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雙帆布鞋,陳年的情懷,凡客的涅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21/151103.shtml

陳年

為何陳年如此重視帆布鞋?穿對鞋,走對路,一種象征

創業不比喝紅茶,很少有企業能有到“再來一瓶”的幸運,而在雷軍的支持下,陳年有了再來一次的機會,當年史玉柱能帶領巨人東山再起,不知道這回專註於產品的陳年能否帶領凡客重拾昔日雄風。

其實,凡客帆布鞋早在去年年中就該上線銷售了,不過由於用戶反饋存在夾腳問題,陳年最終決定放棄繼續銷售,將產品回爐再造。這麽決定的原因很簡單,凡客再來一次的機會難得,第二次已經輸不起了,既然選擇走產品精良這條路,就一定要確保產品萬無一失。

陳年也曾反思道:“凡客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始終沒有認真的去做一件產品,沒有一件拿得出手。”這次凡客選擇回歸初心,歷時近兩年認認真真的做一雙能拿得出手的帆布鞋,陳年的目標是“口碑爆款”。

鞋子的種類有很多種,可陳年為何偏偏選擇傾盡全力做一款帆布鞋?第一,帆布鞋是凡客的起點,也是凡客的象征,更是曾經讓陳年重重的跌倒,若能重新突破帆布鞋市場,或能代表凡客再生的意境;第二,帆布鞋對70、80後而言,是對年輕時的回憶,對於90、00後而言,是時尚輕便選擇,作為經歷過回力帆布鞋盛行年代的陳年自然對帆布鞋有一種認同感,而在市場層面,帆布鞋是年輕人永不過時的選擇;第三,從運營層面來看,有多大能力幹多大事,與其他類型的鞋子相比,帆布鞋的成本造價更低,市場銷量更大,研發門檻相對較低,更符合凡客現今的運作實力。

凡客再戰匡威?匡威之外有更多對手,淘寶也是一道坎

凡客想要涅槃重生,擊敗一個重量級的對手是最直接的證明,當年凡客鼎盛時陳年曾放出豪言:“我希望把匡威收購了,帆布鞋就賣50塊。”第一次陳年失敗了,這一次凡客再度盯準匡威。其實,凡客曾揚言要與匡威競爭只是一種公關傳播策略,有助於提升凡客帆布鞋的品牌形象,若凡客真能在中國市場擊敗匡威,無疑是振奮人心的一件事,即便短期內無法在業績上超越匡威,但只要用戶樂於將凡客與匡威相提並論,那也是一種成功。

其實,凡客與匡威之間的最大差距不在產品款式和做工上,而在品牌形象力。匡威是有百年歷史沈澱下來的國際品牌,而凡客只是剛剛在中國市場從頭來過的“新”品牌,若能在品牌策略上貼近匡威,無疑對凡客帆布鞋的銷量是有利的。其實,凡客歷時22個月研發的一款帆布鞋質量差不到哪去,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讓用戶重新認可凡客帆布鞋這個品牌,凡客打匡威就好比小米打蘋果,現階段的目標群體是不同的。

對於凡客而言,匡威之外還有更多競爭對手,隨便上淘寶一搜“帆布鞋”,就有172.51萬件寶貝,銷量2萬以上的單品已有不少,1萬上下的更是數不勝數,帆布鞋的市場銷量還是蠻大的,凡客如今的首要任務是先拿下這部分市場,若能做到這一點,至少在銷量上還是可以秒殺的匡威的。不過,淘寶賣家各個都是身經百戰,拼價格、抄款式、刷爆款等技能非常強悍,凡客要與他們競爭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淘寶賣家往往無視行業自律性,完全可以不按套路出牌,而凡客做不到,要想做涅槃重生做品牌,首先就得從約束自身開始。

除了價格與銷量,服裝還需要品牌,襯衫T恤帆布鞋之後,還會做有什麽?

那麽,陳年堅持帆布鞋做工這條路有沒有選錯?淘寶上銷量高的帆布鞋價格都不高,質量也都不怎麽樣,很多消費者是抱著隨便穿幾天就不要了的心態來買的。然而,對於凡客而言,在產品品質上不能做淘寶上那些廉價貨,那樣豈不又回到原來的凡客了?

市場上從來不缺少帆布鞋,缺的是一雙值得買的帆布鞋,更高端一點說,缺的是一雙值得收藏的帆布鞋。凡客新品能做到麽?就算如陳年所說的那樣,凡客新款帆布鞋是歷時22個月、2000人試穿和至少5次的修改才拿出來的誠心之作,但消費者為何要為此買單呢?凡客帆布鞋究竟如何,不是靠陳年的一句話,最終還得看消費者認不認可產品的質量,願不願意買凡客這個品牌。

陳年費了這麽大的勁來做一雙口碑與銷量俱佳的帆布鞋,主要是想要重塑凡客品牌,正如陳年反思的,過去的凡客經不起大風浪,主要是“始終沒有認真的去做一件產品,沒有一件拿得出手”,現在凡客開始認真做產品了,而且在帆布鞋之前還做了襯衫和T恤,也都是陳年的“匠心”之作,但要這兩款產品也不是那麽容易的做。

淘寶一下可以發現,“襯衫”共 571.84萬件寶貝,“T恤”共 1515.79萬件寶貝,這兩個市場的競爭難度可想而知。若根據此前雷軍給陳年的提議:“我們能不能回到事情的本身,就是把一件襯衣、一條牛仔褲、一雙帆布鞋、一件T恤做好。如果真的做好了,這就是一個偉大的事業。”這麽看的話,凡客下一步很有可能還會做牛仔褲,而淘寶上“牛仔褲”共有465.65萬件寶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今的凡客在產品質量上足以過關,現在就差重新獲得用戶認可的品牌了,而這一次凡客品牌不能再靠“凡客體”的營銷手段,產品質量是唯一的途徑。凡客能否涅槃也許真的得靠這一雙蘊藏陳年“匠心”情懷的帆布鞋了。

文/王利陽

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王利陽,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如需轉載請微信聯系zzyyanan獲得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989

從“貪食蛇”到“憤怒的小鳥” 芬蘭遊戲的涅槃

2016年China Joy上周在上海火熱舉辦。趁著Pokemon Go的爆紅,一大波手遊也在此次展會上嶄露頭角。來自芬蘭遊戲行業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憤怒的小鳥也有望推出AR手遊版本。

2014年,芬蘭遊戲行業營收超過10億歐元,同比增長超過10%,整個產業價值接近30億歐元。目前整個歐洲遊戲行業的從業人員約21000人,而芬蘭從事遊戲行業的人數只有區區3000人,“精兵作戰”和年輕化是芬蘭遊戲行業的顯著特點。遊戲開發工作室的平均規模僅為4人。以Supercell所開發的最為著名的《部落沖突》為例,開發團隊不過8人,Supercell的整體規模至今只有190人。

幕後功臣“諾基亞”

你一定還記得在沒有iPhone之前,那款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手機遊戲——諾基亞的“貪食蛇”。從1997年在6110手機上開發第一款手遊“貪食蛇”開始,諾基亞就奠定了芬蘭手遊行業的基礎。2005年,“貪食蛇”被預裝到3.5億部手機中,簡單又具有吸引力的“貪食蛇”很快成為一款現象級的手遊。

此後,財大氣粗的諾基亞還通過“外包”業務養活並壯大了一大批小型的手遊公司,其中就包括發明“憤怒的小鳥”的Rovio公司,也為芬蘭手遊在全球的崛起埋下最初的“火種”。

後來盡管諾基亞在移動市場的競爭中衰敗了,但公司還是慷慨解囊,成立了2.5萬歐元的啟動資金,來扶持諾基亞的前員工。這筆資金結果意想不到地觸發了一大批諾基亞技術人員的創業潮,手遊是其中一股最為強大的力量。而且諾基亞在被微軟收購以後,給赫爾辛基原本求賢若渴的手機遊戲公司帶來了巨大的人才機遇。於是,包括管理、市場和技術方面的人才不斷花落赫爾辛基的手機遊戲公司。

對於芬蘭而言,諾基亞帶來了大量信息產業方面的投資和人才,這些都是日後遊戲產業崛起的關鍵。

剛剛被騰訊以86億美元收購的芬蘭手遊公司Supercell的創始人、CEO Ilkka Paananen表示:“微軟的收購對芬蘭科技界來說是一件好事,這能讓我們忘掉諾基亞過去的輝煌,從而讓我開始創建新的能為我們國家帶來增長和財富的公司。”

冬天的黑夜格外漫長的芬蘭人,對於室內娛樂活動的需求很大,這在客觀環境上促進了手遊行業的發展。事實上,早在家用電腦在芬蘭流行之時,芬蘭的年輕人就開始自行研發遊戲。後來電腦遊戲興盛,無論在CS、WAR3,還是魔獸世界,頂尖的一批團隊或個人里面,總能看見芬蘭人的身影。

遊戲行業無秘密

“芬蘭這個國家很小,沒有人會想著在國內競爭,大家都想著怎麽樣攜手走出去,開發屬於芬蘭的全球性的產品。任何一家公司成功了,作為芬蘭人,都會覺得很驕傲。”Reforged工作室創始人Teemu Vilen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表示。

對於Vilen來說,正是芬蘭遊戲行業開放的文化造就了這個國家如此高的遊戲研發水準。

“這里有高度的信任,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你不會去破壞這種信任。”Vilen對記者表示,“我們每個月都會定期舉行一個多達500人的聚會,大家談論行業里的事情,共享一些數據和資源,這些都是基於信任,大家都毫無保留的。”

之所以選擇和網易合作,正是基於芬蘭企業瞄準全球市場的目標定位。Vilen說:“雖然我們玩了三十幾年的遊戲,對全球遊戲市場也有深刻的了解,但是中國市場有它的獨特性,因此我們需要很強的中國合作方,讓我們的遊戲走向世界。”

他還向《第一財經日報》獨家透露,正在研發一款未來會帶給中國玩家的遊戲。“我們未來會開發一款非常激烈的對抗遊戲,適合多人競技參與,具有很強的社交屬性和技巧性,也能讓玩家進行實時的一對一的對抗,具有很強的體育競技的元素。”Vilen的神情上寫著對這款遊戲的前景充滿信心。

“我上半年到北京、廣州的一些工作室考察,我問他們有多少人,他們告訴我有400人、1000人,在芬蘭這真的是無法想象的。”Vilen介紹稱,“在芬蘭,精兵作戰是遊戲工作室的特點,每個人都擁有很資深的經歷,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過度管理或者官僚主義上,而是一心一意撲在項目上。我更喜歡這種工作方式。”

正像Ilkka Paananen所言:“當大浪湧起時,潮水將托起所有的船只。”這句話已經被芬蘭遊戲行業奉為經典。無論是最初的諾基亞,還是現在的Supercell,合作和資源共享始終是芬蘭人立於世界遊戲巔峰的秘訣。

誰是下一個Supercell

2013年底,Rovio最受歡迎的遊戲“憤怒的小鳥”總下載量突破了20億次,公司3年內業務規模擴大100倍;2014年2月,Supercell發布財報宣布,《部落戰爭》(Clash of Clans)及《卡通農場》(Hay Day)的成功幫助公司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凈收入,成為全球最賣座的手遊。芬蘭的遊戲IP正在創造歷史性的價值。

像Reforged這樣的芬蘭工作室還有很多,它們未必都想成為下一個Supercell,但是它們希望借中國資本的勢力打開全球市場的大門。已經在中國有運營的芬蘭遊戲公司唯我樂園(MyGamez)就聯合另一家還未進入中國市場的芬蘭的遊戲開發公司Dodreams在本次China Joy上推出一款多人競技的移動遊戲《向前沖》(Drive Ahead)。Dodreams創始人Erik Pontiskoski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我們來中國尋求與本土資本合作,因為芬蘭很小,所以大家都向外看,要知道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遊戲市場。”

MyGamez聯合創始人、CEO Mikael Leinonen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芬蘭人對產品的要求很高,無論是設計還是技術層面,這也是我們希望把更多芬蘭的遊戲引入中國的原因。”

今年的China Joy期間,芬蘭遊戲行業協會率領芬蘭史上最大遊戲代表團首次探營ChinaJoy,其中就包括Ilkka Paananen。

芬蘭遊戲行業總監Koo Pee Hiltunen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芬蘭公司的挑戰在於:兩地商業模式的差異太大,競爭更加激烈。此外,包括支付、監管等方面的政策都面臨巨大障礙,因此最有效的進入中國的方式是尋求正確的當地合作夥伴。”

芬蘭遊戲分析機構Gamerefinery創始人、CEO Markus Ramark表示:“IP的力量越來越大,遊戲發行商和開發者已經進入到另一個戰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923

全線重返中國,夏普能迎來一次真正的涅槃重生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6/163443.shtml

全線重返中國,夏普能迎來一次真正的涅槃重生嗎?
歪道道 歪道道

全線重返中國,夏普能迎來一次真正的涅槃重生嗎?

總言之,道阻且長......

由虧轉盈、聯手谷歌、建廠投資、第三次回歸中國市場,這一系列的消息似乎令賣身富士康的夏普隱隱有了些絕地重生的意味。

而去年這個時候,郭臺銘並購夏普的舉動還帶著固執己見的決然,如今的面貌雖然不能說“鴻夏戀”已經修成正果,但重組後頗為順利的業務運行,起碼可以說明富士康給夏普重歸市場創造了一個良好開端。當然,這里所說的重生不單單指制造層面,更多地是涵蓋了品牌從沒落到新生的過程,而後者正是富士康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

不過闊別多年、形勢大改,技術猶存而風光不再的夏普真的能在富士康的助力之下,涅槃重生、絕地反擊嗎?這背後恐怕不止有如狼似虎的競爭對手,更多的是消費市場對一個衰落的日系家電品牌的質疑。

夏普或將由虧轉盈,但質疑未平

夏普業績普遍回轉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據相關報道,在3月31日結束的上一財年內,夏普公司的虧損額大約為250億日元,低於富士康之前預期的虧損額271億日元。而且與2015年2559億日元的巨額虧損相比,在一年之內將虧損數目縮減為其十分之一,這足以說明夏普目前的業績已經大為改善。

除此之外,去年10-12月份的單季盈利更是給夏普擺脫常年虧損提供了充足的可能性,也正是基於業務好轉的前提,夏普預計2017財年營業利潤增至900億日元、同比增長44%,由此可能實現凈利潤扭虧為盈,盈利達到590億日元。由以上數據預測可以看出,夏普對未來幾年的規劃表現得頗為自信,也預示了其回歸市場的勃勃野心。

只是這畢竟是建立在主觀臆想之上,實際上市場對夏普的營收能力一直以來抱有質疑態度,一面是因為這個老牌巨頭企業連年虧損才導致賣身富士康,這件事本身已經說明夏普積重難返、盈利能力有待商榷。另一面夏普目前之所以能夠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縮減巨額虧損甚至是接近盈利,主要在於鴻海入主後的一系列整改,簡單來講就是開源節流,而目前從多方面來看節流更像是關鍵因素,這就導致市場對其未來的營收能力仍持有懷疑態度。

去年夏普預期實現三年來首度盈利400億日元的消息一出,其股價達到並購以來的歷史新高。但是這種情形反而不被歐美媒體看好,瑞士信貸曾給出的預估顯示,夏普股價的合理位置在120日元,這暗示出當時有30%的虛高成分。而這種觀點背後的理由就是它們認為夏普的盈利來自壓縮運營成本,而非營收的拉動。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來講。鴻海並購夏普後,止損就成了當務之急,而植入鴻海式的控制成本方法顯然是最快捷的途徑,因此在人員精減、規模采購、嚴控費用等方面,鴻海進行了一系列結構改革。

比如在人員方面,大規模裁員致使員工總數比頂峰時減少20%以上,大大縮減了固定成本;運營上,盡量削減沒必要和不著急的支出,而且針對低迷的北美電視業務直接決定退出,有效減少海外市場的投資。

最關鍵的是,在整體生產成本和生產效率方面,將鴻海的基因貫穿到夏普制造的全過程,例如針對光伏電池板的矽材料,變更了此前一直以高於市場價采購的長期合約,為夏普帶來約100億日元的收益改善效果。再者日系企業對於電子產品的生產過程控制,一直以嚴苛謹慎聞名,這同時也導致低效的狀況長期難以改善,而借鑒富士康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相比控制成本的效果顯著,夏普在開源方面基本上處在重啟的初級階段。手機業務和電視業務剛剛返回中國市場不久,外部環境和行業競爭的現狀蘊藏了無限風險,品牌重塑將面臨太多阻礙。與此同時,最重要的布局面板線上,新投入的工廠還在建設之中,OLED面板也僅僅是取得些許進展,三星這座大山將持續擋在市場開拓的路上。

總而言之,夏普如今並未展現出極為強勁的營收能力,由虧轉盈更多的建立在控制成本上,市場的質疑也在所難免。不過這是起點時期的必然結果,未來幾年的業務回歸才是步入正軌的時刻。

伺機而動,中國會是夏普的重生之地?

中國現在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講都是重中之重的必爭之地,夏普代表的日系電子巨頭尤為如此,而且這種緊迫程度已經上升為切關基本生存的地步,這從其近期對市場的重新布局就可以看出。

一方面,夏普曾表示2018年將徹底退出日本國內液晶電視生產業務,專註於開發、試制和售後服務等方面,可謂是直接宣告了在本國市場的“死亡”,當然這同時也意味著海外市場將是夏普電視業務唯一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夏普去年年底決定斥資104億日元收取SUMC 56.7%股權,原因在於SUMC持有夏普舊波蘭工廠,所以並購歐洲電視品牌這一舉動,無疑是重返歐洲電視市場的信號。

相比前兩者,夏普重返我國市場的舉動則更為高調,無論是就手機業務還是液晶電視來講。富士康並購夏普後不久便著手重振電視業務,借助其制造和渠道優勢在去年的銷售旺季中,獲得了高出預期的業績,甚至在整個電視行業普遍下滑的趨勢之中,實現了唯一的逆勢生長。

與此同時,夏普在熱烈宣布由虧轉盈的好消息之余,趁勢公布了手機第三次回歸我國市場的相關計劃,並透露了與京東、中國移動和迪信通等企業的戰略合作。且不論這些重返市場之舉最後能否獲得成功,單從布局來看,已經說明我國市場就是夏普能否獲得真正重生的關鍵鑰匙。

而且不得不承認,夏普業務重返的時機和策略選擇得尤為恰當,這也是其能在這麽短時間內預見盈利的因素之一。以液晶電視為例,面板市場在去年下半年的供不應求,可謂是給了夏普回歸我國電視行業的一大機遇,因此在國內各大品牌相繼上漲的情況下,夏普甚至不惜改變以往的高檔定位,以價格優勢俘獲了大批消費者。

如果說面板成本的上漲帶著些許運氣的成分,那麽目前國內電視行業的變化更像是夏普等待許久的時機。原因在於,風光盡現的互聯網電視品牌,在成本上升和企業自身困境的情境下顯現出些許頹勢。比如樂視這一借助內容服務開啟互聯網電視格局的先啟者,如今身陷企業危機,而小米受智能手機業務下滑的連帶影響,也使得品牌形象受損不少。盡管其中更多的是受間接因素作用,但互聯網電視品牌形勢不容樂觀畢竟是客觀事實,這也令技術流企業再次彰顯競爭優勢,而夏普恰恰還保持著“液晶之父”的名號。

總而言之,電視行業的競爭焦點或許正在回歸於產品質量,這對夏普來講無疑是有利形勢。當然危險與機遇並存是我國市場的鮮明特點,排除宏觀的市場環境,海量且強大的競爭對手絕對是夏普最大的阻礙。最重要的是這些品牌根植於本土,在消費者心中已經形成一定的忠誠度,遠不是一個數度退出、品牌敗落的日系企業可以比擬,因此即使是背靠富士康,重塑夏普的品牌絕非易事。

技術能重塑夏普的品牌嗎?

品牌沒落而核心技術猶存,是一眾日系電子產品巨頭的真實寫照,夏普尤為幸運的是在其品牌還沒有徹底毀掉之前,搭上了富士康的大船,但是這依然沒能解決這類公司面臨的關鍵問題:積重難返的百年企業落後於行業潮流、市場漸趨流失,這種情況下還能靠僅存的技術優勢重塑品牌、重回主流嗎?這點也正是夏普能否在國內強敵環繞的環境下立足的關鍵。

情況當然是不容樂觀,畢竟縱觀往返於中國市場的海外企業可以發現,從退出到回歸,中途的市場變化太快,尤其是我國企業的崛起速度令很多外來公司嘆為觀止,以至於能夠成功返回我國主流市場的少之又少。

再者對夏普而言,富士康本身從制造商走向品牌商的過程,就已經將夏普納入目標體系,所帶來的不僅是雙方發展方向的重合,同時也要承載了來自富士康的壓力。總而言之夏普唯一能依靠就是其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只是能否換回品牌還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

夏普的先進技術集中體現在面板制造,而面板制造涉及其手機、電視和面板供應三方面業務,三者都是富士康重啟夏普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針對近期才宣布回歸中國的夏普手機,顯然可以預測,單憑全面屏的特性應該說難以撼動國內市場,一方面是因為以小米去年全面屏手機的嘗試為借鑒,其實不具備強有力的說服力,畢竟全面屏手機並沒有拯救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小米。另一方面,國內手機市場飽和、各大品牌廝殺不休的狀態已經維持多年,基本上很難再有一個日系品牌的立足之地。即使退一萬步講,全面屏有可能成為一時的潮流,夏普也只能成為小眾品牌,這主要因為夏普的手機品牌在國內市場已經沒有多少認可度。

相比手機而言,富士康重點扶持的電視業務和面板供應更具有發展前景和價值,尤其是在加入富士康的成本控制體系和渠道優勢之後,夏普的技術能力在彌補了這些缺陷的基礎上,是有可能形成壁壘進而重塑品牌的。而且重點是夏普當初被認為超前的技術,在液晶電視市場現在的某些發展趨勢推動下,有可能會順應時機地發揮最大效用。

據群智咨詢相關數據顯示,49英寸、55英寸和65英寸等市場主流大尺寸面板出貨增長顯著,其中55英寸占比提升到12.4%,65英寸占比提升到3%。而且2016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的平均尺寸已經達到了42.7英寸,較去年增長2.1英寸。由此可見未來的幾年時間里,終端消費市場會引導電視市場持續大尺寸化。另外市場調查機構HIS Markit曾表示,8K電視液晶顯示屏將在今年投入生產,預計2020年將會增加到262萬。

8K影像、大尺寸化趨勢無異於正中夏普的核心技術,尤其是這種優勢還體現在時間上的搶得先機。據悉,目前全球唯一一條批量生產的液晶面板10代線,正是鴻海和夏普的堺工廠,按照最高效的生產效率來計算,該工廠可以年供應700萬片的57英寸液晶面板或者500萬片65英寸液晶面板。換句話說,在2018年之前只有鴻海夏普堺工廠一家能夠實現穩定供應。

再者,不容忽視的是,在設備的規模、規格和成品技術方面,夏普10代線曾經創造了液晶面板制造史上的一個奇跡,只是因為當初技術超前於主流市場,才導致這一優勢遲遲不能發揮效用,而現在種種趨勢或許預示著夏普等待的時機已經到來。由此可見,如果說超大屏電視將會成為下一個消費需求,那麽夏普的起點應該是高於國內的其他品牌商或制造商,也就是說夏普有可能在超大屏市場重塑自己的品牌。

當然,夏普還要面臨我國面板廠的壓制,畢竟10代線戰場已經暗流洶湧,國內制造商顯然更了解本土市場,更何況在這之上還有領先市場的韓國品牌。另外,夏普現在在我國拓展市場,走的是與原先不同的低價路線,這是否會給未來主攻大屏的高檔定位帶來負面影響?畢竟重塑品牌要預防消費者先入為主的意識。

一個企業或品牌從沒落到重生,非經分筋錯骨之痛實難重振旗鼓,夏普也是如此,現在只能看它僅剩的技術實力和富士康的外部助力,能否為其創造新的生存根基,總言之,道阻且長。

夏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