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陳衛平:以知行合一的智慧推進綠色發展

明代著名思想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成道於貴州,他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時,首次提出“知行合一”思想,主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陽明文化對於如今致力於發展生態文明的貴州意義重大,“綠色發展·知行合一”是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年會的主題,它也成為今年年會上中外嘉賓關註和討論的焦點。

在此次年會的“陽明文化與生態文明”的論壇上,國際儒聯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衛平對於知行合一的智慧及其與生態文明的關系,尤其是綠色發展,分享了自己的見解。

“知行合一是認識世界和改變世界的統一,也就是把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與改變世界、改變自己、造就自己,統一起來。”陳衛平談到,我們原來把自然認為是取之不絕的工具。以前經常會說,人是自然界的主人,我們以主人的姿態去主宰和看待自然界。現在我們顯然不能用這樣的一個態度去改變世界、改變自然界。同樣,在走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我們要重新認識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認識人是自然界一個部分,而不是把人看成高於自然界之上的,要回歸到人與自然統一。

過分強調對自然界的主宰,或者過分強調對自然的保護,而不去加以開發利用,都有片面性。陳衛平認為,從認識的主體來說,要解蔽去思,要克服只看到一面的片面性,就要去掉個人的好惡自私。我們為什麽往往只看到綠水青山的一面,而沒有看到金山銀山的一面?或者看到了金山銀山而忽略了綠水青山?就是因為我們在工作當中,往往帶有個人主觀的好惡。所以這個思想對於我們今天來說,也是這樣一種解弊去思,對於我們今天如何認識世界,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同樣很有意義。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這個層面來說,“知”就是要明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絕非對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須良性互動、協調發展。高質量的發展既要看“經濟”的臉色,也要看“自然”的氣色。不留青山、難求金山;不負青山,方得金山。

“行”就是重在選擇並堅持走正確的發展道路。既不能走“先汙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著綠水青山餓肚子”的窮路,要在現代化進程中選擇更先進的生產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之路。

儒家講“不誠無物”,陳衛平表示,這在王陽明的精神當中是可以得到體驗的,他把他的理想上升為信念而加以堅守。同樣,我們對於生態文明建設,也應該要把它上升為信念而加以堅守。貴州現在踐行的“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就是對這種精神的最好詮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9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