170萬元。浙江省衛生廳、北京衛生局均已表示將對此展開調查。同時,部分涉事醫院也表示將對此事進行調查。

而據賽諾菲發給人民網的聲明稱,「賽諾菲非常重視相關報導中提出的事宜,並已啟動相應工作程序,以我們一貫遵守法律和道德義務的態度進行核實。目前,賽諾菲尚不能確認報導中所指的發生於2007的事宜。」

據《21世紀經濟報導》8月8日報導,近日,代號為「培根」的爆料人向該報提供了四份材料,舉報世界醫藥巨頭法國賽諾菲公司在2007年11月前後,向中國北京、上海、杭州及廣州的79家醫院,503位醫生,借「研究經費」(「研究者費」)名義,支付約169萬元的費用。

這些舉報材料還顯示,除了這79家醫院,從2007年5月至10月,賽諾菲還向北京地區的另外5家醫院,四十餘位醫生,通過現金報銷、禮品贈送等方式,輸送利益兩萬多元。

「培根」亦稱,他提供的材料,僅僅是「冰山一角」。即使是北京,也還沒有把所有的北京大醫院和二級醫院全包括進去。如果全部統計到的話,會更加「觸目驚心」。

爆料人「培根」始終迴避自己的身份。賽諾菲的數位前員工則表示,從「培根」所掌握的材料判斷,他可能是,或至少曾是賽諾菲中國公司的高層職員。

衛生部門:將進行調查

浙江衛生廳微博8月8日做出回應稱,「看到網絡關於賽諾菲內部人自曝行賄中國醫生的報導後,我廳高度重視,在第一時間部署開展調查。目前網絡報導中所列的我省有關醫院已經開展自查工作。」

另據《北京青年報》報導,同日晚,北京市衛生局新聞發言人鐘東波表示,市衛生局已經關注此事,並將協同紀檢等相關部門開展調查。他還表示,醫療行業早已明令禁止收受商業賄賂,此次調查結果水落石出之後,將按照法律法規對違法人員進行查處。

涉事醫院:已著手調查

羊城晚報》報導,廣州16家涉事醫院除5家是區級醫院外,其他都是國家、省、市級三級大醫院。記者在這些醫院採訪時發現,他們大都關注到這條消息,也已著手調查瞭解此事。

廣東省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院內進一步核實情況。廣州醫科大學二附院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醫院的確有報導所涉及的藥品,「明天回院會安排有關人員去相關科室調查瞭解,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先把事情搞清楚」。

廣東省中醫院相關負責人稱,報導出來後,醫院和公眾一樣高度關注,目前曝光的材料中未提到醫生的名字,也不瞭解他們是如何操作,因此首先要做調查瞭解,確認是否有醫生違規,「如果有,毫無疑問要嚴肅處理!」

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一位負責人直接回應稱:「會做進一步的調查和核實。如果情況屬實,證據確鑿,一經查實,將會嚴肅處理!」

研究經費還是賄賂款?

據前述21世紀經濟報導,爆料材料的「付款信息」備註可看出,這些費用的名目是「研究經費」。爆料人「培根」表示,此類虛假的「研究費」與「虛假的講課費」類似,都是「行賄由頭」,實質就是醫生開藥的「回扣」。賽諾菲公司支付給醫生們的標準是,每個病例80元。對於每位醫生的費用,有的是一次性付款,有的則是分批次付款。

包括前賽諾菲員工在內的多位外資醫藥企業代表也證實,以「研究費」或曰「病例觀察費」名義向醫生輸送利益的做法,非常普遍。其目的,就是為了「規避各自公司的『合規』要求」,但擺脫不了「商業賄賂」的嫌疑。對於為什麼要輸送利益,受訪的醫藥代表們回答:「很簡單,如果不給錢,醫生們就不會開我們的藥。」

前述《21世紀經濟報導》報導中,賽諾菲公司介紹稱,在公司管理的臨床試驗中醫生可以因其付出的勞動而獲得報酬,這被稱為「研究者費」。賽諾菲也在發給人民網的聲明中稱,上市後臨床監測有助於藥企更進一步瞭解新藥的治療價值,並給醫生制定合適患者的恰當的個體化治療方案提供有價值的學術信息,在全球醫藥行業被普遍採用。

一位在醫藥界工作多年的人士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研究經費」是藥企賄賂行為中一個相對隱蔽的方式,表面上可視為贊助醫學研究,不算賄賂。但從另一個方面看,有的醫生從醫藥公司那裡獲得「研究經費」,他們如何花費這些錢,外人很難知曉。如果藥企還將此費用的成本轉嫁到患者身上,就更不應該容忍「研究經費」的贊助行為。

「在外資藥企中,賽諾菲算是相對較收斂的。」一位賽諾菲前員工表示,賽諾菲總部對商業賄賂方面的問題一直很重視,中國區專門設立了一個「合規部」分管有關事宜。而且,日常工商部門也會對公司財務部門進行檢查,廣州地區工商部門查得尤其頻繁。不過,他同時指出,「醫藥商業賄賂醜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是業內的行規。類似的事情在世界各國的醫藥供銷領域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在中國一些地方更為普遍。「不光外企,國內的製藥企業也一樣,有的賄賂行為更直接、更大膽。」

財新網報導,商務部一位研究人士稱,國內近些年在打擊醫藥購銷領域的商業賄賂方面已有不少動作。他介紹稱,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到2011年,全國衛生系統共查處案件10500多件,2011年查處商業賄賂案件169起,涉及金額4231萬元。2012年深圳市全市、區13家醫院的16名管理人員以涉嫌受賄犯罪立案偵查,其中包括9名正、副院長,7名科室負責人。

有業內人士表示,醫藥界收受變相回扣的情況已是行業積弊。以賽諾菲所說的「上市後臨床監測」為例,如果參與四期臨床試驗的醫生根本沒有履行所謂病例觀察研究的職責,只是「填單子、報名額」,就涉嫌變相收受回扣了,而類似的情況則十分普遍。

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輿論壓力下,醫藥企業或醫藥代表有被妖魔化的傾向。藥企與醫生、藥企與醫療機構之間需要正常的交流與合作,「任何一種新藥的開發都可能有副作用,通過醫藥代表、藥企與醫生、醫院的交流,才能更多地瞭解這個藥的特性、特點以及適用的環境、患者的群體以及它可能產生的負作用。」他認為,所謂研究者費與藥品的直接「回扣」不同,跨國大藥企大都建立了合規管理制度,只要在合規相關規定範圍內,都屬正常。

賽諾菲公司簡介

總部位於法國的賽諾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醫藥公司之一。2013年7月出爐的《財富》雜誌世界500強排名中,賽諾菲位於第219位,在醫療行業中,僅次於強生、輝瑞、諾華、羅氏和默沙東(默克),排名第6位。

賽諾菲在30年前即在中國開設辦事處,目前在中國擁有超過6500位員工。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86

【麻煩大了】藥企「黑金」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058

苦心孤詣從囚車逃脫,奮不顧身自大壩涵洞一躍而下……整整二十年前,也是一個夏天,一臉皺紋卻還年輕的哈里森·福特飾演的金保醫生為了自證清白,與利慾熏心的製藥集團和前同事上演了一出「亡命天涯」的精彩大戲。

作為中國首部引進的分賬大片,在強烈刺激感官神經細胞的同時,也捎帶出一個疑問:現實生活中,那些被視作抵禦病痛、挽回生命最後希望的大型藥企,是否如好萊塢編劇所描繪的,其實是一群戴著白手套在桌底進行頻繁灰色交易的齷齪玩家?

2013年7月,隨著中國公安部針對葛蘭素史克這家年銷售逾270億英鎊跨國製藥集團中國區高管和相關諮詢公關公司、過橋旅行社展開大規模法律行動,並逮捕偵訊近二十人,戲說正在變成現實。

三十億人民幣的涉案金額、利益單位派女性隨侍藥企高管四年這等香豔又狗血的細節,更令「中國特色」有了新的註解。同時,比利時的優時比公司和總部同在英國的阿斯利康公司也於近期受到中國國家發改委的「非例行」造訪,而被深深捲入此次風波的上海臨江旅行社的客戶名單上,還閃爍著羅氏、默克、諾華、賽諾菲一干大佬的身影。

可以說,在華跨國藥企,不分先來後到,大多難逃嫌疑。商業賄賂,曾經無往不利的神器,現在已成為避之不及的污點。

一年前,輝瑞中國區外籍高管因涉嫌相同罪名在美遭罰,紛紛離華避風頭。這一幕似乎很難再現。葛蘭素史克中國區財務主管和以外籍身份擔任該公司風險管理和供應鏈服務諮詢的香港中慧公司創始人韓飛龍、於莫曾夫婦,已分別遭限制出境及拘傳,這說明中國人這次並不準備將板子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了。

無論是原先的在華一把手馬克銳,還是負責新興市場的阿巴斯·侯賽因,乃至爵士大人、公司CEO安德魯·維迪,大概都對此情此景始料未及。從1987年史克以先驅者身份進入天津,推出康泰克、芬必得、史多邦,從感冒到疼痛,連同牙齒問題,葛蘭素史克可謂最成功的入華醫藥企業。以處方藥、疫苗和消費保健品三駕馬車為助推,雖然只取得年17%的營業額增長——較諾華的24%差距不小,但已經足夠了。別忘了,在拉美和印度,這家企業也就10%增長入賬而已。

六年前作為該公司企業文化廣而告之的三T原則:Trust、Transparent、Take initiative——信任、透明、主動,現在聽來多少有些反諷意味。

至於「為每一位有才華的員工創造更多的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能做得更多,實現更多的價值」一說,如果考察其49歲的企業運營總經理梁宏過往數年的經歷,無論是利用旅行社套取會議經費或中飽自肥或金錢開路以打通從官員到醫院大小關節,還是經其手將數億人民幣下撥各大區主管和醫藥銷售代表如法炮製,倒也一言中的、充分兌現了。

難道只有梁氏和他的三位同事這麼幹嗎?或者是不成功的中國醫療體制改革才使他們不得已而為之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

此次被中國警方據線報重點查處的借會議之名、借藥品推廣和醫師經驗宣講實施變相利益輸送的舉動,是全世界範圍內的「通例」,甚至由國際製藥企業協會聯合會(IFPM)推出的「全球藥品推廣行為準則」,也對此視作合規。問題是,邊界在哪裡?由此產生的費用究竟又讓病患們多支付了多少錢?且聽梁的回答:20%。即便消費者認同這是無法避免的額外支出,但另一些費用的產生卻令人不解:從發改委的統一定價,到省市級藥品招標,到醫院藥事委點頭放行,再到前線醫師開出的處方,謂之「流通費用」的此部分通常達到藥品單價的兩至三成。

聯想到2012年6月深圳醫療機構掀起反貪風暴,包括五個正副醫院院長和七個科室主任在內多達16名醫管人員的落馬,而2013年6月福建漳州紀委公佈,該市直區縣73家醫院無一倖免個個有份,涉貪人員人均退回賄款1.8萬,再到至今未對外公佈的東北前三大醫療器械民營經銷企業中,兩家主事者被抓、一家倉皇出國遠走等事件,不難判定,牽涉體系的灰色鏈條,絕非能用「個案」概括。

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從2011年開始,全球製藥巨頭步入專利懸崖,至2015年至少有770億美元熱銷藥品專利到期,對於擅長仿製藥的中國國內藥品製造商,以及急於保住市場份額和單品超高利潤的跨國藥企來說,這將是一個比拚所謂「內功」的大時代。

過去三年內,因隱瞞信息、非法商業賄賂,包括輝瑞、禮來、強生在內的巨頭們在美國交出了10億至30億美元的罰單,那麼這次葛蘭素史克會遭怎樣的處罰?有兩個細節讓我們再回味下吧。其一,葛蘭素史克公司宣佈中國區降價,並將銷售代表的工作與業績脫鉤;其二,與中國警方同時行動的是國家發改委,而後者的威懾主要體現在產品價格的約談。

看來,有錯就改和識趣會做將成為主旋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44

反賄賂對藥企的影響 東方紅石樑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e1ys.html
 

醫藥行業反賄賂的實質是把流通領域的各種潛規則費用清除,這些費用體現在藥企的銷售和管理費用。理想情景下醫生醫院的灰色收入消失,藥企銷售和管理費用下降,過度醫療減少,藥品零售價下降,灰色收入部分利益歸還給患者。結果是醫藥行業總量可能出現下降,但剛性需求市場份額也會再分配。另一個要考慮的變量是降價(特別總金額龐大的跨國藥企)將騰出醫保支付空間,增加潛在購買力。

   由於藥品降的是零售價,因此基本不會對營收產生影響,反賄賂對藥企營收的影響主要來自量,利潤則取決於營收下降和銷售、管理費用減少的博弈。對於擁有高品質產品的行業龍頭藥企,雖然過度消費的減少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在剛性需求再分配過程中卻可能獲得更高的份額,因此甚至可能出現量不降反升的情況,加上費用的大幅下降,利潤增長應該無憂。而一些產品平庸,高度依賴潛規則營銷的藥企,則存在市場份額大幅下降的可能性,其利潤完全取決於營收下降和銷售、管理費用減少的博弈,前景堪憂。

   雖然醫藥行業各個子行業具有不同特性,銷售和管理費用率並不能完全真正反映藥企對賄賂營銷的依賴程度,但對於這兩個指標異常高的藥企則應持謹慎的態度。下面是上市藥企銷售費用率前20名:

 

證券代碼

證券名稱

銷售費用/營業總收入

002107.SZ

沃華醫藥

62.1587

600594.SH

益佰製藥

62.0800

300204.SZ

舒泰神

60.7376

300181.SZ

佐力藥業

56.1671

300026.SZ

紅日藥業

54.8824

300039.SZ

上海凱寶

51.3930

000766.SZ

通化金馬

49.4225

002566.SZ

益盛藥業

49.2020

600252.SH

中恆集團

49.0428

002412.SZ

漢森製藥

48.1657

002603.SZ

以嶺藥業

45.2021

002390.SZ

信邦製藥

42.8675

600572.SH

康恩貝

42.1719

300238.SZ

冠昊生物

41.7925

000623.SZ

吉林敖東

41.7652

600557.SH

康緣藥業

41.4448

002437.SZ

譽衡藥業

41.1115

002275.SZ

桂林三金

40.7777

600276.SH

恆瑞醫藥

39.9892

數據來源:網絡

  

 

   可以看出銷售費用率高的大部分是處方藥,前三位超過60%,的確令人歎為觀止。當然並不是費用率高的企業產品就一定不行,但至少存在過度醫療嚴重的可能性。另外計算費用率還要考慮企業的收入結構,像天士力、白藥、同仁堂若按總收入計算,銷售費用率很低,但實質上它們的營收都包含有商業部分,醫藥流通領域銷售費用率一般只有1-3%,因此剔除這個因素它們的銷售費用率也接近30%左右。具體企業收入結構不同,產品特性不同,競爭態勢不同,因此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體而言產品優秀的藥企更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45

藥企投資醫院真的能實現產業協同嗎? 二線牛牛

http://xueqiu.com/7355827634/25836724
編者按:就目前來看,藥企狂熱投資醫院的兩大動力在於:一是獲得醫院這個強勢終端市場;二是看中醫院較好的獲利能力。但是,在對投資醫院的管理經驗以及技巧上,藥企並無優勢可言。公立醫院當前缺乏「企業式管理經營」的理念,但實現這一理念轉變的最佳人選未必是藥企。


58號文(《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下發、公立醫院改革配套措施逐步出台,這些積極的政策信號引得各路資本對醫院投資垂涎三尺。表面上看,藥企是最具產業鏈協同優勢的投資者,這點很多投資醫院的藥企自身也表示認同。

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當前投資醫院的藥企能夠實現產業協同效應或具有清晰商業模式的寥寥無幾,更多是從資產投資的角度去考慮。

「醫院每年10%~20%穩定的投資回報率對任何一家藥企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即便是沒有想好長遠的戰略佈局,一旦發現合適的機會,先搶到這塊資源再說。這其中不排除有部分藥企為了短期的股票估值上升而盲目進入(醫院)。」一位醫藥行業證券分析師如是說。

對於進入門檻低、盈利模式比較清晰的專科連鎖醫院而言,投資或能夠在1~2年內有所回報,但對於綜合性醫院,無論是民營還是公立性質,平均5~8年甚至更長時間才可收回成本,若投資者急功近利,一方面會對醫院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這個投資項目本身也將面臨更大的風險。

不僅如此,在投資醫院後的管理上,藥企並無優勢可言。醫院管理的專業性和複雜性是所有「淘金者」都需要面對的一大挑戰。比如醫院普遍存在的財務體系不透明、渠道返點現象普遍、法規風險等都需要投資者們做好充分的預估和準備。而究竟如何去甄別一家醫院的優劣,則非常考驗投資者們的眼光和智慧。

查看原图
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迄今為止,包括藥企在內的投資者,通過投資醫療機構獲得良好收益的屈指可數。尤其是涉足公立醫院的先驅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看上去很美,走進了之後才發現困難重重。

除了常被拿來引證的$金陵藥業(SZ000919)$ 收購宿遷人民醫院成功扭虧為盈的例子,其他投資公立醫院的機構幾乎都折戟而歸。早期華源集團與新鄉市政府成立合資公司接管新鄉5家公立醫院後黯然退出,此後$雙鷺藥業(SZ002038)$ 與新鄉中心醫院的合作也已終止;平安集團投資深圳龍崗區中醫院以失敗告終;華潤醫療控股的昆明兒童醫院如今也陷入整合困境。

在《E藥經理人》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當前投資醫院的17家藥企中,除國藥集團、$九州通(SH600998)$ 屬於流通企業外,其餘均是製藥或醫療器械企業。而在一位醫療產業投資經理看來,流通企業投資醫院會更具有優勢:「因為他們能夠從供應鏈的角度來控制醫院的成本。」國藥集團與新鄉中原管理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國藥中原管理有限公司正是如此。

借助國藥強大的商業配送網絡以及豐富的藥品資源,其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為新鄉中原管理有限公司下屬5家公立醫院提供藥品配送的優先權,並且享受這5家醫院規定比例的市場份額。但究竟給予國藥多大比例的業務份額才能夠平衡各方利益,對合作雙方都是一大考驗。華源集團、雙鷺藥業也均嘗試過通過打通藥品配送這一環節來實現盈利,但均以失敗告終。

與國藥集團同屬於流通企業的九州通,則採取合資新建醫院的方式來實現產業鏈的延伸。不過,新建醫院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甚至會遠遠超出企業的想像。前車之鑑是,2007年$康美藥業(SH600518)$ 就計劃投建普寧市康美中醫院,一直到去年的一季報,公司才表示項目已進入內部裝修,該工程已累計投入近7.77億元。

此前,與新鄉中心醫院合作新建醫院的雙鷺藥業也是因為未能充分考慮到投資醫院所需要耗費的大量時間、精力以及巨額資金而退出。

藥企未必是醫院「換腦」的最佳人選

盈利模式是所有投資者首要考慮的問題,而如何對投資後的醫院進行管理則是重中之重。

在某種程度上,醫藥企業搶佔其產業鏈下游的醫院似乎更具競爭力,其對醫療機構的熟悉程度、所掌握的人脈和資源以及對這一行業的理解程度都要比其他投資者略勝一籌。但在對所投資醫院的管理經驗以及技巧上,藥企與其他的投資者處於同一起跑線。

「藥企投資醫院的優勢並不是長期的,公立醫院當前缺乏『企業式管理經營』的理念,但實現這一理念轉變的最佳人選未必是藥企。」波士頓諮詢(BCG)合夥人兼董事總經理吳淳表示。

《E藥經理人》遍訪的各大投資機構以及業內人士均表示,醫院的管理層最好由具有專業醫院管理經驗的第三方來擔任,或者是在保證醫院總體發展大方向不變的基礎上,保持原有的管理層繼續經營醫院。

金陵藥業控股宿遷人民醫院後,通過吸引南京鼓樓醫院以技術入股,引入其先進的管理經驗,成功讓宿遷人民醫院扭虧為盈。$復星醫藥(SH600196)$ 收購安徽濟民腫瘤醫院、宿遷鐘吾醫院後,除了財務上的預算規劃外,醫院具體管理經營層面的事務依然由原有的管理層來執行。$天士力(SH600535)$ 控股的湖南湘雅康復醫院,也選擇由湘雅醫院的管理團隊來做管理。新鄉中原管理有限公司與國藥的合作中,亦是完全依靠原有的醫院管理層來執行各項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選擇第三方管理團隊要儘量避免雙方在同一競爭區域或者在同一科室領域存在競爭。」一位業內人士指出。

看不見的風險

如果從產業鏈協同的角度看,藥企投資醫院的最直接受益模式,就是把自個兒的藥品賣到醫院去。但問題是,幾乎沒有任何一家藥企是某一家或者幾家醫院的專供廠家,除非全國範圍內的醫院網絡佈局,才能夠實現更大的盈利空間。

$益佰製藥(SH600594)$ 於2005年投資灌南縣人民醫院的時候,就是希望能夠控制終端,以實現自身藥品在醫院的銷售。「我們當時是想控制上百家醫院終端,僅僅一家是滿足不了公司需要的,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投資醫院是失敗的。」益佰的一位負責人表示。

不過,在吳淳看來先聲藥業和$恆瑞醫藥(SH600276)$ 這類做新特藥的企業需要全國範圍的醫院佈局,而做大普藥的企業只要能夠搶佔某一家規模和效益還不錯的大型醫院一定的市場份額,銷量都會很可觀。

但在當前的環境下,參股或者投資較大型的三甲醫院對於普通藥企來說幾乎是天方夜譚。一般向社會資本拋出橄欖枝的公立醫院要麼因為無力經營,要麼因為內部管理有問題。

「如果本身這個公立醫院資質很好,內部也沒有任何問題,政府是不會隨便賣的。」瑞銀證券董事季序我的言下之意,投資公立醫院需謹慎,其中暗藏的風險企業能否化解,都需要再三考量。

就目前投資醫院的形式而言,無外乎收購、新建、公立轉制這三種形式,其中難度最大的當屬公立醫院轉制。

波士頓諮詢(BCG)今年發佈的題為《投資中國醫療服務行業》的報告稱,投資公立醫院轉制而來的綜合醫院時需防範三類主要風險。第一,在轉制過程中要對資產進行合理估值和處置,並妥善處理原有醫護人員的編制問題,以避免人員流失或軍心不穩。第二,在轉制後,很多醫院往往面臨從非營利性醫院轉為營利性醫院的需求。58號文提出「社會資本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原則上不得轉變為營利性醫療機構,確需要轉變的,需經原審批部門批准並依法辦理相關手續。」國家既不反對也不鼓勵的態度,以及當地政府對此的解讀執行,使得這個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政策不確定性。第三,醫院還會面臨失去一些現有福利的潛在風險,如所得稅等稅收不再減免,可能需要補繳土地使用費等。

「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時候滿口承諾,但當資本引進來之後,就變成關門打狗。錢你拿不走,又沒有回報怎麼辦?企業就得聽政府的,所以企業很尷尬。」一位長期關注公立醫院改革的人士如此形容當前投資公立醫院的大環境。

民營醫院尷尬

正因此,眾多投資機構對於公立醫院轉制都望而卻步。涉足其中的醫藥企業也多以具有國資性質的企業為主。近幾年藥企投資醫院的案例中,除了益佰製藥投資了一家公立醫院外,其餘投資公立醫院的均是國企。

「大央企可以接受醫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虧損,但民營企業必須充分考慮投資回報時間,因為國藥、華潤等依靠跟當地政府的關係就可以打通很多環節,但民營企業處處都需要真金白銀,耗不起!」一位醫藥投資人士道出了其中緣由。

另一方面,公立醫院轉制過程中,為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公立醫院也更願意具有國資背景的企業來接管。

比起公立醫院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投資民營醫院的難度相對要小很多。不涉及國有資產流失,不涉及原有醫護人員編制處置等等,也無怪乎當前從整個市場投資醫院的數量來看,民營醫院都要遠遠高於公立醫院。達晨創投投資愛爾眼科後,短短兩年內實現了10倍以上的回報;2012年,復星醫藥的醫療服務業務共計實現收入人民幣約1.6億元,2013年上半年,復星醫藥這一業務的收入已經超過1.6億元。當然,這並不代表民營醫療機構就是穩賺不賠的投資標的,其面臨的人才資源短缺,無法獲得醫保定點資格、無法享受稅收等各方面優惠政策等難題,同樣讓一些投資者難言輕鬆。

馬應龍藥業從3年前開始涉足肛腸專科醫院,通過收購或者自建的方式,當前在全國擁有5家連鎖肛腸醫院,經過前期長時間的虧損後,現在已經逐步盈利。但馬應龍藥業副總經理李加林曾公開表示,由於公司所屬醫院基礎薄弱,發展中仍存在一定困難,尤其是社會資本辦醫院面臨缺少專家的難題:「國有醫院的專家往外流動是很少的,除非在醫院呆不下去了。醫生作為技術人員是很講究身份地位的,而民營醫院的醫生職位晉陞很難,沒有相應的指標。」

這幾乎是當前所有民營醫院發展都遭遇的普遍困境。這使得,無論在醫生資源、醫療水平還是品牌影響力上,民營醫院眼下幾乎無法與公立醫院抗衡。

已在大陸建院的台資醫院廈門長庚醫院、湖南旺旺醫院、南京明基醫院、崑山宗仁卿紀念醫院及上海辰新醫院,目前均未實現盈利。

這背後折射出來的一大癥結是,國家對於民營醫療機構的政策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雖然「國辦58號文」中已明確提出非公立醫療機構職稱評定、人才培訓等享有與公立醫療機構同等待遇,以及鼓勵醫師多點執業,但現實離此還十分遙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692

從資產角度看醫藥企業(2):哪些藥企有潛力達到百億市值? userfield

http://xueqiu.com/4777061674/26629731
沒有精力一下子全寫完,只寫了部分,大家還希望我談談附錄中的哪個藥企可以留言,我再續著寫寫!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說百億市值的藥企大概需要擁有什麼樣的資產,這篇文章也從資產角度看哪些藥企有百億市值潛力;

我選擇我瞭解的市值在30-80億之間的藥企進行分析,主要從資產層面去推測哪些可能未來會達到百億市值。其實說一個藥企大約百億市值,簡單的按照PE回推淨利潤,大約需要2-5億左右的淨利潤,並且依然有持續的增長潛質,保持不錯的估值水平。我們看一下什麼樣的企業有這樣的潛質!

爾康製藥(80.5億):上市之初研究過這個輔料企業兼有特色抗生素的企業,但是沒有想到短短2年能超過80億市值;從藥用輔料業務來說,我定義為「非常不錯的化工類企業」,其主要盈利的小品種輔料大約能達到40%左右的毛利,算是非常不錯的生意,如果算作化工股的話應該是我比較喜歡的特色企業,但是現在超50PE的估值水平明顯不是按照化工類企業來估的,那我就說不了什麼了!要注意到是爾康輔料分為蔗糖等大宗輔料以及小品種,前者走量,後者盈利,導致的結果就是爾康這幾年輔料上量上的比較快,但是毛利率在持續下降。爾康現在輔料業務大約1億左右的利潤規模,改給多少PE的估值空間就看每個人自己的看法了,現在看給了超過50倍的估值;有人說爾康不光有藥用輔料,還有磺苄西林鈉這個重磅藥呢,現在爾康的這個半合成青黴素已經達到了2億收入,5000萬利潤的規模;我承認抗生素也可以出新泰林和仙力素這樣超10億的品種,但是明顯磺苄西林鈉不在這個範圍之內,業內有這個產品的包括瑞陽、福安、哈藥、海靈等幾家企業,並沒有哪個企業如爾康這樣把這個品种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誠然這個產品由於09就醫保就有幾年快速放量的好日子,但是一方面這年代抗生素不像之前那麼濫用;另外一方面瑞陽、福安之類的也不是吃素的,這類抗生素起家的藥企 不會搞不定一個只有一個抗生素品種的湘藥吧!個人感覺80億差不多就透支了幾年的業績了,百億的話個人有點看不清了!

科華生物(80億):科華算是上一輪大牛市中的大牛股,大約上漲13倍,但是08年到現在基本在50到100億市值的區間波動,而從企業發展看這幾年診斷試劑業務由於乙肝不再強制檢測等原因,並沒有得到特別大的發展,大約從08年的3億規模增加到現在的4.5億規模;但是低毛利的儀器代理業務這幾年還是有所發展,再加上新增加的真空採血耗材業務,總體來說科華這幾年還是在不斷發展的,但並沒有表現出爆發性,所以市場之前只給科華20幾PE,不到50億的市值。對於科華,也許從利潤從04年6000萬增加到09年2億的過程中有些太急,但是09到13年這幾年的確夯實了基礎,在酶免、生化、核酸以及儀器、真空採血管耗材等方面進行了完善的佈局,未來乙肝強檢取消的影響逐漸消除,以及生化、儀器等方面的佈局效果開始體現,相信科華喘口氣之後還會繼續上路!對於科華來說現在的企業發展情況還是非常對得起現在80的市值的,而從13PE看,大約不到30倍的水平,未來我希望市值可以伴隨著企業發展而邁過100億!

上海凱寶(78億):凱寶就是清熱解毒領域的中恆,把單一中藥針劑產品做到了極致,作為三大清熱解毒獨家中藥針劑,12年痰熱清的銷售額突破了10億大關,已經顯示十足的重磅藥屬性。現在看13年很可能是12億收入、3億利潤的規模,但是大家對凱寶未來的研判一個在於痰熱清的天花板在哪裡,痰熱清什麼時候能夠突破20億大關則是一個我們需要預估的問題;另外一個就是後續產品潛力如何(說白了現在就只有痰熱清膠囊一個後續潛力重磅藥),這也是市場對於單品種藥企給點估值一直不是很高的原因,當主力品種受挫之時對整體業績的影響比較大!現在78億市值相當於25倍2013PE,在醫藥股裡還算公道;

翰宇藥業(74億):之前我也談過翰宇藥業,以胸腺五肽為利基,再加上生長抑素、去氨加壓素、特利加壓素等幾個不錯的小品種,屬於相對有競爭力的生物藥企業,再看到還有幾個不錯的在審品種,未來潛力也還不錯。對這樣的一個1億左右利潤的企業未來發展的持續性我還是比較認可的,所以去年翰宇不到30億市值的時候還曾名列我評定2013十大金股,但是沒想到今年3開頭的股票這麼猛,一下子幹到超過70億市值,從資產角度來看幾個品種也就胸腺五肽是大品種,但是翰宇的份額也就20%,和雙鷺差不多的水平,而去按加壓素和特利加壓素本來就是小品種,所以未來翰宇如果新藥一直上不來的話,穩健有餘爆發不足,難道是30億市值給現有產品,40多億市值看在研潛力,翰宇研發沒有那麼牛吧,雖然近幾年申請了幾個3.1類,但是愛啡肽和阿托西班之前已經有豪森以及中和都已經先走一步拿到批文了,未來翰宇即使獲批,市場份額也很難保證!所以我能看清30-40億的翰宇,有點看不清70多億的翰宇了!

沃森生物(68億):沃森把募集加超募加增發的資金全部花光後,終於形成了二類疫苗+疫苗代理+血製品+重磅疫苗+單抗的產品格局,如果我們不再糾結於沃森多次說話不算數以及花錢大手大腳的話題,只看現有的資產情況,Hib+流腦疫苗、大安的血製品、在研的重磅疫苗都還是實打實,而未來現有的疫苗業務大約就能維持住2億利潤水平,也就是說從60多億市值角度看,現有的業務還是能夠支撐住這樣的一個市值水平的,隱含PE大約30多的水平;所以,個人覺得資產角度看60多億的沃森還是比較值的,但是從管理的角度看有點看不清楚!

達安基因(66億):達安背靠中山大學,以分子診斷起家,並擴展到儀器和臨檢業務,從業務發展來說還算是一個比較有特點的試劑診斷類企業,一方面研發投入比較大,從研發費用和所得成果來看,達安的研發還是值得稱讚的;另外一方面是呈現多點佈局的特色,無論是高新達安下屬的多家臨檢機構還是扶持出來安必平以及眾多的合資企業,都說明了達安的業務佈局還是多點開花的!但是現在賺錢的業務基本還是診斷試劑這一塊,分拆來看大約有3個多億收入,6000萬利潤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給60多個億有點貴了,也許市場從迪安診斷看出了達安佈局的臨檢中心的價值吧,現在一些大的臨檢中心已經開始盈利,但是高新達安臨檢業務整體看還是虧損的狀況;

常山藥業(46億):常山的主要產品是肝素原料藥和低分子肝素鈣針劑,前者不說了,再大也大不過海普瑞,而且景氣週期已經過去了,未來的看到主要在後者,低分子肝素鈣是抗血栓市場少有的幾個市場格局比較好的大品種(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鈣、奧扎格雷、低分子肝素鈉幾個產品中後兩者市場競爭激烈),而常山的低分子肝素鈣由於其優勢優價的定價優質,近幾年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現在常山面擁有低分子肝素鈣進基藥和原研GSK出事等利好因素,估計未來幾年依然後勁十足。常山收購常州泰康製藥後,貫通了了上下游產業鏈;而從研發看,常山算是肝素這個圈子內,最有可能拿全所有肝素品種批文的企業之一,成為肝素鈣和肝素鈉市場都佔有一定份額的肝素巨頭之一;所以,未來雖然現在看常山的PE估值可能在40多倍,但是如果未來能夠以低分子肝素鈣為利基拓展到多品類肝素製劑,並都能拿到一定份額的話,不到50億的市值還算是划算的,而未來如果國內肝素市場依然維持景氣週期,那麼幾年過後常山很可能拿到超過3億的利潤,也就有了衝擊百億市值的利潤基礎!

華神集團(36億):最早知道華神是因為其研發的原發肝癌單抗利卡汀,但是經過5、6年發展仍然只維持兩千萬規模就知道發射性因素對產品推廣帶來多大影響,所以說這些年不能說華神對利卡汀的推廣不努力,但是現在看每年500個患者左右的治療量依然沒算推廣開;華神的另一個看點是三七通舒,說實話這個品種是運作好了類似眾生複方血栓通的重磅品種,從毛利率以及企業年報等方面看三七通舒的銷售應該一直是搞代理制的,對於三七類獨家口服品種來說,這些年才1億出頭的規模也的確有點說不過去的。整體來說,華神的看點和概念都不缺,但是就缺乏切切實實的利潤來支撐企業的發展,過去華神一直靠鋼構養著醫藥,但是醫藥業務什麼時候能進入良性發展的道路上需要觀察的地方,什麼時候企業發展穩健了,銷售都理順了,華神才能開始迎來自己的春天。

亞寶藥業(42億):亞寶算是上市較早的藥企之一,以丁桂兒臍貼為主要品種,其他包括珍菊降壓片、硝苯地平等控釋品種以及紅花等針劑,但是整體平穩有餘爆發不足,一方面兒童腹瀉OTC市場整體就增幅不大,另一方面感覺亞寶的銷售也有些問題,亞寶手裡中藥和化藥批文加一起超過500個,但是真正規模過億的不超過5個品種,有品種競爭壓力大的因素,也有銷售的因素,所以指望亞寶市值能翻番,首先就要盯住亞寶的營銷,什麼時候營銷能夠改善,亞寶的拐點才能真正到來,否則指望搞緩釋劑型以及高端仿去翻身,個人感覺比較難,畢竟即使批文下來,你還要能賣出去才行!

佛慈製藥(30億):之前讀招股書,知道佛慈是小小號版本的同仁堂,屬於傳統中藥企業,主要產品是六味地黃丸為主的濃縮丸。當時的想法是希望不要變成九芝堂,但是由於寫這個文章就看了一下最近的情形,發現這是一個很會利用資本市場的企業,阿膠、飲料等發展方向都是市場喜歡的題材,但是現在看出了在成熟的六味地黃市場佔有一定份額外,並沒有看到其在中藥消費領域能有任何大展拳腳的底蘊,按照企業描繪的前景——工業園總投資約16億元,包括製藥、大健康產業、現代中藥製劑工程中心三大板塊,計劃2016年投產。項目建成後,佛慈製藥將形成20億元的年產銷能力,其中,中成藥12億元、「肖助理」健康飲品和純淨水2.5億元、阿膠成品3億元、阿膠保健食品2.5億元——對於一個年收入規模不到3億的企業來說還是非常敢想的事情,但是佛慈要把企業經營好才行,而是不是怎麼想著迎合市場、炒高股價。說到百億市值,這麼說吧,傳統中藥類企業比較符合百億身價的是中新藥業,你需要擁有速效救心丸這類心血管一類口服藥的主打品種,並且有幾十個獨家中藥品種,還得有隆順榕、達仁堂、樂仁堂收入規模要達到30-50億左右,才有可能享受百億市值,現在佛慈離這個標準明顯很遠,遠遠不止30億到100億這樣表面上看到的3倍差距!

附錄:市值在30-80億的備選藥企——爾康製藥、科華生物、健康元、昆明製藥、上海凱寶、香雪製藥、尚榮醫療、迪安診斷、翰宇藥業、力生製藥、沃森生物、達安基因、舒泰神、馬應龍、仁和藥業、益盛藥業、利德曼、通策醫療、山大華特、千紅製藥、江中藥業、瑞康醫藥、太安堂、萊美藥業、信邦製藥、凱利泰、常山藥業、仙琚製藥、現代製藥、九安醫療、戴維醫療、漢森製藥、亞寶藥業、華仁藥業、振東製藥、九 芝 堂、嘉事堂、冠昊生物、安科生物、博雅生物、千金藥業、福安藥業、華神集團、羚銳製藥、理邦儀器、佐力藥業、寶萊特、佛慈製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19

【案例】Medidata:為藥企節省數十億美元開支的軟件公司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28.html

小型基金經理塔裡克·謝里夫(Tarek Sherif)把他的CRT顯示器和電腦機箱扔到一把辦公椅上,從他的基金辦公室出發,推著椅子沿公園大道走了一英里,來到了一個小房間,在那裡他將和一位年輕的科技創業者共用一張辦公桌。他通過大學室友認識了這位名叫格倫·德弗裡斯(Glen de Vries)的科技創業者。

從1999年這個不太光鮮的起點開始,兩人打造出了令人震驚的東西:科技公司Medidata Solutions。如今擁有1,000名員工、銷售額達到2.77億美元的。他們製造的軟件被藥企用來對臨床試驗進行云端管理和追蹤,與科技巨頭甲骨文公司(Oracle)在這個充滿增長的醫療細分市場爭奪統治地位。

製藥商熱情擁抱Medidata的軟件平台,該平台不僅可以讓他們輸入數據,還能夠對試驗進行大規模監控,有可能大幅降低高昂的成本。Medidata跟蹤著50萬患者的80億條臨床記錄,每天都有1,400名新增患者進入其系統。

「我們認為,作為一家公司,他們將支持業內的新趨勢,真正地改變開展臨床試驗的方式。」強生(Johnson & Johnson)子公司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ls)的戰略業務改善高級主管基姆·格雷貝爾(Kim Grebel)說道。

「在藥物研發過程中創造價值的整個想法正開始生根發芽。」謝里夫說,「你如何降低你的成本,同時用效果更好、收費藥品來提高你的價值?」

首席執行官謝里夫身高6尺6英吋,說話溫言細語,富有哲理。總裁德弗裡斯親手編寫了Medidata最初的軟件,他是個天生的銷售員,說話總是抑揚頓挫,富有遠見,時不時露出一個大大的笑臉。在公司位於曼哈頓市中心的14萬平方英呎超現代化總部裡,他們仍然共用一間辦公室,並且在最近的一次公司聚會上分別打扮成蝙蝠俠和羅賓遜的模樣。在分開接受採訪時,兩人都說了完全相同的話:「我們從未爭吵過。」

1994年,在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分子生物學學位後不久,德弗裡斯決定成立一家初創公司,將臨床試驗的過程數字化。他曾在紐約哥倫比亞長老會醫院的一個實驗室裡工作,任務是幫助設計一個小型臨床試驗。他被堆積如山的紙質文件和計算機工具使用的匱乏所震驚。他和同樣精通編程的泌尿科住院醫師厄德·伊科古奇(Ed Ikeguchi)決定創建一家公司。「我們當時盯上了亞馬遜。」德弗裡斯說,「我們可以登陸亞馬遜網站購買書籍,如果這樣做是安全的,那麼則非常高效。我們為什麼不能以那種方式來做臨床試驗呢?」

1999年,當他們作為新公司重新起步時,謝里夫加入了進來。起初,他只是潛在的投資人,但他是如此地著迷,以至於他和德弗裡斯最終成為並肩作戰的工作夥伴。最初三人都是合夥人且沒有頭銜,但在2002年,他們進行了一輪100萬美元規模的風投融資,謝里夫成為CEO。開展臨床試驗的醫生和護士很喜歡三人開發的軟件,這在早期帶來了與小型生物科技公司的交易。Medidata有了進賬,2004年謝里夫和德弗裡斯在曼哈頓獲得了Insight Venture Partners的1,000萬美元投資,因此Medidata可以聲稱自己是第二大電子數據採集公司,僅次於Phase Forward,把10多家其他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Medidata的軟件不同於競爭對手,因為它是所謂的「軟件即服務」,與Salesforce.com開創的模式類似。Medidata為其客戶提供的直接服務較少,而是專注於打造讓客戶可以自己使用的訂閱式軟件。製藥公司的員工使用Medidata的軟件來開展臨床試驗,無需Medidata的幫助。這種模式受到藥企的廣泛歡迎,尤其是日本的製藥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池口從零開始與他們建立了關係。從2005年到2008年,銷售額增長兩倍,達到1.06億美元。在短短一年間,員工人數從50人增加到170人,其中不包括離職的大約50名員工。「我總是說我的頭髮就是這時候變白的。」謝里夫說。

2009年,Medidata上市。已經辭去首席醫療官職務的池口離開了董事會,為更多的外部董事騰出位置。現在他是作曲家,在YouTube上發佈歌曲。自從上市以來,該股累計上漲527%。按年率計算,銷售額增長18%,淨利潤增長23%。作為與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Phase Forward卻步履蹣跚,並於2010年被甲骨文收購。Medidata表示自己不斷贏得市場份額,有望成為一家10億美元規模的公司。甲骨文拒絕置評。

但Medidata的最大客戶強生承認,在使用該公司的技術時遇到了「成長中的苦惱」。當第四季度的未完成訂單看起來很清淡時,該股下跌了9%。「他們的商業模式非常棒,只不過股價過高。」B. Riley & Co.分析師吉恩·曼海默(Gene Mannheimer)說。研究Medidata的其他七位分析師中,有六位不認同上述說法,他們仍然主張「買入」。

為了保持增長,Medidata打算開展更多業務,不只是追蹤新臨床試驗的數據。它將幫助那些花了數十億美元研發費用的製藥公司弄清楚他們正在哪些方面浪費金錢。Medidata稱所取得新成就包括:只需對研究人員培訓一次,而不是每項研究都要對他們重新培訓:減少醫生對每份臨床文件進行數字「簽名」的時間,每年能為其客戶群節約9,000個小時;在藥物研究後期使預防無效或不實數據的成本減少大約3,000萬美元;利用FitBit或其他穿戴設備來收集數據,而不是把患者叫進診室。謝里夫和德弗裡斯說,這只是個開始。

「我們的天真單純以一種很好的、很有助益的方式表現出來。」德弗裡斯說,「這不是零和遊戲。敵人是紙質文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