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迎來了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值得關註。”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2016中國銀行業發展論壇”上表示,這三大機遇即: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人民幣國際化帶來新商機。
三大機遇
田國立認為,未來五年仍將是銀行轉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同時銀行業面臨著30年未有之三大機遇。
第一個機遇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的貿易國,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大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額將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的直接投資額將超過2000億美元,比2014年要翻一倍。”
第二大機遇是“一帶一路”為主軸的新市場,“一帶一路”的願景提出以來,國際基礎設施和產能合作大局已經打開。2016年前5個月,中國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合同達到391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總額的51.8%。未來中國銀行業海外拓展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空間。
第三大機遇是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新商機。截止2016年5月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累計已突破26萬億元,1~5月人民幣直接投資同比增長89%,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有利於中資銀行以人民幣業務為切入點,拓展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
同時,也要正視新形勢下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兩個差距。
首先是海外服務能力的差距,中資銀行的海外金融服務仍以傳統的商業銀行業務為主,雖然設有眾多的非商業銀行子公司,但國際化競爭能力仍然偏弱。目前還沒有一家邁入國際化的銀行和國際保險公司。此外,中資銀行已經出現了“成長的煩惱”,海外利潤率偏低,資本和資金來源過度依賴於集團,零售業務一直難以取得突破,有的銀行在監管合規領域面臨較大挑戰等等。
四個著力點
中國銀行業國際化轉型如何突破?田國立認為有四個著力點。
第一,服務國家戰略,適應大國崛起的跨境金融需求。田國立表示,中國銀行業要主動擔當歷史責任,助推發展中大國在全球的崛起,穩步推進機構的國際化。
第二,堅持差異化的發展,形成國際化發展的梯隊。“要堅持差異化的發展之路,避免過度競爭。海外發展如同釀酒而不是快餐,往往需要幾代人的積累和努力,才能真正地做到可持續發展。”田國立稱。
他認為,銀行業應在堅持市場化選擇和政策引導共同作用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國際化發展團隊。大型銀行堅持綜合化發展,在國際化程度和區域分布上適當地有所區別;中小銀行充分發揮自身特色,與大型銀行互相支持,共同發展,在業務上彼此合作。
第三,理性安排推進的節奏,保證國際化業務穩健發展。田國立表示,從發達國家銀行業的經驗看,國際化發展會出現周期性波動,與本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互溢效應,可能會對銀行經營形成巨大的沖擊:一是本土根基不穩,導致國際化的收縮,比較典型的是日本的經濟泡沫以後,日本銀行業被迫收縮海外業務;二是國際化擴張過猛,沖擊本土金融業的穩定,英國當時重塑四大清算銀行,跨國並購整合不力,零售業務虧損,最終均被收購。
第四,加強能力建設。綜合服務能力是基礎;風險控制能力是保障,強化對國別風險、操作風險的有效監控和對商業機構的及時提醒;運營管理能力是關鍵,從公司治理、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方面將全球集約化管理落到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