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即時客3年轉型:從中國版Twitter到中國版Bump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24/2NMDcyXzM2ODA2Ng.html

3個月前,上海即略網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即略網絡)接到一個特別的電話,對方自稱是江蘇某市市委書記的秘書。電話緣由是:這位市委書記對即略網絡的一款產品很好奇,想知道其中的原理。

這款產品叫名片碰碰,它是一款基於地理位置進行電子名片交換的手機軟件。如果兩個或多個人現在用的都是iPhone或者谷歌Android系統的手機,並安裝了這款軟件,他們只要在一起相互碰一下手機或者同時搖晃一下手機,便可交換彼此的電子名片。

雖然功能看起來很簡單,這張「名片」的價格卻不低。

今年7月底,即略網絡總裁王雨豪曾在一個公開場合以「100萬美元、15%股權」的價格當場獲得紅杉、貝塔斯曼、鼎暉、IDG等五家機構送上的投資意向書;除了他們,王雨豪還接觸了另外7家機構。

就在上個月,即略網絡完成了A輪融資,兩家外資機構用人民幣基金完成了注資,規模達「一兩百萬美金」。

「裝傻」階段

有網友將名片碰碰視為一個山寨產品。早在2009年,美國就有一家公司推出了一款叫Bump的移動應用程序,智能手機之間相互碰碰就能交換電子名片。

王雨豪並不避諱談Bump給自己帶來的啟發。

他每年要印5-10盒名片,交換來的可能就更多。雖然有助理,將這些名片信息進行整理、錄入也讓王雨豪覺得「很麻煩」:先是助理將信息錄入自己的電腦,再用軟件導入王的手機,在導入過程中還可能出現重複、輸錯等問題。所以,這讓他「深受其累」。

Bump 的出現讓王雨豪覺得,它滿足了一個社會「強需求」。Bump最新公佈的一組數據可以佐證「強需求」有多大:目前,其下載量已經超過 5000萬,最近30天內的活躍用戶達到1000萬;在蘋果的APP Store中,Bump在美國下載量排名第七,在日本位居第三。45%的新用戶是老用戶口口相傳發展來的。

但到了2011年3月,王雨豪發現,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在做類似Bump的產品。「我感覺這是上天給我們的機會」,王雨豪說。

經歷了幾個月的技術研發後,2011年6月21日,名片碰碰的第一個版本上線。目前為止,名片碰碰的功能也依然很簡單:只能實現電子名片的相互交換。

而Bump早已開拓了名片交換以外的多種功能,其CEO David Lied 說,現在最流行的是用Bump 分享照片,應用和音樂的分享數量也不少。

這並不影響王雨豪自己的節奏。他為名片碰碰規劃了三個發展階段,分別是:「裝傻」、「玩專業」,第三步才做一些其它應用,讓用戶黏性更強。

所謂「裝傻」,用王雨豪的話說,就是有意將產品做的簡單、易用,最好老人、小孩都會用。目的也很簡單,就是實現快速的傳播。

王雨豪認為,Bump在中國發展不力也印證了這一點。目前,Bump的中國用戶量遠比不上國外,王雨豪分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Bump到中國的時候,它已經「由輕變重」,功能從交換電子名片拓展至分享照片、音樂等多種功能,這讓剛入門的中國用戶應接不暇。

按照計劃,今年10月份,名片碰碰將進入「玩專業」的階段。比如,除了目前的iPhone和Android系統的手機,名片碰碰將適用於更多種類的智能手機;產品在穩定性、安全性等方面也將進一步改進。

名片碰碰上線3個月以來,還未做過任何主動性的推廣。王雨豪透露,目前用戶數已經達到30多萬,活躍用戶有10萬左右,他們中,有人一天內的使用頻率多達幾十次。

那麼,電子名片何時能像當年電子郵件替代紙質信件那樣,成為主流?

「這會有一個過程。」王雨豪認為。

根據三大運營商今年5月底的數據,目前我國3G用戶保有量已突破7000萬,滲透率僅為8.23%。不僅智能手機用戶的增長需要時間,要改變用戶使用紙質名片的習慣,也需要一個過程。

接下來,隨著產品的改進,王雨豪稱,可能會採取一些措施,吸引更多的用戶。

3年轉型:從即時客到名片碰碰

一個VC跟記者談到王雨豪時,曾欽佩地表示:他做微博比新浪還早。

王雨豪是一個連環創業者,此前創辦了雷珂照明、雷珂生物,個人也做投資,但這些事情似乎跟互聯網都比較遠。

但即略網絡開始了他的互聯網時代。

2008 年6月,看好即時信息前景的王雨豪創立即略網絡,「即略」這個名字就是源於「即時戰略」的意思。2009年4月30日,即略網絡的產品即時客正式上線,這 是一種基於地理位置的即時信息發佈和查詢的微博客,類似於美國的Twitter。此前的2009年2月,即時客就獲得了200萬元的天使投資。

除了即時客,當時還出現了嘀咕、飯否等做微博業務的公司。不久後,新浪、騰訊等巨頭也加入微博之戰。

在做即時客的過程中,王雨豪發現,微博是一個平台級的產品,這種產品無論是短信發送,還是吸引用戶,技術架構,頁面設計等很多方面都需要做的完美,這也意味著,需要很多資源,包括資金資源。

實際上,2009年,新浪還通過獵頭為微博業務尋找負責人,王雨豪被列入候選名單。在與新浪聊過幾次之後,王雨豪認為,新浪一定能成功,之後,他做了一個「萬般無奈但又無比堅定」的決定:放棄微博,因為在他看來,對於小公司而言,做微博,無異於小孩穿了雙大人的鞋子。

王雨豪稱,新浪也曾邀請即略網絡的團隊加入新浪,但他們最終沒走這條路,而是開始做一些手機應用的技術外包業務。

技術外包絕不是王雨豪想要的,他們一直在尋找自己能夠開發、運營的應用。

於是,他們又發現了類Bump 的機會。但和Bump一樣,名片碰碰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王雨豪甚至認為,現在的名片碰碰還處在「臨產階段」,所以,做好產品才是最關鍵的。

接觸過名片碰碰的一位VC認為,一款產品能否支撐一個企業做到足夠大,是包括名片碰碰在內的所有移動互聯網創業企業必須回答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0

Bump創始人David Lieb:為什麼你的產品不是你所想像得簡單實用!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875.html

編者按:大衛·利布(David Lieb)是Bump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Bump是一款非常流行的應用,讓人們將各自手機輕碰一下便能互換聯繫人信息、照片和其它內容,其累計下載次數已超過1.3億次。

過去的這十年裡,「簡單」成了產品設計的核心。在上世紀60年代,由Dieter Rams引領的極簡設計,在蘋果和Google的產品設計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當然,Web 2.0時代,這一趨勢還在繼續,按鈕會變得更大,文字會更簡潔,圖片會更豐富,以滿足用戶的需求。許多創業企業也非常推崇簡潔的設計理念,而這再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過程中,也驗證了其的有效性。目前這些非常出色的產品,例如Twitter,Snapchat,Instagram,無一不體現了簡潔的產品理念。

lieb-digram

如今互聯網是奶奶輩的天下

為什麼會是現在這樣呢?並且在最近十年尤為明顯?有人認為,設計是重要前提,在技術完備的情況下,很可能是因為並未出現出色的設計,也有認為這是與我們所處的大環境有關,不同時期的我們,所使用的設備也不同。當然,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不過我相信,這恰恰體現了技術的普及。正是因為過去十年,科技剛剛進入大眾的視線,2000年上網人數只有5000萬,現在已經是20億了,隨著科技迅猛的發展,用不了多長時間,數字就會變成50億。而在這樣一個群體裡,大部分並不是專業人士,他們不懂產品設計,不會編程,也不懂高科技,他們是真真正正的用戶,他們只需要簡單實用的產品,僅此而已。

什麼是「簡單」?

它分很多種,通過優化多種參數,我們可以讓產品變得更簡單:

簡化流程中步驟

縮短所需時間

簡化化產品功能

。。。

但是最重要的,也是經常被忽視的,是「認知性簡單」(Cognitive Simplicity)。這是我們在調研用戶對Bump的歡迎程度時發現的。我們認為產品人應該首先考慮如何簡化人們對產品的認知,即使這麼做會增加其他方面的複雜度。

認知負荷

聽上去可能有些陌生。有相關解釋說,認知負荷,就是當你要理解一個東西大腦需要承受很多邏輯聯繫和解釋。

為用戶設計產品,一定要簡化人們對產品的認知。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那麼聰明,也許工程技術人員可以,但是大爺大媽輩的人們接受不了。這對移動市場尤其如此。一般人在接受認知時會消耗很多能量。無論你在哪,即便身處一個噪雜的環境,你也可以和朋友聊天的同時,通過手機應用和另外的人保持聯繫。現在已經不是99年那個時候了,那時用戶們都還是安靜地坐在電腦屏幕前面點擊網站,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通訊聯絡。

為了更好的說清「一般性簡單」和「認知性簡單」之間的差別,我們選取一些產品實例來看看,有些可能被認為是簡單實用的,但我認為從認知角度來看是很複雜的產品。這是條形碼?網站?這個需要掃瞄?還是拍照?這樣複雜的概念性產品,對用戶而言很難搞懂。加重了用戶的認知負荷。

對比來看,Shazam就是一款認知性簡單的產品。Shazam很成功的降低了用戶的認知負荷。Shazam需要用戶點擊按鈕「開始傾聽」,實時給用戶反饋,顯示應用正在聽著歌曲,找到結果時還會響一聲。Shazam可以讓整個流程更簡單,操作步數更短,但是這樣會犧牲認知性簡單。

還有一些應用是不太好評判的,比如Dropbox。感覺上操作簡單,我也很喜歡,但是還有一些認知障礙,或者說,我認為我如果要瞭解它,還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才行。如何做出認知性簡單的產品

1 提高用戶參與度

讓用戶真正參與到產品使用的過程中,自己親自點下按鈕去嘗試,而不是當旁觀者。只有真正親身體驗,參與其中,才會更好的理解產品。自動化很棒,但是增加了認知難度。Bump讓人們互碰手機,就是希望讓用戶親身參與,得出更加直觀的體驗。

2 即時用戶反饋

如果你的用戶會懷疑「是否真的有效?」產品就意味著失敗了。設計師們需要引導用戶們,讓用戶得到體驗,並即時給予反饋,指出產品存在的問題。

3 慢下來,讓用戶有時間感受產品價值

Google的確是為了加快搜索引擎而不斷努力,但是有時候你得讓用戶明白你為他們做了什麼。有研究表明,降低旅遊網站的結果返還速度可以增加用戶感受到的價值,因為用戶意識到這項服務為他做了很多工作,從茫茫多選擇中為他挑選合適的旅遊路線。

如何驗證你的產品成功了

1 找小朋友、老人和醉鬼測試

小孩和老人對認知負荷更敏感,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不像我們這樣適應邏輯分析。如果你找不到這類用戶,醉鬼也是不錯的選擇,沒錯,做bump3.0時我們就是這麼測試的。

2 叫你的用戶複述產品的用途和原理

把你的產品給用戶試試,然後讓他們告訴你它是干嘛的,怎麼做到的。不要以為這是胡鬧,可以非常有效的幫你發現那些潛在的認知障礙。

在未來幾年裡,人們會越來越意識到簡化認知的重要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會實現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技術普及。真正對用戶有益的有價值的產品,是哪些?我相信是那些致力於為用戶提供簡單認知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33

「撞」出商機:請持續關注BUMP

1 : GS(14)@2011-03-06 14:44:00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4/1MMDAwMDIyNDA1Mw.html

  
  
在今年2月28日美國加州開幕的DEMO Spring 2011大會上,碰撞技術公司(Bump
Technologies)的共同創始人之一Jake Mintz 談起了公司在1月「被迫」接受Andreessen
Horowitz風險投資公司的1650萬美元投資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公司創始人們去找Andreessen
Horowitz風險投資公司合夥人Marc Andreesen和Ben
Horowitz尋求發展建議(那時他們並不打算融資),沒想到最後兩位合夥人卻表示想要投資,Andreessen
Horowitz風投公司猛砸了1650萬美元,成為了公司董事會的一名成員。
碰撞技術的公司提供一款手機應用:Bump,Bump是致力於讓智能手機用戶之間通過簡單地碰撞掌上設備來分享名片信息、圖片、音樂以及其他類型數據的應用,目前有iPhone和Android版本。

家硅谷初創公司啟動僅兩年,據Mintz介紹,2009年3月份Bump發佈後,短短的一個半月的時間裡就收錄了100萬用戶。此後,Bump於2009
年11月獲得了紅杉資本350萬美元的投資,又在今年1月獲得了Andreessen
Horowitz風投公司1650萬美元投資。是什麼使這家公司獲得了資本的青睞?
簡單地說是這家公司開發的這一應用服務瞄準了移動互聯網的一項基礎應用。兩個初次見面的人相互交換商業名片的禮節,在商業世界裡持續了數百年。而現在,Bump技術改變了這一切。你可以通過輕撞兩部手機,來實現相互間的名片信息交換,降低了信息交互和存儲的成本。
首先,正如碰撞技術公司的薩蒂·巴斯科姆(Sadie Bascom)所說,現如今人們不論何時何地都會帶著手機,而有了Bump,你再也不用記著帶一堆名片,並擔心它們用光了。

次,Bump使人們不再需要費力地將聯繫信息一一輸入手機或者一張張掃瞄名片,並將人們從在名片堆裡苦苦尋找所需信息的煩瑣中解放出來。Bascom說:
「人們越來越依賴於移動設備來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果你能用幾秒鐘碰撞並保存對方的信息,幹嘛還要花上幾分鐘來將這些輸入手機裡呢?」
此外,與傳統名片相比,就像之前提到的,Bump使人們可以交換老式名片所無法容納的更多信息,如圖片、應用、備忘、所在位置等等。Bump還能夠讓交換信息雙方成為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上的好友,並尋找在這些社交網站上的共同好友。

對用戶體驗的高度關注,則被Jake
Mintz視作是Bump迅速增長的關鍵。比如Bump堅決不向用戶發送推送通知。Mintz認為不斷向用戶發送推送通知和病毒式營銷或許能夠短期內帶動
下載量的增長,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犧牲用戶體驗的增長策略最終將損害應用本身的發展。另外,Bump
早期的版本不需要繁瑣的註冊、設置流程,而是「即裝即用」。Mintz認為:「手機程序中,任何註冊的流程,都會破壞用戶體驗,帶來挫折感。」當然,最棒
的體驗當屬「Bump」本身——只需兩部手機碰撞一下,信息便從一邊傳遞到了另一邊,十分有趣。目前Bump在蘋果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已經排到第八,已被下
載了2700萬次,月活躍用戶數達到800萬左右。而在去年7月,這個數字僅為200萬。這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證明Mintz的策略是成功的。

而,也有人對巨額的投資提出了質疑,因為時至今日,Bump似乎還沒有找到一條清晰的盈利路徑。Bump是一項免費應用,而據碰撞技術公司的另一位共同創
始人、首席執行官David
Lieb表示,公司目前將先致力於優化產品,然後才會考慮增加新功能來實現盈利。不過,公司創始人們似乎已經有了一些雄心勃勃的計劃。一直以來,Bump
是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工具。不過在未來,它將致力於實現用戶與商家,演藝機構等不同對象間的「碰撞」信息傳遞。
沒錯,Bump正計劃
擠入Google,Foursquare等等巨頭中間,希望能從移動商務的市場中分一杯羹。想像一下,用戶進入一家餐廳,將手機與餐廳的特定招貼碰撞一
下,便能馬上獲取優惠打折或菜品信息。就像Mintz所說,Bump希望開發出一種能夠與真實世界相互交叉的社交技術,讓用戶得到實際可感的體驗。而至於
這一大筆錢首要的用途,Mintz稱將用來招募優秀的設計與開發人員——一大批。這家初創公司目前擁有15位僱員。
至於數字化名片是否將會
取代傳統名片,「新生代」與「守舊派」各有其擁躉。前者的支持者認為,隨身攜帶一堆老式名片是個負擔,它們容易丟失而且造成紙張浪費,並不環境友好。多數
情況下,成堆的名片除了在抽屜裡積累灰塵之外似乎沒有別的用處。而在信息時代,手動輸入名片信息或買一台名片掃瞄儀似乎已顯得十分落伍。
  
          
  
  
傳統名片的支持者則認為,數字化越普及,真實世界中的互動就越有意義。好比人們現在可以通過Photoshop軟件製作油畫效果並不意
味著人們便不再使用油畫布作畫了,科技發展使得人們可以便捷地通過電子設備交換信息並不代表傳統商業名片失去了意義。一張小小的商業名片是一個人個性與身
份的延伸,名片使用的字體、顏色、式樣、花紋等等是持有者的自我表達,這些讓對方在第一時間對其個性特徵與事業水平形成了印象。這是電子數據所無法替代
的。
此外,並非人人都是高科技深度使用者,也並非人人都擁有一支智能手機,而即使都有智能手機,那麼當iPhone、黑莓(Blackberry)和WM6(Windows Mobile 6)使用者碰到一起呢?這些因素導致Bump這樣的手機程序並非處處適用。
爭論還在持續,數字化名片來勢洶洶,但傳統商業名片似乎也仍然生意興隆。看起來,短期內雙方仍將各行其道,無法取代對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