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辣條走紅的秘密: “現在看是一個故事,在當時就是一個事故”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754

麻辣加甜,是平江辣條吸引小孩子的秘訣。(東方IC/圖)

18年前,辣條這種食品陰差陽錯被發明出來,卻意外拯救了湖南平江這個貧困縣。在經歷了野蠻生長階段之後,辣條企業開始升級改造,試圖擺脫垃圾食品的惡名,同時他們也將辣條送上了網紅的位置。

2016年6月8日,一股低氣壓與來自南方的暖性海洋氣團短兵相接,淅淅瀝瀝的降水掠過大半個中國。

湖南省玉峰食品公司老板張玉東,驅車穿梭於省城的研發中心與老家平江縣的工廠,他正打算用機械手臂改造2012年才剛剛投產的生產線。

六百多公里之外的河南省,另一位辣條界領軍者劉衛平,對其河南省漯河市衛龍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龍”)的半自動化升級業已竣工,鋥光瓦亮的車間閃耀著“工業4.0”的光澤。

除了同為平江縣鄉黨,兩位行業領軍人物張玉東和劉衛平的人生本來沒有任何交集,直到18年前的1998年,辣條在平江縣被另外三個老鄉發明出來,繼而改變了整個縣城的產業走向,也影響了他們兩個人的命運軌跡。

位於湘北汨羅江畔的平江縣屬於國家級貧困縣,辣條產業在平江生根,在河南發芽,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迅速崛起,給平江人帶來了脫貧致富的曙光。

與真實世界里土得掉渣的形象反差強烈,在網絡空間,辣條是一個永不過氣的網紅主角。經過數輪熱捧,“來包辣條壓壓驚”、“其實我該來包辣條靜靜”成為社交網絡的經典語錄。由此,辣條被加冕“史上最牛零食”桂冠。

2016年4月份,“大V段子手”的一則微博,讓辣條再度屹立於網友討論的風口浪尖:“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總值達到了歷史新高300億元人民幣,但仍比不過河南一個省辣條的總產值。”

該條微博所言不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零食辣條的產業發展形態,早已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平江縣食品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有面筋食品(辣條)廠家一千余戶,產值至少達到500億-600億元,湖南與河南各占半壁江山。

從白手起家、遍地開花到亂象叢生、行業規範,辣條產業,實際上是民營企業野蠻生長的經典縮影。

給麻辣加上甜

“現在看是一個故事,在當時就是一個事故。”在平江有著“調味大師”名號的邱平,是最早發明辣條的三個合夥人之一。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歷史上並沒有辣條這一食物的存在,它的發明創造,帶有強烈的偶然因素。

1998年,在長沙做麻辣生意失敗的邱平“逃回”家鄉,“生活一塌糊塗”的他正處於事業低谷期。與此同時,做玻璃生意的鐘慶元、在廣東打工的李猛能,都遇到了當時繞不過去的坎。沒有被挫折擊倒的三位創業元老,機緣巧合湊在一起“還是想做點事情”,希望能重整旗鼓。

平江縣有著悠久的做醬幹豆制品的傳統,李猛能自然而然打起了重操舊業的主意。閃現出做醬幹的念頭後,他專門跑過去長沙的食品市場認真考察了一番。

事實上,辣條正是起源於平江醬幹。據《平江縣誌》記載:“食品工業是平江的傳統產業,清朝康熙年間,平江的長壽醬幹就被列為宮廷貢品。”

“在平江,家家戶戶都會做醬幹,是平江的一大特產。”平江縣食品行業協會前會長鄒誇東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在工商局任職,見證了傳統醬幹釀造衍生為辣條產業的整個過程。

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平江耕地稀缺、交通閉塞,很久以前需要走幾十里的山路,把自家手工生產的醬幹用擔子挑到公路邊,再坐汽車運到長沙擺在江邊批發或零售。賣醬幹是很多平江人養家糊口的基本出路。

1983年,平江縣三市鎮人對平江醬幹進行改良,首次在醬幹中引入芝麻、辣椒做輔料,創新出麻辣醬幹,全縣醬幹年產量達到700萬筒。

土生土長的三市鎮人李猛能對醬幹制作輕車熟路,但是市場走訪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李猛能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在1998年,生產醬幹的原材料大豆出現了大幅度漲價,“由7毛多一斤,一下子漲到一塊五六”,醬幹行情持續走低。

實際上,邱平敗走麥城的直接原因,就是栽在這波行情劇烈波動之上。

看到醬幹行業一片哀鴻,李猛能險些泄了氣。萬幸的是,他當時並沒有完全氣餒,抱著一線希望再次深入市場打探了很久,直到遇見一位做農副產品批發生意的老板。

那位老板告訴李猛能,醬幹雖然滯銷了,但食品市場並沒有冷卻,如果能做出創新產品,他負責收購。“只要有新品,就能賣出去。”老板對李猛能說。

“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我說能,肯定能做出一個新產品。”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李猛能對自己會做什麽新品類完全沒有概念,但是為了抓住商機,一口應承了下來。

李猛能與邱平、鐘慶元合計一番後,開始在農貿市場上尋找合適的食材,逛了一圈發現,大豆價格並沒有回落的趨勢,相較而言,市面上最便宜的原材料就是面粉。“選擇面粉最主要是便宜,而且量很大。”邱平補充說。

原材料選定後,對於如何加工三個人並沒有多少經驗。“說來也巧,我們有一個鄰居是送米線的,我們就去做米線的工廠參觀。”敢想敢幹,李猛能隨即從縣城買回來一臺舊的米線加工機器,在自家的院子里搗鼓起來。

參與到這個過程當中的邱平坦言,他們幾個人對於機械操作、面粉加工毫無概念,最開始做出來的東西幾乎不能食用,但好在有醬幹制作基礎,而且善於鉆研,閉關研制了幾個月,最後做出了一種接近於面筋類型的熟食制品。

但是他們充分發揮了醬幹的制作工藝,在面筋制品上增添了鹹味與辣味。“最早不是零食,而是主食的調味品。”李猛能說,麻辣面筋做出來之後大受歡迎,迅速占領了原本屬於醬幹的市場。

2000年左右,對調味頗有研究的邱平開始在麻辣面筋中適量增加甜味。“經銷商不斷反映,小孩子們愛吃甜的。”李猛能回憶,經過不斷調試,到2002年左右,平江的面筋制品確立了麻辣加甜的基本框架。

給麻辣加上甜味是一項“偉大的創舉”,面筋一舉由只限於小範圍經營的袖珍行業,迅速成為在全國燎原的辣條。

“全國各地都能買得到我們平江的面筋食品,在西藏都有。”鄒誇東分析認為,醬幹風味獨特,非湖南人可能會不太習慣食用,而面筋價格低廉,制作工藝也相對簡單,關鍵是口味大眾化,所以能夠迅速占領市場。

衛龍的半自動化車間。(南方周末記者 李在磊/圖)

食品安全風暴

正是因為面筋制作生產對技術、資金的門檻不高,“創業三傑”發明的面食類新產品一炮而紅之後,原本做醬幹制品的作坊、工廠,就地轉化,開始生產更受市場歡迎的面筋制品,面筋企業得以批量複制,瞬間發展壯大。

“我們平江人比較抱團,有什麽東西不藏著掖著。”邱平認為,平江人相互抱團,良性競爭不拆臺,也是行業成長的先決條件。

但是,地處長江中下遊山區的平江縣並不出產小麥。囿於原材料不足,一些平江人開始到外地尋找機會。順著京廣線北上,盛產小麥的中原地區交通便捷,勞動力充足,成為平江人走出去的創業聚集地。

目前,平江一縣的面筋行業年總產值近200億,並且全國99%的辣條經營者為平江籍。

中小企業的活力在辣條行業體現得淋漓盡致,但也埋下行業隱患。由於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在消費者心目中,辣條一直是低端垃圾食品的代名詞。

“一是門檻低,企業規模小,經營不規範;二是行業比較新,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湖南省食品行業聯合會會長劉送保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一直以來,食品安全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2005年12月,中央電視臺曝光了平江縣一家食品廠使用違禁添加劑富馬酸二甲酯(俗稱黴克星)。2007年,國家質監總局將平江列為全國食品安全重點整治縣。

“沒有統一標準,該加什麽、不該加什麽沒有明確的說法。”玉峰食品董事長張玉東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為了行業的長遠發展,平江縣的面筋企業自發進行了規範化運營的嘗試。

2007年,湖南省玉峰食品、湖南望輝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望輝”)、湖南省翔宇食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以平江縣食品行業協會的名義,聯合申報面筋行業的地方標準,最後與湖南省標委簽訂了《湖南省地方標準(湘味面粉熟食)》。

在此基礎上,他們在2009年將這一標準修訂為《湖南省地方標準(湘味熟食:擠壓面粉熟食)》,增加了對天然色素的嚴格要求。

“一家一家談,不知道開了多少會,爭吵了多少次。”張玉東回憶,從自身利益出發,幾家上規模企業很快便達成了共識。但是,如要提升標準,就意味著企業要在安全生產方面投入更多成本,提升機器設備,要想說服小微企業遵守這一標準並不容易。

這時,平江人固有的抱團傳統發揮了很大作用。“大家都是互幫互助的,別人都在規範運營,你怎麽會好意思?”望輝公司董事長劉望輝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到了2012年,面筋食品行業標準進一步升級,重新修訂為《湖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湘式擠壓糕點)》。“第三稿要求就非常嚴格了,執行也很嚴格。”鄒誇東說。

辣條行業由私營業主自主創造而來,自發性組成的行業協會,對整個行業的規範化運營,起到了很強的約束作用。

2015年12月24日,在湖南省嶽陽市平江縣舉行的“中國面筋食品之鄉授牌儀式暨食品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公布了“《關於同意授予湖南省平江縣‘中國面筋食品之鄉’的批複》”的決議,授予平江縣“中國面筋食品之鄉”稱號。

目前平江縣面筋食品企業已達343家,其中年產值過10億元的1家,過億元的48家,年總產值近200億元,占到湖南省面筋食品銷售量的67%,占到全國面筋食品銷售量的40%。

南玉峰北衛龍

位於河南省漯河市的衛龍食品是辣條行業當之無愧的老大,公司老板劉衛平也是平江人。2014年,他們搬入修建的新廠房之後,邀請了一組專業攝影團隊進入車間拍攝公司的宣傳照片。高度自動化的閃亮設備、一塵不染的潔凈車間,瞬間讓攝影師瞠目結舌。

攝影師隨手把照片上傳至微博,並表達了自己的震驚情緒。孰料,短時間內該條微博輕松獲得上百萬的閱讀量,關於辣條的段子廣為傳播。衛龍公司生產運營總經理閔權鹿稱,這讓他們意識到了網絡傳播的力量。

之後,衛龍主動出擊,先後跟暴走漫畫、微博段子手緊密合作,隔三差五制造熱搜詞匯。“很多事都是我們搞出來的,網友也比較喜歡看。”衛龍公司公關總監余風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與微博營銷號的合作遵照業內通行的辦法,即業績提成的方式展開。但是他發現,這些草根大V們特別樂意與辣條企業合作,因為可以迅速增粉。

“不是一般的增粉,一個熱點幾十萬幾十萬地增。”余風說,由於衛龍對自身產品的定位就是輕松、活潑、娛樂,所以做起網絡營銷順風順水。他們會密切關註網絡熱點事件,設置營銷話題。

余風曾在社交網絡上看到有朋友在加班時曬出了一張吃辣條的照片,並配上了文字:“其實我該來包辣條靜靜”。營銷團隊大受啟發,決定把場景化的元素添加進產品的形象設定當中,很快,“其實我該來包辣條靜靜”這句話出現在了一款新品的外包裝上。

過了端午節假期,他們籌劃邀請網絡紅人“張全蛋”到衛龍位於漯河的車間網絡直播。“你不是不相信我們的車間是真的嗎,那好,就直播給你們看,就用手機播,顯得真實。”余風說。

衛龍嫻熟的營銷玩法,也帶動了整個辣條行業的知名度。“我跟他(劉衛平)說,你對整個行業做了一件大好事。”張玉東認為,辣條意外走紅對行業的銷售業績有比較直接的刺激,但同時他也擔心,網紅身份會加深消費者對辣條屬於垃圾食品的認識。

在辣條業界,流傳著“南玉峰北衛龍”的行話。有別於衛龍靈活多變的營銷戰略,玉峰投入了極大精力進行高端產品的研發。

張玉東介紹,在三五年前,面筋熟食行業井噴發展,但是他沒有選擇擴大再生產,而是忍痛砍掉了三分之二的產品種類,集中力量“提質提價”。

“不能老是工廠思維,看外面市場賣得好就有點頭腦發熱。”他介紹,如今整個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沒有品牌的企業利潤低薄,如果當時盲目擴張,現在的狀況會很危險。

戰略收縮之後,玉峰先後投入三千余萬元打造了一間實驗室,並與武漢的高校展開產學研合作,正在加緊研制一款0添加劑的麻辣面筋產品。

“做面筋的對小麥的了解,要比做面粉的還多。”張玉東說,該款產品已經實現了面粉、食用油的零添加,辣椒部分還在努力攻關。同時,他們還完成了由五種天然香料代替一種味覺添加劑的實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