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負利率並非“災難性事故”

自歐洲央行(ECB)首次執行負利率之後,有關負利率利弊影響的探討,一直不曾停息。

2014年6月,歐洲央行歷史上首次將存款便利利率(銀行將超額儲備存入歐洲央行時獲得的利率)設定在了零以下,-0.10%水平。到2016年3月,利率已降至-0.40%。截至6月中旬,歐洲銀行已有約8700億的歐元超額儲備存在歐洲央行中,非但不賺取利息還為此支付每年35億歐元的費用。該現象並非歐洲央行特例,瑞典、丹麥、瑞士、日本也同樣面臨負利率。

這一政策利率自推出後就遇到了來自公眾的阻力,被英國著名媒體記者普里查德概括為“災難性的遭遇”。

不出所料,歐洲央行予以反對。時至今日,該政策已經實行了一段時間,由貨幣政策主任Massimo Rostagno領導的部分歐洲央行經濟學家,通過證據收集,進行分析,提出了反駁,這其中主要有7大亮點。

其一,銀行對企業借款利率自實行負利率以來已下降。

如果負利率未讓信貸變得更便宜,那麽就無法起到刺激經濟的作用。歐央行經濟學家認為負利率的的確確在減少企業的借貸成本。整個歐元區,自從實行負利率以來,企業通過銀行借款已經成為較為便宜的渠道。當然,這里很難精確地將負利率與其他經濟發展或歐洲央行采取的其他措施,如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s)、資產購買機會(APP)的功勞進行劃分。

其二,負利率使銀行更傾向於將原先存入央行的多余儲備轉而進行借貸或購買債券。

為了評估銀行有多少可能性會將當月的多余流動性(負利率下的超儲)轉化為下月的借貸,歐洲央行經濟學家選取了2007年8月至2015年5月銀行業的月度面板數據,對下個月銀行對非金融企業、家庭借貸(占主要資產比例)進行回歸分析。他們的目的在於觀察多余流動性系數是否在負利率實行期間有所增加,即驗證是否負利率使銀行更傾向於將多余流動性轉化為貸款。

據分析,核心歐元區國家的銀行多余流動性流動資產(占總資產)每增加1個百分點,次月銀行對家庭或非金融企業(占總資產)的貸款比例將有0.01個百分點的增加。這相當於這些國家的銀行對家庭及非金融企業平均月貸款額的20%,具有實質性經濟增長意義。同時,遠高於“負利率”實行前所觀察到的對多余流動性的反應。此外,當月的多余流動性會帶來次月政府債券購買的小幅回升。這意味著利率穿過零下限會帶來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利率轉負與傳統的利率下降不同。

其三,相較於未實行負利率時,企業的信貸總額上升。

為了衡量上述貸款估計的影響,歐洲央行經濟學家采用了另一種方式來簡化數據。他們發現,如果負利率引導銀行將多余的流動性以回歸所預測得到的比率轉化成貸款,那麽該政策自2014年6月以來已在核心歐元區國家創造了近1個百分點的借貸總額的增長。

其四,歐洲央行貨幣政策迄今為止並未損害銀行盈利能力。

與許多專家預測的不同,作者認為即便負利率降低了銀行的凈息差(資產上獲取的利息減去需支付的存款利息)但銀行的底線並未遭到損害。負利率及其他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工具帶來的借款人信用的改善、資產價值(債券、股票等)的增加勝過負利率對銀行利潤的損害。文字下方所示的是2014年至今的歷史數據以及對2016年余下時間及2017年的預測。

其五,負利率之下,平均家庭凈利息收入大體未受影響。

雖然負利率降低了家庭存款回報,但同樣也使家庭的抵押貸款、學生貸款等家庭貸款成本得到減少。對整個歐元區經濟來說,兩者大致影響相抵。當然就個體而言,銀行儲蓄多的家庭會有所損失,而那些借款的家庭會有所受益。

其六,從某種角度來說,負利率甚至是改善經濟穩定性的。

一些負利率的批評人士及其他近期歐洲央行的評估指出,負利率令金融危機爆發可能性提升。而通過對負利率到2018年為止會對整個經濟體私人部門杠桿(債務與家庭、企業名義產出的比率)產生怎樣的影響的研究對此說法進行驗證。基於模型的預測結果顯示,負利率之下,通脹及經濟增長的提高將降低杠桿,足以彌補私人部門增加融資帶來的成本上升。

最後,負利率並非問題——而是征兆。

瑞典、丹麥、瑞士、歐洲及日本的央行政策並不是負利率出現的主因,根據中性實際利率(當經濟體處於充分就業並且價格穩定時的利率),這些國家的利率已經下滑了近幾十年。由於中性實際利率已下滑,央行試圖提供寬松就會導致政策利率的下降。他們認為負利率是全球因素更深層次的癥狀,如同投資需求低迷時出現的過多全球儲備。

但是,並不是說央行官員認為低利率是無害的,不會引起資產泡沫或造成其他威脅。當央行選擇負利率來刺激經濟時他們預想的是通過短期實行低利率改善經濟,以使利率能夠在中期遠離零利率。在這種方式下,負利率是一個可以自我終結的工具。(本文來源於布魯金斯學會,譯者系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