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訪中 意外挑動仇富情結

2010-10-04  TCM  
 

 

九月二十九日,美國富豪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與比爾‧蓋茲(Bill Gates)聯袂訪中,在北京舉行了一場慈善晚會,成為全世界媒體追逐報導的焦點。然而,早在兩人抵達中國前,中國輿論已經為此事展開一場論戰。因為兩位富豪來訪,主要目的是宣傳「慈善事業」,而這一點,卻觸動中國社會敏感的仇富情結,更凸顯中國慈善事業軟硬體基礎建設不足的問題。

從去年三月開始,巴菲特和蓋茲就在籌畫一個非常有野心的計畫:希望美國的超級富豪們能承諾在此生或死後,捐出至少財產的一半為慈善事業所用。

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兩人的奔走下,今年八月展現初步結果:四十位美國富豪,包括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甲骨文(Oracle)創辦人艾利森(Larry Ellison)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創辦人透納(Ted Turner)等,都公開承諾加入這個名為「捐款承諾」(Giving Pledge)的計畫。

富人怎麼回應?宗慶后、馬雲都婉拒赴宴

但正因這個活動辦得太成功、太響亮,當巴菲特和蓋茲宣布要邀請中國富豪參加北京慈善晚會後,有媒體把這場餐會影射為「鴻門宴」,猜測兩位富豪是否要挾美國經驗來中國「勸捐」?誰是被勸捐對象,也成中國媒體追逐焦點。

事涉敏感,二○一○年《富比世》富豪排行的中國第一名、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抬出「時間衝突」的理由,婉拒巴菲特和蓋茲的慈善晚會邀請,「你們不要誤會啊,我可不是怕被勸捐,我只是沒時間,」宗慶后說。阿里巴巴總裁馬雲則強調,捐錢其實很容易,他要把錢用在創造就業、改善環境上,也就是間接表示不參加。

因為引起的風波太大,巴菲特和蓋茲只好在九月十四日親自滅火,透過《新華社》發表書面聲明指出,慈善餐會的目的並非勸捐,而是為了「學習、傾聽」,了解中國慈善事業的實際狀況。

為何這件看似單純的事,會引起軒然大波?

中國社會現況?貧富不均嚴重,專家憂心

首先,兩人來訪所引發的「勸捐」臆測,已挑動中國社會中敏感的仇富神經,連鳳凰衛視都特別在九月七日《時事辯論會》節目上,探討「蓋茲中國慈善宴是在挑動社會仇富情緒?」

根據二○○九年的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中國衡量貧富差距指標的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四為貧富差距的「紅線」,超過則為嚴重)高達○‧四一五,比同樣迅速崛起的印度的○‧三六八高出許多。世界銀行估計的中國吉尼係數更高達危險的○‧四七。多位中國學者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都曾警告中國貧富不均的嚴重性。

一場富豪雲集的慈善宴,把這個中國最不願碰觸的問題,再度搬上檯面。

不只不均,中國一般人也普遍對有錢人的財富來源感到懷疑。著名中國民營企業家孫大午就在《中國經營報》上,發表一篇名為〈巴菲特應找中國貪官捐款〉的文章指出,巴菲特立意雖好,卻不符合中國民情。

孫大午認為,美國企業家的財富,大都是陽光化的,他們在市場經濟下,接受社會的公平待遇,是社會的受惠者,之後才是社會的捐助者。

但中國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企業家「大都存在原罪,甚至是現罪。這些企業家所擁有的財產,是官道來的、黑道來的,他們流血流汗,好不容易掙來這些資產,要他們捐回去是非常困難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受邀參加餐會的中國富豪,立刻陷入兩難:如果參加,就是承認自己是富豪,那麼財富來源有沒有合法、合理性?要捐還是不捐?如果不參加,那是否間接承認自己財富來源不合法?是否會被貼上不願意回饋社會的標籤?

響應捐款結果?陳光標「裸捐」,被批作秀

不妨看一下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陳光標的例子。為了回應巴菲特和蓋茲的「捐款承諾」活動,他在九月初高調宣布,不同於美國富豪們只捐出一半財產,他將在死後捐出全部財產,號稱「裸捐」。然而此言一出,卻引起大量撻伐,批評陳光標作秀。

更有中國媒體指出,巴菲特和蓋茲是用私人的財富捐款,但陳光標過去的捐款,都是用公司的利潤捐贈,不但不符合股東利益,更有炒作之嫌。這個例子呈現了中國社會對富人捐款的矛盾情結:不捐,會被認為小氣;捐了,合理合法性,必定被用放大鏡檢視。

另一方面,巴菲特和蓋茲來訪,也凸顯中國在慈善事業的軟硬體不足。要做慈善事業,並不只是捐款而已,錢捐出來之後的運用,牽涉到大量的專業和經營管理,才是困難的開始。

這也就是為什麼巴菲特一生眼光精準獨到,但要捐錢的時候,還是選擇相信專業,把錢交給蓋茲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這也是馬雲在此次勸捐風波中,會有感而發的說,「其實捐出去,真的挺難的,我覺得,我交給誰的錢,他能管得好嗎?」

在美國,慈善捐款和相關事業已發展得很完整,不只非營利組織管理進步、法令完善,甚至還有專門評等非營利組織的機構,做為有錢人捐款時參考、更有專門網站報導各類慈善事業最新動態和發展。而中國要做到這些,還有漫漫長路要走。或許這些「軟經驗」,才正是巴菲特和蓋茲訪中,真正值得推銷、交流的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