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筆記:“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地感知當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13/155817.shtml

投資筆記:“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地感知當下”
USV USV

投資筆記:“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地感知當下”

USV投資的是有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有網絡效應作為壁壘的,有粘性用戶的大型網絡型公司。

黑馬說

許多創業者都期待能夠準確預測下一個風口,從而更好地占領市場先機,獲得資本的垂青。但是太遙遠的未來只是大趨勢,對於創業者來說,深刻理解當下的投資體系,知道投資公司對於互聯網創業世界的世界觀,才能有效地分析判斷創業方向,更好的推動項目成長。本文要分享的是美國投資公司一套相對完整的投資體系與判斷標準,大家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文|USV

美國知名風投家Matt Cohler(風投公司Benchmark合夥人)曾經說過“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的感知當下”("My job is not to predict the future, it's to notice the present first." )

這句話其實適用於所有的創業者和早期投資人。能夠預測未來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但太遙遠的未來只能是大的趨勢,而不是具體的落在應用層面的。能夠首先感知到當下機會的人,才是離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最近的人。

比如在2010年左右開始投身移動互聯網市場的人,其實開始的幾波多半都犧牲了(甚至於很多當時用戶上億的一些工具型應用現在也過得不怎麽樣)。再比如現在的VR/AR市場,其實很多資本方糾結的點不在於這個東西是否能夠起來,而是這個東西是否能夠在未來可見的一兩年內起來。如果太早,就很容易被當做炮灰了。

所以,對於一家投資公司來講,判斷市場走向是其最關鍵最核心的基本功之一。偶爾投出一家好的公司可以碰運氣,但要持續的投出高回報的偉大的公司,那靠的就是一整套的投資體系了,這個體系在投資界有一個術語,叫做“Investment Thesis”,意譯的話大概可以翻譯成投資理論、投資理念、投資主題、投資體系等等。

在美國,很多投資公司都是能夠很明確的說出自己的Investment Thesis,並公開探討,而國內的很多機構在這塊則略有些模糊不清。其實,一個好的Investment Thesis能夠:

1)幫助投資公司形成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與判斷標準,減少投資行為受市場的波動性

2)幫助投資公司圍繞一個主題搭建投資組合並逐漸產生協同效應

3)幫助投資公司在市場上立足,為自己打下標簽,吸引認同該套投資理論的優秀創業者前來

(甚至於可能有人說我的Investment Thesis就是投海歸,那麽到一定的極致以後,只要有海歸創業就都會來找這個機構聊一下,對於這個機構來講也是好事)

而對於創業者來說,按照這個體系的形成思路來分析判斷自己的創業方向與項目也是非常有益的。所以,作為一個創業者以後要找一個靠譜的投資人,不妨問他/她一句,貴司在該領域的Investment Thesis是怎樣的?如果對方回答不出來,那多半是自己也沒想明白就來湊熱鬧的投資人了。

下文中的這兩篇文章,是來自USV(Union Square Ventures,美國最成功的VC之一,投資了Twitter等公司)的分別在2012年和2015年的Investment Thesis的分享。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定義、理解自己的投資方向,這個投資方向又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的變化而推演的。

正如USV所說,Investment Thesis就是一家投資公司對於這個互聯網創業世界的世界觀,到底這個互聯網世界是怎樣的,大家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USV Investment Thesis 第一版(2012年5月)

VC(風險投資公司)有很多不同的運作方式和風格。比如,一些VC只專註在某些城市,有些則專註在某些行業,還有一些則有不同投資輪次的偏好。USV的投資重點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論點”,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個宏觀層面的對於這一整個互聯網世界的“世界觀”,而我們的一切投資都是圍繞著這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進行的。

簡而言之,就像Brad去年(2011年)在Twitter上用不到140個字符所描述的那樣:

USV投資的是有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有網絡效應作為壁壘的,有粘性用戶的大型網絡型公司。而當進行投資決策時,我們會把這句話剖析得更加細化。

555607580420831087

“大型”顯然意味著規模 --- 推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這個大也可能是相對於某個特定的問題或群體而言的。Stack Exchange是由超過80個問答網站組成的,這其中的一些網站,比如Server Fault就是專為某個特定的群體設計的,但其目標是將這個群體中的大部分潛在用戶都發展成活躍的參與者。類似的,Behance就是專為全球的專業創意人士而設計的。 

“網絡”當然是指互相連接的組織或系統,但它們也有各自的風格定位。例如,網絡可以是人與人之間分享某種活動(例如Foursquare, Soundcloud),促成一筆交易(例如Dwolla),使某種創造性成為可能(例如Tumblr, Wattpad),某類C2C交易平臺(例如Etsy, Kickstarter),或B2C理財平臺(如Lending Club, Funding Circle)等。交易平臺是一種更有意思的網絡構成,利用高效的信息交換,交易平臺可以在各自專註的領域產生更優的或全新的經濟價值。比如,如果沒有Kickstarter,很多眾籌項目就不會真的被實現,沒有Workmarket's,就不會有那麽多人能夠找到兼職,沒有Funding Circle,就不會有那麽活躍的二級市場小貸交易。最後,網絡亦可以是數據網絡,正如DuckDuckGo(搜索),Indeed(工作),Flurry(移動應用)所做的:通過整合數據來為用戶提供數據層面的益處。

“用戶體驗”也是我們密切關註的點之一。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新奇的(差異化的)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特定問題,並且符合用戶體驗的產品交互方式。比如Foursquare讓人們通過簽到來探索城市,Codecademy讓人們通過在一個瀏覽器窗口中寫代碼來學習編程,Canvas提供了一套獨特的處理圖像的工具,讓人們更願意重新整合和分享圖片,再比如Turntable的整個設計都是為了讓你和他人一起玩音樂,而Tumblr則有非常創新的關註和反饋的控制面板。

獨特的用戶體驗不只體現在用戶界面上,更是整套系統的設計:系統如何運作,什麽是被允許的,什麽是不被允許的,什麽價值是未來產品中也該遵循的等等。Kickstarter的激勵/擔保系統,就是一個體驗與服務本身的目標(參與創造創新)很好地結合的例子。又正如Albert最近在寫Etsy時提到的:“專註於為網絡中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而不是單純為其股東創造價值的公司才是這個網絡最好的長期管理者。” 

該投資理論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是通過“網絡效應”創造的進入壁壘(Barrier of entry),亦即是說越多的用戶使用該產品,該產品對於每個用戶的價值就越高。這個壁壘可能是某種專有的數據資產,可能是動態的買賣雙方,也可能是分享交換信息的社群。在如今這個時代,開發一個產品的初始成本已經被大幅降低了,市面上有成熟的可擴展的開源工具和服務,有在可變成本下可隨時被獲取的雲基礎設施,所以壁壘已經很難從代碼或技術層面產生了。

但如果每增加一個新用戶,產品就變得越有價值或越有趣,那麽壁壘很可能會從這里產生。在這一點上,推特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推特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潛在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它是推文(tweet)以及推主/粉絲關系存在的地方,這類企業的價值往往就是由他們創造的這個網絡本身所構成的。 

綜上所述,USV大體上就是根據這些元素在互聯網中尋找可以投資及成為夥伴的機會的。當然,這些元素並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但反過來說,變化本身也讓這些元素變得更加有趣。

USV Investment Thesis 第二版(2015年12月)

一直以來,USV都是一家“理論”驅動型的公司。我們對待互聯網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原則,這套原則指導著我們的投資。雖然諸如投資階段、或者地理位置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起些作用,但我們的原則與觀點始終是指導我們決策的第一要素。

幾年前我們曾經寫過一次我們的投資理論(如上文),並試圖描述我們對於互聯網世界的觀點。同時,我們也提到這個理論是動態的,非一成不變的。幾年過去,我們也對自己理論的演進有了更好的理解。

從USV成立以來,我們就開始關註互聯網的應用層:在互聯網相對開放、健全和無需許可就能連接的基礎設施里,位於最頂端的應用層。最初,我們投資的應用層都是些“大型網絡”,也就是那些基礎廣泛、大多是2C導向的可以觸及上億用戶的網絡。

在2011年,Brad用一條簡短的推特概括了這個理論:USV投資的是有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有網絡效應作為壁壘的,有粘性用戶的大型網絡型公司。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行業的新進入者想要擴大規模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他們需要讓用戶把用在facebook這樣巨頭身上的時間移到自己產品的身上。所以,我們將註意力和理論應用轉移到了那些為大型網絡提供支持的服務上去(即所謂的“使能技術”),這種服務天生是橫向的,而且潛在可支持的網絡數量很廣。

基本上擁有這種使能技術的公司,都在為新互聯網企業提供基礎服務。我們的投資包括Twilio(通信服務),MonogoDB(數據庫服務),Cloudflare(網絡安全服務),SiftScience(防欺詐服務),Firebase(同步服務),和最新的一次投資Clarifai(圖像與視覺識別服務)。

在2012年左右,我們也將目光轉移到面向特定市場的網絡:那些只服務於特定領域,具有區分度和防禦性,價值較高的網絡。這些網絡的網絡效應一般比較微妙,不太明顯,因為它們更加特別。

這些投資往往屬於特定行業,比如學習教育(Edmodo,Codecademy,Skillshare,Duolingo,Quizlet,Stack Exchange),金融交易平臺(Lending Club,Funding Circle,Circle Up,C2FO),醫藥健康(Figure 1,Human DX,Clue),科學工程(Science Exchange,SimScale),法律(Casetext)和企業所有權管理(eShares)。這些微妙的網絡效應,也包括平臺的遷移,比如移動化(Amino,Figure 1或Duolingo),雲端轉移(雲端企業安全,比如Cloudfare),以及像Siftscience這樣,通過聚合成千上萬個域名的數據來實現欺詐防禦的數據網絡。

另外,我們最近也開始思考和討論區塊鏈和比特幣。當我們分析大型網絡平臺的網絡效應時,發現他們的部分壁壘是通過集中化的數據來是實現的,這包括用戶數據、交互數據和交易數據等。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認為區域鏈這種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可能會逐漸侵蝕這些優勢。

所以我們把探索的方向,轉向了那些可能通過數據去中心化的方式對大型網絡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方向上。雖然這個領域明顯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我們已經在該領域進行了數筆投資,包括Coinbase(銀行和經紀),OB1(買賣市場),和Onename(比特幣支付)。

最終,隨著基礎設施供應商向應用層靠攏,當新需求增加和新技術出現時,我們也會對底層的服務商和技術進行投資。因為互聯網本身就是創造和創新的推動者,我們相信像Veniam(物聯網)和另一項我們還沒有宣布的投資,會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基礎層。所以我們也對一些具有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Access 2.0)的電信基礎設施領域的公司進行了投資。

484209841483864785

且重要的是,我們對某個方向的投資是持續的,並不會說因為發現新的方向就停止對之前方向的決策和投資。正如上圖所示,說明了我們從2004年至今的投資分布。

339727792841684708

像2011年所寫的那樣,我們再次用一句話概括出我們當前改進後的投資理論:

隨著市場的成熟,我們尋找的投資標的是 1)具備略不顯著的網絡效應;2)是新經濟的基礎設施;3)開放的去中心化數據的推動者。

CDD2.tmp_副本

投資 用戶體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