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共享經濟公司可能會成為過去時,慢慢更加具有標配化、普適性。

20160422073651f08d0_550

經歷困獸之鬥,共享經濟還是來了。

比如,無論是國外的Uber、Airbnb、Lyft,還是中國的滴滴等平臺,估值都在一路飆升;至少在一二線城市,打車軟件已經徹底改變了眾多年輕群體的出行習慣;閑置物品、經驗技術交易平臺大行其道,等等。

“現在這個時間節點,其實可以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所帶來的科技紅利正被慢慢用盡,而像VR/AR、無人架駛這些新領域離真正承載大規模應用還需要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大規模科技創新會少一些,這就出現了‘蛙跳效應’。”

晨興合夥人程宇所說的“蛙跳效應”,正是指兩波科技浪潮中間的一個低谷期的商業機會,也是因為這樣,帶來很多傳統行業和互聯網充分融合的機會,進一步刺激了共享經濟的新生。

小豬短租,覓食,PP租車,易到用車……晨興布局共享經濟4年有余。號稱“中國Airbnb”的小豬短租是2012年程宇加入晨興資本後投的第一個項目,所以中間的波瀾起伏讓他印象深刻。

以下以程宇自述形式展現其對共享經濟方向的判斷和投資邏輯,enjoy:

和經濟周期相關性比較弱的行業一定會關註

那時Airbnb剛剛經歷了從2009到2012年艱難爬坡,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中國還沒有比較典型的共享住宿項目。借鑒Airbnb,我們首先從宏觀進行了大勢判斷:

首先整個社會在經過幾年高速發展以後,供給出現大量富余。無論從重資產的房、車,還是到軟性技能比如說英語、會開車,這些供給和十年前的量級有本質的差異。這是造成共享經濟存在的基礎。

其次是2012年科技在迅速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它天生具備的屬性是可以把我們一些碎片化的需求跟碎片化的供給,通過一定的方法結合起來,為它提供了位置、時間和用戶屬性所有的維度。這樣既能保證買家和賣家的匹配,又客觀上增強了互信,把交易摩擦降低,實現交易。2012年左右移動互聯網快速增長,大家覺得這個時間節點要到了。

再次是觀察到其實整個社會在進行消費升級,其實消費升級是全方位的機會。2014年人均GDP超過了7千美金,很多消費需求就會重新誕生。比如大家對吃飽穿暖不再滿足,這個時候在體育、文化方面都有大量的需求被創造出來。事實上包括在垂直的零售行業領域里面,全世界都有這個趨勢,當你的社會GDP超過一定金額之後,肯定會有很多細分性的需求出來,比如說可能在家居、母嬰等很多領域里面都會出現跟以前不一樣的消費態勢。

最後在消費者方面,其實90後的消費者跟60後、70後、80後的消費者都不一樣,他們對於價格敏感度更弱一些,可能這一代用戶整體上來講更有安全感,另外他們每個人更知道自己想要什麽。所以會形成更多的長尾細分性的需求出現,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可能會不一樣。我們投資的很多趨勢都要跟隨著這批用戶一塊去成長,他們所關註的東西,年輕用戶關註的衣食住行新的需求,我們也關註,因為他們代表消費的未來。

所以我們覺得在那個時點(2012年)上判斷,雖然可能會有巨大的障礙,包括今天還有巨大的障礙,但是我們看好這可能是未來的一個機會。

有些行業可能適合誕生於一個產品品牌,有些行業可能適合誕生於一個渠道品牌,其實還要落實在每一個行業:有些行業天生就是一個散小亂差的行業,這個時候可能做平臺型的公司是最好的結果。有些行業,比如說在手機這個行業里面,往往是從一個產品品牌衍生到最後的互聯網入口。各行各業切入點是不一樣的。

有些行業其實是跟經濟周期無關的,比如體育,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會誕生大波這樣的機會,大家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會更加在乎,這是長期存在的。

另外前段時間大家都在講寒冬,其實這個時候有一些反周期的機會,比如旅遊,旅遊看上去好象是跟經濟相關,其實它的關註性比較小,當人均收入超過7千美金之後,這個時候哪怕經濟再往下行,經濟增長率從7%降到4%,旅遊的需求是不變的。你看看外面的空氣,其實每個人都會去旅遊。所以這些跟經濟周期相關性比較弱的行業里邊,我們肯定會關註。

今年會持續關註共享經濟,現在我們在住、行、吃幾個領域都有布局。其實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因為大家都想把一些東西分享出去,提高邊際收益。在這個大環境下,我覺得共享經濟是大有機會的。

但我們也註意到了另外一點,除了這些重資產的車和房,以及吃等這些領域外,真正具備一些平臺化的有潛力稱之為超級獨角獸的公司的機會相對比較少,所以在這個領域里我們幾年前做的一些布局,反而現在我們會更加謹慎,看看垂直細分領域有沒有一些機會。

這實際需要從兩面看:一方面我們追求投到一些獨角獸、超級獨角獸的機會,除了車、房等大的剛需之外,在更多垂直領域里面,它本身的市場容量不足以誕生這樣的規模,住、行、吃這些都是萬億級以上的市場,可能在一些相對較小的領域里邊,我覺得都很有價值,但是可能不太容易出現這樣大的機會。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其實這些共享經濟,被融合到所有的商業模式里邊,像物流領域達達快遞,我們不把它看成是狹義上的共享經濟公司,但是本質上這些公司都有共享經濟元素。所以我覺得共享經濟公司可能會成為過去時,慢慢更加具有標配化、普適性。

會不會隨著技術或者社會的發展,有些領域還可能出現像住、行、吃這麽大的市場?我覺得肯定會有,但是目前所謂“掛得最低的果子”,肯定都已經被摘過了。

為什麽共享經濟會最先從出行與住宿領域誕生

因為這兩個市場最大最痛,Airbnb和Uber代表了兩種不同的共享經濟模式:Uber無論是在紐約還是舊金山還是在倫敦,只要在當地形成足夠的密度,足夠的供給之後,就能夠獨立地運行。Airbnb可能供給最開始在舊金山或者紐約,但是最後當你的供給變成在巴黎、意大利的時候,可能一個美國旅行者到了其它地方,也會使用這些服務;反之,當他使用這些服務之後,回到自己的故鄉,也會成為供給者,這是Airbnb最開始的理念。

這兩個領域代表著兩個最大的市場,出行和住代表人類最根本的需求,所以最容易做起來。而它們倆有蠻不一樣的地方:Uber強調的是一種高效、低成本、效率,它是代表了共享經濟的一面,就是我提供一個跟傳統工業化供給不同的成本結構。而Airbnb,其實它有兩個屬性,既有成本結構屬性,又具備多元化供給,所以你能夠提供不一樣的體驗,住經濟型的酒店,所有的房間都是千篇一律的,但是在Airbnb上,每一個房子都是不一樣。

為什麽國內出行領域跑出了滴滴,但居住方面發展卻並不明顯:

首先我們看到Uber的市值其實是超過Airbnb。在短期來看,因為出行本身的需求是相對標準的,區間就是從上車到下車那麽短暫的時間內,通過共享經濟可以比較容易形成一個不錯的用戶體驗。

但是Airbnb發展時間很長,從08年、09年開始,真正起飛是三四年之後。即使美國有PC時代個性化住宿平臺的基礎,用眾相對更容易接受Airbnb的文化,但它也需要很長時間慢慢發展。

其實反過來回到中國也是一樣,出行其實是一個更標準的服務,這個市場更容易發展。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是一個足夠巨大的市場,在這個里供給的形成,用戶從房東到房客這個身份的轉換,再到最後對平臺越來越信任,可能這些需要更長的時間。我們非常有意思地看到,如果你看Airbnb的成長曲線圖,基本上大概從第四年開始會開始慢慢進入陡峭的增長區間。

其次,兩個領域發展不一樣,跟標品和非標品的差異化有關,和高頻和低頻有關。

頻次方面肯定是有差異的,因為出行的頻次可能比住酒店的頻次更加高一點,另外標準化服務,住宿相對來說是更非標的服務,可能從用戶的接受度的程度來說,因為我在車里,無非是把我從A點帶到B點,對一些要求其實只是很短暫的過程。但是住別人家里,或者是把自己的房子出租給別人的時候,可能用戶這方面需要邁出的門檻是比較高的。

最後,從供給形成網絡效應來說,比如打車軟件可以通過把市場上一個點迅速打透,然後迅速進入其它市場,而像小豬或者Airbnb這樣的市場,需要單點的網絡效應密度,如果我們在北京有足夠的供給,這還不夠,雖然北京的當地消費已經很大了。

此外還包括市場環境、競爭格局、立法情況的因素影響,等等。

制度和法律因素肯定會長期存在,甚至在道德領域。可以舉個例子,在1900年代,電車剛剛出現的時候,中國黃包車夫會把鐵軌線、電車燒了,但這不會阻擋電車這個新技術以勢不可當的速度發展。在這個社會上,因為我們形成很多的法律的制度,甚至約定俗成的道德,都是伴生在以前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

在分享經濟很多領域里,我覺得不僅中國,全世界範圍都面臨著這些問題:Uber進入全世界各個城市,要跟當地的立法者之間很激烈地溝通。我覺得這個大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整個社會是一定會有這種起起伏伏,但是一定會是一個螺旋形上升的,最終這些更優美的商業模式,更滿足人類本質需求的,更新的一些科技,一定會替代傳統的東西,這個是不會變的。

解決行業痛點的往往正是“門口的野蠻人”

其實我們看到各行各業都會出現所謂有傳統行業經驗背景的人,跟所謂的互聯網人,是兩種團隊的選擇,各有優劣。

我們看到互聯網人往往有一個特點,第一是說他不懂這個行業是怎麽回事,第二是他有一些簡單樸素的觀念,比如相信客戶,相信用戶,要把用戶服務好,用戶有自由意誌。第三,他對整個事情有時會像“門口的野蠻人”一樣,因為他其實沒有這麽多條條框框,所以做的很多事情,往往在開始是被傳統行業的人認為是天方夜譚或者必敗。

但是這類創業者往往正對用戶本質需求有清楚的認可和認知,還善於利用互聯網提高運營杠桿,使公司快速發展,這樣結合起來以後,雖然可能95%都敗掉了,但最後5個互聯網創業項目反而大成。

真正對付行業的往往都是“門口的野蠻人”。

其實無論從供給還是從低頻用戶角度看,如何把共享經濟形成冷啟動,是最難的問題,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供給,一個增量市場,在傳統體系里是沒有的。不同行業的切入點可能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就像Uber跟Airbnb,看上去兩個都是共享經濟的模式,其實平臺做的事差別很大,Uber其實做了所有的事:司機的認證,最核心的是算法在供給和需求的匹配方面。Airbnb平臺做的事相對少一些,而且哪些是平臺做的事,哪些是平臺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做的事,這個界限的不是靜態一成不變的,需要隨著企業的發展在動態不停調整界限,這是很關鍵的,針對每個業務都不一樣。

共享經濟類項目的投資決策會從哪幾個方面判斷

當然首先還是市場規模是否足夠大。

其次該交易是複雜交易還是簡單交易,比如說Uber是簡單交易,無非從A點到B點;住別人家里這件事情是一個比Uber複雜的交易,但又沒有過於複雜;而技能交易這可能是更複雜事,而且越往後越複雜,所需要的匹配難度越大。

我心里的直覺是也許用這種閉環交易的模式,不適合承載一些相對複雜的交易。因為相對複雜就需要交易之間的摩擦很大,你完全靠在線的數據,在線的匹配、算法沒法把交易摩擦消除掉。比如說做找寫手的平臺,可能寫手跟需求方之間的關系並不好理清,比如互相之間什麽是最合適的寫手?需求方的需求是不是足夠清晰,是不是可以滿足?這當中需要相對長時間的交易,來回的溝通、協調,這可能就變成開放的模式更適合。

越是非標品的時候,做決策所需要的維度越多。

再次是這個行業的壁壘,時間是不是站在你這一邊,是不是有更多的供給和需求存在,用戶是不是離不開你,你是不是能形成對未來新進入者和挑戰者的壁壘。

最後看是否有足夠的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當規模效應導致更多人使用時,成本往往會更低,網絡效應更明顯。比如當身邊所有人都在用FaceBook時,你也會被抓到這個網絡上來,用faceBook。

快問快答:

Q:提起共享經濟,最先想到哪三個關鍵詞?

A:分享,多樣樣,成本。

Q:對共享經濟的信任一開始就有嗎?

A:是。

Q:如果共享經濟里出現下一個獨角獸,有可能會哪個領域?

A:吃。

Q:覺得共享經濟目前在中國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A:我覺得還是廣泛性的社會認可,本質上還是用戶端的問題,現在接受程度還不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