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資訊:山東窮小子拼搏創事業

2008-01-08 AppleDaily


有「香港注塑機大王」之稱的蔣震博士,原籍山東,1923年出生於一個貧困的家庭,父母早亡。1949年他隻身來港,曾當碼頭工人、紗場雜工、礦工等。

至1956年,經友人推介下進入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工作,透過不斷的學習和觀察,令他掌握機械維修的竅門,為日後事業打下基礎。

捐出身家設慈善基金

1958 年,蔣震用200元與友人共同創業,成立震雄公司。初期生意幾起幾落。在艱難的歲月中,他看準塑料業的發展潛力,終於在1966年發明全球首部10安士螺 絲直射注塑機,並獲得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頒發的「最新產品榮譽獎」,從此事業穩步發展,其創辦的震雄集團更於1991年在香港上市。蔣震雖僅接受過四年的 正規教育,但先後獲頒授香港及內地多家著名大學的榮譽博士,並獲委任為多個省市和政府機構的諮詢顧問,又於1997年獲英國政府頒予OBE勳銜,在 2005年更獲特區政府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成為首位獲此榮譽的工業家。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賢妻輔助。蔣震的髮妻張俊芳,助他將七名子女撫育成 人;繼室馬榮華,20多年前由台北嫁來香港。蔣震多年來秉持「工業富民,民富國強」的理念,將取諸社會之成果用諸社會,所以非常熱心公益事業,加上他相信 「家無三代富」,認為子女要靠自己的本領創業,因此他於1990年將其在震雄集團名下的全數股份毅然捐出,成立「蔣氏工業慈善基金」(後改名為「蔣震工業 慈善基金」),培訓工業界人才;未獲分身家的家族成員,對父親的舉動表示理解及認同。

三女麗萍是息影歌星

蔣震的七名子女均各有成就,長女麗華嫁予牙科醫生後定居美國,從事會計工作;二女麗芸是全國政協委員、民建聯副主席和仲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三女麗萍是 息影歌星,退出娛樂圈後從事義工工作;四女麗莉是香港總商會主席和太平洋興業前主席;五女麗苓則是震堅實業有限公司副理事長;六女麗婉及孻仔志堅則同於震 雄集團工作,分別任職行政總裁及執行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3

企業資訊混亂 投資人遭殃 王雅媛

2009-11-28  THT





上星期四港股出現罕見的資訊混亂風波,令原本應該只值5元多新上市的亞洲果業(0073),一開市便以50多元成交,導致大批投資者以近十倍價錢接貨。我身邊亦有不少同事牽涉其中,幸運的是他們都是懂得控制風險的人,損失並不算大。

亞洲果業本身已經在倫敦AIM以及PLUS市場掛牌的。公司本月2日曾進行拆細,以一拆十的比例拆股。不過,亞洲果業招股書的財務資料大部分只反映拆股前的狀況。只在一些附錄裡提及到公司已經拆細,而拆細後股數是多少。

因此,即使投資者有看招股書,都未必知道原來公司曾經拆細。另一方面,亞洲果業上市當天,聯交所大利市機亦巧合公布了截至今年6月底的未拆股數據,令到電腦上顯示它的每股。當天早上我亦有留意此股,資產淨值為30多元,以50多元開市,我跟同事們都不以為然。

不過當時亦有同事提出疑問,為何它以這樣貴的價錢上市,這個價錢並不合乎散戶的口味。不過那時候正值開市之際,我們都沒有詳細追尋下去,只是想到可能是公司不想投資者過份炒作它的股票,因此沒有考慮拆細。

一 開市,亞洲果業股價便一直跌,從開市價50多元跌到最低近19元,即較開市價挫逾六成,成交金額高達2.91億元。有的同事30多元便已經進場,有的比較 有耐性,成功買了一個低位,接近19元。不要以為後者比較幸運,因為股價低了,反而股數有機會買多了,損失較大。於接近上午11時,亞洲果業最終被港交所 (0388)叫停交易。公司以介紹形式上市(即沒有公開發售新股),股份只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因此上星期四的交易中,基本上只有原本有貨在手的人贏錢,而 其他投資者都是全部輸錢的。

究竟這次錯誤是這麼多事情巧合地同時發生而造成的,或事前已經安排好的一個大陰謀?真的好難說。

蒙受損失的投資者究竟可以追究誰,是港交所還是上市保薦人呢?似乎是審死官吧。

(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

首華三路攻金融資訊平台

2010-1-11  ad





 

【本報訊】本地證券商面對國際大行挑戰的同時,內地證券行競爭亦已「殺埋身」。積極進軍內地市場的首華財經網絡(8123),為拓展內地市場,不惜「搣甩」證券行色彩,集中發展金融資訊平台。

拓網上電視流動終端機

首 華行政總裁李耀新接受訪問時表示,兩年前收購內地證券資訊公司首華資訊證券,至今旗下資訊平台分三方面發展,包括互聯網、有線電視及流動終端機。其中互聯 網節目「股市在線」,提供包括市場訊息、專家分析及證券行報告等。由於類似網站極多,首華以「互動」方式吸引客戶,「登記了的客戶,可透過短訊、電郵及電 話,跟我們的持牌分析師交流。」

電視業務方面,去年7月與遼寧北斗星空數字電視傳媒,合資經營全國性財經服務有線電視頻道,首華佔合營公司49%,現時首華在深圳及北京均設錄影廠,將自行製作的節目透過頻道播放,現有觀眾約2000萬人。

至 於「食糊」業務,是結合互聯網及電視元素開發的「股E通」軟件。客戶將個人投資組合輸入,軟件會為客戶提供「度身訂做」服務,包括分析投資組合、到價提 示,以及提供組合內股票相關的新聞。有關軟件將結合首華新開發及產銷的流動終端機(Mobile Terminal)推出。散戶藉該終端機落盤及使用「股E通」軟件。首華又與內地電訊商及證券行合作,證券行提供客戶賺佣金,電訊商提供網絡賺通話費,首 華則提供流動終瑞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71

資訊科技業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38388


自從美國人貝爾在1875發明了電話機,再經歷了一百年,電話服務才能覆蓋8成美國人口,之後再有收音機、電視機等等的資訊工具發明,這些資 訊科技的滲透速度也愈來愈快,到了八十年代的美國,又有了個人電腦與互聯網,不出廿年,美國互聯網的滲透率已經超過八成,香港的互聯網發展在上世紀90年 代頭,現在互聯網已經覆蓋香港九成住戶,現時國內網民人數才三億多,我相信不出十年,8成國內人民都能夠接上互聯網,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並帶來了許多 之前從未有過的商機,互聯網搜尋器曲歌(GOOG)與百度(BIDU)成為了網路入門窗口,並開闢了網上廣告商機,同時搶走了部份傳統媒體如電台、電視、 報刊等的廣告生意,網上書商AMAZON也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並蠶食了大部份傳統書商的市場份額,以前產品到外國市場銷售需要通過中介代理,現在已經被 網上B2B商務公司如阿里巴巴(1688)所取代,網上商業的威力與破壞力由此可見。

廿年前,大哥大電話被認為是身份象徵,但到了今天,超過九成的香港人已經在使用無線電話,並慢慢取代舊有的固網通訊方法,現在的3G到未來的4G移 動電話服務,在將來也可能取代固網,並成為主流的上網模式,近年來,無線電話的制式也出現強烈變化,自從蘋果(APPL)推出iPhone,已經成功搶佔 了可觀的市場份額,蘋果再更上一層樓,發展無線網上商業軟件下載的iPhone APP商業模式,在推出後的短短一年內,吸引了三萬五千個不同種類的網上軟件加盟,現在iPhone App每日新增軟件數量過百,每日有超過三萬個軟件下載,並速成了大量前所未有的商業機會,林奇兄的《征服股海》軟件就是一例,投資人宜多留意身邊的新事 物,無論是做人處世或是投資理財,都應該以溶入社會為原則,那才能夠追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並不至於像恐龍般被世界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79

利字當頭:資訊公路股 利世民

2010-9-3 AD




 

「9月2日香港凌晨,世界各地的蘋果迷都在電腦看Steve Jobs的Keynote,效果基本上流暢。」這句話,表面上看似簡單,背後的學問卻絕不簡單。

蘋果的簡介,向來都沒有提供即時串流,這次破天荒的舉動,說到底就是要說明:「天下間只有我們有能力,讓全世界可能有上百萬人,同時間串流收看我們提供的內容。」當然,蘋果暗示:「沒有用Flash,看串流內容更方便。」

可 能世民自己有搞過網絡電視,更加讚嘆這次蘋果簡介會串流視訊的順暢和穩定。事實上,這次的串流,應該是由一家叫Akamai的公司負責。這家1998年成 立的Content Delivery Network(CDN)就是靠在網上高速發佈大量內容賺錢。其實早在1999年Akamai便和蘋果合作,搞QuickTime的串流。時至今 日,BBC的iPlayer、Hulu以及大陸CCTV都是Akamai的客戶。Akamai也算是世界上第一個支援蘋果HTML串流的CDN。

講了這麼一大堆半技術的東西,恐怕財經版的讀者都悶死了。好,就講講股票吧﹗話說當蘋果發佈新產品訊息之時,股價也慢慢向上爬。可是,有另一間公司,在旁也一起拾級而上,而且升幅更大,無錯,那就是代號AKAM的Akamai。

Akamai有如收費高速公路

時間就是金錢,企業不應讓資訊慢慢行走公用網路。如果將互聯網比喻成一個資訊有紅綠燈的街道系統,Akamai就是這個系統外的收費高速公路。

企業用Akamai的服務,為了快和方便,也為了省下硬件投資和管理。所以,越多媒體打互聯網的主意,這些「資訊高速公路」的生意應大有可為才是。

無 獨有偶,今期《Wired》雜誌的主題報道,就是《網站之死》。原來自從2005年以來,互聯網的流量當中,越來越多是視訊內容。至2010年,剛好一半 以上的流量是視訊。當然居功至偉必定要數YouTube,但是除此之外,其他非雲端的視像內容,不少就是由Akamai等CDN傳送。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22

Google TV VS. iTV 資訊產業終極大戰開打 谷歌三大優勢技壓蘋果

2010-10-18  TWM




智慧電視開打,兩大資訊強權谷歌與蘋果的較勁,不僅把智慧電視帶進全世界每個家庭,徹底改變電視收視習慣,更將整合所有手機與電腦,成為一場總結資訊產業競賽的終極戰爭。

撰文‧林宏文

在蘋果iPad之後,智慧電視(Smart TV)將成為二○一一年最夯的產業議題,尤其索尼與羅技分別領先推出Google TV及機上盒後,直接槓上蘋果的iTV,讓智慧電視的競賽更加白熱化。

在這場戰爭中最受矚目的是,不論谷歌︵Google︶或蘋果都已描繪出未來智慧電視的藍圖,包括Android或iPhone手機,都將變成智慧電視的遙 控器,同時,不論是Android或iPad的平板電腦,也將成為智慧電視上網的觸控板或虛擬鍵盤。此外,所有在手機及平板電腦上的影片、網頁、電子郵 件,都可以在智慧電視同步播放,完全扭轉了過去電視的面貌與定義。

因此,這場爭戰之所以關鍵,不僅因為是兩大資訊強權谷歌與蘋果的較勁,也不僅只是因為智慧電視將進入全世界每個家庭的客廳,徹底改變所有人的電視收視習 慣;更因為智慧電視將整合所有手機與電腦,成為一個匯聚各種影音聲光內容的世紀大戰,更可說是一場總結資訊產業競賽的終極戰場。

不過,兩強爭霸,到底誰將勝出?這是所有人都想知道的答案。綜合目前谷歌與蘋果所推出的產品,以及眾多專家的分析,谷歌有三大利器明顯超越主宰智慧手持設備領域的蘋果。

一、搜尋技術強

內容豐富,涵蓋範圍最廣首先,Google TV與蘋果iTV功能上就有明顯差異,可以看出雙方對產品的訴求相當不同。

Google TV在設計上,為了讓使用者能搜尋瀏覽為數眾多的內容,所以推出整合式搜尋工具,讓觀眾從無線與付費電視頻道節目表、數位錄影機、以及網際網路等不同管 道,尋找相關內容,並提供子母畫面功能,讓使用者同時操作多個視窗,同時也有首頁螢幕,協助觀眾整理自己喜愛的內容,設計個人化的電視觀賞經驗。

因此,Google TV影片內容的選擇,從目前付費電視供應商提供的數百個頻道,擴大到免費的網路與串流影片,同時也可執行Android Market上流通的各種應用。因此,收視內容不僅包括Netflix、亞馬遜隨選視訊、YouTube,甚至還可以看到世界各地上百萬個頻道。

至於在iTV的部分,目前蘋果尚未開放應用程式功能,內容輸入亦全由蘋果主導,比較缺乏多樣性及應用廣度。

不過,蘋果的優勢,很明顯是想把過去iPod、iPhone及iPad累積的所有應用,順利轉移至iTV上。

所以說,蘋果iTV是要﹁去電腦化﹂,但Google TV則是朝﹁類PC﹂的方向走。

蘋果會如此做,基本判斷是覺得大眾對電視的要求沒那麼多,只要提供高品質節目即可。蘋果向來崇尚精簡設計,相較於谷歌已是網路之王,當然更沒有必要把戰爭延伸到別人最強的地盤上。

其次,Google TV採取開放路線,願意採用Android平台的業者,都可以自行發揮創意,做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當然比較容易創造個別的附加價值;至於蘋果的iTV,延續的是i家族的作法,所有產品的長相、規格都統一,並全由蘋果一家推出。

二、走開放路線

複製智慧手機成功模式

對於日本、韓國等電視品牌廠來說,加入Google TV陣營的好處顯然高過蘋果iTV,所以除了索尼外,三星、LG及夏普都已表態參與Google TV陣營,因為開放策略讓電視機大廠可以據此發展差異化產品,也才能創造附加價值及拉高銷售金額。

同樣的,由於規格開放,也讓Google陣營勢力更為擴大,尤其是對台灣業者來說,一旦大廠要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必然得委由台灣業者代工,因此包括智慧 電視需要的各種零組件,如面板、主機板、網通等台灣業者,將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例如此次羅技推出的機上盒Revue,就由技嘉代工。

過去,蘋果的i家族為台灣帶來很多零件與代工機會,但此次iTV由於設計簡單,一套只賣九十九美元,因此運用到的零組件相對少,記憶體以三星為主,無線模 組及晶片以Panasonic及博通為主,受惠的台灣廠商很少,也讓智慧電視的陣營涇渭分明。一邊是蘋果孤獨地奮戰,另一邊則是谷歌集合眾家電視大廠與上 下游供應鏈。

第三個因素則與電視產業的本質有關,也是決定兩者最終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全球每個國家,電視產業都比電信產業更本地化,也更保守,經營廣電或有線電視的業者,不是主流政經勢力就是地方角頭,因此,在採用新科技及新規格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到頑強的抵抗。

Google TV走開放路線,不賣硬體,更不會自己跳下來營運,而是將營運工作交給各地的政治經濟勢力去做。這與過去Android手機的作法一樣,只要各地都有人用 Google Android平台,就自然會有廣告收入,尤其電視廣告占所有廣告的最大宗,利益當然也最大。

三、自己不做營運

內容可由當地業者主導

但是,蘋果iTV的營運模式,依然是自己賣硬體,自己做營運,雖然有眾多內容開發業者參與,但都需要接受蘋果的遊戲規則,付過路費給蘋果。

因此有人形容,蘋果的營運模式,有如經營一個水族箱,裡面有各式各樣漂亮的熱帶魚,但Google做的像大海,各種大魚小魚都納入。

正文執行董事楊正任說,付費下載的生意模式,原本在全世界各地就不一定都行得通,至少亞洲市場一直難以施展。而且電視與手機不同,電視是一個高度本地化的 事業,﹁沒有人可以在全世界都坐莊,尤其是電視這個行業。﹂也因為有上述三大理由,如今Google TV聲勢看漲,除了日、韓等電視品牌大廠已紛紛加入外,包括戴爾、宏碁及華碩也都伺機選邊站。

此外,在最重要的內容供應商部分,雖然美國四大電視網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福斯(Fox)、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 尚未加入Google TV陣營,但目前宣布加入的,已包括時代華納公司旗下的TBS、TNT、CNN、HBO,以及NBA、CNBC、亞馬遜(Amazon)與Netflix 等公司。

不過,儘管Google TV聲勢壓倒蘋果,但iTV仍有無法取代的利基點。龐大的蘋果粉絲,必然是iTV死忠支持者,最重要的是,蘋果平板電腦iPad近來橫掃千軍,銷售扶搖直 上,以iPad經營的影音、遊戲等服務,與電視已經很接近,未來必然是蘋果跨足iTV最大利器。

嚴格來說,iPad已是一台移動的電視,因為,iPad九吋的螢幕,距離眼睛三十公分,與電視四十二吋的螢幕,但擺在客廳距離眼睛兩到三公尺,感覺其實是 一樣的,都等同於一台電視,由於未來各種影音內容都可以在手機、電腦及電視上跨界使用,一旦蘋果把iPad事業拱大,未來iTV的機會就大多了。

但最關鍵的,還是誰可以搶到這塊大餅,尤其是Google TV將釋出的代工商機。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的預估,二○一四年全球智慧電視上看一.二五億台的水準,這個規模將比目前的筆電市場還大,由於智慧電視與過去 電視不同之處,就是增加無線與連網等功能,因此預料對國內網通業者的挹注最大,尤其以正文、建漢及雷凌最為明顯。

雷凌行銷傳播經理徐鵬遠說,一般家庭電視的使用時間都很長,不會經常更換,因此未來智慧電視的滲透率,有很大比率來自外接盒,與內建在電視機的比重將很接近,因此,無線晶片及模組的生意也會快速成長。

此外,由於智慧電視需要強大的搜尋功能,與目前的電腦規格已不相上下,因此對微處理器及記憶體的需求相當大,以羅技的Revue為例,就採用英特爾 Atom微處理器,美光的4GB快閃記憶體,規格上已是一台電腦,對於台灣最強的電腦代工產業來說,又等於創造一個與目前一樣大的電腦市場商機。

誰是智慧電視商機中的受惠廠商?

電視上網的無線模組:

智易、明泰、正文、啟碁、建漢、友勁、友旺、訊舟、兆赫與海華無線區域網路晶片(WLAN IC):

雷凌、瑞昱

機上盒(OTT Box,類似STB):技嘉、正文、智易、兆赫、明泰、致振、泰金寶、百一Boxee Box代工:友訊、明泰Apple TV 代工:鴻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6

左揀右揀,買咗爛橙 - 應抓緊關鍵資訊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941

(原載於東周刊11/1)

與讀者互動,推介股票,屬指定動作。自問眼光尚可,卻發現散戶讀者,收獲有限。回顧讀者答問,才發現原因:舉凡推介六福(590),讀者第一時間,非伺機買入,反而是問:「周生生(116)點睇?」「景福(280)係咪抵啲?」想像力豐富的,更會聯想到漢登(448):「珠寶股好啲,定係服裝股好啲?」審犯咁審,誓要無限比較,自我折服所買屬板塊最佳,甚至是天下第一股,方肯落注幾千銀。六福的基本因素,卻無人關心。

如此操作,結局有三:左諗右諗,原地打躉,坐失良機;左度右度,最終細搏,大勝變小贏;左揀右揀,買咗爛橙,爆升才買,落得一買即艇。上述問題的共通點,一字記之曰:「慢」。查實選擇越多,未必是好事,最終釀成「決策癱瘓」,動彈不得。

何謂決策癱瘓?以一例解釋。一次實驗中,心理學家設定情 景:有一年老關節炎患者,需動大手術,基本上是「煎皮拆骨」,料其難以忍受。此際出現一種新藥,醫生會如何選擇?結果:近半受訪醫師會即試新藥,免老人動 刀受苦。接下來才是戲肉:設同時出現兩種新藥,互有優劣,又如何?正路去想,應有更多醫師選擇用藥,可結果卻恰恰相反:僅四份一受訪醫師選用藥,四份三竟 決定開刀算數!

選擇增加,往往令人無所適從。難以決定下,盡快投向最不理性之處,省卻苦惱,人性使然。譬如你認為買股優於揸現金,如市場只有一股,無需多講,都會入貨。但有幾十隻股票,各有千秋,反不能入手,最終所揀,可能是最差選擇:揸現金。

選擇太多外,資訊太多,也會導致「決策癱瘓」。正如之前在報章所寫:「一般人的錯覺,是資訊越多越好,所以經常陷入搜尋資訊的泥沼。」解決辦法:專注找出「關鍵資訊」所在。上次寫報紙,是針對投機思維,今次嘗試解釋如何篩選長線投資的關鍵資訊。

長線投資的關鍵資訊,務必為「新」。新,有兩義。新之第一義:「從無到有」,如09年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去年推行經濟適用房,後來汽車股、家電股以及中國建築(3311),股價大幅飆升,是為鮮明的例子。新之第二義:「恍然大悟」,事件早已存在,只是留意者稀,要半年、甚至一年,終達臨界點,才會忽然人人察覺,人人關心,人人認同。如2010年上半年,零售市道,已極暢旺,凡有行商場,盲都睇到,但要到第四季,全港散戶才恍然大悟,爭相認同,高位飛身搶入。股價拋物線飛升之際,也是開到荼靡之時。簡單而言,散戶皆知的資訊,價值近零。

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日本股神是川銀藏,皆靠「關鍵資訊」獲取鉅利,不妨參考其著作偷師。現時報紙地產版中,商場、寫作樓租金飛升的新聞,不知凡幾,散戶何時方「恍然大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11

尋找「先行資訊」從生活細節入手 黃國英 (Alex Wong)

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4838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散戶難解心結:「我哋唔係基金經理,無公司見、無廠睇、無大行報告、無Bloomberg…」這個心結,實要不得。不破,難成大器。

網絡年代,業績、新聞、分析,唾手可得,識用YAHOO,資訊浩瀚如海,隨時睇到雙目失明。何況制勝的「關鍵資訊」,多非死咕咕的數字或統計,反而隱藏在日常生活瑣事中。懂得發掘資訊、進而意識到背後的商機,才是要點。

日本7-Eleven總裁鈴木敏文,就表 明關鍵資訊,一如旗下七仔,「梗有一單喺左近」,務必化為商機,方能獲利。書中例子:開於運動場旁邊的七仔,店長定時查探「賽程」,是細路哥運動會?定有 大型盃賽?再配合時令天氣,調較汽水、啤酒比例。常看天氣預告,一發現氣溫將驟降,預先翻多啲熱維他奶,以捕捉一縱即逝的商機。上例中,賽程、天氣預告, 就是所謂「先行資訊」,意指「察知明日顧客心理與行動所需的資訊」。掌握先行資訊,預見需求,靈活滿足,是為鈴木氏的必殺技。


公開資訊賺3億

日本股神是川銀藏,也是此道高手。1960年,池田內閣公布「國民所得倍增計劃」,大力刺激設備投資,經濟急速成長。沒有比這更公開的資訊了吧?問題是如何操作,從中獲利?是川判斷經濟強勢會引發通脹,最終地價飆升,所以應買地。但全國咁大,買邊度?

是川隨即收集全國工業區計劃,發現政府將於大阪堺市泉北填海,大建工業區。開廠要工人,肯定有住宅需求,是川判定填海區附近,將成新市鎮,便夥同友人低買數十萬坪土地。五年後,果然成事,賣貴五倍出貨,大賺三億日圓。整個過程,不外證據加聯想,全不靠丁點資訊優勢。


經濟繁華總有商機

股市時牛時熊,要極精準掌握大市步速,誠非易事。大行對後市的分析,莫衷一是,睇到發掹憎。決意熄電腦,走出虛擬世界,走到街上,感受一下:海港城和Sogo眾奢侈品名店,國內遊客,仍然肩摩接踵、水洩不通;顧客眼神,依舊飢渴非常。周生生(116)等金舖,客似雲來,Sales做到氣咳。

跟 地產經紀聊天,「你肯沽,對家就肯買。」做食品的學生稱,半年來,蔘茸海味,越貴越缺貨。另一學生炒限量版玩具,貨如輪轉。去大洋金幣吹水,近半年玩紀念 金幣、銀幣的新手,越來越多。旅行社亦人山人海,現在跟人說去泰國、台灣渡假,恐招白眼。地中海、加勒比海團,一位難求。同學買酒花,Pavillon Rouge de Ch. Margaux 09,半年升咗開幾。國內一個拉菲空酒樽,聽說值四千塊。大陸朋友,人人都說「紅酒乃液體黃金,是投資理財首選」,商討「要買些來囤一下嗎?」

來自生活的資訊,俯拾皆是。加上基本估值的概念,要找出幾隻中線具值博率的股票,應非太難。泡沫世界,正常估值,可以一搏。

(客戶持有周生生(116))

從生活細節中可找到不少有用的「先行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23

余剛 :資訊有價

 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309/20.htm
余剛 :資訊有價
隨著「財華網」漸成氣候,余剛的目標很明確:把公司推向資本市場,最終在新興的大中華市場佔據主導地位,「外資都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地行動,因此要做中文世界最優秀的財經信息分析和增值服務綜合平台,我們還有點時間。」
徐迅/文 王凡/攝影
1996年,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找到余剛,請他去教書。港大留美學派高手云集,號稱「香港的學術高地」。32歲的余剛有點動心,畢竟赴美讀書、在美國公司工作已有10年,回到學術界是很有吸引力的事。
attachment  港大請余剛去教財務學。作為紐約州立大學經濟學碩士、紐約大學財務學博士,又在JP摩根做過研究,在高盛(亞洲)做過策略分析員,余剛自信可以勝任。自然,他決定去欣賞美麗的維港夕陽。
當年和余剛一起赴美的許小年、張朝陽、李山、胡祖六、王等散落在哈佛、MIT、斯坦福等名校,如今都已是亞洲區響噹噹的人物。「我們這代人,中國情結 和改變中國的夢想很多。」余剛很感性地說:「我在華爾街銀行裡上班,時間長了感覺很枯燥,30歲時可以看到40歲的模樣。而且在華爾街做策略分析員、做交 易,其實是沒有目標的,你不知道自己的價值,也沒有空間。看到中國很熱鬧,我們都想回國幹點轟轟烈烈的事。」
大學的空間令余剛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他將美國經驗與香港所見寫成評論,刊在香港《信報》和《亞洲華爾街日報》一中一英兩家媒體上。
2年時間,他的文字已經很多,於是決定出書,把積累的20多篇文章集合起來,找到出版商,一本《香港經濟何時復甦》出版了。1998年正好遇到金融風 暴,香港持續向好的經濟在大風大雨中波動,余剛在書中旗幟鮮明地提出:香港的經濟發展必須和珠三角緊密結合,主動融入珠三角。
多年後的今天,日炒日盛的CEPA似乎在為余剛當初的觀點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在港大的兩年,余剛最不習慣的是節奏緩慢的校園閱讀方式,以前在JP摩根和高盛,電腦裡的資訊隨手可得。「我想裝一個路透資訊系統或彭博終端機,但每 個月差不多要2000美金,學校審批很難。」所以當余剛偶然看到美國互聯網熱潮的報導時,很是興奮:「原本很貴的資訊都可以大眾化了,而且是即時的,資訊 供應方也無需太多的成本。」余剛回憶說,「按照遊戲規則,美國流行的東西香港很快會有,而當時香港尚無一家財經網站。我看到了需求,香港資本市場極度發 達,一定會有市場,為何不試試?」

千萬美元追捧
香港首家財經網
1998年下半年對34歲的余剛來說,也許是最適合創業的時刻,12月,一家以50萬美元創業的小公司問世了。余剛和海外的一個朋友拿出自己的真金白 銀,建立了財經資訊網站「投資網上行」(www.finet.com.hk)。 「當時香港很轟動,看財經新聞可以通過互聯網看即時的,而不再是看隔天的報紙。」
配合中英文財經資訊網站「投資網上行」,余剛快速編出一本網上投資參考書《投資網上行》,羅列全球主要財經網站網址及投資建議等內容,1999年初,書賣得很好,配合公司的財經網站,市場反應不錯。
1999年中,一個陌生的秘書小姐來的電話令余剛狐疑:「美國《讀者文摘》香港公司人員要來拜訪。」不久,這家驕傲的美國公司人員上門來看網站,余剛 有點受寵若驚。他很快明白對方的意思:要來投資,他喜出望外。原來,這家歷史悠久、盈利穩定的跨國出版公司越來越感覺到印刷紙媒體利潤在被新興市場攤薄, 很多新業務無從下手,特別是網上書店「亞馬遜」出來後,《讀者文摘》股東和董事會認為電子商務模式應該是《讀者文摘》最有條件做的,卻被別人搶去了,隨即 他們解聘了CEO,從AIG請人做CEO他們很想做財經網站,但也明白自己做不如投資現有的,而「投資網上行」是其首選。
專業人士的加入令小公司迅速長大。數月後,由《讀者文摘》牽頭,聯合美國通用金融(GE Capital)及幾個美國、加拿大的個人投資者,組建了投資團隊,2000年1月投下超過500美元,佔公司不超過30%的股份。「當時,我們創業的啟動資金也差不多花完了」。
當時他們覺得香港網址沒有吸引力,而且網絡泡沫後期,最熱門的是電子商務E概念,只要和E沾邊,納斯達克的股價都瘋漲。由此,www.finet.com.cn改為www.e-finet.com,「投資網上行」改名為今天的「財華網」。
2000年9月,美國企業新聞通訊社又拿出接近幾個月前《讀者文摘》和通用金融投資總和的資金,獨立投資市值暴漲的「財華網」-余剛創業不到2年,便拿到1000多萬美元。至此他可以實踐其網絡媒體之夢,只是當時他還不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

傷心的免費報紙
2001年1月拿到第一筆錢時,股東就要求「財華網」增加即時財經新聞,這是其他對手很難做到的。余剛於是去購買路透社的財經新聞,因為新聞是免費的,所以大部分用戶對該服務很感興趣,畢竟看差不多的新聞不用向專業服務商每月花2000美元購買了。
有了錢,余剛決定自己採寫新聞,便推出「財華新聞頻道」。2001年初他找來10多個記者,不少是香港《信報》、《經濟日報》資深記者,他們每天在記 者會、股東會、交易所、企業採訪,隨時發來最新信息,新聞隨時上網,因而網站每天有上百條免費收看的即時新聞,不少對當天證券市場和個股都有直接影響。
但余剛似乎仍不滿足,股東的要求也很高,因為2000年下半年,納斯達克等市場已開始搖晃,2001年初明顯變壞。
「當時分析市場,也參考美國的方式,決定出版報紙,用傳統媒體模式來配合網站,希望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更關鍵的是香港沒有一份財經類晚報,發佈當日 財經資訊。」2000年8月1日,香港第一份財經晚報《財華速遞》面世,刊載當日香港和美國財經新聞、股市、衍生工具等。報紙在香港免費發放,每天印刷 5-7萬份,記者一度有30多個。
但該商業模式的嘗試並不理想,在有10多份日報、競爭超級激烈的香港,新報紙的生存異常困難,採用免費送報的模式一度有銷量,但成本奇大,廣告卻並沒 有馬上跟上來。而且很多問題影響著這次嘗試的結果,比如送報車在下午送報時經常塞車,而報紙送晚了,已下班的商務區就沒有人再要。隨著虧損越來越嚴 重,2002年3月董事會決定停刊。8個月的媒體行動一下子花掉數百萬美元,收效卻很少,余剛今天仍心有餘悸:「媒體市場有前景,但需要謹慎。」

峰迴路轉源於資訊有價
嘗試的結果都是雙向的,熱鬧的市場也帶給余剛新的生意。余剛在忍痛停報的同時,「香港東亞銀行」給了他第一個信息資訊訂單:「東亞」的網頁即時新聞要 「財華網」提供。「那次生意錢不多,卻是我利用新聞、資訊做的第一筆生意,『東亞』是我的第一個買家。」其後,「電訊盈科」又提出要買資訊,且每月付費很 高。余剛看到了自己生意的一點前景,「原來信息資訊是有價格的,而且有市場。」到2001年10月,「恆生銀行」的網上信息資訊服務也交給了「財華網」余 剛便開始全力拓展該領域的生意,「我只要信息服務做得最好,一定有市場。」
這時,他已看清自己的道路:「其實2000年時我已發現中文財經資訊平台的價值,因為全球投資者看英文資訊都會買路透、彭博,但看中文信息會買誰的? 中文還沒有壟斷市場的品牌,只要我堅持做好,一定會有人要『財華網』的。」2001年時,余剛的思路更清楚了:「要做一個叫PowerStation 的東西,可在個人電腦上直接安裝使用,通過互聯網查詢資訊,這和彭博的專機、專線方式又不同。相比之下,用彭博資訊成本太高,且客戶沒有選擇性,看多少無 法選擇,看什麼也是固定的。」余剛要做的PowerStation,包括了彭博資訊的基本服務,可通過透過寬頻連接及網絡定製,月費則只有500美元左 右。
2002年9月,「財華寶」(Finet PowerStation)研發成功。它以中文為主,內容涵蓋中國內地、香港及美國的金融市場資訊的專業財經資訊及分析軟件,並計劃逐步擴展到中國台灣、 新加坡及倫敦資本市場資訊,余剛說,「財華寶」要成為服務華人投資者的綜合性財經資訊產品,讓經紀行、銀行、基金經理及專業投資者獲取全面即時新聞、進階 分析功能、上市公司資料庫及網上交易平台。
後來,香港京華山一證券、中銀國際、大福證券、上海商業銀行等券商、研究機構都已是其客戶,2002年7月,「財華網」和美國道瓊斯達成協議,「財華 網」播發道瓊斯的即時財經新聞。同月,又和彭博資訊達成協議,彭博終端機播發的全球中文財經新聞,都由「財華網」提供。這兩件事,大大改變了「財華網」的 地位。
到2002年中期,一直虧損的「財華網」開始略有盈利, 100多家銀行和券商,以及YAHOO香港、新浪香港等客戶,都在支付信息費用,這一商業模式在嘗試多年後被證明成功。
余剛是個樂觀的人,他說自己早已不愁吃喝,但勤奮做事的樂趣一直在。營銷方面他喜歡親自操刀,並自認為「是很好的dealmaker」。後來,余剛適 時地將公司更名為財華社集團。隨著「財華網」漸成規模,余剛的目標很明確:把公司推向資本市場,再去中國內地、台灣和新加坡,然後在新興的大中國市場牢牢 佔據主導地位,「外資都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地做中文財經資訊服務,我們還有點時間,我們要做中文世界最優秀的財經信息分析和增值服務的綜合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59

綠色能源類 ● 奠基電子資訊 再攻綠能產業 交通大學太陽能研發成績讓奇美找上門

2011-5-30  TWM




過去,交大以資訊及電子科系聞名,但在綠能產業興起後,交大也積極投入,除了韋光華教授已發表全球第二位的新材料太陽能轉換效率外,更已在南科綠能重鎮設立光電學院,與奇美集團展開密切合作。

撰文‧林宏文

五月初,交大材料系教授韋光華的實驗室發表一篇論文,韋光華與其指導的博士生,運用最新的高分子材料,在實驗室完成太陽能轉換成電能,轉換效率高達七.三%的數字,這項成績,僅次於美國芝加哥大學之前已發表的七.四%。

這篇論文,已引起國際間密切關注交大在太陽能產業的研究動向,雖然日商三菱曾經發表已成功達到九.二%的轉換效率,但三菱並未公開研究成果的細節,因此,若以全球實驗室的轉換率來看,交大已位居第二位,也讓交大的名號,在國際太陽能研究領域中逐漸嶄露頭角。

太陽能研究中嶄露頭角

「我們所使用的高分子奈米複合新材料,比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矽材料要輕一千倍,也就是大約千分之一的厚度。」回國任教前,韋光華曾在美國空軍材料實驗室及美 國奇異(GE)公司研發部門服務過,這些產業界的實務經驗,讓韋光華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很快就能取得業界的回饋意見,並且有效突破瓶頸。

不僅如此,業界的實務經驗,也讓交大的太陽能產業研究成果,不僅僅是存在於學術殿堂,更有相對寬廣的產品化空間。韋光華舉例,美國空軍在出任務時,都希望 能夠把重量減輕,例如,若要攜帶可以自己發電的帳篷,運用目前現有的矽材料來製作,在重量上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但若用交大論文中所提到的新材料,可行性就 非常高。

交大向來以資訊及電子相關的科系聞名,但在綠能產業興起後,交大也積極投入這些新興的研究領域,希望能在綠能產業的研究上擴大影響力。交大教務長林進燈就 說,在許多創新領域中,包括太陽能、LED(發光二極體)、LCD(液晶顯示器)、電池等,交大都在努力尋找更好的解答,讓交大在綠能領域的研究可以達到 國際水準。

獲奇美捐助設台南光電學院其實,在發展這些新綠能產業時,交大過去在半導體及資訊產業累積的經驗與知識,也起了相當大的助益,例如韋光華與學生們使用的實驗室,就是過去半導體生產需要的潔淨室。

此外,太陽能與半導體,也都是使用矽材料,對於這些材料的特性,也都相當熟悉,因此可以更順利掌握各種變數,提高轉換效率。

不僅學術界如此,產業界的發展也很類似,目前許多半導體大廠,如台積電、聯電都切入太陽能產業,基本上也是因為技術可以延續發展。

目前擔任國內太陽能電池龍頭廠的茂迪總經理張秉衡,在任職台積電及世大積體電路以前,就曾擔任交大材料所的教授,也因為有這層背景,張秉衡對於韋光華等師生的成績也相當清楚,並積極想吸收優秀的學生加入茂迪。

其實,國內兩大綠能產業|| 太陽能及LED,目前已有不少廠家集中在台南科學園區設廠。而交大更早從二○○九年起,就獲得奇美集團的捐助,完成台南光電學院的設校及招生,這種與產業界密切合作的交流模式,讓交大在光電綠能產業,取得更多的資源與機會。

不過,韋光華表示,雖然已有目前的成績,但未來交大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三年內,轉換率至少要達到一一%,另外也要把面積再做大五十倍到一百倍,才能夠讓這個新材料真正被接受。﹂?(特色大學將以系列方式陸續刊出)

交通大學

成立時間:1958年(來台復校)

校長:吳妍華

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地球科學學院、資訊學院、資訊電機學院等9所

在校學生:14959人

生師比:15.8:1

綠色能源相關科系簡介

學校 科系 特色

台南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 為配合國家永續發展及綠色能源政策,2005年設立全台第一個以研究「綠色能源」為發展重點的科系。

高苑科技大學 綠色能源科技 去年成立,緊鄰高雄科學園區與南部環保科技園區,有利於未來就業之便。

清華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 最大的特色就是永遠走在時代的尖端,2010年第五屆龍騰微笑競賽中以綠能、輕便、智慧的個人載具「Legway」勇奪首獎。

逢甲大學 光電 2004年開始招生,以培養目前及未來需求的光電人才為目標。理論與實務並重,大一至大四皆有必修或必選之實作課程。

元智大學 機械工程 「動手做」培養學生的基礎,再學習進階課程,增加專業知識,在學生畢業前協助升學或是透過實習獲得工作經驗,讓學生不怕踏出校園。

清雲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 研究節能減碳之綠色能源科技、燃料電池應用等,另開設「綠色能源就業學程」,校內又有「綠色能源研究中心」提供豐富的資源學習。

大葉大學 機械與自動化工程 學生實作競賽能力優異,共稱霸6屆全國環保省油車競賽,2006年創下838.7km/l之省油紀錄,至今無人能破。

明道大學 光電暨能源工程 教育部輔導綠色校園,研發替代能源的重點學校。本系特色是「綠能光電」,發展能源光電技術及綠色能源技術,不定期舉辦企業參觀,讓學生更熟悉光電能源產業。

崑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 科系分組清楚,內有機械與能源組及智慧車輛組等,讓學生可以專注研究一個領域, 是各大綠色科技競賽的常勝軍。

製表: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