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二次國土調查:耕地多出2億畝 土壤汙染嚴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134

摘要: 根據國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顯示,全國主要地類數據,耕地有13538.5萬公頃(203077萬畝)。基本農田10405.3萬公頃(156080萬畝)。其中,東部占全國耕地19.4%,中部22.7%,西部37.3%,東北20.6%。 這次調查自2007年7月1日,並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匯總二次調查數據。我國仍然堅持實現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我國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今日,中國國土資源部進行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新聞發布會。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在發布會上表示:二次調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采用統一的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首次采用政府統一組織、地方實地調查、國家掌控質量的組織模式,首次采用覆蓋全國遙感影像的調查底圖,實現了圖、數、實地一致,做到了全面、真實、準確。這次調查全面查清了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掌握了各類土地資源底數。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13538.5萬公頃,園地1481.2萬公頃、林地25395.0萬公頃、草地28731.4萬公頃,其他主要地類數據請詳見《公報》。同時,建成了全國土地利用基礎數據庫;建立了土地變更調查新機制,實現了常態化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構建了國土資源管理“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第一,全國耕地調查數據雖有所增加,二次調查耕地數據比基於一次調查數據(1996年)逐年變更到2009年的耕地數據多出1358.7萬公頃(即我們常說的2億畝)。2009年全國耕地數是20.31億畝,2012年,耕地數據是20.27億畝。雖然二次調查數據多了2億畝,但是並不是說我國實有耕地數量真的增加了,是我們調查的手段先進了,方法先進了,組織方式周密了,把原有的、實有的耕地調查出來。必須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我國人均耕地從1996年1.59畝降至2009年1.52畝,明顯低於世界人均3.38畝水平,且地區間不平衡。隨著人口增長、城鎮化加快,我國人均耕地仍處於持續下降過程中。僅東南沿海5省市就減少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福建全省水田面積。滬津瓊京未利用土地已近枯竭,蘇徽浙黔所余極為有限。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還要下降,所以耕地資源的緊缺是硬約束。從優質耕地減少的情況看,13年來全國城鎮用地增加是比較快的,優質耕地減少得多。13年間,城鎮用地增加4178萬畝,占用大多是優質耕地。僅東南沿海5省就減少了水田1798萬畝,相當於減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積。從補充耕地的能力和質量看,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上海、天津、海南、北京可供開墾的未利用土地接近枯竭,江蘇、安徽、浙江、貴州等省也都很有限,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充難度很大。同時,雖然十幾年來基本實現了建設占用耕地占補平衡,但占近補遠、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問題客觀存在,或者說比較普遍。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後備資源不足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綜合考慮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耕地保護形勢仍十分嚴峻。因此,必須始終堅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確保我國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第二建設用地增加雖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但土地利用比較粗放,必須繼續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二次調查數據顯示,與一次調查相比,建設用地從2918.0萬公頃增加到3500.0萬公頃,增加了581.9萬公頃(8700萬畝)。國家實施建設用地增量計劃投放與鼓勵存量盤活並重的調控措施,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用地需求。第三,生態用地數據變化明顯,生態承載問題日益突出,必須加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二次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因草原退化、耕地開墾、建設占用等因素導致草地減少1066.7萬公頃(1.6億畝);具有生態涵養功能的灘塗、沼澤減少10.7%,冰川與積雪減少7.5%;局部地區鹽堿地、沙地增加較多,生態承載問題比較突出。我國土壤汙染十分嚴重,估算全國中度、重度汙染土地約5000萬畝,而且基本在經濟發達地區、魚米之鄉。這個數據與環境保護部門基本一致。稍早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要裝中國糧,18億畝耕地紅線仍然必須堅守。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保障糧食安全列為明年六大重要任務之首。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發布的“2013年中國土地政策藍皮書”預測,明年繼續堅持最嚴格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繼續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減少新增建設用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67

億畝汙染耕地待修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347

甘肅白銀市重金屬汙染的耕地正在進行修複,治理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新華社記者 聶建江/圖)

中國受汙染耕地達約1.5億畝,但在土壤修複市場中,能統計到的耕地項目僅占約2%,數量和平均投資額均遠遠低於汙染場地、礦區。

近期,湖南“鎘米”再度被媒體聚焦。長株潭地區170萬畝重金屬汙染耕地作為湖南首批修複試點,在經歷半年試驗之後,據報道已收割送檢。不過,“去鎘”成效如何,目前未有官方披露。

民以食為天,在各類土壤汙染類型中,耕地是與大眾關系最為密切的一類。

早在2011年,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就披露,中國受汙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而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部聯合發布了全國首次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公報,狀況更為嚴峻: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汙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在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最高,為19.4%。其中,無機汙染物主要為鎘、汞、砷、銅、鉛、鉻、鋅、鎳8種;有機汙染物主要為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

中國現有耕地20.27億畝。然而,根據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數據庫(JIEI Database)顯示,能統計到的耕地修複項目數量目前僅占到土壤修複項目總體的2%,而平均投資金額亦少得可憐。

數量僅占2%,投資平均最低

根據JIEI Database,土壤修複項目分為三類:汙染場地修複、礦區修複以及耕地修複。根據公開可搜索到的信息,數據庫中目前收錄了全國共358個土壤修複項目。

汙染場地指因從事生產、經營、使用、貯存、堆放有毒有害物質,或者處理、處置有毒有害廢物,或者因有毒有害物質遷移、突發事故,造成了土壤和/或地下水汙染,並已產生健康風險、生態風險或危害的地塊。而礦區修複是源於礦山開采與生產過程對土壤環境造成破壞。耕地修複則是指農田或土地因工業汙染排放或礦區開采等因素,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種植的農作物有害於人體健康等,為此進行的修複。

從2009年起,土壤汙染修複項目數量呈指數型增長。當年不到20個土壤修複項目,2013年一年已有100個項目,這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土壤修複市場的火熱。“十二五”規劃中,節能環保已被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其中土壤修複被納入環保產業的重點發展之列,中央財政將撥出300億元用於全國汙染土壤修複,針對城市歷史遺留汙染土地,中央將給予30%-45%的財政補助。

數據庫收錄的為通過市場行為來完成的土壤修複項目,即業主通過公開招標或者委托相關企業實施對汙染土壤的修複。而由政府組織開展的相關土壤修複試點項目,如“長株潭”耕地修複試點,未納入數據庫。

據不完全統計,耕地修複項目數量僅為7個,占總數約2%。不僅如此,由政府主導的耕地修複試點也是寥寥無幾。除去2014年實施開展的“長株潭”試點,僅有四川省古藺縣石屏鄉耕地修複試點、宗渠村甜櫻桃基地土壤汙染治理試點,另外貴州銅仁市萬山區也已將5萬畝耕地納入治理規劃。即使加上耕地修複試點類項目,耕地修複項目也僅占全國的3%左右。而場地修複項目是土壤修複項目的主體成分,占57.8%,礦區修複項目數量次之。

耕地修複項目也僅是近幾年才出現。在JIEI Database中,最早的為2011年2月,廣西的大環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屬汙染治理工程項目,投資金額為2650萬元,大部分為中央財政補助,這已是7個項目中最高的了。

這7個項目主要集中在南方,處理的汙染物主要是鎘、汞、砷、銅、鉛等重金屬汙染物。與其他土壤修複項目一樣,資金主要仍來源於政府財政補助。但在場地修複中,已不乏企業和投資公司參與其中。

場地修複占總數比例如此之高,被業界認為主要原因是修複之後,地產開發能豐厚獲利。而相比場地修複收益的短平快,耕地修複則複雜得多。

例如,修複後的土壤能否用於種植食用農作物;修複過程是否會影響到土壤的肥性;重金屬等汙染物在土壤中的不確定性等。另一方面,耕地修複技術如微生物修複、植物修複技術等成本較高,而耕地修複普遍周期較長,農作物收益有限,一畝耕地的修複可能需要花數十年才能實現成本的回收,這導致無法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從平均投資金額上看,場地修複每項的平均投資達到5000余萬元,遠遠高於礦區修複與耕地修複,而礦區修複是1500萬元左右。耕地修複項目不僅數量少,平均投資金額也最小,約為1000萬元,僅為場地修複的1/5。

顯然,面對中國目前上億畝的龐大汙染量,耕地修複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投入資金上都還遠遠不夠。

(何籽/圖)

破局之路仍漫長

我國目前仍有不少企業、研究機構在探索有效的耕地修複技術,但是從技術的研發到成熟的運用,仍有待時日。

目前,我國耕地修複項目面臨政策法規和標準的缺失、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治理修複資金難以保障等問題。

首先,需建立完善的相關法律制度。目前我國有關土壤汙染防治的法律規範較少,僅僅是在各類相關法規中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土壤汙染防治的法律。

其次,研發有效的耕地修複技術手段,可緩解或解決當前耕地修複成本高等問題。目前修複技術成本高,在一定程度影響到耕地修複的市場化。有效的低成本的修複技術,一方面可以推進耕地修複的市場化,加速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另一方面,可以擴大耕地修複的規模。

最後,建立新型的融資模式,改變當前主要由政府財政投入的單一局面。耕地修複由於其特殊性,不可能像場地修複後用於商用土地,從而快速實現成本的回收與盈利。

中國的耕地修複尚未真正進入市場,破局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01

京津滬耕保指標驟減 黑龍江卻上調至“2億畝”

按照官方的規劃,到2020年中國還會有耕地保有量在兩億畝以上的省份——黑龍江,同時也可能是唯一的一個。

國土資源部近日召開視頻會議,安排部署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工作,並給各地下發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下稱《調整方案》)。

在京津滬的耕地保護指標被調低的同時,根據《調整方案》,一些耕地大省的耕地保護指標被上調。到2020年,全國要有四個省份耕地保有量要超過一億畝,其中黑龍江的指標調整為20807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3433萬畝。

黑龍江耕地超過2億畝

此次調整規劃的背景是,2013年中國政府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耕地是20.31億畝,而到2012年,耕地數據是20.27億畝,這和過去傳統掌握的數據比,從數據上看多出來2億畝。

耕地數量多了,分攤給各地的2020年耕地保護指標也要相應變化。一些原來的耕地大省開始要承擔更重的任務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所謂耕地保護指標,是一項約束性指標,換言之,就是必須要保住的指標。

按照《調整方案》,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要保持在18.65億畝,並將該指標分解到各省級行政區,並且作為一項“約束性”指標,要求地方“嚴格落實,不得突破”。

根據土地二調查,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有六個省份存量耕地面積超過一億畝,分別是黑龍江2.39億畝,內蒙古1.378億畝,河南1.22億畝,山東1.15億畝,四川1.008億畝,吉林1.05億畝。

如果將全國多出的2億畝耕地平攤到30余個省份,意味著每個省份將多出約700萬畝,這可極大緩解地方的耕地保護壓力。

但從結果來看,此番全國耕地保有量多出來兩億畝,只是一個總數,具體到各個省份則是有的增加,有的反而是減少,並非是全部地區耕地量都有所增加。

從隨後公布的省級土地二調結果來看,北京、上海和天津這三大直轄市境況最差,距離突破2020年的耕地保護指標已經是“咫尺之遙”。若最終突破紅線,按照我國相關規定,省級政府負責人將被問責。

一些傳統農業大省耕地總量則是增加較多。耕地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區農業開發、調查標準和技術方法得到改進,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

其中,黑龍江省耕地總量2.39億畝,居全國第一位;人均耕地面積0.31公頃,為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1倍。內蒙古耕地面積增加近3000萬畝,總量達到1.378億畝。

“耕保指標”被上調

全國耕地一下子多了2億畝,距離原來的18億畝耕地紅線的“安全距離”拉大,是不是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像以前那樣保護耕地了?

對於全國的耕地保護形勢,,國土部門的看法依然不樂觀。

一位東部省份國土廳廳長在內部會議上曾表示,國家對全國二次調查成果進行了認真研究分析,認為全國耕地面積雖然從統計數字上有所增加(約2億畝),但實有耕地面積並未增加。就我省而言,二次調查全省增加了大約229萬畝耕地,其中,為滿足耕地占補平衡需要,我省提前整理開發複墾出的100.57萬畝耕地,已納入“耕地儲備庫”;約65萬畝是各地自主開發河灘、湖灘和25度坡以上的不穩定耕地;其他主要是受調查標準、技術方法的改變等因素影響造成的,大多並非實際的增加。

“同時還應考慮到,查明的耕地面積中有部分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需根據國家生態退耕工作總體部署逐步調整。這樣算下來,適宜穩定利用的耕地可能還會有所減少,耕地保護面臨的壓力進一步加大。”上述官員稱。

因此,《調整方案》表示,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既要守住18億畝耕地數量,更要保證耕地質量不下降,對二次調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據國家統一部署納入生態退耕規劃和根據國家相關規劃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護。

這個“耕地保護”的重任也自然落到了幾個耕地大省身上。

除了黑龍江的耕地保護指標上調外,根據《調整方案》,到2020年,內蒙古的指標調整為11499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1033萬畝;河南的指標調整為12035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188萬畝;山東的指標調整為11288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70萬畝。

與此同時,按照《調整方案》,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標均被大幅度降低。

在原有規劃中,北京需要在2020年保有21.47萬公頃耕地,《調整方案》將之降低為11.07萬公頃;天津在原有規劃中需要在2020年保有43.73萬公頃,《調整方案》將之降低為33.40萬公頃;上海在原有規劃中需要在2020年保有24.93萬公頃,《調整方案》將之降低為18.80萬公頃。

以此來看,三地迎來的政策紅包均不小,北京的耕地保護指標減少了48.5%左右,天津減少了23.6%左右,上海減少了24.5%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254

有房還要住好房? 黨國英建議劃轉增加1億畝城市建設用地

“北京的某房地產開發商老拿中國的樓房和東京等國外的獨棟房子比,說中國的房價不高。怎麽能這樣比”?

7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舉辦的關於城鎮化與土地制度改革的論壇上。在談起當前居高不下的房價時,黨國英表示,“北京獨棟房子的價格非常高,樓房也是一樣。老百姓即便買得起房,也住得非常密集,居住形態遠遠趕不上東京和歐美國家的標準。”

中國老百姓的居住品質能否才能達到國外的水平? 黨國英建議,能否從農村建設用地中劃出1億畝,增加城市建設用地量。

呼籲增加1億畝城市建設用地

黨國英以東京新宿一家地產中介公司展示的賣地廣告信息為例,在新宿,買200平方米的土地需要100萬元(人民幣),建築、安裝、裝修成本算下來一平方米要2萬元,200平方米的房子建成差不多要花500萬元。

黨國英表示,這個價錢在東京新宿能住上獨棟樓房,但在北京三環以內可能還買不了滿意的樓房。

不過,據了解,日本買房出了支付土地價格之外,不僅要支付高額的房產稅費,還要考慮遺產稅的情況。

對於中國人的居住形態能不能像國外一樣的問題,黨國英認為還是有可能性。

黨國英在會場上表示,他最推崇的是荷蘭人的居住狀態。黨國英出示的一個圖表顯示,在荷蘭一些主要城市,50%以上的居民住在獨棟樓房,有的城市這個數字甚至高達80%。 “荷蘭是發展緊湊型城市的典範,人口密度是我們的3倍,他們能做到,為什麽我們做不到?我們在居住形態上的問題不是資源問題,而是政策問題,是規劃管理體制的問題。”

黨國英說,“中國我們的建設用地大概是5億畝,城鎮村及工礦占地約4.6億畝。我們不能把高樓都炸掉,不能把大量的已經是工廠的地方變成居民區,但是如果我們從農村建設用地中劃出來9千萬畝或1億畝做住宅用地的話,中國人的居住品質就可以達到歐洲的水平”。

建議劃定農業保護區防止耕地被侵占

目前,外界擔憂的是,如果在土地政策上做一些調整的話,會不會侵蝕農業用地?農業用地會不會減少?黨國英給出的方法是劃定農業保護區。

黨國英表示,“中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有60億畝,其中30億畝如果被劃成農業保護區的話,再去掉20%的河流道路,還有24億畝。劃了農業保護區之後,在保護區內非農建設只能少不能增,非農建設的占地只能減不能增。”

他補充道,這樣的話,政策實施起來比較簡單,而且對保護耕地更有利,犬牙交錯的基本農田不容易被蠶食。

黨國英表示,土地本不應成為問題,卻成為中國發展最大的問題。土地問題之所以成為目前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顯著問題,黨國英認為主要是由於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強化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造成農業低效率,農產品相對昂貴,加劇了消費抑制,減弱國民創新活力;而土地規劃管理制度的缺陷形成中國現行居住形態,抑制消費,從而影響中國經濟長期增長;再者,政府幹預土地出讓交易, 影響最終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資源配置失衡,形成資源浪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4

權威數據:全國耕地20.25億畝 去年凈減少90萬畝

官方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89.2萬畝,總量依然維持在20.25億畝的水平上。

國土資源部10日上午舉行發布會,對外介紹2015年度全國土地變更調查結果。

國土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長馮文利表示,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31個省(區、市)主要地類面積數據如下:耕地20.25億畝,園地2.15億畝、林地37.95億畝、牧草地32.91億畝、城鎮村及工礦用地4.71億畝、交通運輸用地0.54億畝、水域及水域設施用地4.90億畝,另外為其他的土地。

與2014年底相比,全國農用地面積凈減少426.3萬畝,其中耕地凈減少89.2萬畝,建設用地凈增加713.5萬畝,未利用地凈減少287.2萬畝。

馮文利表示,這次發布的數據為土地變更調查的最終結果,與今年4月份《中國國土資源公報》中發布的預報結果數據稍有差異。2015年度全國土地利用現狀數據以這次發布的數據為準。

馮文利表示,基於變更數據調查的分析,可以反映出2015年土地利用與管理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全國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補改結合,使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得到有效落實。2015年,全國耕地面積凈減少明顯放緩,較2014年凈減少的161萬畝下降了44.6%,全國耕地面積持續維持在20.25億畝。全年水田、水澆地共增加235萬畝,占新增耕地面積的64.7%,比2014年提高了14個百分點。

全國經依法批準建設的城鎮和工礦用地占用水田、水澆地面積110萬畝,同時通過土地開發以及補改結合等補充的水田、水澆地面積159.7萬畝,超出了建設占用50萬畝,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有效落實。

第二,新增建設用地下降明顯,落實中央有保有壓的調控政策,重點項目用地得到有效保障。2015年,全國新增建設用地總量較2014年下降了292.8萬畝,降幅達到27.4%。新增建設用地中,城市、建制鎮面積占比較2014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交通、水電、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用地上升了1個百分點,其中機場和港口碼頭重點項目用地面積明顯增加,分別增長了15.5%和63.8%。

第三,內涵挖潛,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持續提升。2015年各地使用往年批準的土地148.4萬畝,較2014年提高了11.8%,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相當於當年新增建設用地總量的近20%,與2014年相比提高了6.8個百分點。

馮文利認為,各地大力推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新疆、山東、河南等19個省份使用存量用地的力度進一步加大。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提出了“總量控制、增量遞減”的節地目標。從調查結果顯示出,各地以開展閑置用地的專項督查,節約集約模範縣創建等活動為抓手,嚴格控制增量用地,積極盤活存量用地,節約集約用地效果明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04

長江流域生態資源總量不足 11.1億畝天然林將全面保護

生態資源總量不足、保護與開發之間矛盾越來越凸顯的長江經濟帶林業生態保護終於盼來了“福音”:“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實施長江流域林業生態保護修複工程,首先將把11.1億畝天然林全面保護起來。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2日在重慶召開的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林業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加快實施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修複三大行動,力爭到“十三五”末,森林覆蓋率達到43%,森林蓄積量達到58億立方米,濕地保有量不低於1.73億畝,90%以上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得到恢複和增加。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介紹,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長江經濟帶生態與經濟、保護與開發之間矛盾越來越凸顯,長江流域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總量不足、生態承載力不高。

統計數據顯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38.5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21%。石漠化面積1000萬公頃,占全國的80%。森林多為以杉、松為主的人工針葉純林,單位面積森林蓄積只有75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濕地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58萬公頃降至目前的105萬公頃,減少了60%。

本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了解到,2016年,長江經濟帶沿江各省市納入中央財政補助範圍的天然林(包括公益林)8.5億畝。所有的天然林實現全面停伐。中央財政安排國有林場、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林停伐補助試點資金20.9億元,森林管護費中央補助標準由每年每畝6元提高到8元。

沿江各省市造林4320萬畝,比2015年增加1/3,長江防護林工程造林356萬畝,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建設任務378萬畝。安排長江經濟帶濕地保護修複中央資金6.88億元,21個國際重要濕地得到了保護。長江經濟帶累計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7處。94%國有林場已定性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集體林地確權率達到99%以上。

據國家林業局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將全面保護森林資源。落實森林資源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劃定長江森林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森林總量管理制度。將長江經濟帶11.1億畝天然林全面保護起來,完善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的補助和獎補政策,開展天然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示範。嚴格限制林地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農用地,嚴厲打擊毀林開墾、非法占用林地等違法行為。

同時,加快建設沿江綠色屏障,完成造林綠化1.6億畝。集中連片建設森林,積極培育混交林。深入推進長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爭取完成4000萬畝以上,優先將沿江沿庫第一山脊線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積極推進沿江工礦騰退土地和受汙染耕地植樹造林。抓好三峽水庫和丹江口水庫周邊綠化。

推進退化林修複,完成森林撫育2億畝,退化林修複6000萬畝。國家林業局提出,對於不具備修複和改造條件的退化天然林、人工林,加強封育保護,實施天然修複。具備修複和改造條件的,采取“撫育、補植、更替”為主的人工促進方式進行修複。

本報記者從國家林業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還將建成14個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國家儲備林5000萬畝。以長江中下遊地區、西南適宜地區為重點區域,建設以大徑級用材林為重點的國家儲備林。以國有林場為依托,推進儲備林高效集約經營。同時加強濕地保護與恢複。落實濕地保護修複制度,建立健全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開展濕地補水等綜合措施,積極開展退耕還濕。修複退化濕地3000萬畝,退耕還濕100萬畝。

“還將加快建設重點物種國家公園。”張建龍介紹,我國將積極推進大熊貓、亞洲象、金絲猴等重點物種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在沿江地區建設一批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

此外,我國還將以長三角、長株潭、成渝等區域為重點,加快推進森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群建設,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加強城市周邊和城市群綠化,努力建設森林城市、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和郊野公園。同時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穩定集體林地承包關系,放活生產經營自主權,引導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鼓勵和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

在推進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國家林業局表示,充分發揮森林旅遊、木本糧油、經濟林等林業特色產業的優勢,結合安排生態護林員、專業隊營造林、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發展林業特色產業等舉措,爭取帶動百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長江流域森林多為以杉、松為主的人工針葉純林,單位面積森林蓄積只有75立方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攝影/章軻

長江中下遊地區湖泊濕地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58萬公頃降至目前的105萬公頃,減少了60%。圖為湖北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攝影/章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36

全國土地整治規劃獲國務院批複,將建4億畝高標準農田

據中國政府網29日消息,國務院原則同意《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下簡稱《規劃》),由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實施。

《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確保建成4億畝、力爭建成6億畝高標準農田,使經整治的基本農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2000萬畝,通過農用地整理改造中低等耕地2億畝左右,耕地數量質量保護水平全面提升;整理農村建設用地600萬畝,改造開發城鎮低效用地600萬畝,促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建設用地使用面積降低20%,節約集約用地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面推進土地複墾,複墾率達到45%以上,開展土地生態整治,使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按照國務院要求,《規劃》實施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施藏糧於地和節約優先戰略,以提升糧食產能為目標,大力推進農用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

以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為導向,大力推進城鄉散亂、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理,推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發展;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要求,大力推進貧困地區土地綜合整治,加大政策、項目、資金支持,助力脫貧攻堅;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大力推進廢棄、退化、汙染、損毀土地的治理、改良和修複,促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

同時,國務院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完善各項政策措施,依據上一級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目標和任務,做好本行政區域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實施,統籌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用地整理、城鄉建設用地整理、土地複墾等各項工作,全面落實《規劃》確定的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單位要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在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資金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國土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要牽頭做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加強跟蹤分析、督促檢查和考核評估,認真研究解決《規劃》實施中出現的問題,推動《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重大問題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932

國務院: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8.65億畝

新華社23日受權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意見要求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促進形成保護更加有力、執行更加順暢、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護新格局。

意見明確了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總體要求,提出嚴格建設占用耕地、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和保護、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強化保障措施和監管考核等方面的具體措施。在加強土地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方面,強調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管控作用,從嚴核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城鄉建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等規劃原則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農田邊界。

意見要求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內調劑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落實補充耕地任務。各省(區、市)政府要拓展補充耕地途徑,落實補充耕地任務,並規範省域內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完善價格形成機制。要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加強對耕地保護主體的補償激勵,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的利益調節。在生態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支持耕地後備資源豐富的國家重點扶貧地區,將補充耕地指標對口向省域內經濟發達地區調劑。

意見強調耕地保護責任的監管考核,要求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嚴格監督檢查,擴大全天候遙感監測範圍,強化耕地保護全流程監管。完善責任目標考核制度,耕地保護目標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實績考核、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相應追究黨政領導責任。

以下為全文: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

(2017年1月9日)

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關系十幾億人吃飯大事,必須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采取措施,強化主體責任,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制度,嚴守耕地紅線,耕地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深入推進,耕地後備資源不斷減少,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占優補優的難度日趨加大,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耕地保護面臨多重壓力。為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著力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著力加強耕地管控、建設、激勵多措並舉保護,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依法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規範管理,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構築堅實的資源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嚴保嚴管。強化耕地保護意識,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堅決防止耕地占補平衡中補充耕地數量不到位、補充耕地質量不到位的問題,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現象。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占用。

——堅持節約優先。統籌利用存量和新增建設用地,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率,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以更少的土地投入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耕地保護主體責任,健全利益調節機制,激勵約束並舉,完善監管考核制度,實現耕地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相統籌,耕地保護責權利相統一。

——堅持改革創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突出問題導向,完善永久基本農田管控體系,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方式,實行占補平衡差別化管理政策,拓寬補充耕地途徑和資金渠道,不斷完善耕地保護和占補平衡制度,把握好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關系。

(三)總體目標。牢牢守住耕地紅線,確保實有耕地數量基本穩定、質量有提升。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15.46億畝,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提供資源保障。耕地保護制度和占補平衡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促進形成保護更加有力、執行更加順暢、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護新格局。

二、嚴格控制建設占用耕地

(四)加強土地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充分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整體管控作用,從嚴核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從嚴控制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實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安排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補充耕地能力掛鉤,對建設用地存量規模較大、利用粗放、補充耕地能力不足的區域,適當調減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探索建立土地用途轉用許可制,強化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轉用管控。

(五)嚴格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和保護。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將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作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定內容,在規劃批準前先行核定並上圖入庫、落地到戶,並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相結合,將永久基本農田記載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上。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範圍內的耕地要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一經劃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變用途。強化永久基本農田對各類建設布局的約束,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在編制城鄉建設、基礎設施、生態建設等相關規劃,推進多規合一過程中,應當與永久基本農田布局充分銜接,原則上不得突破永久基本農田邊界。一般建設項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占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通過國土資源部用地預審;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依法依規報國務院批準。嚴禁通過擅自調整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避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審批。

(六)以節約集約用地緩解建設占用耕地壓力。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逐級落實“十三五”時期建設用地總量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占用建設用地面積下降的目標任務。盤活利用存量建設用地,推進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改革試點,促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引導產能過剩行業和“僵屍企業”用地退出、轉產和兼並重組。完善土地使用標準體系,規範建設項目節地評價,推廣應用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強化節約集約用地目標考核和約束,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建設用地減量化或零增長,促進新增建設不占或盡量少占耕地。

三、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

(七)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責任。完善耕地占補平衡責任落實機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建設單位必須依法履行補充耕地義務,無法自行補充數量、質量相當耕地的,應當按規定足額繳納耕地開墾費。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組織實施土地整治,通過土地整理、複墾、開發等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增加耕地數量、提升耕地質量,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內調劑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落實補充耕地任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要依據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平均成本和占用耕地質量狀況等,制定差別化的耕地開墾費標準。對經依法批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的,繳費標準按照當地耕地開墾費最高標準的兩倍執行。

(八)大力實施土地整治,落實補充耕地任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負責統籌落實本地區年度補充耕地任務,確保省域內建設占用耕地及時保質保量補充到位。拓展補充耕地途徑,統籌實施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歷史遺留工礦廢棄地複墾等,新增耕地經核定後可用於落實補充耕地任務。在嚴格保護生態前提下,科學劃定宜耕土地後備資源範圍,禁止開墾嚴重沙化土地,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開墾耕地,禁止違規毀林開墾耕地。鼓勵地方統籌使用相關資金實施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發揮財政資金作用,鼓勵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以獎代補等方式,引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根據土地整治規劃投資或參與土地整治項目,多渠道落實補充耕地任務。(未完待續)

(九)規範省域內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縣(市、區)政府無法在本行政轄區內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可在市域內相鄰的縣(市、區)調劑補充,仍無法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的,可在省域內資源條件相似的地區調劑補充。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規範補充耕地指標調劑管理,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綜合考慮補充耕地成本、資源保護補償和管護費用等因素,制定調劑指導價格。

(十)探索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根據各地資源環境承載狀況、耕地後備資源條件、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潛力等,分類實施補充耕地國家統籌。耕地後備資源嚴重匱乏的直轄市,新增建設占用耕地後,新開墾耕地數量不足以補充所占耕地數量的,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資源環境條件嚴重約束、補充耕地能力嚴重不足的省份,對由於實施國家重大建設項目造成的補充耕地缺口,可向國務院申請國家統籌。經國務院批準後,有關省份按規定標準向中央財政繳納跨省補充耕地資金,中央財政統籌安排落實國家統籌補充耕地任務所需經費,在耕地後備資源豐富省份落實補充耕地任務。跨省補充耕地資金收取標準綜合考慮補充耕地成本、資源保護補償、管護費用及區域差異等因素確定,具體辦法由財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另行制定。

(十一)嚴格補充耕地檢查驗收。市縣政府要加強對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全程管理,規範項目規劃設計,強化項目日常監管和施工監理。做好項目竣工驗收,嚴格新增耕地數量認定,依據相關技術規程評定新增耕地質量。經驗收合格的新增耕地,應當及時在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中進行地類變更。省級政府要做好對市縣補充耕地的檢查複核,確保數量質量到位。

四、推進耕地質量提升和保護

(十二)大規模建設高標準農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根據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和全國土地整治規劃的安排,逐級分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統一建設標準、統一上圖入庫、統一監管考核。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以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強高標準農田後期管護,按照誰使用、誰管護和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落實高標準農田基礎設施管護責任。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要統一納入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實行在線監管,統一評估考核。

(十三)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市縣政府要切實督促建設單位落實責任,將相關費用列入建設項目投資預算,提高補充耕地質量。將中低質量的耕地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範圍,實施提質改造,在確保補充耕地數量的同時,提高耕地質量,嚴格落實占補平衡、占優補優。加強新增耕地後期培肥改良,綜合采取工程、生物、農藝等措施,開展退化耕地綜合治理、汙染耕地阻控修複等,加速土壤熟化提質,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土壤肥力保護,有效提高耕地產能。

(十四)統籌推進耕地休養生息。對25度以上坡耕地、嚴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嚴重汙染耕地等有序開展退耕還林還草,不得將確需退耕還林還草的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不得將已退耕還林還草的土地納入土地整治項目,不得擅自將永久基本農田、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和坡改梯耕地納入退耕範圍。積極穩妥推進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加強輪作休耕耕地管理,不得減少或破壞耕地,不得改變耕地地類,不得削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大輪作休耕耕地保護和改造力度,優先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範圍。因地制宜實行免耕少耕、深松淺翻、深施肥料、糧豆輪作套作的保護性耕作制度,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平衡土壤養分,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多措並舉保護提升耕地產能。

(十五)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建立健全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評價制度,完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定期對全國耕地質量和耕地產能水平進行全面評價並發布評價結果。完善土地調查監測體系和耕地質量監測網絡,開展耕地質量年度監測成果更新。

五、健全耕地保護補償機制

(十六)加強對耕地保護責任主體的補償激勵。積極推進中央和地方各級涉農資金整合,綜合考慮耕地保護面積、耕地質量狀況、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和糧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護任務量等因素,統籌安排資金,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加大耕地保護補償力度。鼓勵地方統籌安排財政資金,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給予獎補。獎補資金發放要與耕地保護責任落實情況掛鉤,主要用於農田基礎設施後期管護與修繕、地力培育、耕地保護管理等。

(十七)實行跨地區補充耕地的利益調節。在生態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支持耕地後備資源豐富的國家重點扶貧地區有序推進土地整治增加耕地,補充耕地指標可對口向省域內經濟發達地區調劑,補充耕地指標調劑收益由縣級政府通過預算安排用於耕地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統籌耕地保護和區域協調發展,支持占用耕地地區在支付補充耕地指標調劑費用基礎上,通過實施產業轉移、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多種方式,對口扶持補充耕地地區,調動補充耕地地區保護耕地的積極性。

六、強化保障措施和監管考核

(十八)加強組織領導。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按照本意見精神,抓緊研究制定貫徹落實具體方案,強化耕地保護工作責任和保障措施。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共同責任機制,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樹立保護耕地的強烈意識,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嚴格源頭控制,強化過程監管,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全面落實;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要承擔起耕地保護第一責任人的責任,組織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履職盡責,充分調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形成保護耕地合力。

(十九)嚴格監督檢查。完善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擴大全天候遙感監測範圍,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動態監測,加強對土地整治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強化耕地保護全流程監管。加強耕地保護信息化建設,建立耕地保護數據與信息部門共享機制。健全土地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嚴肅查處土地違法違規行為。國家土地督察機構要加強對省級政府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履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健全耕地保護制度等情況的監督檢查。

(二十)完善責任目標考核制度。完善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全面檢查和考核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情況、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完成情況、補充耕地任務完成情況、耕地占補平衡落實情況等。經國務院批準,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等有關部門下達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作為考核依據。各省級政府要層層分解耕地保護任務,落實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完善考核制度和獎懲機制。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實績考核、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的重要內容。探索編制土地資源資產負債表,完善耕地保護責任考核體系。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對履職不力、監管不嚴、失職瀆職的,依紀依規追究黨政領導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595

國務院:堅守耕地“紅線” 建成高標準農田12億畝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是我國首個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的戰略性、綜合性、基礎性規劃,對涉及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整治的各類活動具有指導和管控作用。

《綱要》指出,要貫徹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對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保障體系建設等作出總體部署與統籌安排。要進一步優化國土開發格局、提升國土開發質量、規範國土開發秩序;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

《綱要》提出了加快構建“安全、和諧、開放、協調、富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美麗國土”的總體目標。到2030年,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優化,整體競爭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土開發強度不超過4.62%,城鎮空間控制在11.67萬平方千米以內。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取得實質進展,國土開發的協調性大幅提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基本建成,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用水量大幅下降,堅守耕地“紅線”,建成高標準農田12億畝,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4萬平方千米以上。基礎設施體系趨於完善,資源保障能力和國土安全水平不斷提升,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海洋開發保護水平顯著提高,建設海洋強國目標基本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更加完善,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差異化績效考核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更加健全。

《綱要》部署了全面協調和統籌推進國土集聚開發、分類保護、綜合整治和區域聯動發展的主要任務。一是構建“多中心網絡型”開發格局,推進建設國土開發集聚區和培育國土開發軸帶。二是構建分類分級全域保護格局,依據環境質量、人居生態、自然生態、水資源和耕地資源5大類資源環境主題實施分類保護。三是構建綜合整治格局,修複與提升主要城市化地區、農村地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礦產資源開發集中區及海岸帶和海島地區的國土功能。《綱要》提出,要強化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提升能源資源保障能力,設置“生存線”,嚴格保護耕地和水資源;設置“生態線”,將用途管制擴大到所有自然生態空間;設置“保障線”,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必要的建設用地、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安全。

《綱要》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盡快組織開展省級國土規劃編制工作,調整完善資源環境、產業、投資、財稅等相關規劃和政策法規,建立部門協調和監督檢查機制,全面推進各項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25

中國確定2030耕地紅線:還有2億畝可供占用?

中國政府近期首次對外發布了2030年耕地紅線,屆時我國耕地仍有望超過18億畝。

近日發布的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要求,到2020年、2030年我國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65億畝、18.25億畝以上。這是一個約束性指標,即要嚴格執行、不能突破。

《2015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耕地面積20.25億畝。

從2015年實際保有的20.25億畝到2030年的18.25億畝底線,兩者之間尚有2億畝耕地的空間。換言之,這15年間我國耕地數量被允許減少的上限就是2億畝。

不過,有了這個數字上的空間,並非意味著地方可以隨意占用耕地了。

今年1月份對外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已經強調在耕地問題上要堅持嚴保嚴管。強化耕地保護意識,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強化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堅決防止耕地占補平衡中補充耕地數量不到位、補充耕地質量不到位的問題,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的現象。已經確定的耕地紅線絕不能突破,已經劃定的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絕不能隨便占用。

近年來,造成我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四個,一是退耕還林,二是非農建設占用,三是災害損毀,四是農業結構調整。其中,首要因素是退耕還林,根據有關資料統計,1997年到2005年,退耕還林一共減少耕地是1.3億畝,占的比例相當大,而同期非農建設占用2740萬畝。

在實行嚴格的土地管控制度下,近年來,我國年均耕地凈減少面積已經大為下降。2015年全國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減少耕地面積450萬畝,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351萬畝,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99萬畝。

國務院2005年曾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政府對《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確定的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責,省長、主席、市長為第一責任人。

18.25億畝這個耕地紅線的提出,將直接影響各省耕地保護指標的調整。此前,我國已經因為土地二調的結果調整過各地的耕保指標。

國土資源部2016年7月份給各地下發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下稱《調整方案》)。

根據《調整方案》,一些耕地大省的耕地保護指標被上調。到2020年,全國要有四個省份耕地保有量要超過一億畝,其中黑龍江的指標調整為20807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3433萬畝。

2013年中國政府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9年底,全國耕地是20.31億畝,而到2012年,耕地數據是20.27億畝,這和過去傳統掌握的數據比,從數據上看多出來2億畝。

耕地數量多了,分攤給各地的2020年耕地保護指標也要相應變化。一些原來的耕地大省要承擔更重的任務。

按照《調整方案》,全國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要保持在18.65億畝,並將該指標分解到各省級行政區,並且作為一項“約束性”指標,要求地方“嚴格落實,不得突破”。

根據土地二調,截至2009年年底,全國有六個省份存量耕地面積超過一億畝,分別是黑龍江2.39億畝,內蒙古1.378億畝,河南1.22億畝,山東1.15億畝,四川1.008億畝,吉林1.05億畝。

一些傳統農業大省耕地總量增加較多。耕地面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區農業開發、調查標準和技術方法得到改進,農村稅費政策調整等。

其中,黑龍江省耕地總量2.39億畝,居全國第一位;人均耕地面積0.31公頃,為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3.1倍。內蒙古耕地面積增加近3000萬畝,總量達到1.378億畝。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在我國,“耕地保護”的重任自然落到了幾個耕地大省身上。

除了黑龍江的耕地保護指標上調外,根據《調整方案》,到2020年,內蒙古的指標調整為11499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1033萬畝;河南的指標調整為12035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188萬畝;山東的指標調整為11288萬畝,比原來規劃多出了70萬畝。

與此同時,按照《調整方案》,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地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標均被大幅度降低。

在原有規劃中,北京需要在2020年保有21.47萬公頃耕地,《調整方案》將之降低為11.07萬公頃;天津在原規劃中需要在2020年保有43.73萬公頃,《調整方案》將之降低為33.40萬公頃;上海在原規劃中需要在2020年保有24.93萬公頃,《調整方案》將之降低為18.80萬公頃。

以此來看,三地迎來的政策紅包均不小,北京的耕地保護指標減少了48.5%左右,天津減少了23.6%左右,上海減少了24.5%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8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