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香港一切機會窗口已關閉


此文最近瘋傳,It’s very Sad but True
如果把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歸納為內容和連接的話,香港在連接上的一切努力已經失敗。而在內容上,香港總算想啟動實業,但為時已晚。香港沒有為實業復興做任何準備,沒有任何民間基礎,註定得不到現實的回饋。

在短短幾年裡,香港關閉了所有的機會視窗。沒有內生的增量空間,泡沫裡的紙面財富終是夢一場。過去30年,作為唯一浸淫國際商業體系至今的中國城市,香港承接著大陸與外界的轉口物流、資金流,這是香港所有競爭力的基礎。


這種模式運行下去的前提是大陸對全球貿易必須持續增長,才能維繫住香港的增量和資產價格。但最近十年裡全球貿易的膨脹,實際上建立在消費國的負債消費和生產國的負債投資上。失衡的全球化走到頭了,2008年已經給出了預警。

香港人早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永遠靠轉口生意活下去。作為中國連通世界的壟斷性入口,流量觸頂了,而且面臨分流的趨勢。

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新的入口優勢,最終香港成功地作死掉了所有的連接空間。

1.    旅遊購物。最淺層面的連接。的確給香港帶來了困擾。生活上、產業上,貌似超載。但是作為個國際大都市,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改善和提升吸納空間,而是封閉和排斥,就是在作死了。沒有一個旅遊型、服務型城市會把流量人口和財富當成負擔。完全可以通過預判、規劃創造增量商業和就業人口來去解決問題。而現在,從驅趕蝗蟲,到普遍階層對一周一行的毫無反應,一直到旅遊購物團終於也大幅下滑了。

2.    超級連絡人一帶一路戰略之下,對國際化服務的需求井噴。香港坐擁各類專才,沉澱了國際商業資源,洞悉國際商務邏輯。在大陸企業走出去這麼明確的需求下,沒構建起任何有效承接體系。發改委一位巡視員在香港會議上當場兜巴打臉,稱香港很難擔當超級連絡人角色,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很多國家並非以西方的手法做生意。

無論以什麼手法做生意,最要命的是沒有內地政府和企業感受到香港的便利,而跳過香港的選擇越來越多。

3.    處在原始社會的「互聯網+」。一切連接,資訊流按理應該走在最前面。在內地走過了門戶、社交、電商、金融支付的互聯網全產業鏈之後,香港人還沉浸在facebookwhatsapp上享受著國際化的優越感。

本來一帶一路的線上產品,香港對西方有資訊和體制無縫對接優勢,一頭有華語對接優勢。但雪球美股、華爾街見聞,阿里電商,富途牛牛,這些卻沒出現在香港。香港只有代購,而沒有任何一個人、組織,去打造一個體系化的平臺。



無論普通市民,還是精英階層,都沒有抓住互聯網這波浪潮的意識。只能說是傲慢和懶惰心態共同作用的結果。

4.    自貿區。大陸的自貿區進展並不順利,但作為國策的趨勢明確。香港有先天的優勢成為各自貿區的集納平臺,目前還是視窗期。因為自貿區想做的東西很多,實際上不能做的東西又太多。

但是香港沒有研究,沒有策略。只有抱怨,自貿區商機不明,不合國際規範,跟香港沒法比……真跟國際接軌的時候,香港的飯碗就被一鍋端了。

以上種種,蒼白無力。香港一再推銷自己在國際化上的政治正確為賣點,但企業需要的是實打實的服務和對等的態度。香港自己需要的前瞻意識和解決問題意識,都輸給了傲慢和偏見。資訊自由的大海沒能讓他們認識到自己處於什麼境地,有什麼機會,面臨怎樣的危機。

「創科業」根本無貨可裝
以上幾類連接業務,努力過,但基本失敗。無論商業、資訊還是專業服務,在對大陸的連接上,香港是趕鴨子不上架,沒轍。最近一年的振興創科業和再工業化,是連接策略失效之後的唯一寄託。明確未來沒法刮過路財了,就試試男兒當自強吧。

香港去年底成立了「創新與科技局」,希望在香港創科環境日漸成熟的情況下,創科可以成為我們的新產業,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也為年輕人締造更多機會。香港在科技產業化方面基本是個零,只能拿大學裡的零星基礎研究課題來造勢。

晚了。首先香港過去20年來在科技方面沒做任何的準備、投入,沒提供一丁點的有利條件在全球創造產業鏈中給自己謀一席之地。

對比20年前的香港和大陸,香港有人才,有資本,有充分的資訊和商業連接。但是當年規劃的中藥港、數碼港,最後都淪為不倫不類的地產專案。

當年特首董建華提出的還有一個矽港。台積電的張汝京想在香港搞晶片廠,並且在香港註冊了中芯國際。但據說港人反對,而且張汝京認為香港沒給科技工業提供扶植的政策和投資環境。最後跑去了上海。

香港不著急,不挽留,馬照跑,樓照炒。炒到今天,沒有沉澱和積累,在全球科技圈已經換了幾個檔的時候,說自己要搞創科業,搞再工業化。外人信,香港人自己都不信。當然悲壯的努力也值得肯定。

香港在國際舞臺上一直是個政治正確的好孩子。自由主義經濟學背得滾瓜爛熟。屢奪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桂冠。害他們的也是這個。一直在背書,從來不創造。

一個經濟體要發展必須有創造性產業,無論是創造性工業,還是服務業。香港的服務業是附庸的而沒有丁點的創造性在裡面。典型表現是:全球經濟好,它就通脹;全球經濟差,它就崩盤。

三個不良
1.    信息消化不良。香港是全世界資訊最自由的地方,八卦政治無所不及,但是也就停留在八卦和政治的層面。對稍複雜的資訊辨析力低下。知溝理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大眾傳播越發達,大部分人越被遮罩在有效資訊之外。在專業領域,香港也沒有產生有價值的人文思想和商業思想。最後還是輸出八卦和政治話語。

2.    政治消化不良。民主的本義,是建立一套有效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它的底線是可運轉。美國五月花那幫人可不是到新大陸上成天聊英國那些花邊新聞去的。而是要幹事!香港的情況,權力空心化。不是說政府,而是對所有民眾都空了。沒有人的權力能通過行政體系落實、進展、覆議、完善。爭吵不叫博弈。

3.    資本消化不良。香港吸納外資數萬億,但是錢來了,玩歪了。

說到底是港人目前的能力、機制和取向,沒有能力把巨量資本轉化為生產力。直接奔著炒買炒賣去了。所以錢多了就通脹,因為沒有能消納貨幣的有效資產。直接把房價先推到頂。封死了後續一切創造價值的空間。低稅率沒有給這個城市的生活和企業帶來一絲輕鬆,因為土地財政本身就是一種課稅。

所以地產經濟是香港的表面,根子上是唯資本論。除了資本流通順暢,其它全都寸步難行。也因為資本流通和投機的成本極低,炒囤倒賣盛行,生產和創造永無可能。

香港的現狀是,一邊對內封閉,一邊對洋開放。但消化不了洋資本、洋理論、洋民主、洋科技和洋信息。洋理論告訴他們:自由是第一生產力,你是最自由經濟體。以及全球趨勢是服務業、後工業化。

香港人就是不抬眼看看,跟它對標的經濟體(人口相當),其實全是工業強國。
瑞士、以色列、新加坡,都是工業強國

瑞士。是世界上最工業化的經濟體之一,工業占經濟產值50%,人均工業產量世界第一(偶爾第二)。以色列。猶太人是搞金融的祖宗,但是以色列的生物、IT、工程、光學、軍事,各工業門類都不輸大國。創造堪比矽谷。新加坡。石化、電子、機械、生物,四大支柱工業。有全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和石化中心,全球最大的自升式鑽井平臺製造國。躺著能賺錢,偏要站著掙,比香港的眼光高遠太多。

關鍵的是,即使是服務業,這些國家也是知識型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主導。而不是炒囤型服務業。

金融業的競爭力不體現在量,而是標準制定權、定價權、流動掌控權。華爾街炒全世界,香港只能炒自己。能炒別人,才是真正的金融中心。

現在,全球最發達的知識型服務業輸出國英美,都難以靠服務業為主體平衡國際收支,香港這個金融過橋角色,居然有人會覺得自己有英美法系和全球最自由的招牌就能活下去。


就像一個殼公司,華麗的泡沫
扒去香港的外衣,就像個殼公司。即使現在把香港交給想做事的人,也面臨同樣窘迫的大環境:全球貿易萎縮,對大陸之外區域沒有增量空間,因為沒有主導和參與能力,沒有輸出服務和產品的能力。新加坡在戰略層面一直有提前量,香港不但沒有提前量,火燒眉毛都不知道水在哪裡。

多年來的資本灌輸,只給香港帶來了紙面財富,而不是真實的生產力。一切不能提升勞動生產率和社會流通效率的服務業都是一場華麗的泡沫。


@悅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